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必須時刻謹記「三顆心」

2020-09-03 初中物理化學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即使再關心孩子,也要適度降溫,陪伴孩子要時刻謹記「三顆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熱心。

一定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侵入過多。

別想控制青春期孩子


當一向乖巧聽話的孩子,忽然以你不習慣亦不喜歡的方式對你說話、與你相處,甚至和你頂撞時,先別急著生氣,更不要一巴掌打下去,他(她)正在用這種方式向你宣告:我,已經進入青春期了!


「青春期」這個名詞很難解釋,但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


那個從小無比依戀你、圍著你轉的「跟屁蟲」,會在某天突然拒絕你再拉他的手;


那個總是快樂、滿足、合作的小孩不見了,眼前的孩子悖逆、憤怒、沮喪……


這一切都讓做家長的手足無措。


在青春期孩子的眼裡,父母不再是父母,父母就是普通人,跟別人一樣的普通人。


爸爸們都說:「孩子叛逆就是翅膀長硬了,想飛了,不聽話了!」


媽媽們則說:「孩子叛逆起來簡直像是變了一個人!」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已經有了大人的樣子,但是心理上並不成熟;他們看起來應該懂事了,但其實遠遠沒有……


他們想獨立,不願意再被過分呵護;他們想做主,穿標新立異的衣服,穿耳洞、戴耳環、甚至刺青……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張力十足,總想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不懼怕任何試圖阻攔他們的人和事物!


因此,家長的過度管制對他們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他們不會再俯首帖耳「受制於人」。


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們越是不屈,越想遠離你。


想控制他們像控制幾歲的孩子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



用智慧斡旋荷爾蒙的力量


從青春期一開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他們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佔據和控制,想法和行為都將產生巨變——這股力量就是荷爾蒙。


我們都不難發現——青少年的身體常常好得難以置信,他們可以在24小時內就從流感中恢復過來;每餐大快朵頤,體重卻不一定增加多少。


有的孩子熬夜看足球或趕作業,第二天還能精神百倍,這對我們大多數成年人來說簡直難以想像。


我們為此感嘆:


看,這就是青春!


卻很難將這旺盛的生命力同荷爾蒙聯繫起來,但實際上,青春在很大程度上就歸因於孩子體內存在的過剩荷爾蒙!


荷爾蒙對孩子身體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快速長高、變聲,胖墩墩的小男孩會一下子變成滿臉胡茬的小夥子,細瘦的小女孩忽然有了婀娜多姿的女性體態。


除此之外,荷爾蒙還對大腦產生複雜的影響,當荷爾蒙湧入大腦後,一場看不見的化學反應迅速發生,時間要持續好幾年。


科學家發現,荷爾蒙使大腦中掌管情緒的地方(杏仁核)特別活躍,因此青少年的情緒起伏都比較大。


大腦最晚成熟的區域是額頁,一般要到20至25歲才成熟(因此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以20歲作為成年標準)。


額頁是大腦的總指揮,掌管理智、決策,人能控制自己不好的意念,使「潘多拉的盒子」總處於封閉狀態,就全是額頁的功勞。


而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情緒被荷爾蒙折騰得陰晴不定,晚熟的額頁又不能出來控制局面,所以整個人顯得衝動不理性。


了解是荷爾蒙使孩子的心緒不穩,父母對孩子就會多一分體諒,少一分責怪,心態也能變得平和、冷靜一些。


比如,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那是在宣洩情緒,不是故意和父母「對著幹」、「挑戰父母底線」;


他們為一點小事哭泣不已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那也是正常反應,不必大驚小怪、憂心忡忡;他們在發牢騷的時候,我們也能包容,不會拒絕傾聽……


父母更理解孩子,親子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孩子的青春期就過得更順當一些。



父母要及時調整心態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即使在親子關係融洽、父母非常睿智的家庭裡,青春期引發的動蕩也足以降低全家人的生活質量。


有些孩子的青春期相對平順,有些孩子則特別叛逆,可以鬧得家中雞犬不寧、天翻地覆。


這樣的孩子對父母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旦處理不當,家庭就將進入「危機期」,面臨「雙輸」的局面……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最不好當的,經常「吃力不討好」!


