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本應是與孩子最為親密的人,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身上對於父母本能般的親近感、依賴感卻因為父母不恰當教育方式的影響而變得冷漠疏離。
當父母成了孩子最想要逃避和疏遠的人時,一句簡單的「這孩子太叛逆了」是對此無法恰當給予的。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疏遠父母的?」在網友的留言中一位叫靜靜的網友很耐心地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是很好,而父母們還要照顧靜靜和哥哥兩個孩子,這著實讓她的童年過得有些苦。
不過那時候的她並不覺得苦,小小的她甚至覺得那樣的日子單純而快樂。靜靜很粘人,被母親調侃為是自己的小尾巴。可是這一切的美好卻在靜靜考上高中那一年發生了改變。
靜靜很開心自己可以上高中了,可是父母商量了一下之後卻拒絕了靜靜上高中的請求。「家裡窮,女孩念那麼多書是沒有用的!」
靜靜雖然很體諒父母的難處,但是她知道只有出去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於是靜靜和父母有了分歧。父母看著女兒如此堅持,於是做了一件靜靜到當下仍然不能釋懷的事,那就是偷偷地撕毀了靜靜的錄取通知書。
靜靜說她忘不了那個令人絕望的夏天。父母仿佛商量好一樣,沒有人對靜靜道歉,仿佛日子一切如常。
多年後,靜靜再次提到當年的情境時,父母卻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當時家裡也不是沒有錢,只不過是那些錢都是給你哥哥準備的。你有自知之明就不該讓父母為難,畢竟已經養你長大了。」
父母的話就像刀子一樣直戳靜靜的心窩子。靜靜以為舊事重提可以換來父母的一句道歉,可沒想到此時的父母卻還在希望聽到靜靜的感恩。
1. 重男輕女
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不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就可以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們最應該懂得的就是要一碗水端平,不公平地對待孩子們的教育方式只會讓自身與孩子間的親情感遭到破壞。重男輕女的思想只會讓女兒們一次又一次地寒心。
2. 對子女期望過高
父母們希望孩子優秀而出眾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這種期望感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時,這就變成了孩子成長的壓力。
父母們急於看到自己花費在孩子身上的教育回報,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於自己的愛是功利的,這自然也會讓孩子不自覺地想要逃離。
3. 把自己的經驗強塞給孩子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教育誤區,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父母們就越發看不得孩子犯錯,於是自己身上的人生經驗讓父母們更加傾向於當一個掌控者。
父母們急著把自己的經驗塞到孩子的腦子裡,卻沒有在意過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就像伊能靜勉強孩子去學編劇時,孩子卻說自己最熱愛剪輯,而爭吵中孩子的那句「我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的事」也著實值得父母反思。
1.影響孩子的家庭觀建立
發生在親子間的疏離讓孩子對於家庭關係非常的失望,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度也會大打折扣。
而這對於孩子的家庭觀影響來說可謂是顛覆性的,即便孩子成年後也會因為這些不愉快的體驗而發生家庭觀上的偏差。
2. 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
親子關係不親密會讓孩子不斷地反思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好,這就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狀態之中。
時間長了,孩子們便會越發地相信是自己的無能才無法得到父母的喜歡。孩子的冷漠和疏離其實是一種父母的愛而不得,顯然孩子的性格和自我認知都變得更為消極。
3. 影響孩子情感表達
即便孩子知道父母愛自己,但是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會使得孩子不敢靠近。這樣的相處模式顯然會影響到孩子對於情感關係的處理。在孩子成年後,孩子身上仍然會出現明顯的情感表達缺陷,比如說不懂得如何恰當地表達愛。
就像電影中的松子一樣,在每段情感的表達上她都很用力,可是卻因為從小沒有得到過父親的愛而不懂如何表達,最後一生的悲劇也不得不以一聲抱歉為結局。
1. 注重生活中的儀式感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注意保持生活的儀式感,不要缺席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每一步成長和改變都是希望能夠與父母的參與,而此時父母的貼心陪伴則會讓孩子獲得更加滿足的安全感。
2. 關注孩子的內心情感狀態
父母與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但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卻不能完全了解。孩子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們不要想當然地去定義孩子的行為,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狀態才能夠給予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助力。
3. 以孩子願意接納的方式進行溝通
父母在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後,親子關係自然也就親密起來。孩子把父母當成是最好的傾聽者,自然就更加願意把父母當成朋友一般來看待。
高效溝通使得親子問題更加柔和而有效地被解決,顯然,親子高效溝通的關鍵是父母能夠找到孩子願意接納的溝通方式。
保有親密感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更加能夠從家庭生活中獲得溫暖,顯然這也是孩子人生歷程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助力。
當孩子與父母疏遠時,父母不應該指責孩子的「叛逆」「不懂感恩」,父母們更加應該反思究竟是自己身上怎樣的行為導致了孩子的疏遠。大家對於親子間的疏離感保持有哪些看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