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2021-02-09 築心園

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裡,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母或是爺爺奶奶把孩子捧在手心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是百依百順,生怕孩子會受到一點磕磕碰碰。

在這種溫室家庭環境裡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不知道挫折和懲罰是什麼,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即便是一些小事也會容易讓他們抓狂。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

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 也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或者大哭大鬧,他們採用這樣的方式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眼淚對家長起效之後,家長開始選擇妥協退讓,由則以後哭鬧成為了孩子向父母討價還價,用來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籌碼。

孩子的情感勒索是否起效強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態度不夠堅定,見到孩子的眼淚就放棄自己的原則,然後就很容易受到孩子的情感勒索,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一旦得不到滿足就鬧得更加厲害。

面對孩子情緒勒索,家長喜歡冷處理

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情感勒索的時候會選擇用「處理」的方法,他們先把孩子晾在一邊,然後等孩子情緒好之後再孩子進行對話。冷處理是一種讓雙方都冷靜的過程,既可以讓孩子的脾氣有所收斂,可以平復家長的情緒,避免因為衝動而打罵孩子。

對哭鬧的孩子進行冷處理,確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認識自己的錯誤。當孩子大腦被情緒所控制時,往往會容易失去理智,會出現大哭大鬧的情況,這時候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確實能夠使孩子的大腦恢復平靜。比起一味的指責或安慰,冷處理確實是一種孩子快速冷靜下來的比較好的辦法。

但是冷處理一旦用錯了方式,就會容易變成冷暴力。冷暴力是屬於一種精神上的虐待,它的主要特點就是不回應別人的任何情緒。不得不說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都無法控制好冷處理的度。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時候,父母就把孩子自己放在角落裡,對孩子不聞不問,由著孩子在情緒的世界裡自生自滅,以為這樣就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並不是一種好辦法,而是對孩子的冷暴力。

冷暴力會給孩子的幼小心靈帶來很大的傷害,他們會以為父母不夠愛自己,會覺得自己被遺棄,所以缺乏安全感,性格也會變得更加自卑和內向。相信很多父母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幫助孩子調整情緒,但用錯了方法卻往往適得其反。

冷暴力和冷處理之間的區別在於能否注意到孩子內在的真實情感,是否有積極的回應孩子的情緒。冷處理雖然是一種讓孩子自己冷靜的方式,但不應該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家長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情緒的疏導,而不是孩子一有問題就對他進行冷暴力,拒絕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的「冷處理」也要講究科學的辦法,才能更好地化解孩子的情緒勒索。

化解孩子情緒勒索,父母可以這樣做

1、善於洞察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始動機」

很多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時候都會有一種相同的想法,覺得孩子行為就是一種無理取鬧,而沒有去挖掘孩子這樣做背後的原始動機是什麼。

對於那些粗暴型的父母,孩子一旦大哭大鬧就會進行責罵和懲罰。而對於那些溺愛型的父母,孩子一哭,就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味的安撫孩子的情緒,反而讓孩子更加變本加厲。

當父母採用冷處理的辦法時,要注意不是離孩子遠遠的,而是要在一旁默默地觀察孩子,讓孩子感受父母的存在,知道自己還是被關心的,而不是被父母遺棄。在此期間,我們可以觀察孩子的行為變化。

2、根據自家孩子的特點,尋找合適的冷處理時間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太過于堅持自己的原則,要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感,所以無論孩子怎麼哭怎麼鬧都無動於衷,甚至與孩子之間持續兩三天不講話。

父母的這種堅持並不是冷處理的正確方法。冷處理具有時間方面的限制,它不宜過長,否則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可以先對孩子進行短暫的冷處理,然後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之後,可以去摸一摸孩子,不要讓孩子陷入到缺乏安全感的恐懼之中。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哭鬧是想要得到周圍人的關注,而如果父母對孩子冷處理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讓孩子以為自己被拋棄。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據孩子的特點來決定冷處理的時長,父母需要對孩子情緒宣洩的時間長度進行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讓冷處理有效的發揮其作用。

