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這場大考,及格的父母有多少?

2020-09-10 三中有黑馬

經常看到一些走在絕望邊緣的孩子,在網上集體哭訴和埋怨原生家庭,覺得父母有太多問題,把他們帶到這個痛苦的人世間...

還問為什麼當父母的不用考試,太輕鬆了!

殊不知,他們的父母此時正面臨著一場人生大考試!孩子青春期就是父母的一道大考,及格與否,將影響著整個家庭接下來的命運走向。



這場青春期考試幾乎沒有家庭能避開,而最氣人的莫過於每個家長抽到的&34;都不一樣。

有的&34;太過簡單,給孩子講兩句道理,孩子就能領悟,成為鄰居口中的幸運父母,有人說這是因為上輩子的修行好。

而有的&34;比登天還難,哪怕父母是博士高材生,把人生哲理說透,拳打腳踢都用上,最後也是遺憾收場。

青春期大考,本質上是父母和孩子的一場多方面博弈。

有各種水平的&34;,以及難度不一的&34;。

能夠成為上述的&34;,背後可能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可能是他們抽到的題太簡單,孩子天性乖巧,能力超群。第二種可能是其他們在孩子幼兒時期做足了功課,到了這個階段閉著眼睛也能考個90分以上。

然而,現實中絕大數家長都是裸考的,從孩子的幼兒時期就開始缺席,沒有陪伴、觀察和育兒經驗的積累。

到了孩子青春期,教育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不管父母們和孩子在這場考試中的表現如何,結局無非就是這幾種類型:

  • 浪花型。 孩子青春期時開始鬧矛盾,父母雖然處理不好,但是隨著孩子長大成熟,學會控制脾氣,雙方學會了溝通和理解,問題慢慢變少,家庭恢復平靜。
  • 哪吒型。父母上刀山下火海,但最後也落得個感動蒼生,比如差生逆襲。
  • 好牌打爛型。孩子小時候聰明乖巧,但是青春期在家碰上個脾氣暴躁的父母,在外面見識到了社會的殘酷和不公,負面情緒得不到疏導,開始厭學,沉迷遊戲,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
  • 翻盤型。比如周杰倫,父親從小缺席,自己性格靦腆內向,優秀的母親&34;出了他的才華,再遇到了伯樂,成為享譽全球的音樂才子。
  • 生離死別型。家庭生活環境壓力過大,父母是個控制狂,最後孩子離家出走,關係斷裂,抑鬱輕生,人生留下遺憾。
  • 平穩型。父母性格都比較平和,也抽到了好牌,孩子安安穩穩長大成人,結婚生子,生活無波瀾,無意外無驚喜,讓人羨慕。
  • 彩票型。一個話少的父母,抽到一個沉默的孩子,還沒來得及摸透題目,孩子就外出獨立生活了,以後可能是人才也可能是社會的毒瘤。

不管結果如何,我們客觀地去觀察,會發現影響孩子的因素真的太多了,有時候很難控制。因此,不管抽到簡單還是困難的題目,對於家長來說,運氣和實力缺一不可。但是由於這些不可控因素基本是隱性的,導致了很多人理解不了抽到爛牌的父母的難處。

幸運的是,現實中絕大多數家庭都能安全挺過這個大考試,達到及格線,也就是第一種類型的家庭比較常見。父母學會冷靜,孩子慢慢變得懂事,親子間的關係經過磨合,也慢慢回到正軌。

不過,那些不及格的、甚至把好牌打爛的家庭也不少,背後有這幾種原因值得思考:

父母方面

1、對孩子期望過高

這些父母心中都有個關於孩子的&34;,比如成績優秀,樂觀外向,孝順父母,努力工作,光宗耀祖等等。簡單點說,就是希望別人家孩子身上的優點,都要集合在自己家孩子身上。過高的期望,帶來強烈的失望, 這種負面情緒會導致父母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情緒上的失控,對孩子喪失信心,整個家庭進入一種尷尬、不信任的局面。

比如做作業的時候,孩子解不出一個簡單的題,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發脾氣,導致孩子進入應對恐懼的心理狀態,更加做不出來結果。這時候,父母會變本加厲,然後形成惡性循環。原因是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的能力低於自己的想像水平。

2、缺乏經驗

在現代一個家庭通常只生育一個孩子,父母根本沒有試錯的機會,導致很多家長在教育這條路上走的戰戰兢兢,生怕別人家的悲劇落在自己家,從小寵到大,好不容易熬到孩子青春期,才發現缺乏自律的孩子完全控制不住。沒有經驗,父母就不容易控制教育的一個&34;,要麼過度溺愛,要麼過度控制。

