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家庭,它擔負著教養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在兒童成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重視家庭教育和關切家長育兒能力是回歸教育原點,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起著基礎性作用,直接攸關到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容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在楊柳春校長的指導下,開展了系列家庭教育論壇,不斷挖掘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原生性作用。工作室的成員們以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家庭教育案例為切入點,結合工作實際,探討問題產生的根源,並試圖尋求科學可行的解決辦法,以便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不斷優化教育內容和方法,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為孩子們提供健康、快樂、科學的發展空間。
第五期
尋找共同話題,拉近親子距離
——試談尊重與交流,在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中的作用
口 趙健玲
孩子呱呱下地,父母就有養育的責任和義務。我們給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灌輸自己認為對的觀念。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通過媒體、書本、與人接觸等途徑,感知社會,他的「三觀」會逐漸形成。青春期,是「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她)所需求的、所想的、所做的,未必是你所認同的,這時候代溝就出現了。代溝(Generation gap)指兩代人之間在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態度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對立和衝突(摘自《百度百科》)。為了跨越這道「溝」,我們尊重孩子的成長需求,以尋找共同話題為突破口,以平等交流為方式,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
記得我兒子讀初中的時候,喜歡躲在自己的房間,關上房門。這一扇門似乎就是那道「溝」,把我和兒子的關係越隔越遠。他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黏著我,不再像小鳥一樣喳喳地說話。我在思考,我應該和他聊什麼,他不會抗拒,而且聊的時候,我又可以適時教育他。後來我發現他的新近的喜好,於是,我便有了以下的做法:
一、不妨一起去追星。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追過星,尤其是歌星,那偶像的影響力可不能忽視。當自己的孩子去追星時,我們都害怕孩子會受他所崇拜的偶像影響太多,我們能做的是引導他(她),但我們要以尊重孩子的喜好為前提,過多幹涉,只會引起青春期的孩子的反感,甚至和你對著幹。我家的兒子也在追星,我們願意在吃飯時,和他一起看他偶像的MV。我們一起聊聊歌曲的旋律、MV的風格、歌星的著裝等。愉悅地聊天,不但可以知道孩子的內心想法,還可以適當地引導他不能過度沉迷,盲目模仿。為了更好地引導他,我還特意在網絡上了解他所喜歡的明星的情況,有選擇地和他交流。如,他喜歡美國的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一個富有夢想、積極上進的年輕人。經過不懈的努力,泰勒·斯威夫特得到了肯定。和兒子聊泰勒·斯威夫特的奮鬥經歷,就是給他傳播正能量的過程。尊重孩子成長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追星,適時引導,拉近距離,我們都可做到。
二、不妨一起來聊書。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容易沉迷於小說當中,甚至會捨本逐末。家長強硬阻止,孩子只會對你藏著掖著,把親子關係搞僵。我覺得這種情況,還是宜疏不宜堵,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要早發現早處理。我兒子也曾經有一段時間特別愛看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為了打開話題,我也借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來看。書看完了,我在還書的時候,和他聊起這本書的情節,再聽他聊這作家其他的作品。我還告訴他,這書太好看了,以至於我挑燈夜讀,忘記了睡覺的時間。他也覺得有時為了追書中的故事情節,會耽誤自己的學習時間,所以後來他只敢在放假時才看這位作家的書。聊到這,我立馬誇讚他的做法。在輕鬆的分享過程中,我們知道對方的想法,我的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
由於時代、社會環境、家庭條件、生活經歷的不同,我們和孩子在追求上、看法上,往往存在差異。在沒有觸及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的前提下,我們要尊重孩子的言行,針對孩子的年齡需求,適時與孩子進行有「溫度」的交流。和孩子的共同話題多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就近了。
家教小貼士: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自己首先沒做好榜樣,當孩子效仿父母的一些不恰當行為時,父母又要千番指責。言傳身教,沒有身教,言傳就無從談起。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才能起到垂範作用。
趙健玲
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班主任工作23年,曾被評為容桂街道優秀班主任。
教育觀點:相處,要學會換位思考;溝通,要做到信任、尊重。
策劃丨楊柳春
主持丨郭玲
執行丨容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
編輯丨楊潤懿
審核丨校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