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情緒勒索」的6種句型,父母認為很有效,孩子越走越遠

2022-01-08 左右育兒課堂123

上周去姐姐家做客,一進門就聽到姐姐正在教訓自己的女兒。

原來她女兒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尤其是英語,居然不及格。

女兒辯解說自己在家上網課,很難靜下心來專心聽講。

姐姐聽了就生氣了:

「為什麼都是上網課,笑笑怎麼就能考滿分。

為什麼別人行,你就不行。

」女兒聽了媽媽說的這句話,頭也不回摔門而去。

我坐下來和姐姐說,我知道你很愛你的女兒,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但你今天的教育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把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

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姐姐一樣,常常不自覺的用親情威脅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被迫接受父母的意見,這就是情緒勒索。大多數父母之所以會用這種教育方法,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又快又有效。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種方法不僅一點兒作用也沒有,反而會給孩子心理帶來傷害。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最常用的6大情緒勒索的句型,你說過幾句

1、綁架式

很多父母對孩子管控太嚴,當孩子反對的時候,父母常常會說:「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

當孩子聽到父母這種命令式的語言後,常常會不知所措,情緒波動也比會較大。孩子被迫接受父母建議後,無論結果如何,孩子都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只會增加抵抗情緒。

2、暴躁式

孩子做了錯事以後,很多父母常常會說:「氣死我了,說你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啊!」

其實孩子無論是犯錯前,還是犯錯後,目的都不是要把你氣死的,而是你自己情緒失控,把自己氣死了。

父母愛說這種話,孩子不僅不知道該怎麼做,還會感到焦慮和緊張。

3、否定式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父母常常會說:「你怎麼這麼笨啊,看看人家XX」。

父母常常使用這種比較式的語句,不但不能激勵孩子進步,反而會讓孩子不斷的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心。

4、以牙還牙式

當父母和孩子爭吵的時候,孩子無意間說:「媽媽,我討厭你。」很多媽媽在氣頭上也會反駁說:「我也很討厭你。」

父母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懟孩子,是把親情做賭注,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父母這樣對孩子說話,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了,但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不要我了。」

5、投資回報式

當孩子成績不好,或者犯了錯後,有些父母會反問孩子:「我和你爸每天累死累活,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能爭點氣啊?」也有的家長會說:「我是怎麼對你的,你怎麼能這麼對我。」

父母常常希望通過這些話讓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

事實上,這種對話只會讓孩子感到羞愧,不知道該怎麼辦。

孩子聽到這種話,不是暴怒,就是遠遠躲避。

6、比較式

「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有些父母喜歡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認為孩子聽了這句話就會乖乖聽話。其實父母錯誤的比較,傳遞的信息不是愛,更多的是傷害。

孩子聽到父母說這些話,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讓父母很失望,甚至放棄了自己,最後真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了。

情緒勒索式語言的共同點有哪些?

1、毫無意義

這些話看似很有效,卻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孩子聽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2、傳遞恐懼

父母常用威脅式的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情緒波動更大。

3、情緒發洩

這些情緒勒索的表達方式,多是父母情緒的表達,而非父母真正想要表達的真心話。

情緒勒索教育方式的後果有哪些?

家長之所以喜歡情緒勒索的教育方式,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所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失去信心,變得暴躁等等。

1、叛逆、暴躁

這種錯誤的育兒方式很容易增加孩子的牴觸情緒,孩子稍微長大點兒就會變得叛逆,喜歡和父母對著幹。

2、懦弱

如果父母常常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會變得懼怕權威。當同學用重一點的語氣說話,孩子就會屈服和順從。

3、模仿

如果父母經常採用這種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模仿父母交流方式,說出的話和臉上的表情和父母一模一樣。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父母教育孩子的宗旨是教會孩子如何在錯誤中分析、總結經驗,而不是強迫孩子乖乖聽話。父母應該學會擁抱犯錯的孩子,而不是用錯誤的方法控制孩子,破壞親子關係。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就不要使用上面這6種句型,來控制和綁架你的孩子。

