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談育兒腦心理:不要小看親子共玩!親子關係疏離,這4招拉近距離

2021-03-02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不要小看親子共玩!親子關係疏離,這4招拉近距離

我是洪蘭

洪蘭教授:一九六九年臺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

臺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臺灣第一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臺灣教育部終身學習推展委員會委員。洪蘭撰寫教育類雜誌專欄二十年,其教育理念與方法紅遍寶島二十年,每年進行數十場公益講座,足跡踏遍寶島各地,出版著作一直為臺灣最暢銷家教書。

一九九二年回臺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洪教授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二十餘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臺灣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洪蘭教授涉及多方個領域,從心理、生理多方面對幼兒的教育進行剖析,讓我們這些初做父母無從下手教育兒童的人得到了很大的受益,從她的《腦科學》引導到兒童的教育,使自己的小寶貝得到最大的健康的成長!

教育是要講究技巧和方法的,雖經常與自己的小寶貝兒交流、鮮有打罵,但終究覺著方法還是欠妥,當第一次聽到洪蘭教授的講座後,頓覺醍醐灌頂,於是便全網搜羅洪蘭教授的資料來學。

語音和視頻資料大多不易複習和記憶,所以就把視頻一個字一個字扣下來,方便反覆學習記憶。

洪蘭教授的方法我也拿來在我的寶貝兒的身上做過驗證,確實簡單有效,但個體是多樣性的,所以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在各自的小寶貝兒身上,而洪蘭教授的資料裡沒有講到的,咱做父母的只有把經驗吃透,再反覆嘗試,才能更好的解決自己孩子的問題,這也是做此號的初衷——督促自己也幫助更多父母帶好自己的小寶貝!

正文:

這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你現在用忙碌作為忽視陪伴的藉口。當你完成後,孩子會長大的。0-6歲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你的公司會對他未來的行為和個性發展產生影響,所以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多花點時間和別人在一起,否則孩子會馬上長大。你總是以忙碌為藉口,從不參加孩子的家長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和其他活動,甚至很少和孩子一起吃飯或看書嗎?或者作為一個兩人家庭的假日父母,他們選擇把孩子留給他們家鄉的長輩來照顧,然後購買許多玩具、書籍和電子產品,盡最大努力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彌補缺乏友誼的情況。我們總能找到各種不陪伴孩子的理由,但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錯過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時刻?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父母的公司有有效期。如果你錯過了有效期,不管你怎麼努力,它都不會有效。對於這一生一次的經歷,父母應該珍惜。「為了家庭,父母雙方都需要工作,但是你是否忙與你是否陪孩子是不同的。例如,歐巴馬總統曾經說過,「我從未錯過我女兒們的家長會」。我們會忙於歐巴馬嗎?每個人都知道。因此,認真工作是一種恰當的職業態度,但花時間陪伴孩子是父母應該具備的家庭素養。請記住,孩子的成長沒有被排練過,將會被錯過。無論你有多忙,請全心全意陪著他。 

在6歲之前,孩子們和你的公司一起了解這個世界。0-6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父母是否陪伴他們對孩子的幸福和他們了解世界的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願意花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更容易有安全感,情緒相對穩定,也更容易理解和信任別人。孩子們也會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學習對與錯,並了解他們和你在一起時所處的世界。他們會跟著你去看同樣的風景,吃同樣的食物,聞同樣的味道。儘管他們長大後會忘記,但這些片段會被默默地內在化,並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伴隨不伴隨,如何實現高質量的伴隨?1.半小時左右,請集中精力陪伴孩子們。陪伴孩子最忌諱的人不在腦海中。家長被要求每天花半個小時「集中精力」與孩子互動、聊天、玩耍、一起閱讀和散步。在此期間,關掉手機或電視,停止手頭的工作,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2.肯定和讚揚當一個孩子表現好的時候,不要僅僅用物質獎勵來表達愛,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益處。我們可以鼓勵、肯定和讚美孩子,這將使孩子肯定自己和父母對自己的愛。3.不要對孩子太挑剔。有些父母很少有時間和他們的孩子相處。每當他們有機會相處的時候,他們就嘮叨、催促和指責他們,「事情不會被擱置」、「今天的考試怎麼樣」和「不要急著做作業」,好像他們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無所事事。不要抓住機會談論學習,相反,你應該問你的孩子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仔細聽孩子們的講述和分享。 

4.陪伴孩子的6個關鍵時刻在接下來的六個關鍵時刻,父母應該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和孩子相處融洽。他們在上學的路上,當孩子們從學校被接走,當孩子們從學校回家,當父母下班回家,晚餐時間和就寢時間。請確保您與您的孩子至少有2到3個全職公司。

 

--END--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為了我們的寶寶,寶爸寶媽們,應該知道這些哦!