3、自身性格原因

很多父母自身性格也存在問題,加上婚姻、工作、經濟上等方面的不如意,內心的壓力急需得到一個釋放,而釋放的對象既可能是夫妻雙方,也可能是孩子。在一些單親家庭裡面,母親向孩子施加壓力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孩子承載著家庭的未來希望。她為孩子傾盡所有,得來的卻是青春期孩子的絕情和叛逆,很難不讓人崩潰,可以參考《隱秘的角落》裡面張朝陽一家。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處於一個問題家庭中的青春期孩子,缺少自我調節和成熟的認知能力,會將這些來自父母的負面情緒全盤接收,性格和學習均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現實中,有不少情商低的天才型孩子,是葬送在父母手裡的。

不過,在這裡我想再強調一下,很多書籍包括輿論都將問題孩子全部歸罪於父母,這一點我不是很認同的。

青春期孩子和幼兒時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差異是非常大的,父母是無法像掌控嬰兒一樣,掌控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生活點滴,導致很多問題無法被及時發現,因此得不到解決。

所以,即便是一個教育專家,也無法確保能教育出百分百優秀的孩子。


孩子方面

1、生理和心理變化

青春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內外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較強的自尊心等等。在幼兒時期他們依賴父母,到青春期卻是希望擺脫父母的管制,但是家長往往不能察覺到這種變化,沒有及時改變自己的教育方針。

2、認知升級

幼兒階段,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主要表現在感官層面。當他做了某些&34;,父母打一下,孩子會建立條件反射,出於恐懼不再敢重複同樣的錯誤。

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他們會判斷父母打的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那麼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敵對心理!

這時父母開始發現,不管說的道理有多動聽,發出的命令有多強勢,孩子都會無動於衷,嚴重的還會故意做出叛逆的行為。

3、校園問題

另外,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容易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發生矛盾,加上他們社交關係處理能力比較弱,不會控制負面情緒,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中學時期的校園暴力、厭學輟學和沉迷遊戲等案例頻繁發生。更有一些學生會因為討厭老師,而放棄某個科目,因為對於這個階段他們來說,面子似乎比成績、生命都重要。而沒有經驗的父母,不去了解孩子厭學背後的原因,就開始直接責備他們,這常常會導致問題惡化。

4、沉迷遊戲

還要注意一點,當孩子在生活、學習中頻繁受挫或找不到存在感的時候,會開始沉迷遊戲,放棄學習和社交,進入一種自我保護的狀態。這時的遊戲是他唯一能找到價值和安全感的地方。如果這時候家長奪取他們的精神依賴物,孩子極有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並把憤怒一股腦傾瀉出來,這會讓原本不安的家庭關係,雪上加霜。

小總結:

也就是在這場青春期大考試中,父母和孩子通常雙雙處於一個最不穩定的狀態中,水平最差的&34;很有可能抓到最難的&34;。

孩子在這場大考中通常扮演的是那個不諳世事的角色,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衝動行為會產生什麼結果。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想要順利通過這次青春期大考,無論如何都要學會成為相對成熟的一方,冷靜面對,化困難為機會。

家庭乃至任何社交環境,矛盾是無法避免的,想要處理好雙方的關係,讓事態往好的趨勢發展,就必須懂得這幾點:

1、擁抱希望。

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很多大器晚成的孩子,家長不能因為他們在某個階段的成績表現,就否定了他們的未來,只有擁抱著一種積極的心態,好事才會發生。

2、先做好自己。

家庭教育,本質就是和孩子的心理做較量,一個智商高的父母通常不如一個情商高的父母,智商高的父母會埋怨孩子不如自己,不理解孩子心理,而情商高的父母會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培養孩子能力,教會孩子做人,燃起孩子學習的欲望。想要影響孩子,首先自己要成為一個好的父母,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多了。

3、學會冷靜。

很多家長抱怨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常常因此發怒。人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會短暫地喪失思考能力的,容易把事情往更壞的方向推。所以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首先要學會冷靜地觀察。

4、應急方案。

青春期的孩子問題非常多,沒有人能夠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所以很多時候,家長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並想好應對方案,就是對自己心理和身體健康最好的保障。而不是等事情發生後,措手不及。

5、不斷學習。

&34;,這是我們教育文化當中根深蒂固的一種觀念。確實,有時候我們看到身邊一些孩子優秀,會誤以為是他們父母打罵出來的。這其實是&34;效應帶來的認知。在教育這條路上,沒有百分百成功的教育方案,這不像孩子的學習考試一樣,只要去記憶和學習就能無限接近滿分。知識是死的,而父母教育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孩子,並且是不斷在變化的。只有努力去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才能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最後,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在這場青春期大考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相關焦點

