《情感勒索》:全都是為你好,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傷害

2020-08-27 寒梅小築


孩子不好好學習,家長批評兩句,若孩子反抗,家長就會氣勢洶洶地叨叨:「我這全都是為你好。」

孩子沒有按照父母要求去選擇一個穩定的工作,父母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對子女施壓,哭訴,「你怎麼這麼不省心,我這還不都是為你好。」

孩子談婚論嫁,父母們更是不顧兒女喜不喜歡,只要自己沒看好就會橫加阻攔,甚至以死相逼,還口口聲聲:「我這樣,還不全都是為你好。」

「全都是為你好」。看上去是寄託了父母對孩子的殷切希望和無限的愛。實際上,這種打著以愛之名,對孩子全方位進行操控的教育方式, 已經束縛了孩子的身心,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發展。心理學上,把這一類現象歸結為「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多發於我們最親近,最關心,交往最頻繁的同事,朋友,父母,子女身上。

情感勒索是極具破壞性的,不容忽視的。特別兒童時期的一些遭遇,對孩子未來成年的生活學習,婚姻家庭以及走上社會的人際關係處理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書中用了一句非常恰當的話來形容,「無論白蟻還是颶風,都可能毀掉一座房子。」可見情感勒索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深。


如何走出心理學中相愛相殺的情感勒索的怪圈?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一書,對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並對勒索者和受害者的類型做了歸納,旨在教會我們如何擺脫情感勒索帶給我們的困擾。

了解了情感勒索的實質,也有利於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及時糾正不良的教育方式。

在這裡,我將通過父母對子女的情感勒索有哪些類型和手法,情感勒索給子女帶去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這些方面情況做出分析解答。

父母對子女的情感勒索的類型

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力的形式。它有六大致命特徵:要求、反抗、施壓、威脅、屈服、得逞。一旦具備這六大特徵,情感勒索就已經形成了。蘇珊把情感勒索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和引誘者。而施暴者和引誘者,在父母與子女關係中比較常見。

1.施暴者

施暴者是情感勒索中最明顯的一種類型。這一種類型又分為積極施暴者和消極施暴者兩種類型。積極施暴者,說話直截了當,語帶威脅。消極施暴者,生悶氣,不說話。是我們常說的冷暴力。這兩種施暴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一邊倒。這類人從來只為自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作為被害者,如果不順從,就會面臨遭到遺棄,情感上斷絕往來和金錢的供給或者其他資源被掐斷等威脅。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充當了積極施暴者的角色。

  •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 「你要是做不好,就等著挨揍吧。」
  • 「我和她二選一,你選哪一個?」


這種出自父母語帶威脅的話語,更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感和罪惡感,覺得自己違背了父母的意願,會被拋棄或者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孩子。

還有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某個橋段,一個出手闊綽,玩世不恭的富二代,因為違背父母的意願,被父母掐斷經濟來源的例子,這類父母,典型的情感勒索中積極的施暴者,他們依舊是打著「全都是為你好」的幌子,要挾,掌控自己的子女。

最讓人無奈的是,作為施暴者的父母,往往並沒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任何問題。更沒有想到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2.引誘者

這種類型的情感勒索者是四種類型中最不易被察覺的。他們往往利用愛,錢財,升遷有關的利益誘惑別人,做為積極努力配合他們的動力,但他還會告訴我們,如果不順從他們的要求,我們就什麼也拿不到。

父母也會常常運用這種利益誘惑,對子女實施情感勒索。


《都挺好》中的父親蘇大強,為了達到讓大兒子帶他出國的目的。故意把存摺和手鐲拿出來給大兒子看,意在暗示大兒子,你看看,我的這些財物,你要是能帶我去美國,這些東西就全歸你了。言外之意,也是在提示大兒子,如果你不能讓我達到目的,就甭想了。

蘇大強的做法,典型的情感勒索中的引誘者類型。這種引誘者給人的永遠是一種幻夢式的誘惑,讓你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父母經常對子女實施情感勒索的手法

情感勒索的手法有二分法、病態化、聯合陣線和消極比較四種。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勒索手法中,二分法、把責任推給孩子和消極比較法最為常見。