**向洪蘭老師取經?洪蘭育兒腦心理(公眾號:A476410233),更多該老師的乾貨經驗請關注本公眾號。

更多詳情請關注:

xin  lang  bo ke:

http://blog.sina.com.cn/honglantan

你花了   ·  來閱讀

點個  再走吧~

相關焦點

  • 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疏離,謹記這三點,重新拉近親子距離!
    臺灣奇美液晶電視有一句很扎心的文案:「世界上有一種專門拆散親子關係的怪物,叫做長大
  • 不要小看親子共玩!親子關係疏離,這4招拉近距離
    多花心思陪伴,不然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你是否總以忙為藉口,從不出席孩子的家長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活動,甚至很少跟孩子一起共進晚餐或共讀一本書。或者身為雙職工家庭的假日父母,選擇將孩子交由老家的長輩照顧,再買很多的玩具、書籍、電子產品盡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彌補無法陪伴的虧欠。
  •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孩子情商高不高,就看大腦這個部位好不好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孩子情商高不高,就看大腦這個部位好不好
  • 優勝教育:拉近親子關係很重要
    家長可以利用親子相處的時光,和孩子進行真誠的交談,分享一些生活細節,讓孩子表達個人見解,這是鞏固親子之間雙向溝通的重要方式。明確的誇讚勝於空泛的批判要和子女建立親密關係,就要多稱讚子女,多向他們表達父母的欣賞。子女還處於成長階段,很多知識及獨立能力正隨著生活體驗而逐步學習,他們的性格仍是在被塑造的過程中。
  • 腦科學家洪蘭:6歲以前遊戲培養創造力,戶外和親子遊戲好過電子
    洪蘭教授的演講中處處可見這樣的觀點。洪蘭是臺灣地區非常有名的腦科學家,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擔任心理學教授。在《給父母的科學養育課》這本書裡,她直言,6歲以前的孩子,培養創造力的最佳方式,就是遊戲。6歲以前,跟孩子好好做遊戲,比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收益要大得多。
  • 從《小歡喜》看親子教育-27(拉近親子關係的談話技巧)
    為了改善父子關係,季勝利用足了心思,通過一番對話,迅速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算得上親子溝通教科書式的案例,非常值得家長參考。所以,家長要想主動和孩子拉近距離,首先必須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孩子進行交談,而不是高高在上,心裡雖然想要接近孩子,卻又放不下架子。
  • 親子關係:分隔兩地,如何與孩子拉近心靈的距離?
    孩子在校園裡學習、成長,我們如何避免他們回家或者與我們團聚後的生疏感,增進親子的心靈距離呢?據我了解,很多家長和孩子分離兩地,作為父母,他們和孩子難以找到共同的話題,平時不知道該如何溝通,一接電話或者一回家,首先問的便是作業、成績,一方面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造成了和孩子難以開發出新的話題。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變得不那麼良性。那麼從家長角度,我們該如何形成與孩子的良性關係呢?
  • 護蕾行動 | 拉近親子距離,家長可以這樣做
    良好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有時候,我們和孩子的相處並不是那麼融洽,我們說的話,孩子充耳不聞,孩子說的話,我們無法理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不是孩子遇到問題之後第一個會傾訴的人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難道我們要甘心做孩子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嗎?
  • 家長別跟孩子玩這4種遊戲,看似能拉近親子關係,其實很危險
    不過親子遊戲有很多,其中下面說到的這5種並不推薦,雖然互動性很強,但是卻存在著潛在的危險,我們一起來看下吧!所以不要對孩子這種危險動作,也不要心存僥倖。 模仿騎馬這個親子遊戲,在孩子一歲左右的時候非常常見,爸爸會假裝一匹大馬,讓孩子坐在背上,帶他轉圈圈讓他開心。但是如果孩子沒有抓穩呢?萬一這麼掉下來了呢?
  •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這些育兒誤區既坑媽媽又冷娃,媽媽早知道,寶寶少...
    洪蘭教授:一九六九年臺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 臺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
  • 都市親子關係失落疏離 如何構建