面對孩子的巨變,大人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孩子一不聽話自己就先沉不住氣。


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父母即使再關心孩子,也要適度降溫,陪伴孩子要時刻謹記「三顆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熱心。


定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幹涉過多。


在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正順應自然的規律蓬勃成長,我們大人也要改變管教的態度和方法。


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間,長大更是。


父母太侵入,孩子就會逃避。


孩子是按照他成長的規律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大人使用管教的方式也要隨著調整了。


就像坐在樹蔭下乘涼,陰影會隨著陽光移動,我們就要不斷的挪移我們的椅子,才不會被陽光曬到。


而不是坐在那邊不動,卻要樹移動一樣,那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太較真兒」


如果家長了解一些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在面對孩子的變化時就不會特別被動,教育孩子時也不至於過於「較真兒」。


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念高中了,平常住校很少回家。


一個周末,她帶了兩個朋友一起回家住,她和老公都很高興,晚上仔細研究了菜單,計劃第二天一大早就去買菜,中午做一頓大餐款待這些孩子們。


第二天靠近中午的時候,兩人正在廚房忙得不亦樂乎,三個睡眼惺忪的孩子終於起來了。


一看到爸媽準備飯菜,孩子就皺眉:


「媽,我們不在家吃,中午約了同學去外面吃。」


母親的鍋鏟停在半空中,爸爸趕緊接話:


「我們也還沒吃,馬上做好了,就在家吃吧!」


「不行!」


孩子斬釘截鐵的說:


「我們已經遲到了,要趕緊走了,你們可以留到晚上再吃嘛!」


臨出門還補了一句:


「你們這樣我會有壓力的!」


說完就在同學的「謝謝」與「再見」聲中出門了。


夫妻倆又生氣又沮喪,面面相覷說不出話來。


我這個朋友說,其實他們當時完全可以訓誡孩子:


「你這是不懂事!」


甚至可以誇大一些說:「你這是不孝順!」


但出於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了解,他們選擇了包容和忍耐。


朋友說,當著同學的面批評她,會讓她很難服氣,還影響了她出去玩的好心情,而且,說不定以後再帶朋友回來,她會提前打好「預防針」,告知對方:「在我爸媽面前一定要怎樣……」


那時,他們將面對一個虛偽的孩子。


我認為我這個朋友是個很智慧的母親,她不「較真兒」的教育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鑑。



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營


面對不時向自己「宣戰」的孩子,父母具體該如何管教?什麼樣的智慧才能「降得住」孩子?


有一個男孩在青春期時非常叛逆,不管家長和他講什麼,他永遠有理由反駁。他愛聽西方流行歌曲,節奏很快,這讓父親很反感。


有一次,馬上要考試了,他一邊聽著震耳欲聾的音樂,一邊斜躺在沙發上看書。父親見了,大聲斥責他,叫他關掉音樂。


沒想到男孩不僅不聽,還「砰」的一聲把房門關上了。做父親的一下子氣極了,開始打兒子,下手很重,兒子卻一點不求饒,一臉倔強。


父親見此更生氣了,沒命似地打兒子,妻子見此嚇哭了,趕緊替兒子求情,丈夫卻毫不理會,一直打到自己累了才罷手。


當天的晚飯,父子兩個都沒有吃。


做父親的一夜無眠,反思自己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不明白兒子為什麼變成這樣?


清晨,男孩主動來向父親道歉了,看著兒子身上的傷痕,做父親的忍不住哭了,連向兒子說「對不起」。


他看到個子已經超過自己的兒子,內心既後悔又慚愧,決心以後不再拿大人的權威去壓制兒子。


後來,男孩依然沒有放棄他的音樂愛好,父親卻學會了包容和接受,他和兒子一起聽那些吵鬧的音樂,試著融入兒子的生活。


甚至有一次兒子請求他陪同去參加歌手籤唱會,他都同意了。


但在籤唱會現場,他們看到很多精神氣質都不太積極,和他年齡差不多的歌迷,父親問兒子說:「你希望自己和他們一樣嗎?」


兒子搖搖頭。


從那以後,兒子不再盲目崇拜那些歌手,開始收心學習,成績節節攀升。


在業餘時間,他開始了歌曲創作,還獲了大獎。


父子倆的關係也沒有再出現過大的問題,做父親的暗自慶幸:


幸好當時及時轉變了想法,改變了和兒子的相處方式,化解了親子衝突……


原來,耐心、理解和包容才是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法寶。


寫在最後:


所以,父母要努力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營,保持親子溝通的通暢,這才是管教叛逆孩子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


