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和父母親近,長大後變得疏遠,親子關係的疏離是怎麼來的?

2020-08-29 囧囧媽育兒

父母本應是與孩子最為親密的人,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身上對於父母本能般的親近感、依賴感卻因為父母不恰當教育方式的影響而變得冷漠疏離。

當父母成了孩子最想要逃避和疏遠的人時,一句簡單的「這孩子太叛逆了」是對此無法恰當給予的。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疏遠父母的?」在網友的留言中一位叫靜靜的網友很耐心地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小時候家裡經濟條件不是很好,而父母們還要照顧靜靜和哥哥兩個孩子,這著實讓她的童年過得有些苦。

不過那時候的她並不覺得苦,小小的她甚至覺得那樣的日子單純而快樂。靜靜很粘人,被母親調侃為是自己的小尾巴。可是這一切的美好卻在靜靜考上高中那一年發生了改變。

靜靜很開心自己可以上高中了,可是父母商量了一下之後卻拒絕了靜靜上高中的請求。「家裡窮,女孩念那麼多書是沒有用的!」

靜靜雖然很體諒父母的難處,但是她知道只有出去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於是靜靜和父母有了分歧。父母看著女兒如此堅持,於是做了一件靜靜到當下仍然不能釋懷的事,那就是偷偷地撕毀了靜靜的錄取通知書。

靜靜說她忘不了那個令人絕望的夏天。父母仿佛商量好一樣,沒有人對靜靜道歉,仿佛日子一切如常。

多年後,靜靜再次提到當年的情境時,父母卻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當時家裡也不是沒有錢,只不過是那些錢都是給你哥哥準備的。你有自知之明就不該讓父母為難,畢竟已經養你長大了。」

父母的話就像刀子一樣直戳靜靜的心窩子。靜靜以為舊事重提可以換來父母的一句道歉,可沒想到此時的父母卻還在希望聽到靜靜的感恩。

一、哪些教育理念讓孩子不得不與父母疏遠?

1. 重男輕女

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不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就可以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們最應該懂得的就是要一碗水端平,不公平地對待孩子們的教育方式只會讓自身與孩子間的親情感遭到破壞。重男輕女的思想只會讓女兒們一次又一次地寒心。

2. 對子女期望過高

父母們希望孩子優秀而出眾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這種期望感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時,這就變成了孩子成長的壓力。

父母們急於看到自己花費在孩子身上的教育回報,這讓孩子覺得父母對於自己的愛是功利的,這自然也會讓孩子不自覺地想要逃離。

3. 把自己的經驗強塞給孩子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教育誤區,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父母們就越發看不得孩子犯錯,於是自己身上的人生經驗讓父母們更加傾向於當一個掌控者。

父母們急著把自己的經驗塞到孩子的腦子裡,卻沒有在意過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就像伊能靜勉強孩子去學編劇時,孩子卻說自己最熱愛剪輯,而爭吵中孩子的那句「我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的事」也著實值得父母反思。

二、親子疏離會對孩子產生哪些負面影響?

1.影響孩子的家庭觀建立

發生在親子間的疏離讓孩子對於家庭關係非常的失望,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度也會大打折扣。

而這對於孩子的家庭觀影響來說可謂是顛覆性的,即便孩子成年後也會因為這些不愉快的體驗而發生家庭觀上的偏差。

2. 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

親子關係不親密會讓孩子不斷地反思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好,這就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狀態之中。

時間長了,孩子們便會越發地相信是自己的無能才無法得到父母的喜歡。孩子的冷漠和疏離其實是一種父母的愛而不得,顯然孩子的性格和自我認知都變得更為消極。

3. 影響孩子情感表達

即便孩子知道父母愛自己,但是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會使得孩子不敢靠近。這樣的相處模式顯然會影響到孩子對於情感關係的處理。在孩子成年後,孩子身上仍然會出現明顯的情感表達缺陷,比如說不懂得如何恰當地表達愛。

就像電影中的松子一樣,在每段情感的表達上她都很用力,可是卻因為從小沒有得到過父親的愛而不懂如何表達,最後一生的悲劇也不得不以一聲抱歉為結局。

三、父母應該如何保持親子間的親密感?