相關焦點

  • 親子教育「情緒勒索」的4種句型,父母認為很有效,孩子越走越遠
    我坐下來和姐姐說,我知道你很愛你的女兒,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但你今天的教育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把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姐姐一樣,常常不自覺的用親情威脅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被迫接受父母的意見,這就是情緒勒索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情緒勒索是一種讓人窒息的互動模式,勒索者使用某些話術和手段,讓被勒索者即使感覺很痛苦,也還是不得不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6大情緒勒索句型,別說你沒用過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美國家庭治療師朱迪斯·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情緒勒索,是指以愛為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甚至為她想好要考哪個大學、學習什麼專業,不顧英子的個人想法一味地要求孩子妥協。最後,喬英子得上了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好在最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改正孩子以往對孩子的態度言語,幫助孩子走出陰影。不過,電視劇裡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圓滿的,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好的結局。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美國家庭治療師朱迪斯·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情緒勒索,是指以愛為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雖然每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同,但不可否認,孩子的學習能力都是超強的,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會模仿自己的父母。同樣,當父母習慣用「情緒勒索」的教育方式,被「勒索」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學會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讓自己的孩子也陷入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中。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現在有些孩子在溺愛中長大,從小被捧在手心裡,儼然家裡的「小皇帝」,長輩、父母都對他有求必應、百依百順,脾氣便驕縱、任性得過頭了。父母的處理方式越柔和,他們就越變本加厲。又由於接受的一直都是全家人的關注以及最好的物質生活,因此稍有不如意就容易發脾氣。
  • 錯誤帶娃會讓孩子「越走越遠」
    父母教育孩子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在實際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不斷地左右孩子的決定,對孩子施加各種各樣的傷害行為,直到讓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變得冷漠。父母的過度參與會降低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會更傾向於交給父母解決。隨著孩子長大,孩子的反抗意識會逐漸增加,就會想要脫離媽媽的掌控,會和媽媽越走越遠,凡事都會瞞著媽媽,更不要談分享心事了。
  • 我曾在育兒的誤區裡,越走越遠
    一種聲音說:孩子哭了,趕緊抱,另一種聲音說:一哭就抱,孩子都很懂的,以後沒事就哭著要你抱,累死你。在這本書當中,我找到了答案,如果孩子使勁哭的時候你不管他,孩子會特別沒有安全感,長大後,很可能會引起缺乏自信等一系列問題。這比我現在累一點,讓我更不能接受的。
  • 《以家人之名》熱播: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的武器
    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當父母嘗試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雖然往往能夠奏效,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親情綁架」中消耗殆盡。心理學專家蘇珊·福沃德曾說:當父母在用難聽的語言刺痛孩子時,是把親情做賭注,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但卻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不可否認,朱媽媽為孩子失去了自我,付出了全部,但這樣對孩子反倒是種傷害。好在節目最後,朱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表示以後會努力改變。其實,朱媽媽對兒子的這種愛,屬於情緒勒索,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遭遇,只是沒有這麼極端。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情緒勒索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一個人喜歡用自己或者對方的情緒來控制別人,正如在親子關係中,多數家長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束手無策時,喜歡說不要你、不愛你之類的話來管制孩子,利用孩子的恐懼心理讓其乖乖就範,完成自身的掌控欲。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在這種溫室家庭環境裡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不知道挫折和懲罰是什麼,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即便是一些小事也會容易讓他們抓狂。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 也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或者大哭大鬧,他們採用這樣的方式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
  • 有多少孩子痛恨反感父母?5種「親子關係」惹的禍,第2種太傷人
    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的,有些父母會因為生活和情緒的原因,對孩子的教育有著另外「獨特」的看法,有著自認為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一步步地想靠近孩子,但他們卻從未真正了解到孩子的內心。也正是因此,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如果說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具體在哪些地方"勒索"自己,其實家長們看到孩子有以下這2種表現的時候,就要注意自己是否被"情感勒索"了。二:宣洩情緒與哭鬧的孩子不同,這類孩子會用比較激進的方式勒索家長,比方說,在家長不願意給予自己回應,或者不答應自己的事情的時候,這類孩子通過摔東西或者生氣、攻擊自己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
  • 示弱教育有利也有傷,有種情緒勒索帶來的傷害,總讓孩子無法逃脫
    ,達到更加努力學習的效果,但是作為媽媽卻不知道這樣的話,實際上給孩子帶去的卻是語言暴力的另一種,也就是給孩子施加過多的精神壓力,讓他們頂著過大的壓力去生活。所以,示弱教育有利也有傷,這種訴苦、把自己說的很慘的情緒勒索,帶來的傷害總讓孩子無法逃脫!
  • 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別被孩子綁架,可嘗試冷處理對待
    冷處理:令"情緒勒索"失效兩到三歲的寶寶學會了察言觀色,從父母的表情、行為找那個看到情緒,聰明一點的孩子還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用情緒對付父母。孩子先會放聲大哭,用眼淚博取同情,"哭鬧"就成為了他和父母討價還價、用來滿足自己的籌碼。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孩子有幾個請求,父母最好不要拒絕,以免親子關係越走越疏遠
    很多時候,都是由於父母在不經意間,戳傷了孩子柔弱的心,才會導致親子關係變冷淡。執筆:王豔微編輯:劉一之定稿:蘇子後母親和孩子是相互依賴的,有時候寶媽因為工作而忽視了孩子,使得孩子的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關係就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