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幾個請求,父母最好不要拒絕,以免親子關係越走越疏遠

2020-12-24 上官育兒

很多時候,都是由於父母在不經意間,戳傷了孩子柔弱的心,才會導致親子關係變冷淡。

執筆:王豔微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母親和孩子是相互依賴的,有時候寶媽因為工作而忽視了孩子,使得孩子的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關係就越走越遠。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倩倩媽媽是一家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平時工作十分繁忙,所以在女兒出生後,倩倩媽媽就把女兒送到了奶奶家。

如今,女兒長大了要上學才接到身邊,由於之前對於女兒的照顧少之甚少,導致女兒對倩倩媽極不親近。

即使母女倆每天住在一起,也很少溝通,而且女兒放學後經常自己一個人宅在房間裡,通常只在吃晚飯時才出房門。

這天,晚上下班回家的倩倩媽媽進女兒的房間打掃衛生,沒想到被7歲的女兒直接推了出來,倩倩更是氣呼呼地告誡媽媽:「以後不許再進自己的房間」。說完更是直接「砰」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這令倩倩媽媽追悔莫及,沒想到因為疏於對女兒的陪伴,結果導致孩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還跟自己沒有感情。

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起點,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為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當孩子發出這三個請求時,家長一定會不要拒絕。

1、請求媽媽多陪陪我

孩子給媽媽的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愛。

很多家長都因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孩子,導致小孩沒有安全感。其實他們的成長不僅需要物質基礎,更需要的是精神呵護,尤其是來自母親的呵護。

作為母親,也請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就算再累也要每天給他一個擁抱和講一個小故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裡的地位,不至於讓孩子遭到冷落,以免造成其自卑、內向、孤僻的性格。

2、請求媽媽不要著急

很多家長在孩子調皮搗蛋或犯錯時,會採取棍棒教育。這種用「威嚴」讓兒童被迫接受,或許能夠讓他完成當下的某項任務,但時間一長,則會引起反作用。

演員陳喬恩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坦言:小時候生活在媽媽的恐懼中,也不敢和媽媽講話,因為害怕被打,可以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她曾經覺得媽媽的聲音就好比「魔鬼的聲音」,甚至在節目中提到媽媽打她的時候,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媽媽就站在身後一樣,滿眼的恐懼、緊張和不安。

她說,20歲之前她沒敢拉過媽媽的手,如今長大了,但與媽媽之間的隔閡依舊無法逾越。

沒有誰一出生什麼都會,有些孩子學習能力較弱,還請媽媽們不要著急,需要耐心教育,而不是第一反應就是斥責孩子: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3、請求媽媽傾聽

媽媽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行為,但必須要尊重和接受孩子的內心想法。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想法不成熟,就不會聽取他們的意見,但其實,小孩渴望媽媽能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想像,希望得到認可和肯定,而不是沒有耐心的隨意打斷,自行決定。

母親應該要鼓勵寶貝向自己表達想法。應該停下手頭的工作,蹲下來,目光認真的看著他,並仔細地聽。

小天使」變「小惡魔」,罪魁禍首不一定是孩子哦,還可能是父母。父母在育兒時,怎樣才能提升親子關係呢?

1、遊戲化

父母通常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會很嚴肅,板著臉來和兒童溝通,看見你一張怒氣衝衝的臉,不耐煩的語氣,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卻又無力改變。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可以改變棍棒教育或原有的溝通方式,加入一些遊戲元素,在做遊戲的同時還能教育孩子,不僅增加了趣味性,還能增進母子之間的感情,教育結果也會大不一樣。

2、真實化

很多家長都給孩子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因為大多數時候父母都是「發號指令」的指揮家,而孩子是必須完全服從執行者。自然而然,孩子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解放,就會對父母產生厭惡感和距離感。

父母可以放下家長的架子,卸掉偽裝,在孩子面前展現生活的本來面目,讓其看到真實的父母,不僅可以清除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還能讓寶貝學會理解和感恩。