3、冷處理之後也要和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

父母對孩子進行冷處理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孩子解決當下的情緒問題,更要引導孩子學會自行處理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冷靜分析自己的行為。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郭濤的兒子石頭有一次因為做錯了事情,郭濤就採用冷處理的方式來解決,石頭內心的想法就是:「不理我就是不愛我。」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也犯了一樣的錯誤,對孩子進行一段時間的冷處理之後,發現孩子的情緒平復了下來,父母就開始不關注孩子,整件事情也就戛然而止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是永遠無法使事情得到完美解決的。

所以在對孩子進行冷處理一段時間,父母要主動的去和孩子進行對話,可以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然後積極地引導孩子直面自己的情緒,引導孩子能夠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與此同時,父母也要耐心的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並體會孩子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冷處理的作用。

冷處理確實是一種比較有效處理孩子鬧情緒問題的方法,但父母在使用冷處理的時候要謹慎,切勿因為錯誤的冷處理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傷害。

築心園常設「兒童情緒管理課程」「兒童積極社交課程」「兒童專注力課程」「兒童抗挫力課程」「兒童成長型思維課程」等主要課程,通過「正念練習、模擬場景、練習認知、體驗情緒、嘗試行動、個人化正向模式」的歐美前沿學習系統進行授課,讓孩子們體驗「浸入式」情景教學,在快樂中進步。

膽小怕生害羞不自信

急躁 | 缺乏耐心 愛發脾氣

不合群打人與同伴關係不好

拖拉磨蹭  | 坐不住 | 專注力差

難以適應新環境(學校)依賴性強

不讓批評害怕失敗 | 容易放棄

孩子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築心園

專注積極家庭教育

分享歐美前沿積極心理科學教育資源

靠譜育兒知識、繪本、專業測評與諮詢

助力孩子優勢成長!

