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家庭,它擔負著教養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在兒童成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重視家庭教育和關切家長育兒能力是回歸教育原點,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起著基礎性作用,直接攸關到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容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在楊柳春校長的指導下,開展了系列家庭教育論壇,不斷挖掘家庭教育在兒童成長中的原生性作用。工作室的成員們以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家庭教育案例為切入點,結合工作實際,探討問題產生的根源,並試圖尋求科學可行的解決辦法,以便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不斷優化教育內容和方法,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為孩子們提供健康、快樂、科學的發展空間。
第七期
淺談小學生「頂嘴」的原因和對策
口 梁靜嫻
一、案列陳述
周小偉(化名),男,11歲,六年級學生。該生思維活躍,想像力豐富。周小偉父母是雙職工,他的父母大部分時間不在家,小時候多數時間是由爺爺奶奶帶著長大的。爸爸媽媽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時候都只是重複要求孩子要聽話,認真學習,不能很好地疏導孩子的情緒和做出適當的引導。導致孩子形成了隨意「頂嘴」的行為、沒有養成聆聽的好習慣。在家裡,周小偉做錯事情,父母想要對其進行引導的時候,他會抱怨、不滿,從別人身上找錯誤掩飾自己的過錯,屢次打斷別人的說話,父母也無能為力,覺得孩子太能言善辯,多次求助老師。該生喜歡表達與家長對立錯誤的觀點,以達到其想要獲得的榮譽感。
二、案例分析
孩子是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目光看孩子,小學階段每一學年孩子隨著身體的發展,孩子的心理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年級的學生對師長的印象是完美的、是神聖的。他們現階段對師長的期待和依賴性是最高的,所以對師長的話深信不疑,更在日常生活善於模仿師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得到了全面系統的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獨立性、批判性都獲得發展。學生的批評性增強,在依賴大人的時候出現了反抗意識,在遭遇困難時候出現不能很好處理的情緒時會怨憤、失控。同時,他們不再盲目地接受大人的權威,甚至可能在大人背後批評大人,更在意規則與處罰是否明確,當不一致時,就會產生抱怨和責罵。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爺爺奶奶長輩們的阻撓,以孩子還小,慢慢教等理由延誤了家長的教育最佳時機,家長自身不能很好地嚴格教育孩子,不能做到嚴慈相濟,以至於孩子的「頂嘴」的習慣多年來日益增多。
三、解決策略
1、秉持尊重的原則
家庭教育的原則其一是尊重,作為師長,應該設身處地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意識到孩子成長必然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表達自己觀點的願望,尊重孩子表達的觀點,在日常生活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傾聽他的苦惱、他的需求。同時,引導孩子尊重別人的想法,控制住自己凡事都想要跟別人唱反調的逆反心理。
2、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擁有真誠正確的溝通方式才能架起學生與同學、家長、老師之間的橋梁。而讓該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是必不可少的。空洞、籠統的要求學生未必能領會,我們應該為該生提供明確的、操作性強的傾聽要求:尊重對方,不要打斷對方,讓對方把話說完。
3、及時反饋,打好強心第一針
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時間是漫長,而學生持久性差、意志薄弱,行為容易出現反覆。這對家庭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戰,師長們要時刻檢查和督促孩子正確的聆聽方式。讓該生踏踏實實循序漸進步步走好,這必定是長期的、艱苦的一項工作,但及時的反饋,孩子做得好的時候給予表揚,孩子得到肯定認可有助於固化他「傾聽」的良好行為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所養成的性格習慣是與家庭息息相關的,家庭環境的好壞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行為的時候,家庭要給予及時的指導,不能一味地逃避,同時也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樹立榜樣。
家教小貼士:
許多孩子說謊都是由於害怕成人的懲罰而造成的,他們之所以說謊是由於他們不敢說真話,這是孩子為了逃避成人的懲罰而保護自己的方式,如果這時家長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採取了嚴厲而粗暴的懲罰措施,或許暫時會有些效果,但這隻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還有可能使得孩子今後把謊話編得更圓滿、更巧妙、更高級、更不容易被家長察覺。
梁靜嫻
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用心經營著教育,用愛溫暖童心,引領孩子沐浴陽光,引導孩子浸潤書香。我相信,生命因閱讀而幸福,,教育因執著而精彩!
教育觀點:教育是事業,要用心去做!
推薦關注抖音號
閱讀爭霸賽賽——容桂小學閱讀閱美系列展在抖音號推出
策劃丨楊柳春
主持丨郭玲
執行丨容桂小學班主任工作室
編輯丨歐陽妍明
審核丨校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