1. 注重生活中的儀式感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注意保持生活的儀式感,不要缺席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每一步成長和改變都是希望能夠與父母的參與,而此時父母的貼心陪伴則會讓孩子獲得更加滿足的安全感。

2. 關注孩子的內心情感狀態

父母與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但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卻不能完全了解。孩子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們不要想當然地去定義孩子的行為,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狀態才能夠給予孩子成長中最需要的助力。

3. 以孩子願意接納的方式進行溝通

父母在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後,親子關係自然也就親密起來。孩子把父母當成是最好的傾聽者,自然就更加願意把父母當成朋友一般來看待。

高效溝通使得親子問題更加柔和而有效地被解決,顯然,親子高效溝通的關鍵是父母能夠找到孩子願意接納的溝通方式。

保有親密感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更加能夠從家庭生活中獲得溫暖,顯然這也是孩子人生歷程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助力。

當孩子與父母疏遠時,父母不應該指責孩子的「叛逆」「不懂感恩」,父母們更加應該反思究竟是自己身上怎樣的行為導致了孩子的疏遠。大家對於親子間的疏離感保持有哪些看法分享呢?

相關焦點

  • 長大後和媽媽疏遠的孩子,小時候也許有著這2種經歷,惹人憐惜
    母親和孩子有著天然的情感紐帶,每一對母子都擁有世界上最親近的關係,但原本應該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往往會在孩子成人後發生變化,這都是親子關係在孩子幼年時沒有被好好地維護而導致的結果。張女士推開心理諮詢師的診室大門時,臉上掛著滿滿的愁容,最近一段時間,她被自己和兒子之間疏離的關係折磨得寢食難安。張女士在朋友的建議下找到了專門解決親子矛盾的心理專家,希望從她這裡得到一些建議,如何可以修補自己和兒子日漸緊張的關係。
  • 「重媽輕爸」的寶寶,長大後卻疏遠媽媽,原來是寶媽「作」的
    而寶寶出生後,由於接觸和餵養,往往對媽媽會更親,寶媽們面對黏人的寶貝,也是暗自欣喜。但隨著孩子長大,反而開始疏遠媽媽了。這讓很多寶媽都感到傷心,難道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嗎?但隨著孩子長大,孩子漸漸疏遠了曉琳,曾經的「重媽輕爸」也變成了「重爸輕媽」。兒子和老公反而更親,這讓曉琳忍不住「吃味」。
  • 為何女兒小時候喜歡親近父親,越長大關係反而越疏離?
    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但是現在80後,90後的女孩子和父親的關係反而有點疏離,其實網上有很多小女孩圍天天圍著爸爸要抱抱的視頻,可見女兒和父親的關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是很融洽的,那為什麼孩子大了,反而會變得有點尷尬,甚至父親節或者是爸爸的生日,孩子都不好意思對爸爸說我愛你了呢?我們來看看網友都是怎麼說的。
  • 長大後和媽媽疏遠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這幾種經歷,現實很戳心
    當孩子長大之後,很多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孩子長大之後就不親媽媽了,感覺對媽媽很陌生,從而會疏遠媽媽。特別當他們去學校住宿的時候,你多打兩個電話他們都會覺得厭倦,也不愛回家,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孩子叛逆的表現。其實這跟孩子小時候的經歷還是有很大關係的,所以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千萬別給他們造成心理「陰影」。
  • 長大後跟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從小就看得出,父母要多上心
    但是,自己跟孩子的關係卻是劍拔弩張,要麼一天說不上兩句話,要麼就是一說話就吵架。其實,這種情況就跟很多家長,越長大越跟自己的父母疏離一樣。我們想想自己為什麼不跟父母親近,就能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跟我們親近了。最關鍵的是,長大後跟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從小就看得出看,父母要多上心。
  • 為什麼有的孩子長大後,和父母「親近」不起來?原因扎心了
    小時候牙牙學語,鬧著要父母親親抱抱的孩子,好像是上天派下來的天使,專門治癒和圓滿人的一生。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福分長長久久地享受這種「特殊待遇」,因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不當的做法,導致孩子和自己越來越遠,自己卻不自知。所以很多父母會納悶,小的時候最喜歡粘著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越長大,和自己的關係卻越生疏呢?
  • 長大後和媽媽疏遠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這2種經歷,讓人心疼!
    一個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家長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與媽媽存在著更切密切的關係。很多得到媽媽寵愛的孩子,長大後都會與媽媽的關係特別地和諧,特別地親密,但也有一些孩子長大之後與媽媽慢慢地疏遠,與媽媽特別地不親。
  • 為何孩子小時候跟媽媽親近,長大卻變疏遠?多半是你年輕時種的因
