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2020-10-26 昭德培訓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麼不行?真丟人!」

「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

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

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關於「情緒勒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這樣解釋:「在衝突雙方裡,有一方通過情緒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的利益。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

美國家庭治療師朱迪斯·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情緒勒索,是指以愛為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

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

在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便「以愛為名」,「情緒勒索」著自己的兒子:

兒子的人緣好不好無所謂,成績一定要好,因為這代表著面子;

兒子是不是已經吃飽了無所謂,熱好的牛奶一定要喝,因為這是權威。

最終,朱朝陽變成了表面聽話、骨子逆反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

一個長期被「情感勒索」的孩子,通常會有這四種心理變化:

1.沒有安全感,性格變得懦弱。

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總是會說出一些情緒「綁架」的話,比如「如果你......,我就不要你了。」

雖然父母不會真的不要孩子,但是孩子卻會因為恐懼而沒有安全感,從而形成對權威妥協的習慣,不僅會順從父母的命令,同伴的要求,孩子也往往不敢去拒絕。

2.叛逆心起,用暴躁對抗。

孩子在「情緒勒索」中,感受到了父母帶來的壓力和恐慌,但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在短暫的順從後,他們發現「聽話」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就會站在父母的對立面,來抗議這無形中的「勒索」,比如和父母頂嘴,或者故意不按父母要求做事等等。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便是在媽媽的「情緒勒索」下,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對抗自己的媽媽。

3.沒有信心,過度依賴父母。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情緒勒索」中,會擴大內疚,覺得父母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有責任去彌補這一切。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孩子會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放大自己的錯誤,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開始以父母的意願為準,形成過度依賴的相處模式,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媽寶」。

4.以自我為中心,學會錯誤的親子模式。

雖然每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同,但不可否認,孩子的學習能力都是超強的,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會模仿自己的父母。

同樣,當父母習慣用「情緒勒索」的教育方式,被「勒索」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學會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讓自己的孩子也陷入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中。

生活中哪些行為,是家長無形中對孩子的「情緒勒索」?

「情感勒索」對孩子有如此大的影響,那家長在生活中的哪些行為,在無形中對孩子「情感勒索」呢?

第一,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在外受了委屈,便會把這情緒發洩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對自己的依賴,讓這樣的發洩很有安全性。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媽媽因為在單位的不良情緒,會直接發洩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誤以為是自己的原因才讓媽媽情緒失控。

第二,用否認孩子的方式加強自己的存在感。

有的父母會習慣性說孩子的不好,並以「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為由,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沒有考好,父母便會把原因歸結為孩子太笨還不聽自己的話,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第三,強化他人眼光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有的父母並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格格不入,所以,總會去強調他人看法的重要性:

「如果在路上碰到熟人不打招呼,大家就會說你沒有禮貌。」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大家就會說你小氣。」

「如果你和媽媽頂嘴,其他家長就會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你玩,因為他們會覺得你不是一個好孩子。」

這樣斬斷孩子個性化發展的話,卻被很多家長認為是教育「良言」。

家長如何避免「情緒勒索」孩子?

看到這裡,大家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無意識行為中,居然給孩子帶來了這麼多的隱患。但也不要擔心,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注意這兩點,就可以避免自己成為「情緒勒索」孩子的人。

1.不要進行無效溝通。

「情緒勒索」的語言往往有這兩個共同特點:發洩情緒和傳遞恐懼。而對於教育孩子,這兩點往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只會得到孩子暫時的聽話,並不是教會了孩子方法。

當父母發現自己在恐嚇孩子,或者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時,可以按下「暫停鍵」,等自己冷靜後,再和孩子進行一場心平氣和的有效溝通,了解到孩子的內心想法,並給予正確的指導。

2.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會發現,父母在「情緒勒索」的時候,往往是以「灌輸」的方式進行的,這其實就是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正確的做法,不是讓孩子直接聽自己的,而是讓孩子對事情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讓孩子先進行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上去。

父母之愛子女,必為其計深遠。

「情緒勒索」式的教育,可以換來孩子暫時的聽話,但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卻是有害無益的。

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將來,爸爸媽媽們,避開「情緒勒索」吧!

不要以愛為名,傷害孩子!