    但如今,親子關係日益單一化、教育培養日益知識化、家庭勞動日益社會化使得許多原來家庭的職能趨於萎縮和退化,親子教育的中心發生轉移,導致親子關係淡化。比如,在線生存和網絡交往日益增多,面對面的親情關懷卻日益減少;很多子女沒有時間「常回家看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生、養、教不對等的倫理風險。
  • 家長掌握三招,有助於拉近親子關係
    因此他們在生活以及學習上就會對孩子高要求,但這樣的相處模式就會導致孩子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孩子不喜歡這樣被父母約束著,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開始變得十分的盼您,讓父母覺得不好相處。父母應該掌握這三招,這樣才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親子關係;學會和孩子商量很多時候親子關係的破裂在於父母的太過武斷,很多父母在家裡都是秉承說一不二的原則,這讓孩子感覺到壓抑。
  • 調查顯示香港親子關係疏離
    中新網香港四月四日消息:香港一項調查指出,三成半的被訪學生家長,尤其是父親不會每日都與子女傾談,而他們與子女的溝通活動也頗單調,最多只是與子女一起看電視,有學者指這顯示香港親子關係疏離。  香港基督教信義會趁今日兒童節之際發表一項有關親子關係的研究。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鍛鍊大腦的最佳方式有3種,在家也能輕鬆完成
    對於洪蘭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因為她畢竟不是育兒領域的專家,而是國際著名的腦科學家,當然除了是一名腦科學家之外,她還是加州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博士,同時他還是臺灣第一位被中央大學成人的認知神經科研究所所長,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知道,她在腦部研究以及教育領域都有著高的知名度。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鍛鍊大腦的最佳方式有3種,在家也能輕鬆完成
    對於洪蘭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因為她畢竟不是育兒領域的專家,而是國際著名的腦科學家,當然除了是一名腦科學家之外,她還是加州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博士,同時他還是臺灣第一位被中央大學成人的認知神經科研究所所長,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知道,她在腦部研究以及教育領域都有著高的知名度。
  • 「腦開發新浪潮」襲來,腦科專家洪蘭:這3個方法更有效
    看了洪蘭專家的講座,我對於孩子的大腦開發有了全新的認知。洪蘭專家的講座我總結了一下,和大家分享:洪蘭是誰?洪蘭是加州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博士、是我國臺灣省著名的教育家、腦科學家,也是臺灣第一位被任命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看動畫片《瑪莎和熊》,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溝通交流水到渠成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一般都會考慮怎樣在假期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讓簡單的陪伴能夠帶給孩子幸福快樂的時光,這也許是我們每個父母的心願吧。但是如何去做呢?很多爸爸媽媽又會感到迷茫忙。眼看著春節已經臨近,孩子們暫時離開學校開始了漫長的寒假時光。
  • 【巾幗心理課堂】親子親密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如果只是單純的獨來獨往不是問題,但是因為人際交往障礙,而不得不獨來獨往,孤獨無助,心理困惑不能逾越,這就是心理學中所稱的「環境不適應性心理問題」,嚴重者會產生心理衝突!就像這種情形:「我也想同大家和睦相處,很快融入群體,親近沒有距離及隔閡……可是,就是不能做到」。與人交往中,尤其是兩性朋友間很難深入,最終導致分手。就像當下有些父母同我討論,孩子40來歲了,還不戀愛,會不會有毛病?
  • 聚焦「親子關係金字塔模型」理論,用良好的親子關係驅除育兒焦慮
    針對各種育兒理念「實踐難」的現象,「年糕媽媽」創始人李丹陽創新提出「親子關係金字塔模型」理論,從理論層面對親子關係的多重內涵做了詳細界定。在親子關係中認識育兒本質創辦「年糕媽媽」微信公眾號推廣育兒類科普,李丹陽收到成千上萬的家長的諮詢,問題諸如:如何提升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如何讓孩子學好數學?
  • 《親子關係全面技巧》:每一段親密親子關係,都是用心經營得來的
    今天想向大家推薦的書籍是,李中瑩老師的《親子關係全面技巧》 李中瑩老師簡介《親子關係全面技巧》 第一次遇見《親子關係全面技巧》這本書,是2012年在早教機構實習時。 作為實習生,每日的主要工作:維護圖書角、外出宣傳、邀約家長試聽、陪護寶寶在遊樂區遊戲、輔助主課老師談單。 這幾項工作裡我最喜歡的是:維護圖書角、陪護寶寶遊戲區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