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疏離,謹記這三點,重新拉近親子距離!

2021-03-02 大連升學資訊

臺灣奇美液晶電視有一句很扎心的文案:「世界上有一種專門拆散親子關係的怪物,叫做長大」。

 

親子關係的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進程:十歲以前的依賴期,十到十八歲的叛逆獨立期,十八歲以後的成熟期。

 

大部分父母在孩子成長至青少年的時候,都會遇到一道坎:原本跟自己很親的孩子,突然就不愛跟自己交流了,親子關係突然變得疏離。

 

這道坎,是一個重要轉折點,直接影響了親子關係的發展方向。


 

親子關係為什麼變得疏離?

 

孩子原因:

孩子進入青春期,都會開始想要獨立的空間和獨處時間。他們自我意識覺醒、接觸信息的渠道變得廣泛、認識的人也變得越來越多。這些原因,讓他們開始有了不願與父母訴說的小秘密。

 

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希望得到的是同伴的認同,對同伴的依戀程度遠超父母,所以跟父母的關係會變得沒那麼親密。

 

家長原因:

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導致親子關係疏離。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小時候很好用的方法,到了青春期很可能適得其反。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哪怕是說一加一等於三,他們照樣會深信不疑。但當他們長大,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後,就不會再對父母言聽計從了。

小的時候,你可以決定孩子吃什麼穿什麼,報什麼興趣班。但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你卻還是不加商量就決定。這時候,孩子自然不樂意了,感到的不是開心而是煩躁。於是他們有了牴觸心理,甚至不想和你多說話。

大兵老師發現,那些忘記調整自己步伐的家長,常犯以下幾點錯誤。

1、越俎代庖,老愛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該做的事。

2、自以為是,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孩子是錯的。

3、喜歡指導、幹預、打斷、批評孩子。

4、習慣以孩子為中心生活,強迫他也以家庭為中心生活。

 

以上幾點,都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如何重新接近孩子?


那麼面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重新拉近親子關係呢?

「在父母眼裡,子女不管長到多大都是孩子。」這句話乍聽起來很溫馨,但卻是子女的一道魔咒。

前段時間有一條段子被廣泛轉載,內容是當孩子說「爸媽,我出門了」,各國父母的不同反應:

義大利父母:「放開玩吧。」

美國父母:「玩得開心,孩子。」

法國父母:「去吧孩子。」

中國父母:「你和誰出去?去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怎麼整天就知道出去玩,咋不多陪陪父母?在外面不要亂吃東西.」

 

不少網友轉載這一段子的時候都表示:這太真實了。

中國父母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太緊張自己的孩子了,從衣食住行到學習、興趣、就業、婚姻乃至整個人生,什麼都想管,就是不願面對孩子已經長大這一現實。

 

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家長愛偷看孩子的日記,偷聽他們與朋友的通話,認為他們不應該有自己的秘密。

 

著名影星黃磊在接受訪談的時候就曾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這些秘密是孩子內心最寶貴的財富。孩子的日記本、手機,我絕不會偷看。不用說上鎖,哪怕日記本放在桌上,我也不會看!」

 

因為窺探就等於摧毀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只會讓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離

 

如果家長總是不肯放手給空間他們成長,孩子就會有被約束和被控制的感覺,對成長也是不利的。

 

學者周國平曾說:「想要孩子信任家長,首先家長要去尊重孩子。」

 

想要重新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父母首先要調整好心態,接受孩子的成長,尊重他們並給予一定的私人空間。

 

只有在孩子信任我們的前提下,他們才會願意親近我們。

 

在傅雷家書中,有這麼一段話:「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裡,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樣直白抒情的話想必是比較難以啟齒的。畢竟國人特別不擅長直接地跟親人談「愛」。但如果將這些話換成書信的形式,則容易表達得多。

 

除了傅雷,還有龍應臺、麥家、柳傳志等名人,都十分善於利用書信與孩子溝通。

 

大兵老師建議家長們偶爾也可以採取這種方式,將我們無法說出口的「愛」,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書信的內容應以表達關懷和我們內心的想法為重點,不要長篇大論地書寫對孩子的不滿或建議,中心話題也不要只圍繞學習問題展開。

 

因為真誠地表達我們的內心想法和關心,是打開孩子心門的一把鑰匙。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把一些不願當面說的事或疑惑,乃至對父母的不滿等,以回信的方式告訴我們,加強彼此的溝通交流。

 

除了書信的形式,也可以通過一些孩子愛玩的社交軟體去跟他們溝通,例如微信、QQ等等。


但是這種線上溝通的頻率不宜太密集,否則的話容易過猶不及。

 

大兵老師曾採訪過一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學霸。她這樣描述與父母的相處:「我的父母跟我一直都是像朋友一樣相處的,他們從來不會拿家長的威嚴來壓我,而且總是很及時地聆聽我的問題,並給予引導。」

 

想要重新接近孩子,學會聆聽是很重要的一步。這能讓孩子知道我們在乎他,重視他身邊發生的大小事。

 

有些家長只會在孩子談論學習的時候仔細聽,而在分享別的事的時候興趣寥寥,顯得敷衍。這種做法很容易打擊孩子,讓他們失去和你溝通的欲望。

 

無論是大事小事,我們都應該好好聆聽,並給予及時的回應。

 

而且,我們在發表意見的時候,也要注意姿態,像對待朋友一樣,以尊重為前提對孩子提出建議,並且做好意見不被接受的準備。

 

畢竟,當我們向普通朋友提出建議,對方也不一定會百分百按我們所說的去做的,何況是孩子呢?