    孩子長大後和父母離心,多半是年輕時種的因。,她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今後親子關係的走向。這類媽媽總喜歡以愛之名來對孩子的生活進行各種幹涉,小時候幹涉孩子的喜好、交友,長大後幹涉他們的工作、婚姻,只要孩子表現出一絲的不情願,就會說一不二的要求他們按自己的標準做。
  • 缺少這個動作,孩子長大後會漸漸疏遠父母
    坐上動車回家的那一刻,嬸嬸哭了:我這輩子就這麼一個兒子,我們之間的關係現在都這樣了,那餘生怎麼辦啊,這輩子不就完了嘛。聽完嬸嬸的訴說,我也想起了我的伯母,也是含辛茹苦養大了一個兒子進了重點大學,到了大學後除了打電話要生活費,基本上也沒有多餘的話跟父母說了。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疏遠原因出在哪呢?
  • 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疏離,謹記這三點,重新拉近親子距離!
    臺灣奇美液晶電視有一句很扎心的文案:「世界上有一種專門拆散親子關係的怪物,叫做長大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親子關係疏遠,沒話說?學會這5招,或能走進孩子的心
    那家長如何才能處理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從而走進孩子的內心呢?一、家長和孩子間的現狀孩子小時候家長都會認為他們很可愛,還會圍在父母身邊。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就會發現孩子和自己越來越疏遠了。很多家長都處理不好和自己的孩子之間的關係,和孩子之間有代溝。
  • 《婆婆和媽媽》林志穎: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有愛,即便曾經有傷害
    林志穎媽媽在事業方面的用心,一定超過了自己的孩子,林志穎說自打爸媽離婚後,就沒有和媽媽一起生活了。所以現在母子倆的相處方式也能夠理解,疏離的母子關係,充滿了想親近卻忍不住逃離的矛盾。雖然在親子關係方面有所欠缺,但是林志穎媽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不管是事業還是愛好。
  • 為何女兒小時候和爸爸親,長大後卻越來越疏遠?2個原因值得深思
    從這個採訪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似乎小的時候女兒和爸爸都會很親近,等到慢慢長大後,關係就會有所疏遠。那麼,為什么女兒長大後就會和爸爸疏遠呢?小時候女兒與爸爸親近的原因其一、對爸爸有很深的崇拜心理女孩子在小的時候,都希望有一個英雄在自己身邊,帶給自己安全感。爸爸憑藉自身體格優勢、性格優勢,很容易奪得女兒的芳心,成為女兒心中崇拜的英雄。
  • 為何女兒小時候和爸爸親,長大後卻越來越疏遠?2個原因值得深思
    從這個採訪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似乎小的時候女兒和爸爸都會很親近,等到慢慢長大後,關係就會有所疏遠。那麼,為什么女兒長大後就會和爸爸疏遠呢?長大後女兒與爸爸疏遠的原因這時女兒就會有意識地跟爸爸拉開距離,不像小時候一樣黏著爸爸,不會坐在爸爸的懷裡,不會讓爸爸進自己的私人空間。爸爸也會尊重女兒,不會過分拉近和女兒的關係,以至於兩者關係會有所疏遠。​其次、女兒有了更強的獨立意識女兒長大了,就會有自己的小心思了,就會有想要獨立的想法。
  • 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親子關係質量是關鍵,父母早知早受益
    最近蘭蘭在考慮要不要僱傭一個月嫂全職照看孩子,雖然省心省力,可必然會導致親子關係的逐漸疏遠。幼兒時期是孩子大腦迅速發育的重要階段,6歲之前的教育叫做早期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階段。李岫雲說過:父母是孩子們啟蒙教師,孩子是母親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由家長進行,因此,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也就成為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父母們早知早受益。
  • 6歲後,孩子和爸媽關係好的表現有哪些?抓住這些親子關係轉折點
    從嬰幼兒時期對爸爸媽媽的依賴,到越長大越疏離,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時什麼時候出問題的呢?兒子今天6歲,從他身上,我有時候就會感慨,孩子長大就沒有那麼粘媽媽了,等到上了小學,他的世界會更大,親子關係這塊兒,我一定要好好經營。
  • 孩子長大後為何疏遠媽媽?多半是這兩種經歷造成的,媽媽是主導
    一個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家長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與媽媽存在著更切密切的關係。很多得到媽媽寵愛的孩子,長大後都會與媽媽的關係特別地和諧,特別地親密,但也有一些孩子長大之後與媽媽慢慢地疏遠,與媽媽特別地不親。
  • 媽媽說:大兒子與她不親近。媽媽上班後會和孩子關係疏遠嗎?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聽她說:「大兒子與她不親近。」原來她是一位雙胞胎母親,生了兩個兒子。孩子小時候自己照顧不過來,小寶留在自己身邊照顧,大寶送到奶奶家照顧。直到上幼兒園大寶才回到媽媽身邊,感覺和她的相處有些的隔閡。
  • 出差回家,3歲女兒不願親近,疏遠的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歡迎關注和轉載!同事的女兒3歲,因為她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所以每次回到家,女兒都不願意靠近她甚至是避開她,總是覺得媽媽很疏遠。這讓同事很苦惱,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了?0-3歲的孩子,會與父母形成一種依戀關係,尤其是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無間的人,所以你會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很喜歡黏著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