1.二分法

蘇珊在書中指出,從政治學觀點看,通過好壞分類看待問題的方法,被稱為二分法。而情感勒索者,恰恰就是二分法的專家,他們會把自己的行為動機定義為十分高尚的行為,從而去質疑被勒索者。說白了,就是好人永遠是他們,而我們是壞人。他們總是想讓被勒索者聽從他們的建議,照著他們的意願去做,貼標籤更是他們的本能。

父母給孩子貼標籤也是常有的事兒。當孩子沒有達成父母的要求.,父母就會充分利用二分法為孩子貼上這些能夠快速瓦解孩子自信的標籤。



  1. 「你真笨。」
  2. 「你真沒用。」
  3. 「你太自私了。」

二分法一旦開始運作,來自父母方面的指責就會漸漸在孩子心中內化,使孩子認為自己確實就是那樣的人。因為那些否定的話出自他們深信不疑的榜樣——父母之口,很容易讓他們失去判斷能力,喪失做事的信心,變得消極 ,不思進取。

2.把責任推給孩子

這種方法會在父母控制成年子女時表現尤為明顯。父母始終認為,愛和尊敬等同於完全順從。如果子女違背了他們的意願,他們就會說:「你這樣做就是為了傷害我?你一點也不關心我的感受。」

蘇珊在書中寫到,什麼人能把那些事業有成的大人變成小孩?答案是「父母」。

好多父母都認為他們一直保有對孩子的控制權,即使孩子長大成人遠離父母,他們仍然有權幫助孩子決定和誰結婚,怎樣撫養孩子,住在哪裡等等一系列問題。這種類型的父母,通常會要求子女選擇要他們還是要自己的伴侶。嘴裡還會振振有詞「這還不是全都為你好,你卻不知道顧及下我的感受?」


電影《囧媽》中,伊萬的60歲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一直在盡其所能的操控兒子的人生,從身體、髮型、身體狀況到結婚生子,每一步都要符合她的心意。就連在火車上也為伊萬制定健康食譜,隨時給伊萬餵食。最後,伊萬把媽媽餵的小西紅柿扔到了車窗外。伊萬的舉動顯然傷到了媽媽,她流著淚對伊萬說:「媽媽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你好。」

又是一句「為你好」。便輕而易舉的把兒女綁架起來,進行無休止的情感勒索。而這種表面上是為你好,實則是在滿足父母的控制欲,對子女的成長堪稱重重一擊。

3.消極比較

情感勒索者通常會拿另一個人做完美的標準,拿我們與他們比較,我們渾身缺點。我們為了達到情感勒索者滿意,就會與比較對象競爭,但面對情感勒索者,我們似乎永遠不會達到他們的標準,這種消極比較法更容易消磨一個人的意志。

消極比較,更是中國父母作為情感勒索者對子女常用的伎倆。典型句式是「你看看人家」。


  • 「你看看你姐姐,她就是願意幫家裡做事。」
  • 「弗蘭克就能按時交,你該跟他學學。」
  • 「情況再怎麼糟糕,夢娜都不會棄丈夫而去。」

這種時常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的行為,大大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心中充滿焦慮和罪惡感,也是孩子最最反感的話題。

4.無論父母們採取哪一種手法和類型,對孩子的人生加以控制,出發點毋庸置疑,就是那句話,全都是為了孩子好。

《小歡喜》中,宋倩是個單親媽媽,她一直希望女兒喬英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出人頭地。她對喬英子照顧得特別細緻入微,特別看重喬英子的成績,對她管控很嚴格。每當喬英子感覺太累,對媽媽提出的要求稍有反抗。宋倩就會對喬英子說:「難道媽媽對你不好嗎?」「媽媽這麼做都是為了你。」

面對媽媽給喬英子施加的壓力,喬英子最後患上抑鬱症,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宋倩的做法,就是情感勒索。「全都是為了你好」。就這樣簡短的一句話,像一個無形的枷鎖,把孩子牢牢套住,讓孩子根本無處可逃,無法喘息,唯一的辦法就是服從、妥協、按照父母的意願前行。但其實他們心靈的傷害是巨大的,很難彌補的,一旦承受不起,情緒就會崩潰。

真正的為孩子好,是走出情感勒索誤區,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自由。

情感勒索,不會危及生命,但會奪走一個人非常珍貴的自我完整性。自我完整性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感。被迫接受父母情感勒索的孩子,會在不斷妥協和屈服中,漸漸喪失自我。