 

追求獨立自主是青春期孩子的一個明顯特徵,在這個階段他們可能會不同程度地疏離父母。父母可以在放手的同時,學會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成長,換一種模式去跟他相處,這也是作為家長的一門必修課。

--END--

孩子願意和你分享心情嗎?

相關焦點

  • 親子關係:分隔兩地,如何與孩子拉近心靈的距離?
    孩子在校園裡學習、成長,我們如何避免他們回家或者與我們團聚後的生疏感,增進親子的心靈距離呢?據我了解,很多家長和孩子分離兩地,作為父母,他們和孩子難以找到共同的話題,平時不知道該如何溝通,一接電話或者一回家,首先問的便是作業、成績,一方面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造成了和孩子難以開發出新的話題。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變得不那麼良性。那麼從家長角度,我們該如何形成與孩子的良性關係呢?
  •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不要小看親子共玩!親子關係疏離,這4招拉近距離
    洪蘭教授的方法我也拿來在我的寶貝兒的身上做過驗證,確實簡單有效,但個體是多樣性的,所以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在各自的小寶貝兒身上,而洪蘭教授的資料裡沒有講到的,咱做父母的只有把經驗吃透,再反覆嘗試,才能更好的解決自己孩子的問題,這也是做此號的初衷——督促自己也幫助更多父母帶好自己的小寶貝!正文:這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
  • 優勝教育:拉近親子關係很重要
    家長可以利用親子相處的時光,和孩子進行真誠的交談,分享一些生活細節,讓孩子表達個人見解,這是鞏固親子之間雙向溝通的重要方式。明確的誇讚勝於空泛的批判要和子女建立親密關係,就要多稱讚子女,多向他們表達父母的欣賞。子女還處於成長階段,很多知識及獨立能力正隨著生活體驗而逐步學習,他們的性格仍是在被塑造的過程中。
  • 《與青春期和解》:成就親子關係雙贏局面,父母可以從這三點入手
    勞倫斯•斯坦伯格在這本書中,讓父母們通過不失控,不較勁,不生氣的心態和方法,正面引導青春期的孩子,達到中年人與青春期的和解過程。自己的孩子成長為青春期的孩子之後,父母首先就是要擺正心態,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可以花時間陪伴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陪她做她想做的事情。
  • 如何緩解緊張家庭關係,拉近彼此距離?做到這三點就行
    而在這期間,家庭矛盾緊張的不僅僅只有大學生與父母,有很多失業的家庭也出現了矛盾,而最近天氣也逐漸的炎熱起來,脾氣火爆的也越來越多。那麼怎麼緩解緊張的家庭關係呢?其實做到這三點就足矣。父母和孩子都應該換位思考一下,才能最大程度的緩解彼此之間的矛盾,在很多時候,家庭關係之間的矛盾越堆越多的原因就是一直以自我角度為中心,父母總是說著孩子最反感的那句:我是為了你好。而學生在漸漸步入成年之中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牴觸情緒,往往越不懂換位思考,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會越深。
  • 親子間交流有障礙?要拉近親子距離,破解孩子「隱表達」是關鍵
    等葉葉逐漸步入青春期,葉葉媽媽發現葉葉逐漸變得內斂少話,日常的溝通都很少有。這讓葉葉媽媽意識到,孩子似乎什麼心裡話都不和她說了。每次主動找葉葉溝通時就說:"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小時候不讓你說,你說個不停,長大了讓你說,你又沉默不語。"母子間的交流少之又少。
  • 護蕾行動 | 拉近親子距離,家長可以這樣做
    良好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有時候,我們和孩子的相處並不是那麼融洽,我們說的話,孩子充耳不聞,孩子說的話,我們無法理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不是孩子遇到問題之後第一個會傾訴的人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難道我們要甘心做孩子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嗎?
  • 家庭教育論壇丨第005期:尋找共同話題,拉近親子距離
    第五期尋找共同話題,拉近親子距離——試談尊重與交流,在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中的作用為了跨越這道「溝」,我們尊重孩子的成長需求,以尋找共同話題為突破口,以平等交流為方式,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尊重孩子成長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追星,適時引導,拉近距離,我們都可做到。
  • 青春期孩子叛逆,親子關係緊張?5個建議幫助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
    他這是怎麼了?閨蜜非常著急。 01在生活中,見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沉迷網絡、厭學逆反、早戀等等,孩子的種種表現,很少父母能夠理解,有的中國父母常用抱怨、指責、說教、甚至打罵等不正確的教育方式,給處於迷茫中的青少年帶來很多煩惱,親子關係也越來越緊張。其實這都是青春期荷爾蒙激素不平衡造成的心理問題。