-END-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最終,朱朝陽變成了表面聽話、骨子逆反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孩子在「情緒勒索」中,感受到了父母帶來的壓力和恐慌,但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在短暫的順從後,他們發現「聽話」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就會站在父母的對立面,來抗議這無形中的「勒索」,比如和父母頂嘴,或者故意不按父母要求做事等等。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這樣的情況,而用這種手段勒索我們的,往往是親密的父母、子女、夫妻或者上司,讓你不知所措。而被情緒勒索的人,通常都會有巨大的心理負擔,時刻告訴自己:不要讓人失望。若父母有情緒勒索的傾向,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影響人格形成甚至生活的所有細節。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在這種溫室家庭環境裡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不知道挫折和懲罰是什麼,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即便是一些小事也會容易讓他們抓狂。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 也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或者大哭大鬧,他們採用這樣的方式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
  • 父母情緒勒索並不等於愛!三個原則修正你的情緒勒索管教(幼教篇)
    父母情緒勒索並不等於愛!3原則修正你的情緒勒索管教父母情緒勒索常是許多網友探討的議題,受到情緒勒索的孩子,除了可能在長大後習慣貶低自己去滿足他人的需求,也可能誤以為順從父母、犧牲自己,才是展現愛的方式。情緒勒索到底怎麼界定,父母又可以怎麼在管教的過程中,避免無意間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別被孩子綁架,可嘗試冷處理對待
    此外,我們也別忘了,孩子學習能力很強,他懂得怎麼樣去"情感勒索"、綁架家長。當孩子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大哭大鬧時,家長不一定要每次都理睬他,家長別被孩子綁架,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讓步,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甚至為她想好要考哪個大學、學習什麼專業,不顧英子的個人想法一味地要求孩子妥協。最後,喬英子得上了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好在最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改正孩子以往對孩子的態度言語,幫助孩子走出陰影。不過,電視劇裡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圓滿的,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好的結局。
  • 《情緒勒索》丨認清楚心理界限,學習如何擺脫「情緒勒索」困境
    情緒勒索指的是存在於許多人際關係中的「勒索」手段,使當事人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的行為和現象。比如我們的親人或者我們身邊的人對於我們的一些選擇和做法不滿,從而進行情緒上的攻擊和控制,希望能夠得到滿足。比如說父母抱怨孩子:「我生你這個孩子有什麼用?」「我把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公婆希望你辭職回家帶孩子,你說請了保姆,他們抱怨:「你真自私,你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1)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父母常常以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要挾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會常常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卻因為父母的情感勒索而滿懷愧疚。三、被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自救1)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時,往往會偷換概念,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地灌輸給孩子,孩子們應該保持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思考。
  • 親子教育「情緒勒索」的6種句型,父母認為很有效,孩子越走越遠
    我坐下來和姐姐說,我知道你很愛你的女兒,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但你今天的教育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把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姐姐一樣,常常不自覺的用親情威脅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被迫接受父母的意見,這就是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遠離情緒勒索的4條黃金法則,你值得擁有
    我們每個人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總是會被對方的情緒影響。那麼請你仔細想想,是否出現了以下的情況。經常被父母告知,「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希望」。經常告訴孩子,「爸媽希望你學畫畫」。 經常跟愛人說:「你再不回來陪我,我們就分手。」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02「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父母要有所警覺仔細觀察的話,大家會發現一個很可怕的事實,這個孩子發脾氣每一步都是有計劃的。不要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了,事實上,情感勒索是他們的慣用手段,他們難道不知道父母在意的是什麼嗎?事實上,孩子的哭鬧以及所有反抗行為,都是他與父母討價還價、滿足自我需求的籌碼。而情感勒索的現象之所以會產生並加劇,與父母的妥協和退讓是分不開的。
  • 親子教育「情緒勒索」的4種句型,父母認為很有效,孩子越走越遠
    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姐姐一樣,常常不自覺的用親情威脅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被迫接受父母的意見,這就是情緒勒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最常用的6大情緒勒索的句型,你說過幾句1、綁架式很多父母對孩子管控太嚴,當孩子反對的時候,父母常常會說:「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當孩子聽到父母這種命令式的語言後,常常會不知所措,情緒波動也比會較大。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一不小心就會「綁架」,可用冷處理對待
    沒想到孩子哭得更大聲了,就一定要買這個機器人,後來沒辦法,媽媽只能將機器人放進購物車中,孩子這才止住了哭鬧。這樣的情況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因為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哭著向父母要買東西,父母似乎一直都拒絕不了孩子的哭鬧。孩子一哭鬧,父母就乖乖給孩子買東西了。孩子似乎也懂得這個道理: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向父母要,父母不同意就哭,哭了父母就會同意買了。
  • 被情緒暴力傷害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很多父母在情緒上來的時候,不管不顧地對孩子一通發洩,我們總以為發洩完就沒事了,卻不想這樣的情緒暴力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有太多孩子因為父母的情緒暴力而變得戰戰兢兢,膽小甚微。他們面對父母的情緒暴力,不敢還嘴,不敢反擊,甚至一個反抗的眼神都不敢有。
  • 孩子哭鬧逼父母妥協?面對娃的「情緒勒索」,不妨試試「冷處理」
    孩子真的是什麼都不懂嗎?錯!其實孩子最擅長運用的就是情感勒索,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其實在默默的和父母較勁,因為誰先妥協誰就輸了,但是很多時候,因為孩子深知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只會變本加厲,絕不會妥協退讓。面對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很容易陷入情感綁架之中,這讓他們進退兩難。其實如果父母真的不知如何選擇,那麼不妨就不做選擇。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情緒勒索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一個人喜歡用自己或者對方的情緒來控制別人,正如在親子關係中,多數家長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束手無策時,喜歡說不要你、不愛你之類的話來管制孩子,利用孩子的恐懼心理讓其乖乖就範,完成自身的掌控欲。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中國式父母的「情緒勒索」有多可怕?孩子輕則逃避,重則「自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引路人角色。但有一些父母採取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棍棒交加型」暴力式育兒。但實際上還有一種「軟暴力式」育兒,也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這種「軟暴力式」育兒,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
  • 示弱教育有利也有傷,有種情緒勒索帶來的傷害,總讓孩子無法逃脫
    所以,示弱教育有利也有傷,這種訴苦、把自己說的很慘的情緒勒索,帶來的傷害總讓孩子無法逃脫!,因為生活各方面的壓力齊聚一堂,所以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喜歡使用情緒勒索。1、情緒勒索,是在降低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小的時候,鄰居哥哥比我大一歲,在我能回憶起來的記憶裡,總是聽到鄰居哥哥被父母責罵的尖叫聲。後來聽別人說,鄰居哥哥的父母的夫妻感情不太好,平時也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不太上心,但是兩個人爭嘴之後就會把情緒發洩在兒子身上,每次聽到責罵鄰居哥哥的尖叫聲,大概就是爭吵過後的情緒發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