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一些走在絕望邊緣的孩子,在網上集體哭訴和埋怨原生家庭,覺得父母有太多問題,把他們帶到這個痛苦的人世間...
還問為什麼當父母的不用考試,太輕鬆了!
殊不知,他們的父母此時正面臨著一場人生大考試!孩子青春期就是父母的一道大考,及格與否,將影響著整個家庭接下來的命運走向。
這場青春期考試幾乎沒有家庭能避開,而最氣人的莫過於每個家長抽到的&34;都不一樣。
有的&34;太過簡單,給孩子講兩句道理,孩子就能領悟,成為鄰居口中的幸運父母,有人說這是因為上輩子的修行好。
而有的&34;比登天還難,哪怕父母是博士高材生,把人生哲理說透,拳打腳踢都用上,最後也是遺憾收場。
青春期大考,本質上是父母和孩子的一場多方面博弈。
有各種水平的&34;,以及難度不一的&34;。
能夠成為上述的&34;,背後可能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可能是他們抽到的題太簡單,孩子天性乖巧,能力超群。第二種可能是其他們在孩子幼兒時期做足了功課,到了這個階段閉著眼睛也能考個90分以上。
然而,現實中絕大數家長都是裸考的,從孩子的幼兒時期就開始缺席,沒有陪伴、觀察和育兒經驗的積累。
到了孩子青春期,教育問題一下就暴露出來了。
不管結果如何,我們客觀地去觀察,會發現影響孩子的因素真的太多了,有時候很難控制。因此,不管抽到簡單還是困難的題目,對於家長來說,運氣和實力缺一不可。但是由於這些不可控因素基本是隱性的,導致了很多人理解不了抽到爛牌的父母的難處。
幸運的是,現實中絕大多數家庭都能安全挺過這個大考試,達到及格線,也就是第一種類型的家庭比較常見。父母學會冷靜,孩子慢慢變得懂事,親子間的關係經過磨合,也慢慢回到正軌。
不過,那些不及格的、甚至把好牌打爛的家庭也不少,背後有這幾種原因值得思考:
1、對孩子期望過高
這些父母心中都有個關於孩子的&34;,比如成績優秀,樂觀外向,孝順父母,努力工作,光宗耀祖等等。簡單點說,就是希望別人家孩子身上的優點,都要集合在自己家孩子身上。過高的期望,帶來強烈的失望, 這種負面情緒會導致父母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情緒上的失控,對孩子喪失信心,整個家庭進入一種尷尬、不信任的局面。
比如做作業的時候,孩子解不出一個簡單的題,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發脾氣,導致孩子進入應對恐懼的心理狀態,更加做不出來結果。這時候,父母會變本加厲,然後形成惡性循環。原因是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的能力低於自己的想像水平。
2、缺乏經驗
在現代一個家庭通常只生育一個孩子,父母根本沒有試錯的機會,導致很多家長在教育這條路上走的戰戰兢兢,生怕別人家的悲劇落在自己家,從小寵到大,好不容易熬到孩子青春期,才發現缺乏自律的孩子完全控制不住。沒有經驗,父母就不容易控制教育的一個&34;,要麼過度溺愛,要麼過度控制。
3、自身性格原因
很多父母自身性格也存在問題,加上婚姻、工作、經濟上等方面的不如意,內心的壓力急需得到一個釋放,而釋放的對象既可能是夫妻雙方,也可能是孩子。在一些單親家庭裡面,母親向孩子施加壓力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孩子承載著家庭的未來希望。她為孩子傾盡所有,得來的卻是青春期孩子的絕情和叛逆,很難不讓人崩潰,可以參考《隱秘的角落》裡面張朝陽一家。
不管是哪一種原因,處於一個問題家庭中的青春期孩子,缺少自我調節和成熟的認知能力,會將這些來自父母的負面情緒全盤接收,性格和學習均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現實中,有不少情商低的天才型孩子,是葬送在父母手裡的。
不過,在這裡我想再強調一下,很多書籍包括輿論都將問題孩子全部歸罪於父母,這一點我不是很認同的。
青春期孩子和幼兒時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差異是非常大的,父母是無法像掌控嬰兒一樣,掌控一個青春期孩子的生活點滴,導致很多問題無法被及時發現,因此得不到解決。
所以,即便是一個教育專家,也無法確保能教育出百分百優秀的孩子。
1、生理和心理變化
青春期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身體內外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較強的自尊心等等。在幼兒時期他們依賴父母,到青春期卻是希望擺脫父母的管制,但是家長往往不能察覺到這種變化,沒有及時改變自己的教育方針。
2、認知升級
幼兒階段,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主要表現在感官層面。當他做了某些&34;,父母打一下,孩子會建立條件反射,出於恐懼不再敢重複同樣的錯誤。
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他們會判斷父母打的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那麼在自尊心的作用下,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敵對心理!