贏得十幾歲孩子合作的最好途徑,就是平等、尊重地解決問題。


當大人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時,他們更趨向於合作,並在今後逐漸靠攏父輩的價值觀,以真正成熟和獨立的姿態回歸。

相關焦點

  •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父母要怎麼做
    當子女進入青春期,父母會認為從前那個依賴自己的孩子不見了,轉而變為一個有自己秘密,想要獨特甚至叛逆的孩子。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往往容易擔心甚至過度幹涉,最終引發更多親子矛盾。其實,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自我意識增強,很需要獨立的成長空間,此時,父母需時刻謹記「三顆心」——不要過於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過於熱心,如此將更有利於孩子平穩地度過青春期。那麼,在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時,具體如何做好這「三顆心」呢?請跟隨小智的步伐,一起來詳細了解。
  • 一位老教師的忠告: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必須謹記...
    做了40年的老師,當了30多年的班主任,接觸了1000多個形形色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我總有一種想給家有中學生的父母說點什麼的衝動,不吐不快,遂有此文。對於人格的完善和道德品質的優良,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首先關注。
  • 寫給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的三句話
    可是對於初高中的孩子,他們不是提前去做這些事情,而是在他們的認知中,他們覺得那個異性是一個特別的人,他們只是在青春期期間,願意跟某個異性走得近一些。因為他們之間有信任。對於這樣的孩子,說明他們發育正常。如果看到漂亮的女孩沒來上課,男生會很沒精神;如果看到一個打籃球的男孩在打球,女孩會臉紅和心跳加快。
  • 當青春期遇上高考,請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營
    當青春期遇上高考,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為孩子助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即使再關心孩子,也要適度降溫,陪伴孩子要時刻謹記「三顆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熱心。一定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侵入過多。
  • 李玫瑾: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學會閉嘴
    與其一張嘴就讓孩子厭煩,不如學習一下和青春期的孩子愉快相處的技巧吧。
  • 經歷青春期的父母
    作者以父母和牧師的背景來寫本書--與青少年一起成長。作為父母他有過三次做青春期兒女的經驗,作為牧師他有過無數次牧養青春期少年的經驗。由此可見,本書並非泛泛而談,乃是一本『經驗』之著。   青春期是一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階段:生命的成熟、獨立、自主、自由及人生的價值觀等形成。然而對於父母而言,他不知不覺被自己的『經驗』所掌控,以『經驗』取代上帝的旨意,他在孩子的生命裡扮演上帝的角色。他無法放手是因為他想孩子必須按照他所『預定』的方式來生活,成為他心目的那位『英雄』。
  •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在家庭中各自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
    比如說最明顯的就是我我辭職去陪讀,那你必須要學醫,你要當醫生才有出息,那可能孩子就想當一個考古學家,可是他媽媽就說我付出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讓你能上醫學院,你要是不上你去醫院,你就對不起我。感受到了嗎?就是媽媽的這個付出變成了一個交換條件,那就是需要孩子用自由來償還。這種情況,尤其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父母就會和孩子拉開很大的距離。
  • 初中生被母親扇耳光引發悲劇,家長謹記,孩子青春期叛逆...
    父母無不愛其子女,但家人之間的相處方式也值得認真思考,不要因小事釀成大禍,尤其要關注、關心青春期裡的孩子。孩子進入青春期,大多會展現出各種叛逆情緒,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很多父母會責怪孩子,但其實,家長不要總是找孩子的問題,也應該反省、檢討自己。如果您的孩子出現下列這20個細節,父母必須重視起來!
  • 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如何有效解決這類問題?
    也不和父母溝通,總是一個人待在房間……每個人都會經歷青春期,也經常聽到父母們抱怨這個時候的孩子最不聽話,管也管不得,罵也罵不得,對孩子的成長變化不知所措。漸漸的孩子也開始疏遠父母,將自己的內心越來越多的隱藏起來。
  • 青春期這幾年,是孩子留給父母的最後機會
