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間交流有障礙?要拉近親子距離,破解孩子「隱表達」是關鍵

2020-10-03 白狐baba

親子間的溝通可謂是一座橋梁連接著父母與孩子的兩扇心門。親子間的溝通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許多家長都知道溝通很重要,努力的想要走向孩子的心門。但是卻發現這座橋沒有的終點是緊緊鎖著的。

鄰居孩子葉葉小時候熱情開朗,整天像只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特別喜歡表達自己。葉葉媽媽卻是個文靜的個性,對於兒子的多話能忽視就忽視,偶爾有點正事才給予回應。

葉葉總是說媽媽不願意傾聽他分享的趣事,葉葉媽媽不以為意。等葉葉逐漸步入青春期,葉葉媽媽發現葉葉逐漸變得內斂少話,日常的溝通都很少有。這讓葉葉媽媽意識到,孩子似乎什麼心裡話都不和她說了。

每次主動找葉葉溝通時就說:"你這孩子怎麼回事,小時候不讓你說,你說個不停,長大了讓你說,你又沉默不語。"母子間的交流少之又少。

正如《正面管教》中說道:父母不願意傾聽、理解孩子最終可能會喪失傾聽的機會,到最後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和父母說了。

許多家庭都存在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家長採取的溝通方法讓親子間的交流越發不暢。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拒絕和家長溝通,多是由於家長的溝通方式讓他們感受到不適,更加敏感的關上了心門。孩子拒絕和家長溝通交流,將真實想法埋藏內心深處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歸屬於"隱表達"。

何為"隱表達"?

隱表達是指:孩子將某一些讓其困擾不已的事情、敏感負面的情緒、不想被探究的秘密等隱藏在內心深處,獨自守護。

許多家長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孩子為何會存在"隱表達",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孩子的性格和成長期的發育特徵在影響,但是家長仍佔據很大的影響比重。

因此,當家長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交流已經存在"障礙"的時候,那麼很可能就是家長平時中的某些行為,促使孩子開始進行"隱表達"。

家長的何種行為在"促進"孩子的隱表達?

1、家長沒有發現孩子的特異性

對於上述的葉葉的情況,葉葉喜歡表達,葉葉媽媽卻視若無睹。反而讓活潑好動的葉葉去學習下棋書法,想讓孩子性格沉穩一些。

對於孩子的特異性沒有關注,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只是憑藉自己的意志安排孩子,就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隱表達。

2、家長長期錯誤的溝通交流

家長對待親子間溝通交流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重視。這樣就可以在一個長期的環境中尋找哪一種方式是最有效,最能讓孩子接受的溝通方式。

而並非認為孩子年幼,沒有溝通的必要,就刪除親子溝通這一必要環節。像葉葉媽媽就漠視孩子釋放的交流信號,以冷處理的方式對待親子交流。造成的後果就是,當你真正想傾聽孩子時,孩子同樣予以拒絕。

3、家長過於嚴苛的教育模式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苛求孩子盡善盡美。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採取簡單而又粗暴的責罰、打罵時 ,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對父母失去信任感,

所以習慣性的封閉自己,蜷縮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將真實想法、願望都隱藏在內心。

此時,家長們如果想重新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就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破除孩子的"隱表達"。

如何破除孩子的"隱表達",以下三點告訴你答案:

第一步:採用溫和又有技巧的溝通方式

卡耐基曾說過:"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由此可見,有效的溝通更應該注重溫和的態度和恰當的技巧。生活中,許多家長奉行著"羞辱式教育"方式,往往和孩子交流時,諷刺、挖苦性的語言遠多於鼓勵性的言語。這不僅不能磨鍊孩子堅強的心,還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近期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壞孩子"朱朝陽就是從小在母親刻薄的語言下成長的。對於親子間的溝通,朱朝陽的母親多是選擇惡語相向和拒絕溝通,這造就了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和孩子性格缺陷。

當家長用溫和的態度和口吻,孩子會感覺很放鬆。並向孩子表達自己只是想更多的了解一些,並沒有想要窺探他秘密的想法。告訴孩子有任何想要和父母分享的事情都可以,無論喜怒哀樂、大事小事。讓孩子感知自己是被重視和愛護的,孩子會逐漸願意傾訴。

第二步:適當放手,給孩子獨立空間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剷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當孩子成長發育到了一定階段,孩子必然有自我獨立意識。家長應當適當放手,孩子能夠獨立的解決一些事情。同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家長不必事無巨細的探究。在和孩子溝通中,讓孩子感知到你尊重他的獨立人格。

傾聽孩子從來就不是要知道孩子的一切,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明確孩子的需要和個人意志,更好的引導他成長。

第三步:不是為了滿足"自我傾聽"而去傾聽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是配合孩子,以一個聆聽者的"配角"身份。不是扮演一個軍師,但凡孩子說出一件事,家長就迫不及待的出謀劃策。這會在很大程度打消孩子的傾訴欲。

