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都是由於父母在不經意間,戳傷了孩子柔弱的心,才會導致親子關係變冷淡。
執筆:王豔微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母親和孩子是相互依賴的,有時候寶媽因為工作而忽視了孩子,使得孩子的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關係就越走越遠。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倩倩媽媽是一家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平時工作十分繁忙,所以在女兒出生後,倩倩媽媽就把女兒送到了奶奶家。
如今,女兒長大了要上學才接到身邊,由於之前對於女兒的照顧少之甚少,導致女兒對倩倩媽極不親近。
即使母女倆每天住在一起,也很少溝通,而且女兒放學後經常自己一個人宅在房間裡,通常只在吃晚飯時才出房門。
這天,晚上下班回家的倩倩媽媽進女兒的房間打掃衛生,沒想到被7歲的女兒直接推了出來,倩倩更是氣呼呼地告誡媽媽:「以後不許再進自己的房間」。說完更是直接「砰」的一聲關上了房門。
這令倩倩媽媽追悔莫及,沒想到因為疏於對女兒的陪伴,結果導致孩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還跟自己沒有感情。
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起點,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為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當孩子發出這三個請求時,家長一定會不要拒絕。
1、請求媽媽多陪陪我
孩子給媽媽的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愛。
很多家長都因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孩子,導致小孩沒有安全感。其實他們的成長不僅需要物質基礎,更需要的是精神呵護,尤其是來自母親的呵護。
作為母親,也請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就算再累也要每天給他一個擁抱和講一個小故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裡的地位,不至於讓孩子遭到冷落,以免造成其自卑、內向、孤僻的性格。
2、請求媽媽不要著急
很多家長在孩子調皮搗蛋或犯錯時,會採取棍棒教育。這種用「威嚴」讓兒童被迫接受,或許能夠讓他完成當下的某項任務,但時間一長,則會引起反作用。
演員陳喬恩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坦言:小時候生活在媽媽的恐懼中,也不敢和媽媽講話,因為害怕被打,可以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她曾經覺得媽媽的聲音就好比「魔鬼的聲音」,甚至在節目中提到媽媽打她的時候,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媽媽就站在身後一樣,滿眼的恐懼、緊張和不安。
她說,20歲之前她沒敢拉過媽媽的手,如今長大了,但與媽媽之間的隔閡依舊無法逾越。
沒有誰一出生什麼都會,有些孩子學習能力較弱,還請媽媽們不要著急,需要耐心教育,而不是第一反應就是斥責孩子:你怎麼什麼都不會。
3、請求媽媽傾聽
媽媽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行為,但必須要尊重和接受孩子的內心想法。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想法不成熟,就不會聽取他們的意見,但其實,小孩渴望媽媽能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想像,希望得到認可和肯定,而不是沒有耐心的隨意打斷,自行決定。
母親應該要鼓勵寶貝向自己表達想法。應該停下手頭的工作,蹲下來,目光認真的看著他,並仔細地聽。
小天使」變「小惡魔」,罪魁禍首不一定是孩子哦,還可能是父母。父母在育兒時,怎樣才能提升親子關係呢?
1、遊戲化
父母通常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會很嚴肅,板著臉來和兒童溝通,看見你一張怒氣衝衝的臉,不耐煩的語氣,感受到自己不被重視卻又無力改變。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可以改變棍棒教育或原有的溝通方式,加入一些遊戲元素,在做遊戲的同時還能教育孩子,不僅增加了趣味性,還能增進母子之間的感情,教育結果也會大不一樣。
2、真實化
很多家長都給孩子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因為大多數時候父母都是「發號指令」的指揮家,而孩子是必須完全服從執行者。自然而然,孩子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解放,就會對父母產生厭惡感和距離感。
父母可以放下家長的架子,卸掉偽裝,在孩子面前展現生活的本來面目,讓其看到真實的父母,不僅可以清除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還能讓寶貝學會理解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