    家長們普遍有種逃避心態,認為「青春期再可怕,熬過去就好了」。殊不知,孩子青春期這幾年,其實是父母需要爭分奪秒的黃金教育時段。比如一個男孩在童年階段與父母關係不好,那麼到青春期的時候,他就可能會出現打架、厭學等反常行為;一個女孩在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得到足夠的關愛,那麼步入青春期時,她就有可能會出現早戀、與老師作對等行為;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階段缺失了教育和關愛,那麼這些問題並不會隨時間消失,而是會在青春期集中爆發出來。
  • 孩子青春期這場大考,及格的父母有多少?
    經常看到一些走在絕望邊緣的孩子,在網上集體哭訴和埋怨原生家庭,覺得父母有太多問題,把他們帶到這個痛苦的人世間...還問為什麼當父母的不用考試,太輕鬆了!殊不知,他們的父母此時正面臨著一場人生大考試!孩子青春期就是父母的一道大考,及格與否,將影響著整個家庭接下來的命運走向。
  •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甚至辱罵父母怎麼辦?
    有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反映說:「自己家的孩子叛逆甚至還說髒話,一回家就進入自己的房間不出來,自己特別無奈,應該怎麼辦呢?」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認為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一方面孩子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孩子又必須依賴家庭,因此逐漸進入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還把他們當作小孩來看待,不停地嘮叨、批評、指責,孩子就會厭煩,從而產生反抗心理。青春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
  • 金喇叭少兒口才教育:父母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最憂愁的是父母,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且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與他們溝通。在多次嘗試與他們的「叛逆」孩子溝通之後,大多數父母會逐漸放棄嘗試改善親子溝通的想法,然後雙方會互相忽略,導致親子關係的破壞。實際上,在青春期,親子交流並不困難。
  • 《圓桌派》李玫瑾教授:孩子青春期叛逆?與父母有很大關係
    導讀:作為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的人,如何教育孩子變成了這屆父母們最大的難題。曾經許多家庭的父母看著自家孩子小的時候聰明乖巧,覺得長大之後不會有什麼問題。一個人在青春期會稍稍變得敏感,也更願意相信自己內心的想法,有了更想表達自我的情緒。這個階段身邊的環境是最容易影響到孩子的。
  • 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疏離,謹記這三點,重新拉近親子距離!
    臺灣奇美液晶電視有一句很扎心的文案:「世界上有一種專門拆散親子關係的怪物,叫做長大
  •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3個關鍵詞——青春期教育系列1
    男孩初次遺精,女孩初次月經初潮,就意味著孩子正式進入青春期。每個孩子因為營養、遺傳、環境不同,正式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也不同,從9-16歲進入,都算正常。隨著環境、社會等等變化,每隔25年,孩子們進入青春期會提前一年,現在的孩子普遍比他們的父母孩童時代當年要提前進入青春期。進入青春期,意味著這個孩子已經有人類正常的生育能力了。
  • 孩子到了青春期,為什麼會特別討厭媽媽?原因現實又扎心
    媽媽常常會被這個階段的孩子"傷透了心"。有一天李女士回到家看見孩子正在玩手機,於是她就讓孩子先去完成作業,但孩子卻無動於衷,於是李女士就再說了一次,而這一回孩子大聲的喊到:"你能不能別再管我了,我最討厭你了。"
  • 做一個好孩子,離不開四顆心:包容心,責任心,感恩心、愛心
    尼爾斯出生在瑞典一個貧困的農民之家,調皮搗蛋,不愛學習,愛虐待動物,毫無社會責任感,愛撒謊,對父母人類也沒有感恩之心。父母拿他沒辦法。只有為他祈禱。望他做一個勇敢善良,求知強,品德高尚的好孩子。這個童話故事告訴青少年要做一個好孩子,必須擁有三顆心:包容心,責任心,感恩心。 1.包容心 尼爾斯被家鵝莫頓帶著飛上了天,一路上他既高興又悲傷。高興的是自己從來沒有在空中風馳電掣地遨遊過,悲傷的是自己變成了小人。
  • 青春期的孩子讓多少家長傷透心。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良好溝通
    很多家長沒有做好你的孩子已經由兒童期過度到青春期的身心準備。還是一味的希望孩子像兒童期一樣,絕對多數事情都得聽從家長安排,對家長言聽計從。怕孩子不聽話,懼怕孩子的身心都離自己越來越遠。兒童期的孩子,會用一種仰視的目光看待自己父母,覺得自己的父母力大無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覺得父母的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希望去實踐自己的方法。
  • 當男孩進入青春期時,父母應該注意這些時刻
    我認為所有父母都知道,女孩的教育與男孩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隨著孩子的長大,這種差距變得更加明顯。對青春期男孩的教育要困難一些,因為他們變得叛逆。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幫助家裡有男孩子家長的。男孩子進入青春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