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聰慧的大腦以及美好的未來。
當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們除了正常的哺育孩子,給孩子生活上的照顧。一定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分的發展:
這些問題越來越得到父母們的關注。甚至很多父母內心都形成一種普遍的焦慮:「我做的夠不夠好?對不對?我的孩子落後了怎麼辦?」
然而,孩子的大腦發展千差萬別,千人千面。這就決定了難找到一個標準的、可測量的、可操作的方法。
這一切更增加了父母們的困惑:「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那麼不妨看看美國嬰幼兒大腦發展專家吉爾•斯塔姆在她的著作《如何科學開發孩子的大腦》給出的答案:
她認為:「孩子真正需要的比父母想像的要簡單的多。我們只需要及早地並且持續地滿足孩子的簡單需求。培養聰慧、快樂的孩子的三大基石就是——注意力、親子聯結和孩子的交流。」
媽媽與孩子的交流
※注意力——促進大腦系統發育,奠定未來的學習基礎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的去學習。」
孩子在出生後的不久就有了注意的能力。但是有了能力,不代表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這是孩子之後需要發展的行為。
在書中指出:「到了孩子2歲的時候,用於保持注意力的抑制能力會逐步開始發育,一直到7歲才基本完成發育。」
孩子在注意力控制上的差別是造就孩子學業差別的原因之一。比如:他能否完整的聽完老師說的話,他是否專注的閱讀書籍,不受外界的幹擾等等。
孩子必須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當下需要注意的事情上。還要學會組織其他無關信息的幹擾。這些能力的發展對未來的學習至關重要。
孩子想要學好某樣東西,就必須具備持久的注意力,這就是我們說的聚精會神,達到「心流」的狀態。
觸摸、聲音、表情、遊戲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親子聯結——塑造大腦結構,適應未來的環境變化
親子關係能與孩子建立腦間聯結。腦間聯結能幫助嬰兒大腦與父母大腦相連。
在新生兒的大腦中,腦間聯結是一個腦對腦的直接連接,幫助嬰兒大腦與父母高級大腦相連。
當父母不斷的滿足孩子的身體、情感的需求,孩子就產生了一種信任的感覺,孩子大腦深處的邊緣系統開始成形,形成一個「安全的基地大本營」。
孩子的大腦處於放鬆的狀態,不需要時刻注視周遭的環境,不用擔心生存的壓力。這樣孩子就有精力得以發展大腦單位其他部分,與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有了一個積極正面的人生觀。
反之,如果親子聯結缺失,則會改變孩子大腦的發展方向。這裡有一個極端的案例:
20世紀末,羅馬尼亞有一家孤兒院。雖然孤兒院的孩子不愁吃喝,但是卻沒有專門的照看人,更沒專人和孩子進行交流、聯結。這些孩子長大後在行為和心裡上都存在各種問題:焦躁不安、神經質、闖禍頑劣等。雖然後來養育的家庭給予呵護和治療。卻也改變不了這些孩子的行為。因為這樣的創傷造成了直接的器質性的改變。
※互動交流——鞏固腦神經迴路,激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吉爾•斯塔姆指出:孩子的大腦天生的需要互動交流,當他還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了。
互動交流中,語言佔據關鍵地位。
美國的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經過三年的研究,最終發現:早期的語言環境才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即,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麼和孩子說話。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孩子早期的大腦得到的刺激就越多,腦神經的連接就得以更為鞏固。
即使是像這樣的:「媽媽愛我的小寶貝」、「嗚嗚」、「呀呀」、「媽媽愛你的小腳丫」。等,看似是父母一個人的自言自語,對於一個剛剛開始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來說也很重要。
這樣的話語連接著大腦數十億的神經元迴路,從而使孩子的智力潛能達到高潮。再加上父母溫和的臉龐,甜蜜的語氣,孩子能感受到,體驗到。大腦則得以充分的滋養。
養育孩子的過程的確是非常辛苦的,尤其還有很多的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父母再去關注孩子,科學地發展孩子的大腦。很多人就會顯得不耐煩,帶著消極的情緒體驗,接著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
還有一些父母不願帶孩子,或者迫於生活的壓力,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
我在平日的教學中也發現,爺爺奶奶帶的孩子較父母帶的孩子有更多的不良行為。這些情況下,都割裂了父母和孩子的連接。長此以往,很不利於孩子大腦的科學發展。
所以,想要孩子大腦得到健康的發展。父母要儘量自己哺育孩子,主動的與孩子進行互動,只有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⒈儘量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互動交流
羅馬尼亞孤兒院的案例告訴我們:即便這些孩子最後回歸正常的家庭環境,但是早期的情感忽視型的照料對孩子造成的是不可逆轉的傷害。
即使工作再忙,條件再不允許,也要親自照料自己的孩子。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至關重要。
⒉共情關注