相關焦點

  • 孩子的3個要求,父母不要拒絕,否則長大後容易怨恨父母
    越老越疏遠,小志的父親回家,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雀躍著歡迎他,而是扭頭去屋裡看電視去了。給家打電話,小志也是說兩句無關緊要的話就掛掉了,小志的父親意識到,是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導致和孩子現在這樣的關係。在孩子0-3歲的這個成長的階段,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如果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經常請求父母陪伴自己,那麼家長們就一定要注意多陪陪孩子。
  • 孩子的3個要求,父母不要拒絕,否則長大後容易怨恨父母
    但是小志的父親感覺到,孩子對自己的態度越來越冷淡,跟他之間的關係越老越疏遠 給家打電話,小志也是說兩句無關緊要的話就掛掉了,小志的父親意識到,是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導致和孩子現在這樣的關係。 在孩子0-3歲的這個成長的階段,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如果孩子在這個年齡段,經常請求父母陪伴自己,那麼家長們就一定要注意多陪陪孩子。
  • 孩子越陪越疏遠?教你4招增進親子關係
    現在的媽媽如同超人一般,既要在工作中叱吒風雲、獨當一面,又要在家庭生活中給孩子帶來最好的教育和陪伴。但是,由於工作的忙碌,不能時常陪伴在孩子左右,給予孩子溫馨的親子時光,怎麼辦?調查顯示:除去孩子睡覺的時間以外,70% 以上的家長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僅有 4 個小時。而這 4 個小時中,有 40% 的時間家長都在機械地陪伴孩子,顧著自己玩手機或電腦遊戲, 30% 的時間裡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
  • 越黏人的孩子,長大後與父母關係越疏遠,家長需正視孩子粘人行為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黏媽媽的行為是非常正常的,他希望和父母在一起,陪父母一起玩,每時每刻都陪在父母身邊,有一些黏人行為不太嚴重的孩子,可能會會同意讓媽媽去上班,但是回家總喜歡圍著父母團團轉,我們疲憊了一天,總想有自己的空間休息會,但是孩子卻有著各種要求,比如要讓我陪他讀書,做遊戲,面對孩子的粘人,我們總是以排斥的態度去拒絕孩子,要麼說自己很累,要麼說自己很忙,就是沒有時間,時間久了便忽視了對孩子最起碼的陪伴
  • 如果孩子發出2種請求,父母儘量不要拒絕,對孩子有很大影響
    文|嚯嚯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些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生怕孩子受委屈,基本上孩子的想法都會盡力滿足,導致孩子長大後,變得驕縱任性;而有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請求時,為了避免孩子太過任性,習慣性的拒絕孩子的請求,但是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那麼這個尺度父母應該如何掌握呢?
  • 小時候和父母親近,長大後變得疏遠,親子關係的疏離是怎麼來的?
    父母本應是與孩子最為親密的人,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身上對於父母本能般的親近感、依賴感卻因為父母不恰當教育方式的影響而變得冷漠疏離。當父母成了孩子最想要逃避和疏遠的人時,一句簡單的「這孩子太叛逆了」是對此無法恰當給予的。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疏遠父母的?」
  • 孩子提出的幾個「請求」,家長不要輕易拒絕,不然會變成一種傷害
    當代社會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家長忙事業,沒空管孩子,導致親子疏遠,而有些家長放棄工作,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孩子的生活上,又讓孩子覺得喘不過氣。一時間,家長們真的搞不清楚,到底怎麼做,對孩子來說才是正確的。其實孩子成長不僅要依靠家長怎麼養,還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意願以及成長規律做出一些改變,這樣才符合孩子的成長節奏,對孩子的成長才會起到促進作用。
  • 管得越嚴娃越疏遠,家長不妨了解「魚缸法則」,給孩子自由空間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當下的孩子自我意識越發的鮮明,往往在處理事情上,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而父母又總是迫切的想為孩子做出他們所認為更正確的選擇。當兩者的選擇出現了衝突,也就激化了親子間的矛盾。
  • 為啥孩子越長大和媽媽越疏遠?這4種媽媽,自己種的因卻渾然不知
    今日話題:為何有些孩子長大了反而卻和媽媽疏遠了?很多家長會抱怨自己的孩子是越是長大越有主意,父母的話基本都聽不進去,而且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教導,在孩子看來都是沒用的嘮叨。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越來的和父母疏遠,甚至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感覺呢?一般來說是因為這些原因,家長們要自省一下。