  • 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必須時刻謹記「三顆心」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即使再關心孩子,也要適度降溫,陪伴孩子要時刻謹記「三顆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熱心。一定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侵入過多。比如,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那是在宣洩情緒,不是故意和父母「對著幹」、「挑戰父母底線」;他們為一點小事哭泣不已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那也是正常反應,不必大驚小怪、憂心忡忡;他們在發牢騷的時候,我們也能包容,不會拒絕傾聽……父母更理解孩子,親子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
  • 如何處理青春期親子衝突
    指導單位:中山市婦聯、市教體局 主辦單位: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 直播主題:《如何處理青春期親子衝突》
  • 調查顯示香港親子關係疏離
    中新網香港四月四日消息:香港一項調查指出,三成半的被訪學生家長,尤其是父親不會每日都與子女傾談,而他們與子女的溝通活動也頗單調,最多只是與子女一起看電視,有學者指這顯示香港親子關係疏離。  香港基督教信義會趁今日兒童節之際發表一項有關親子關係的研究。
  • 青春期親子關係裡,「無聲」的力量
    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我們重新理解「說話」我再一次感受到「無聲」的力量,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在越來越有限的陪伴裡,總想在任何時候找任何的機會說點什麼,似乎只有這樣,心裡才不那麼慌張。一方面這需要父母的克制、甄別,另外一方面,當教養的責任、親子的潤滑被壓縮到一個更短的語言環境裡,需要我們提高語言的質量與效率,這背後需要考驗的是我們更多思考、學習的功力。但親子之間良好氛圍、場域的營造是不能被壓縮的,語言並不是唯一的工具。
  • 都市親子關係失落疏離 如何構建
    親子教育以塑造父母與子女之間和諧的親情關係、促進子女健康成長為目標,在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規範個人行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經濟市場化、交往網絡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當前我國的親子教育出現了一些道德困境和倫理風險,如果不能妥善應對,輕則不利於孩子成長,重則影響家庭乃至社會的和諧。當前親子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慈孝不對等的道德困境。
  • 從《小歡喜》看親子教育-27(拉近親子關係的談話技巧)
    為了改善父子關係,季勝利用足了心思,通過一番對話,迅速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算得上親子溝通教科書式的案例,非常值得家長參考。這一系列小動作季勝利都看在眼裡,但他沒有發作,在點吃的時,說自己不知道什麼好吃,讓季楊楊來決定吃什麼。
  • 今晚直播 | 如何處理青春期親子衝突
    今晚直播 | 如何處理青春期親子衝突 2020-06-12 03: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爸爸拍女兒賴床視頻發家庭群:多少親子關係,疏離於分寸與距離
    真是讓人聽著毛骨悚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親子父女反目成仇,貌似血案即將發生……民警火速介入,遂發現不過是虛驚一場,但同樣給我們留下無數的深思。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兒大避母,女大避父」,也就是說,兒子大了,要和媽媽隔開一定的距離,女兒大了,要和父親隔開一定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恰恰是為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分寸與距離;不遠不近、不過分不疏離,剛剛好就是最好!
  • 孩子不容易相處怎麼辦?家長掌握三招,有助於拉近親子關係
    其實父母覺得孩子不容易相處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父母應該掌握這三招,這樣才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親子關係;學會和孩子商量很多時候親子關係的破裂在於父母的太過武斷,很多父母在家裡都是秉承說一不二的原則,這讓孩子感覺到壓抑。
  • 孩子進入「仇親期」,與父母漸行漸遠?找對方法輕鬆拉近親子距離
    這時候,父母想找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就會產生牴觸,不願意溝通。缺乏交流會使親子之間產生隔閡,慢慢地變成親子之間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孩子在&34;時與父母的關係程度,會給以後人生的親子關係帶來極大的影響。小結親子關係不是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彼此佔有
  • 明心見「教」——父母養育子女之320個要點 之 青春期親子關係
    第十部分 青春期(11-18歲)身體發展S111810 親子關係1.青春期的親子關係,是逐漸走向疏離、甚至發生衝突的階段; 父母對青少年成熟行為的欣賞,是最好的支持!青春期的少年,再也不是依偎在母親懷裡的小綿羊,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行為能力、渾身充滿力量,急切想去闖蕩世界的翩翩少年;所以我們的父母必須意識到,在青春期階段,如何給青少年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承擔更多的責任,是父母和青少年需要共同討論確定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