在蘇珊眾多諮詢者當中,成年以後婚姻家庭和職場中出現的問題,大多與一個人兒童時期的遭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父母情感勒索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他們會變得極其敏感,因此有了一系列的人格特質。

  • 過度需要他人認可
  • 過分害怕他人生氣
  • 不計代價維護和平
  • 容易為他人負過多責任
  • 頻繁質疑自我

擁有這些特質的人,本來也挺正常,但是,一旦他們開始控制我們,與我們的智慧,信念,思維最縝密的部分發生衝突時,就會變成輕易受他人控制的籌碼。這種人很難和別人建立起友好平等的關係,更加難以收穫屬於自己的幸福。

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作為父母,要及時走出情感勒索的誤區,不要讓「全都是為你好,成為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的藉口,始終掌控孩子的人生,讓他們在父母那種以愛為名的控制下 ,不斷被傷害,甚至「永世不得翻身。」


紀伯倫的經典詩歌《論孩子》中這樣寫到: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父母對孩子真正成功的愛 ,就是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及早從父母的制約中分離出去,愛他們,不是去束縛他們的思想。而是從尊重孩子人格開始,對孩子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引導,讓孩子大膽做自己,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作者:寒梅,一個喜歡在文字中遊走的北方女子,更喜歡徜徉書中,與心靈對話。歡迎你來@寒梅小築,讓我們一起深嗅書香,開啟靈魂之旅吧。