  •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在家庭中各自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
    青春期的家庭教育與家庭秩序、家庭關係、教養方式等方面息息相關,所以在這場「大考」中,很多家長都拿到了不太理想的成績。朋友小莉最近正在經歷著類似的困境。小莉的孩子上初中後,原本成績不錯的他,變得沉迷遊戲,為此小莉沒少說他。本來年前有所緩和,但是趕上疫情,一家人朝夕相處的這段時間,一些原本並不太突出的問題不斷的激化和擴大。
  • 父母如何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長?
    01現象最近有兩個六年級的家長反應,孩子單科成績不及格,兩個孩子都出現排斥學習,不願意去學校的現象。青春期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三個叛逆期,孩子在這個時期,要完成自我獨立成長的任務,為未來的成人生活做準備。這時,他們並不希望,身邊總有一雙眼睛盯著他。隨時提醒他要做什麼。他們更願意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比如幾點起床,幾點寫作業,先寫作業還是先和朋友們聯機,比如自己做飯。當家長有事不能在家時,他們太開心了,很渴望獨立日。004孩子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 青春期的孩子老和父母吵架,怎麼管?
    他們會對家長的教育觀點產生懷疑,認為父母的做法並非完全正確,而是有了自己見解與主張。有的孩子甚至處處與家長對立,凡是家長提倡的就極力反對,凡是家長反對的自己卻偏偏喜歡。我認為青春期叛逆應該是孩子們在成長中的煩惱,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孩子們在三觀形成的起步階段,是非曲直尚不清楚。一旦經歷了人生的甜酸苦辣就會吃一塹長一智,慢慢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 經歷青春期的父母
    作者以父母和牧師的背景來寫本書--與青少年一起成長。作為父母他有過三次做青春期兒女的經驗,作為牧師他有過無數次牧養青春期少年的經驗。由此可見,本書並非泛泛而談,乃是一本『經驗』之著。這些孩子好像在一夜之間變『壞』了,事先沒有預兆、沒有警告。他們完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曾經的乖孩子如今卻成了破壞王。無數的青少年選擇離開教會、放棄信仰,青少年事工一片狼藉,慘敗。多少父母在這個階段夜不能眠、寢食難安、以淚洗面。畢德生提醒我們『根本沒有進退合宜的青少年』,當青少年出現了『問題』是因為父母先出現了問題,是父母沒有準備好成為青少年的父母。
  • 青春期的孩子讓多少家長傷透心。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良好溝通
    很多家長沒有做好你的孩子已經由兒童期過度到青春期的身心準備。還是一味的希望孩子像兒童期一樣,絕對多數事情都得聽從家長安排,對家長言聽計從。怕孩子不聽話,懼怕孩子的身心都離自己越來越遠。兒童期的孩子,會用一種仰視的目光看待自己父母,覺得自己的父母力大無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覺得父母的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希望去實踐自己的方法。
  • 當孩子青春期時,父母一定要避免跟孩子陷入權力爭奪,傷人傷己
    最讓父母頭疼的年齡,大概就是青春期了。父母們普遍抱怨,這個年級的孩子,父母無論說什麼,有道理還是沒道理,孩子都不聽,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因此讓父母們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是好。而這所有的叛逆對抗行為中,最激烈的就應該屬於權力鬥爭了,這也是父母跟孩子最容易發生衝突的地方。
  •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到底有多艱難?
    01當父母的就是無法理解孩子青春期孩子的媽媽常對我提出許多問題,一句話歸納就是:「我知道應該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他,可一到事兒上就是做不到,事情還那樣,我依然會憤怒、失望、失控,甚至會半夜痛哭,該怎麼辦呢?」恭喜你,意識到這點是對的。
  • 「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孩子青春期父母應該怎麼辦?
    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闖關,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實際好不好,孩子說了才算)但事實往往比數據更殘酷。曾經聽過一句話:如今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不跳樓,就可以說是成功的。
  • 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必須時刻謹記「三顆心」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即使再關心孩子,也要適度降溫,陪伴孩子要時刻謹記「三顆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熱心。一定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侵入過多。「青春期」這個名詞很難解釋,但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那個從小無比依戀你、圍著你轉的「跟屁蟲」,會在某天突然拒絕你再拉他的手;那個總是快樂、滿足、合作的小孩不見了,眼前的孩子悖逆、憤怒、沮喪……
  • 李玫瑾: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要學會閉嘴
    與其一張嘴就讓孩子厭煩,不如學習一下和青春期的孩子愉快相處的技巧吧。
  • 寫給家有青春期孩子父母的三句話
    在班裡有老師看管,在放學有家長看管,這樣就可以了斷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早戀的情況。小娟就這樣被老師和家長戴上了「早戀」的帽子。剛上完暑假課程,小娟就來了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好在經過大半天的尋找,終於找到了小娟。原來她只是想嚇嚇父母,因為父母和老師的幹涉,男孩已經離開了小娟的學校。而小娟得到這個消息後,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3個關鍵詞——青春期教育系列1