  • 張歆藝孩子粘乎乎的:孩子越粘,就越疏遠長大?看看父母怎麼做
    許多家長白天忙於工作,回家後需要休息,他們有時沒有精力去處理孩子的執著,常常忽視孩子的感受,然而他們不知道這種做法,這實際上擴大了他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使他們缺乏信任和安全感。育兒專家說:0-6歲是孩子和父母建立和諧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粘人的。
  • 讓孩子自在的成長吧!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然而,過度的焦慮常常讓我們以愛之名,行綁架之實,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情,結果就是父母越焦慮,孩子越痛苦。2歲的孩子本該是躲在媽媽懷裡撒嬌的年紀,但他每天卻要承受著這麼大的學習壓力,也難怪會生病了。父母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卻忘了起跑線之爭的壓力已經突破了孩子能夠承受的範圍。不僅會造成孩子的痛苦,更傷害了親子關係。
  • 若娃有這3類「需求」,父母最好都能滿足,免得傷了親子關係
    然而這樣的孩子往往被慣得蠻橫無理,所以真正的富養並非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有需求,然而有4類需求做父母的最好能滿足,免得到頭來傷了親子關係。之前閨女一再提出需要王女士的陪伴,不過王女士認為家裡有老人在就沒有太放在心上,如今卻傷到了兩人的親子關係。
  • 若娃有這3類「需求」,父母最好都能滿足,免得傷了親子關係
    然而這樣的孩子往往被慣得蠻橫無理,所以真正的富養並非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多多少少都會有需求,然而有4類需求做父母的最好能滿足,免得到頭來傷了親子關係。之前閨女一再提出需要王女士的陪伴,不過王女士認為家裡有老人在就沒有太放在心上,如今卻傷到了兩人的親子關係。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我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孩子!」小剛聽到後跑到自己臥室裡狠狠地關上門,這樣的場景反覆在家裡上演著。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也不喜歡嘮叨,只是孩子總把家長的話當做耳旁風,也不認真聽。事情真是這樣的嗎?為什麼有的家長越跟孩子嘮叨,孩子越叛逆呢?其實這超限效應的表現。
  • 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
    導讀: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庭教育微處方】孩子年齡越大,和家長交流越少,關係也開始疏遠,這怎麼辦?
    微話題13:孩子年齡越大,和家長交流越少,關係也開始疏遠,這怎麼辦?1.孩子覺得不被父母理解。現在的00後,因為和媒體網絡有較多接觸,在見識、思維上都很個性自我。經常會和父母說我想怎麼怎麼樣,而我們父母大多是70、80後,無法理解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正常都會回復「你個小屁孩整天想什麼呢?
  • 孩子的3個請求,父母切記不要拒絕,否則傷害非常大
    孩子的3個請求,父母不要拒絕,否則帶來的傷害不是一般大周女士和丈夫常年南下打工,兒子健健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雖然家裡有叔伯嬸子等幫忙照看,但是始終不如爸媽在身邊。周女士夫婦一年只能回來一兩次,對健健雖然存著教育的想法,但是因為時間短暫,總是不了了之。
  • 當孩子向你提出3種請求,父母最好別拒絕,你的「吝嗇」傷娃很深
    有次她特意找女兒談話,想了解她真實的想法,女兒聽了後哭著說:「小時候我特別想你陪我,我一直求你不要走,可你根本沒理我,我那時候就知道自己必須獨立」。王女士心裡有些堵,承諾以後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女兒,她真是沒想到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
  • 張歆藝嫌孩子黏人:越黏人的孩子,長大越疏遠?全看家長怎麼做
    育兒專家說:0-6歲是孩子和父母建立和諧親子關係的關鍵期,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最為黏人。很多家長在這個階段認為孩子太黏人影響自己,缺少和孩子的互動,導致無法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最後發現孩子與自己越來越疏遠了;再想要去改變就更困難了。
  • 想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這七件事父母要做好!
    文丨悠悠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性越來越強,有的孩子獨立性有了,和父母的關係一如既往的親密,有的孩子卻在心靈上和父母漸行漸遠,想孩子在心靈上和你一直親近,這幾件事父母們都做對了嗎?1、三歲之內多給有質量的陪伴三歲內對孩子的陪伴,益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孩子對父母信任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很有幫助。父母給孩子有質量的陪伴越多,孩子越喜歡「粘著」父母,越容易把父母定位成家長,夥伴的角色。而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