相關焦點

  • 「我是為你好」不是情感勒索的理由,真正愛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不少父母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逼迫孩子去做一些他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讓孩子成為在自己意願下的傀儡,不讓他們逃脫自己的控制。每當看到新聞中的部分小孩,因為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或是作業,被父母批評甚至是毆打,嘴裡還叫喊著「我這是為你好」,不禁令人悲從中來。什麼時候父母才能夠意識到,「為你好」不過是自己情感勒索孩子的理由呢?
  • 為你好不是家長情感勒索的理由,避免傷害,家長先做到這3點
    不得不說,在孩子的意願和家長的期待裡,矛盾衝突最傷害的是孩子,影響最深遠的也是孩子。為什麼家長的「我都是為你好」會傷害孩子?當我們一味的認為,只有自己的決定才是孩子最好的選擇時,就已經在磨滅孩子成長的可能性了,家長知道嗎?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其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豆豆的媽媽對於豆豆的管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很多家長都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旗號,來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無疑就是以愛的名義來行勒索之實。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不可否認,朱媽媽為孩子失去了自我,付出了全部,但這樣對孩子反倒是種傷害。好在節目最後,朱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表示以後會努力改變。其實,朱媽媽對兒子的這種愛,屬於情緒勒索,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遭遇,只是沒有這麼極端。
  •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 情感勒索的傷害家長都知道嗎?
    有時候自認為自己比大多數父母做的還要好,可是自己的孩子卻表現得比其他家庭的孩子差的多。孩子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反而你跟孩子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原因很簡單,你覺得好的,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好的。在心理學上賦予了這種現象有一個詞,叫做「情感勒索」。情感勒索就是以愛的名義要挾對方順從自己,它只會讓我們的關係崩壞。
  • 「我一切都是為你好」,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到底應該怎麼定位?
    子女到了青少年,他們對於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自我個性也開始顯現,這就是常說的青春叛逆期。父母作為長輩,他們經歷過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歲月,他們有理由覺得自己的人生經驗是豐富的。因此父母開始苦口婆心地開導子女:「我一切都是為你好」,是最為常見的一句話。
  • 「我都是為你好」:面對親密關係裡的情感勒索,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我們很難想像有朝一日會將這樣一個滿是消極意象的詞語用在我們的另一半,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我們的同事朋友,上司領導等身上……但是本書作者蘇珊博士卻告訴我們,雖然她也覺得確實不容易,但這卻是唯一一個能夠精準描述親密關係裡出現這種狀況的詞語。它是如此一針見血地戳破了籠罩在我們親密關係裡的否定與困惑之感,讓我們得以正視親密關係中的情感勒索。
  • 有一種暴力叫「我都是為你好」,父母這份深沉的愛究竟有多可怕
    首先,小編並不認為說出這句話是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看似愛的深沉,其實愛的自私。把自己對生活的期望從小就強加在孩子身上,這不是愛,這是控制欲。這是情感勒索。正如以撒的《情感勒索》一書,情感勒索就是以愛的名義要挾對方順從自己的想法做事,它只會讓我們的關係崩壞。我們的忍讓,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懼怕。
  • 愛還是傷害?了解「情緒勒索」,擁有健康的情感關係
    她把自己的內心和真實性格全都展現給了他。但是男朋友只是藉此越來越明白她的想法了,知道了什麼是她的「軟肋」,說什麼會讓她聽話。故事已經沒有必要再講下去了,因為它多半是悲劇收場,還附以給女孩留下的長期傷痛。為什麼她會被這樣傷害?因為她的男朋友一直在對她進行「情緒勒索」。
  • 有一種傷害,叫做「我這是為你好」
    我表姐是個在父母眼中很「叛逆」的女孩子,因為她總是在人生大事上與父母據理力爭,她最討厭的話,就是那句「我這都是為你好。」高一下學期,整個年級開始分科,表姐物理成績不錯,分科時想選理科,但她父母卻要求她選文科。理由很簡單,是「我這是為你好。」
  • 中國式家庭的可悲之處:情感勒索,沒有贏家,只有傷痛
    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勒索」。他們控制孩子的人生,要求孩子必須活成自己期待中的樣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父母,或許他們以為自己是為孩子好,但他們根本想不到,這樣的行為會為孩子的成長埋下隱患。
  • 《情感勒索》:教你走出情感勒索的迷霧
    這四種情感勒索者可能是你的伴侶、父母、朋友、同事……他們也許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為你好」,卻會讓你過得生不如死。情感勒索者利用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了他們的受害者。在這種扭曲的關係中,沒有人是贏家。♬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朗讀音頻
  • 情感勒索:為什麼說「父母皆禍害」
    也不是沒有為自己辯白過。不過有些交流,另一方並不想弄明白你為什麼沒聽話,他們需要的,只是你照著他們的意思去辦。我們看到兩個聽話的女兒,還有兩個被成全的母親。只有一個人可以表達感受的互動,是談不上「溝通」的。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認為,通過貶低對方的能力,使他人迫於由此產生的愧疚感、責任感和恐懼感,服從自己的安排,是一種「情感勒索」。
  • 情感勒索:為什麼說父母皆禍害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認為,通過貶低對方的能力,使他人迫於由此產生的愧疚感、責任感和恐懼感,服從自己的安排,是一種「情感勒索」。除了蘇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市面上還有兩本幾乎與之同名的《情緒勒索》值得注意,一本來自臺灣心理諮詢師周慕姿,她對蘇珊·福沃德的理論做了更多中國本土化的琢磨;另一本來自朱迪斯·P.西格爾,她專攻婚姻和家庭問題,對情緒慫恿下的過度反應有著更為細緻的考量。
  • 安家:方思進母親敲詐元的背後,是中國式父母的「情感勒索」
    父母為什麼能對女兒表演「情感勒索」?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可以對他們的孩子做「情感勒索」?正如蘇珊在《情感勒索》中所寫:「我們最關心、血緣最濃交往越頻繁的人,對我們殺傷力最大。」這聽起來很可怕,但這種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上。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
  • 關係中的情感勒索:我是為了你好,你卻毫不領情
    一次次的受傷後,她還是選擇給他們的婚姻以希望,也給了男人繼續傷害她的可能。2、如果女人堅持要離婚,男人則會威脅、恐嚇她說會傷害女人的親人。為了避免更可怕的事情發生,女人一再妥協、忍讓。通過這個故事,我想聊的並不是家暴,而是關係中常見「殺手」:情感勒索。
  • 「我們不要你了」,父母看似玩笑話的背後,孩子卻受到了情感勒索
    父母的這句看似是玩笑話,但是可能讓孩子會覺得這是一種情感勒索,因為家長在強迫孩子做一些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其實小麗的做法就是一種情感綁架,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如果長期使用這種做法,就會傷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在情感勒索中,孩子和父母都是受害者現在很多人都以為情感勒索應該只是孩子是受害者,但是父母為什麼會受害呢?其實會情感勒索的不僅是家長,孩子也可能會情感勒索。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
  • 《情感勒索》:拜託你別再為了我好,要我去做違心的事了
    在網上搜素「我這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可以發現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抨擊和控訴。《情感勒索》豆瓣知名群組「父母皆禍害」,創建已11年,據說裡面的成員高達十幾萬,大多數是在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