家長要擺出和孩子同一陣線,並且平等的姿態。偶爾插入一些自己的相關趣事,和孩子產生情感連接,孩子就會感知自己是被理解和被尊重的。

溝通的第一步往往是學會傾聽,如果孩子都不願意和家長分享自己的事情,那麼何來有效的溝通。

親子間缺乏溝通的現象實屬常見,說明很多家長沒有掌握有效溝通的方法。家長應該先反思自己是否在溝通的某一環節中存在偏差。給予孩子尊重,採用溫和有技巧的方式。給孩子足夠的關懷,相信孩子一定會為你敞開溝通的心門。

相關焦點

  • 看動畫片《瑪莎和熊》,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溝通交流水到渠成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一般都會考慮怎樣在假期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讓簡單的陪伴能夠帶給孩子幸福快樂的時光,這也許是我們每個父母的心願吧。但是如何去做呢?很多爸爸媽媽又會感到迷茫忙。眼看著春節已經臨近,孩子們暫時離開學校開始了漫長的寒假時光。
  • 優勝教育:拉近親子關係很重要
    創造雙向溝通的機會現代家長多是十分忙碌,而且大多都是雙職家庭的父母,在照料孩子及家務處理上更是忙碌不堪,經常阻礙了親子間的溝通交流。當孩子期望父母陪伴或向父母傾訴心事時,父母往往未必有空間和時間來了解孩子所講述的事件的起因和發生過程,也沒有時間來作及時的回應。
  • 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疏離,謹記這三點,重新拉近親子距離!
    親子關係的發展一般分為三個進程:十歲以前的依賴期,十到十八歲的叛逆獨立期,十八歲以後的成熟期。 大部分父母在孩子成長至青少年的時候,都會遇到一道坎:原本跟自己很親的孩子,突然就不愛跟自己交流了,親子關係突然變得疏離。 這道坎,是一個重要轉折點,直接影響了親子關係的發展方向。
  • 護蕾行動 | 拉近親子距離,家長可以這樣做
    良好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有時候,我們和孩子的相處並不是那麼融洽,我們說的話,孩子充耳不聞,孩子說的話,我們無法理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已經不是孩子遇到問題之後第一個會傾訴的人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難道我們要甘心做孩子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嗎?
  • 親子關係:分隔兩地,如何與孩子拉近心靈的距離?
    孩子在校園裡學習、成長,我們如何避免他們回家或者與我們團聚後的生疏感,增進親子的心靈距離呢?首先,關心孩子成長個人認為我們不能老是問孩子成績,而是要適度地去關心孩子的身體發育、情緒、社交關係等。孩子如果在10歲以上,剛剛進入青春期或即將進入青春期,這時期的孩子面臨著很多諸如身體發育、學習壓力、社交壓力、與父母的關係等多重壓力,他們會敏感、會自卑、會孤獨。
  • 家庭教育論壇丨第005期:尋找共同話題,拉近親子距離
    第五期尋找共同話題,拉近親子距離——試談尊重與交流,在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中的作用為了跨越這道「溝」,我們尊重孩子的成長需求,以尋找共同話題為突破口,以平等交流為方式,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為了更好地引導他,我還特意在網絡上了解他所喜歡的明星的情況,有選擇地和他交流。如,他喜歡美國的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一個富有夢想、積極上進的年輕人。經過不懈的努力,泰勒·斯威夫特得到了肯定。和兒子聊泰勒·斯威夫特的奮鬥經歷,就是給他傳播正能量的過程。尊重孩子成長的需求,和孩子一起追星,適時引導,拉近距離,我們都可做到。
  • 從《小歡喜》看親子教育-27(拉近親子關係的談話技巧)
    為了改善父子關係,季勝利用足了心思,通過一番對話,迅速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算得上親子溝通教科書式的案例,非常值得家長參考。但如果家長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孩子都會有一種被尊重感。所以,家長要想主動和孩子拉近距離,首先必須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與孩子進行交談,而不是高高在上,心裡雖然想要接近孩子,卻又放不下架子。
  • 用這五個步驟解決問題,有利於拉近親子關係!
    當孩子遇到問題,或親子間發生矛盾時,家長可以試著用這五個步驟來解決問題,拉近親子關係。  第一步: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家長在面對問題時,首先問一下自己:「我現在還生氣嗎?我現在是不是很冷靜?」如果確定自己是理性的。
  • 孩子進入「仇親期」,與父母漸行漸遠?找對方法輕鬆拉近親子距離
    這時候,父母想找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就會產生牴觸,不願意溝通。缺乏交流會使親子之間產生隔閡,慢慢地變成親子之間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所以,要想有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父母應該在孩子&34;時,採取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度過情緒難關。
  • 父母想促進孩子的大腦成長,發展注意力、親子聯結、交流是關鍵!