www.zxyhappyseeds.com

相關焦點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別被孩子綁架,可嘗試冷處理對待
    可以嘗試冷處理對待的方法,暫時離開他。冷處理:令"情緒勒索"失效兩到三歲的寶寶學會了察言觀色,從父母的表情、行為找那個看到情緒,聰明一點的孩子還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用情緒對付父母。孩子先會放聲大哭,用眼淚博取同情,"哭鬧"就成為了他和父母討價還價、用來滿足自己的籌碼。在生活中,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同,便會不斷地用各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讓父母妥協退讓,"情緒勒索"是相伴而生的。
  • 孩子哭鬧逼父母妥協?面對娃的「情緒勒索」,不妨試試「冷處理」
    孩子真的是什麼都不懂嗎?錯!其實孩子最擅長運用的就是情感勒索,利用父母對自己的愛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其實在默默的和父母較勁,因為誰先妥協誰就輸了,但是很多時候,因為孩子深知父母對自己的愛,所以只會變本加厲,絕不會妥協退讓。面對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很容易陷入情感綁架之中,這讓他們進退兩難。其實如果父母真的不知如何選擇,那麼不妨就不做選擇。
  • 不滿足就哭鬧不止?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家長試試「冷處理」
    莉莉有時候礙於大庭廣眾就只有買下玩具,再說看著孩子哭得一抽一抽的她也心疼。但是實際上,家長的這種滿足反而會害了孩子,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孩子要星星,家長就真的摘星星呢。對於孩子的這種「情緒勒索」,家長要怎么正確應對呢?家長要如何正確應對孩子的「情緒勒索」?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其實,這就是比較常見的情感勒索,在父母沒有回應孩子想要的東西時,則用家長最為頭疼的方式勒索家長,逼迫家長妥協。雖說有家長會因為受不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哭鬧而不予以理會,但是仍舊有家長不想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嚎而被迫接受孩子的"勒索"。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一不小心就會「綁架」,可用冷處理對待
    這就是孩子的&34;手段,孩子通過哭鬧來&34;父母,使得父母能夠滿足自己的要求。不要小看孩子的小聰明,他們也是情緒勒索高手,有時候染給父母不得不服,不得不乖乖滿足他們的要求。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1、 孩子面對父母有時候會&34;很多父母都有過因為不想讓孩子繼續哭鬧而滿足孩子的要求的經歷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不要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了,事實上,情感勒索是他們的慣用手段,他們難道不知道父母在意的是什麼嗎?事實上,孩子的哭鬧以及所有反抗行為,都是他與父母討價還價、滿足自我需求的籌碼。而情感勒索的現象之所以會產生並加劇,與父母的妥協和退讓是分不開的。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總是會說出一些情緒「綁架」的話,比如「如果你......,我就不要你了。」雖然父母不會真的不要孩子,但是孩子卻會因為恐懼而沒有安全感,從而形成對權威妥協的習慣,不僅會順從父母的命令,同伴的要求,孩子也往往不敢去拒絕。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最終,朱朝陽變成了表面聽話、骨子逆反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孩子在「情緒勒索」中,感受到了父母帶來的壓力和恐慌,但他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在短暫的順從後,他們發現「聽話」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就會站在父母的對立面,來抗議這無形中的「勒索」,比如和父母頂嘴,或者故意不按父母要求做事等等。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甚至為她想好要考哪個大學、學習什麼專業,不顧英子的個人想法一味地要求孩子妥協。最後,喬英子得上了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好在最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改正孩子以往對孩子的態度言語,幫助孩子走出陰影。不過,電視劇裡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圓滿的,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好的結局。
  • 親子教育「情緒勒索」的6種句型,父母認為很有效,孩子越走越遠
    我坐下來和姐姐說,我知道你很愛你的女兒,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但你今天的教育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把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姐姐一樣,常常不自覺的用親情威脅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被迫接受父母的意見,這就是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遠離情緒勒索的4條黃金法則,你值得擁有
    我們每個人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總是會被對方的情緒影響。那麼請你仔細想想,是否出現了以下的情況。經常被父母告知,「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希望」。經常告訴孩子,「爸媽希望你學畫畫」。 經常跟愛人說:「你再不回來陪我,我們就分手。」
  • 寶寶遇到不如意的事特別愛哭,該怎麼辦?
    問:我家寶寶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得不到東西就知道哭,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特別愛哭,這該怎辦? 答:孩子遇到困難時的態度都不一樣。有的孩子無所謂,有的孩子天生氣質則比較敏感,很小的事會看得很重,感受比別的孩子更強烈。同時,父母無意識的行為也助長了孩子的哭泣,比如孩子遇到困難,父母表示出過分的關心,就會使孩子變得嬌氣,覺得很委屈。對待這樣的孩子要注意以下幾點: 要儘量避免嘲笑、批評。
  • 父母情緒勒索並不等於愛!三個原則修正你的情緒勒索管教(幼教篇)
    父母情緒勒索並不等於愛!3原則修正你的情緒勒索管教父母情緒勒索常是許多網友探討的議題,受到情緒勒索的孩子,除了可能在長大後習慣貶低自己去滿足他人的需求,也可能誤以為順從父母、犧牲自己,才是展現愛的方式。情緒勒索到底怎麼界定,父母又可以怎麼在管教的過程中,避免無意間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在亞洲家庭中,尤其是華人社會,親情代表著孩子的臍帶永遠與父母親相連,不論孩子的成就、性格發展或是興趣養成,都成為了孩子愛不愛父母、孝不孝順的驗證途徑。孩子在家庭之中、父母面前,似乎永遠無法被視為獨立個體。
  • 親子教育「情緒勒索」的4種句型,父母認為很有效,孩子越走越遠
    原來她女兒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尤其是英語,居然不及格。女兒辯解說自己在家上網課,很難靜下心來專心聽講。我坐下來和姐姐說,我知道你很愛你的女兒,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但你今天的教育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把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
  • 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很早之前大家就能夠知道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當你為人父母時該如何教育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情緒發展規律。,孩子如果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觀、具破壞性,或者孤獨、焦慮,對自己不滿意等,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其今後的個性發展和品格培養。
  • 別被情緒勒索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會遇到些想拒絕,卻礙於兩人之間的關係而不好意思拒絕的事。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1)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父母常常以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要挾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會常常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卻因為父母的情感勒索而滿懷愧疚。三、被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自救1)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時,往往會偷換概念,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地灌輸給孩子,孩子們應該保持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思考。
  • 闢謠:孩子哭鬧採用「冷處理」?三種方法處理孩子情緒「崩潰」
    「冷處理」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正因為哭如此重要,對孩子「哭泣」的行為視而不見,才成了對他們的第二次傷害。或許有的父母會覺得,如果孩子在哭,我訓斥他,他哭的會更厲害。如果我哄他,他就會學會用「哭」來要挾我。那置之不理難道不是更好的做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