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陽在受傷住院時,媽媽說是爸爸拋下了她們孤兒寡母,而朱朝陽卻回道:「是你逼爸爸籤字的,是你非要離婚的「。
並且補充道:「你以為我不記得,我都記得,我什麼都記得「。
媽媽當時感到巨大的心理震撼,啞口無言,並且渾身發抖。
可以看出,媽媽對孩子記得這件事是沒有心理準備的,正如朱朝陽所說她本以為、或者說堅信自己年幼的孩子不記得這些事。
父母離異的陰影,加之後續沒有疏導,造成了朱朝陽雖然學習成績好,但其他方面尤其是與人交往方面的問題,並且還差點鑄成下一個「張東升」式的大錯。
朱朝陽的家庭教育問題,還得從幾件「小事」說起。
朱朝陽又考了班級第一和全校第一,家長會上朝陽的媽媽特別驕傲。
但是會後班主任單獨留下朝陽的媽媽,委婉提議在學習之餘多和別的同學交流。
朝陽的媽媽當時很不高興,說孩子現階段就是要學習的,認為是別的同學的嫉妒和打小報告。
媽媽和班主任聊完後,朝陽問媽媽班主任剛才和她說了什麼,她隱瞞說沒啥,只要學習好就行了。
朝陽只知道學習,在同學們眼中是個「假正經「;家裡父母離異,母親在挺遠的景區上班,他很少有人陪伴,屬於社交真空。
所以,當「壞孩子」嚴良帶著普普來敲門的時候,他就瞞著媽媽輕易放進來了,有了僅有的兩個朋友,也有了後面一系列三個小孩與殺人犯張東升之間發生的驚險故事。
而朱朝陽班裡的第二名同學葉馳敏,自己爭強好勝,要考第一,爸爸的引導卻非常及時,告訴她第二名其實挺好的,名次不重要,所以在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念到第二名時,他一個人很開心地鼓掌。
葉馳敏的爸爸怕女兒學習壓力大,會提醒勞逸結合,會陪著一起玩,陪著買參考資料、見奧數老師等等,這對父女是朋友式相處的。
所以葉馳敏不但學習成績不錯,學習的自主性強,也有一幫要好的小夥伴。
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不僅要像朱朝陽的媽媽一樣,做頓新鮮飯菜,每晚喝杯牛奶,保障身體健康;還要像葉馳敏的爸爸一樣,及時地與孩子溝通,做心理疏導,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的行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朱朝陽的媽媽和單位上司馬主任在交往,但因為擔心孩子接受不了,所以一直沒告訴,也未公開,但最終卻以一種很尷尬的方式很多人都知道了有個周六他倆在開房,包括兒子在內。
其實馬主任之前也提議過可以跟朝陽說,問問孩子的意見。在事情暴露後,朝陽也說「你可以告訴我的」。
但媽媽始終認為朝陽還是個孩子,承受不了這些。
十八歲不是一天長成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認為的並不一定就是孩子所思所想。
媽媽對孩子隱瞞,孩子對媽媽也不能敞開心扉,所以即使在後面遇到很大風險的時候,也是選擇了對媽媽和警察撒謊。
朱朝陽的媽媽是愛孩子的,為了保護孩子可以拼命的那種,但是她想把孩子放到了一個無菌環境裡,自己心理並沒有讓孩子面對複雜或者挫折的準備。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巨變中,一方面看到自己的成長甚至成熟,另一方面又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和迷茫。
青春期的這種巨變和衝突如果引導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現錯誤的出口,導致叛逆現象甚至青春期犯罪。
所以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的教育也要隨著兒童發展而升級,要坦誠面對、積極溝通,引導孩子走過這一段。
就像民警老王對嚴良,雖然沒有親情但是發自內心的愛是能夠讓對方感受到的,關鍵時刻也能讓孩子剎車「做個好人」,因為他就是這麼在退休後還義務幫忙的。
而現實情況是,有心理學研究發現,成年男性很怕與青春期的男孩相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那段時間充滿著黑暗與不確定,看到這些孩子就想到了自己的那段「VUCA時代」。然而在一個實驗中,當作為「臨時監護人被試」的成年男性硬著頭皮與青春期男孩相處了一段時間後,雙方建立了信任,「被監護人」青春期的男孩也願意有困惑向他求助了,發現雙方相處也挺愉快的。
而朱朝陽的青春期裡,父親是缺席的,只是在考上第一名後作為向周圍人炫耀的談資,更談不上成為他的好朋友、他的激勵者,他並沒有出問題後可以求助的成年男性,也導致了方向性錯誤。
比如在其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墜樓後,他擔心沒人相信自己,加之後媽王瑤的一次次指認「殺人犯」的恐嚇,讓他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加之妹妹死後父親那段時間對他的關愛,使他更怕失去失而復得的父愛,所以一直隱瞞著妹妹墜樓的真相,直到普普寫信鼓勵他自己說出來,這樣才真正獲得了新生。
一個引導者,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何其重要!
恰如文章開頭的場景,朱朝陽的媽媽以為小時候離婚的事對孩子沒有影響,但其實未必,童年的創傷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甚至會跟隨孩子的一生。
朱朝陽的父母顯然是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尤其是離婚這件事,在他懂得了離婚的意義後,這件事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的傷害是永久的。
導致了他對他人的不信任,比如嚴良和普普剛來時擔心偷東西,把一根頭髮夾在柜子縫裡,當看到並沒有動時才踏實讓嚴良和普普住下來。
導致了他內心的不善良,在看到同父異母的妹妹朱晶晶墜樓後,還惡狠狠地說:「誰讓你跟我搶爸爸呢」,因為嫉妒,全然沒有對逝去親人的憐憫和傷心。
正如精神分析學派奠基人弗洛伊德的一個理論認為,童年不幸影響孩子終生。
有學者跟蹤了美國70年代出生的一群人,數據從出生一直到中年,其中有267人在未成年時受到虐待或忽視。研究結果發現,在0-5歲遭受虐待或者忽視的孩子,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從童年、少年、青少年、青年、中年,他們在社會競爭力(人際關係、社交能力等等)和學業表現方面的發展都低於正常水平。也就是說,他們在這些方面比童年一切正常的孩子都要表現得不好、更差。而且,更關鍵的是,這些不良的影響,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也就是說,5歲之前遭受的虐待或者忽視對孩子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一直伴隨著孩子成長到成年。
這可不是電視劇,這是事實!
所有成年人的問題,都可以在童年的創傷中找到原因。孩子教育不僅是吃飽穿暖身體健康的事,而且積極樂觀陽光向上的心理健康也要跟上,孩子的身心健康,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場嚴苛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