    ——塑造大腦結構,適應未來的環境變化親子關係能與孩子建立腦間聯結。互動交流中,語言佔據關鍵地位。美國的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經過三年的研究,最終發現:早期的語言環境才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即,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麼和孩子說話。
  • 親子關係矛盾重重?增強親子間的「陪伴和溝通」,才是問題的關鍵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同樣是有了付出才會有回報。親子關係有天生的情感基礎在,也正是這份天然的感情基礎,讓家長過於放心地將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交給時間,而忘記了經營打理。家庭親子關係矛盾重重本是缺失「陪伴與溝通」有一次我去學校接孩子,和孩子一同放學的還有他的好朋友,每天笑嘻嘻的出校門的孩子們,今天看上去有些心神不寧。我問孩子,孩子說朋友考試沒考好,回去會被爸爸打。
  • 說出真實的感受,比猜疑和誤會,更能拉近親子的距離
    希望孩子好好說話表達出真心,我們自己就先要跟孩子說出真實的情緒感受,教導孩子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而不是一直玩猜猜看的遊戲,有時猜著猜著就拆離了真心與本意而造成傷害,多得不償失?真誠而善良的互動與對談,才會讓家庭生活製造出共同的美好經驗。
  • 如何促進孩子的大腦成長,親子關係是關鍵!這幾點你有做嗎
    當一個家庭迎來新成員後,生活的重心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子女教育是家庭中的頭等大事,但也有的母親會為此感到迷茫,感覺生完孩子後就是在為了孩子活著。寶媽們帶孩子有時候確實容易產生不良情緒,比如既要帶孩子,又要兼顧其他事情,身邊也每個人接手,難免負面情緒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
  • 裸眼AR沙盤助你跨越親子溝通的鴻溝,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有句話說:講別人容易,說自己就難了。在我們內心煩燥、生氣時,與對方的交談通常充滿怨氣和指責。光是前綴以「你」為開始的,就難免掉入下列貶損孩子的陷井裡。4.教誨、訓誡  「好孩子不會這樣做。」「如果我也這樣對你,你會有什麼感覺﹖」  當我們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不斷地用貶損孩子的信息,通常不會有什麼成效出現。因為,貶損信息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將造成不良的影響。一個孩子成天被罵笨啊!呆啊!壞啊!日子久了,我想那個孩子要不笨都很難。
  • 親子遊戲,用孩子的語言親近孩子,讓陪伴變得更有質量
    說到和孩子怎麼互動的話題?相信有不少父母都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正確的互動,都說親子遊戲不僅能和孩子愉快的互動,也能增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與孩子更加的親近。然而,生活中應該有一大部分的父母只是陪著孩子,而沒有正確的做到&34;。
  • 你和孩子有交流嗎?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是親子關係的絆腳石
    一件這麼小的事,我們做父母的竟然沒有理解孩子的需求,沒有共情,還條件反射式地做出和孩子需求完全相反的反應。這種沒有「共情」的親子交流,只能說是親子溝通,會影響親子關係的發展。「親子溝通」是親子之間的信息、思想、情感的互動,會更偏向以成人為主體,由成人主導,對孩子進行有既定目標的引導。
  • 通訊:無障礙語言交流拉近國家距離——一名孟買姑娘學中文的故事
    通訊:無障礙語言交流拉近國家距離——一名孟買姑娘學中文的故事 2019參與互動    通訊:無障礙語言交流拉近國家距離
  •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不要小看親子共玩!親子關係疏離,這4招拉近距離
    教育是要講究技巧和方法的,雖經常與自己的小寶貝兒交流、鮮有打罵,但終究覺著方法還是欠妥,當第一次聽到洪蘭教授的講座後,頓覺醍醐灌頂,於是便全網搜羅洪蘭教授的資料來學。語音和視頻資料大多不易複習和記憶,所以就把視頻一個字一個字扣下來,方便反覆學習記憶。
  • 如何與孩子相處?做到傾聽與溝通,親子關係差不了
    父親、母親「最在乎的是自己」,父親的冷落、母親的強勢專行,這些都沒有顧慮到孩子朱朝陽的內心感受,可以說是導致朱朝陽惡化的「導火線」。也許,現實生活中朱朝陽這樣的孩子並不常見,但他所遭遇的親子的問題,確實不少孩子都有經歷或是正在經歷的。
  • 親子溝通(下):與孩子交流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們首先要明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變得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其中有一個原因是他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這裡的換位思考不僅僅是感受,也要考慮客觀的成長環境。但這樣的語句會讓本應是雙向交流的過程,變成父母單方面的說教行為,不但阻斷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渠道,堵上了孩子想要表達想法和感受的嘴,還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