這時父母開始發現,不管說的道理有多動聽,發出的命令有多強勢,孩子都會無動於衷,嚴重的還會故意做出叛逆的行為。
3、校園問題
另外,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容易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發生矛盾,加上他們社交關係處理能力比較弱,不會控制負面情緒,所以我們會經常看到中學時期的校園暴力、厭學輟學和沉迷遊戲等案例頻繁發生。更有一些學生會因為討厭老師,而放棄某個科目,因為對於這個階段他們來說,面子似乎比成績、生命都重要。而沒有經驗的父母,不去了解孩子厭學背後的原因,就開始直接責備他們,這常常會導致問題惡化。
4、沉迷遊戲
還要注意一點,當孩子在生活、學習中頻繁受挫或找不到存在感的時候,會開始沉迷遊戲,放棄學習和社交,進入一種自我保護的狀態。這時的遊戲是他唯一能找到價值和安全感的地方。如果這時候家長奪取他們的精神依賴物,孩子極有可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並把憤怒一股腦傾瀉出來,這會讓原本不安的家庭關係,雪上加霜。
也就是在這場青春期大考試中,父母和孩子通常雙雙處於一個最不穩定的狀態中,水平最差的&34;很有可能抓到最難的&34;。
孩子在這場大考中通常扮演的是那個不諳世事的角色,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衝動行為會產生什麼結果。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想要順利通過這次青春期大考,無論如何都要學會成為相對成熟的一方,冷靜面對,化困難為機會。
家庭乃至任何社交環境,矛盾是無法避免的,想要處理好雙方的關係,讓事態往好的趨勢發展,就必須懂得這幾點:
1、擁抱希望。
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很多大器晚成的孩子,家長不能因為他們在某個階段的成績表現,就否定了他們的未來,只有擁抱著一種積極的心態,好事才會發生。
2、先做好自己。
家庭教育,本質就是和孩子的心理做較量,一個智商高的父母通常不如一個情商高的父母,智商高的父母會埋怨孩子不如自己,不理解孩子心理,而情商高的父母會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培養孩子能力,教會孩子做人,燃起孩子學習的欲望。想要影響孩子,首先自己要成為一個好的父母,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多了。
3、學會冷靜。
很多家長抱怨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常常因此發怒。人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會短暫地喪失思考能力的,容易把事情往更壞的方向推。所以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首先要學會冷靜地觀察。
4、應急方案。
青春期的孩子問題非常多,沒有人能夠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所以很多時候,家長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並想好應對方案,就是對自己心理和身體健康最好的保障。而不是等事情發生後,措手不及。
5、不斷學習。
&34;,這是我們教育文化當中根深蒂固的一種觀念。確實,有時候我們看到身邊一些孩子優秀,會誤以為是他們父母打罵出來的。這其實是&34;效應帶來的認知。在教育這條路上,沒有百分百成功的教育方案,這不像孩子的學習考試一樣,只要去記憶和學習就能無限接近滿分。知識是死的,而父母教育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孩子,並且是不斷在變化的。只有努力去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才能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最後,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在這場青春期大考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