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麼不行?真丟人!」
「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
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
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關於「情緒勒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這樣解釋:「在衝突雙方裡,有一方通過情緒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的利益。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
美國家庭治療師朱迪斯·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情緒勒索,是指以愛為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
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
在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便「以愛為名」,「情緒勒索」著自己的兒子:
兒子的人緣好不好無所謂,成績一定要好,因為這代表著面子;
兒子是不是已經吃飽了無所謂,熱好的牛奶一定要喝,因為這是權威。
最終,朱朝陽變成了表面聽話、骨子逆反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一個長期被「情感勒索」的孩子,通常會有這四種心理變化:
1.沒有安全感,性格變得懦弱。
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總是會說出一些情緒「綁架」的話,比如「如果你......,我就不要你了。」
雖然父母不會真的不要孩子,但是孩子卻會因為恐懼而沒有安全感,從而形成對權威妥協的習慣,不僅會順從父母的命令,同伴的要求,孩子也往往不敢去拒絕。
2.叛逆心起,用暴躁對抗。
孩子在「情緒勒索」中,感受到了父母帶來的壓力和恐慌,但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在短暫的順從後,他們發現「聽話」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就會站在父母的對立面,來抗議這無形中的「勒索」,比如和父母頂嘴,或者故意不按父母要求做事等等。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便是在媽媽的「情緒勒索」下,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對抗自己的媽媽。
3.沒有信心,過度依賴父母。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情緒勒索」中,會擴大內疚,覺得父母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有責任去彌補這一切。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孩子會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放大自己的錯誤,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開始以父母的意願為準,形成過度依賴的相處模式,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媽寶」。
4.以自我為中心,學會錯誤的親子模式。
雖然每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同,但不可否認,孩子的學習能力都是超強的,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會模仿自己的父母。
同樣,當父母習慣用「情緒勒索」的教育方式,被「勒索」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學會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讓自己的孩子也陷入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中。
「情感勒索」對孩子有如此大的影響,那家長在生活中的哪些行為,在無形中對孩子「情感勒索」呢?
第一,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在外受了委屈,便會把這情緒發洩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對自己的依賴,讓這樣的發洩很有安全性。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媽媽因為在單位的不良情緒,會直接發洩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誤以為是自己的原因才讓媽媽情緒失控。
第二,用否認孩子的方式加強自己的存在感。
有的父母會習慣性說孩子的不好,並以「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為由,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沒有考好,父母便會把原因歸結為孩子太笨還不聽自己的話,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第三,強化他人眼光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有的父母並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格格不入,所以,總會去強調他人看法的重要性:
「如果在路上碰到熟人不打招呼,大家就會說你沒有禮貌。」
「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大家就會說你小氣。」
「如果你和媽媽頂嘴,其他家長就會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你玩,因為他們會覺得你不是一個好孩子。」
這樣斬斷孩子個性化發展的話,卻被很多家長認為是教育「良言」。
看到這裡,大家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無意識行為中,居然給孩子帶來了這麼多的隱患。但也不要擔心,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注意這兩點,就可以避免自己成為「情緒勒索」孩子的人。
1.不要進行無效溝通。
「情緒勒索」的語言往往有這兩個共同特點:發洩情緒和傳遞恐懼。而對於教育孩子,這兩點往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只會得到孩子暫時的聽話,並不是教會了孩子方法。
當父母發現自己在恐嚇孩子,或者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時,可以按下「暫停鍵」,等自己冷靜後,再和孩子進行一場心平氣和的有效溝通,了解到孩子的內心想法,並給予正確的指導。
2.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會發現,父母在「情緒勒索」的時候,往往是以「灌輸」的方式進行的,這其實就是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正確的做法,不是讓孩子直接聽自己的,而是讓孩子對事情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讓孩子先進行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上去。
父母之愛子女,必為其計深遠。
「情緒勒索」式的教育,可以換來孩子暫時的聽話,但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卻是有害無益的。
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將來,爸爸媽媽們,避開「情緒勒索」吧!
不要以愛為名,傷害孩子!
-END-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