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談育兒腦心理:不要小看親子共玩!親子關係疏離,這4招拉近距離
我是洪蘭
洪蘭教授:一九六九年臺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
臺灣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臺灣第一位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臺灣教育部終身學習推展委員會委員。洪蘭撰寫教育類雜誌專欄二十年,其教育理念與方法紅遍寶島二十年,每年進行數十場公益講座,足跡踏遍寶島各地,出版著作一直為臺灣最暢銷家教書。
一九九二年回臺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所;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洪教授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二十餘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臺灣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洪蘭教授涉及多方個領域,從心理、生理多方面對幼兒的教育進行剖析,讓我們這些初做父母無從下手教育兒童的人得到了很大的受益,從她的《腦科學》引導到兒童的教育,使自己的小寶貝得到最大的健康的成長!
教育是要講究技巧和方法的,雖經常與自己的小寶貝兒交流、鮮有打罵,但終究覺著方法還是欠妥,當第一次聽到洪蘭教授的講座後,頓覺醍醐灌頂,於是便全網搜羅洪蘭教授的資料來學。
語音和視頻資料大多不易複習和記憶,所以就把視頻一個字一個字扣下來,方便反覆學習記憶。
洪蘭教授的方法我也拿來在我的寶貝兒的身上做過驗證,確實簡單有效,但個體是多樣性的,所以會有不同的問題出現在各自的小寶貝兒身上,而洪蘭教授的資料裡沒有講到的,咱做父母的只有把經驗吃透,再反覆嘗試,才能更好的解決自己孩子的問題,這也是做此號的初衷——督促自己也幫助更多父母帶好自己的小寶貝!
正文:
這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你現在用忙碌作為忽視陪伴的藉口。當你完成後,孩子會長大的。0-6歲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你的公司會對他未來的行為和個性發展產生影響,所以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多花點時間和別人在一起,否則孩子會馬上長大。你總是以忙碌為藉口,從不參加孩子的家長會、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和其他活動,甚至很少和孩子一起吃飯或看書嗎?或者作為一個兩人家庭的假日父母,他們選擇把孩子留給他們家鄉的長輩來照顧,然後購買許多玩具、書籍和電子產品,盡最大努力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彌補缺乏友誼的情況。我們總能找到各種不陪伴孩子的理由,但是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我們錯過了孩子生活中的一些重要時刻?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父母的公司有有效期。如果你錯過了有效期,不管你怎麼努力,它都不會有效。對於這一生一次的經歷,父母應該珍惜。「為了家庭,父母雙方都需要工作,但是你是否忙與你是否陪孩子是不同的。例如,歐巴馬總統曾經說過,「我從未錯過我女兒們的家長會」。我們會忙於歐巴馬嗎?每個人都知道。因此,認真工作是一種恰當的職業態度,但花時間陪伴孩子是父母應該具備的家庭素養。請記住,孩子的成長沒有被排練過,將會被錯過。無論你有多忙,請全心全意陪著他。
在6歲之前,孩子們和你的公司一起了解這個世界。0-6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父母是否陪伴他們對孩子的幸福和他們了解世界的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願意花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更容易有安全感,情緒相對穩定,也更容易理解和信任別人。孩子們也會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學習對與錯,並了解他們和你在一起時所處的世界。他們會跟著你去看同樣的風景,吃同樣的食物,聞同樣的味道。儘管他們長大後會忘記,但這些片段會被默默地內在化,並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伴隨不伴隨,如何實現高質量的伴隨?1.半小時左右,請集中精力陪伴孩子們。陪伴孩子最忌諱的人不在腦海中。家長被要求每天花半個小時「集中精力」與孩子互動、聊天、玩耍、一起閱讀和散步。在此期間,關掉手機或電視,停止手頭的工作,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2.肯定和讚揚當一個孩子表現好的時候,不要僅僅用物質獎勵來表達愛,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益處。我們可以鼓勵、肯定和讚美孩子,這將使孩子肯定自己和父母對自己的愛。3.不要對孩子太挑剔。有些父母很少有時間和他們的孩子相處。每當他們有機會相處的時候,他們就嘮叨、催促和指責他們,「事情不會被擱置」、「今天的考試怎麼樣」和「不要急著做作業」,好像他們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無所事事。不要抓住機會談論學習,相反,你應該問你的孩子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仔細聽孩子們的講述和分享。
4.陪伴孩子的6個關鍵時刻在接下來的六個關鍵時刻,父母應該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和孩子相處融洽。他們在上學的路上,當孩子們從學校被接走,當孩子們從學校回家,當父母下班回家,晚餐時間和就寢時間。請確保您與您的孩子至少有2到3個全職公司。
--END--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為了我們的寶寶,寶爸寶媽們,應該知道這些哦!
**向洪蘭老師取經?洪蘭育兒腦心理(公眾號:A476410233),更多該老師的乾貨經驗請關注本公眾號。
更多詳情請關注:
xin lang bo ke:
http://blog.sina.com.cn/honglantan
你花了 · 來閱讀
點個 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