    男孩初次遺精,女孩初次月經初潮,就意味著孩子正式進入青春期。每個孩子因為營養、遺傳、環境不同,正式進入青春期的時間也不同,從9-16歲進入,都算正常。隨著環境、社會等等變化,每隔25年,孩子們進入青春期會提前一年,現在的孩子普遍比他們的父母孩童時代當年要提前進入青春期。進入青春期,意味著這個孩子已經有人類正常的生育能力了。
  • 孩子處於暴躁青春期難交流?父母的態度,決定了青春期的溫度
    在所有父母看來孩子最難以管教的階段非青春期莫屬,青春期是個很神奇的時候,它明明是讓人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形式,但這個時期卻一點都沒有覺得孩子即將成為大人的成熟感。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總就像是一個綠巨人一般,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哪句話就會將孩子點燃,而孩子就算明白父母的好心,但脾氣總比腦子轉得快。在這個時候,父母就不要再用小時候的方式對待孩子了,很容易適得其反的。
  • 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這個「多事之秋」?父母們準備好了嗎?
    在這場挑戰和考驗中,家長尚把子女當作孩子的時候,孩子們已在摸索中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可是,假如有一天,發現孩子徹夜未歸,發現孩子與不三不四的人來往,發現孩子早態……這些又會給我們的家長帶來多少苦惱和麻煩。加上報刊、電視等傳媒對青少年的旱戀、少年團夥犯罪、性罪錯等等的報導屢見不鮮,給這令人迷惑不解的「青春期」蒙上了幾多神秘的面紗,家長們在驚呼,老師們在驚呼,社會上也在驚呼這「多事之秋」。
  • 青春期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皆禍害」
    女孩十二歲,男孩十四歲,陸續進入青春期,都開始有了獨立意識,情緒會變得不穩定,高興的時候非常高興,不高興的時候,又低落到極點,幅度之陡峭,速度之快,和更年期婦女一樣。我們經常能見到更年期婦女,臉頰潮紅,雙目含淚,歇斯底裡。我自從有了孩子後,經常會想起小時候父母教育我的場景,那時候母親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早知道你這麼不聽話,還不如當初就把你掐死。
  •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甚至辱罵父母怎麼辦?
    有家長向河南幸福之家教育的家家老師反映說:「自己家的孩子叛逆甚至還說髒話,一回家就進入自己的房間不出來,自己特別無奈,應該怎麼辦呢?」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開始認為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一方面孩子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孩子又必須依賴家庭,因此逐漸進入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還把他們當作小孩來看待,不停地嘮叨、批評、指責,孩子就會厭煩,從而產生反抗心理。青春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還很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
  • 能夠正確處理情緒的父母,更容易修復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許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都帶有極強的情緒性。如果父母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及孩子的情緒,這將作為親子關係的一劑潤滑劑,幫孩子度過青春期的同時,也能獲得自身成長。思考完這些,他給孩子發了微信,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孩子回復了一個歡快的表情,第二天一如往昔,沒有因為這個衝突產生絲毫的隔閡。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發脾氣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圓桌派》李玫瑾教授:孩子青春期叛逆?與父母有很大關係
    導讀:作為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成長的人,如何教育孩子變成了這屆父母們最大的難題。曾經許多家庭的父母看著自家孩子小的時候聰明乖巧,覺得長大之後不會有什麼問題。一個人在青春期會稍稍變得敏感,也更願意相信自己內心的想法,有了更想表達自我的情緒。這個階段身邊的環境是最容易影響到孩子的。
  • 《隱秘的角落》: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家長的大考
    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不僅要像朱朝陽的媽媽一樣,做頓新鮮飯菜,每晚喝杯牛奶,保障身體健康;還要像葉馳敏的爸爸一樣,及時地與孩子溝通,做心理疏導,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的行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應該怎麼管?
    孩子青春期叛逆是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一個很正常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旺盛,但又隱隱有過於偏激的傾向,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勤藤教育準備了面對青春期叛逆,父母幫助引導孩子的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一、放手但有邊界孩子青春期時自我意識是很旺盛的,父母過於緊張嚴肅,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會越強。因此,勤藤教育建議父母在孩子這一階段時需要適當的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在很多事情上可以給他們選擇權,讓他們自己決定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