它要求我們有意識的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哪怕他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但是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會通過自己的眼神、表情或者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關注。
當我們關注到孩子的關注點就容易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哪怕孩子的熱度只持續了五分鐘,他的大腦也能得到開發,因為大腦只有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進行注意的轉移。
在《3000萬詞彙差距》這本書中就指出:父母仔細關注孩子的興趣,再接著加入的話,不僅可以改善親子關係,還通過遊戲的口頭交流,還可以提高孩子的遊戲技巧,從而達到開發孩子大腦的目的。
比如:當孩子對一本書上的圖案產生興趣,父母觀察到這一點,就可以讓孩子坐在父母的大腿上聽我們講故事,再通過「兒化性的語言」(兒童化的語言,比如疊詞類),輕柔的聲音,優美的音調,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孩子學會了集中注意力,慢慢專心。
⒊多種方法與孩子互動交流
⑴通過語言與孩子交流。
從一開始我們就要對孩子說話,不需要等到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儘管孩子年齡還小,聽不懂,但新生兒能識識別聲音的細微差別,這是天生的能力。等到孩子能開口說話時,你會驚喜發現他會發出之前經常聽到的聲音。
只要我們開口說,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溫和的語氣並表達積極的意義。父母要放慢速度,用柔和的聲音、適中的音量和溫和的語調對孩子講話。
有些父母覺得自言自語跟孩子說話會顯得很尷尬,就不與孩子交流。然而,我們現在知道與嬰兒交流,給孩子豐富的語言環境,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的「輪流交流」也很重要。在這樣一來一往的互動中,嬰兒的智力不僅得到開發,還建立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
孩子開口說話時,此時說的多半是自創的詞語,甚至發音也讓人聽不懂。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們的語言信號,好好的回應,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等待的過程尤為重要,它能讓親子間的交流繼續下去,一來一往的互動,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話語。
⑵通過觸摸等動作與孩子交流。
科學告訴我們:撫摸有利於孩子健康。
我們家的孩子是36周出生的早產兒,當時醫生就交代要經常觸摸孩子的手心、身體。通過輕柔的按摩,促進孩子皮膚上的神經末梢通過神經網絡向大腦發出信號。
記住父母輸入什麼樣的信號,孩子就得到什麼樣的體驗。
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只是靠近孩子,給孩子言語的安慰,不足以讓孩子平靜下來,只有用手的觸摸才能激發孩子的「放鬆反應」。另外也能激發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運作。
特別是對於處於情緒狀態的孩子來說。這時候任何的言語都聽不進去。我們要做的只需蹲下來,給孩子一個無聲的擁抱,就能讓情緒激動的孩子逐漸平靜下來。
較小的孩子每天可以按摩15分鐘,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通過擁抱、撫摸額頭、親吻等方法。這些動作都會讓孩子感覺到非常親切。這些肢體的接觸也能夠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⑶通過表情與孩子交流。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嬰兒,表情都是非常豐富的。有喜悅、興奮、平靜、憤怒、擔心、焦慮、驚奇、恐懼等等。孩子用表情傳遞他的信息。例如:他是餓了,還是是尿了,不舒服。父母可以用豐富的表情與孩子交流。像:你舒展的眉毛、上彎的嘴角都可以告訴孩子一些信息。
著名的兒童成長專家丹尼爾•西格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一個4個月大的孩子分別看媽媽的兩張臉的特寫鏡頭。一張媽媽的臉上洋溢著笑容,表情生動活潑。孩子看到後也明媚起來,他用表情和眼睛回應媽媽的微笑。接著,讓孩子看另一張照片。照片上的媽媽們面無表情。孩子的表情很快發生了變化,變得難過,表情慌亂。
父母與孩子的表情形成一個「交流的循環」。通過反覆的互動,親子的關係就形成了。
所以,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要善於利用肢體表情信息。多用正向的積極的表情與孩子交流。
「這是寶寶的小手呀,媽媽好喜歡呀」,「拉臭臭,媽媽會很快給你清理乾淨哦「,「寶寶,你都能幫媽媽拿這麼重的東西了,真是厲害呢」
在親子交流中,帶著驚喜的表情,在配以感謝的話語:「謝謝寶貝!」這樣的話,會讓寶寶體驗到他的價值感,還能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親子的關係會更加鞏固。
⒋玩耍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孩子只有在自由遊戲時間,才會展現出特有的天馬行空的想法。
玩耍有利於孩子的大腦整合內外感受的信息,並形成有意義的模式。當在出現類似的情境,孩子可以更快調動已有的經驗。
當孩子通過玩耍時,就有機會習得某個神經連接,並且玩耍的次數越多,連接越強,之後需要練習的時間越短。
所以,不要對通過玩耍來進行紮實學習的方式表示懷疑,也不要過早的讓孩子去學習字母、拼音、數字,或者其他「有用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玩耍就是學習。
總之,孩子的需求其實真的很簡單。如果父母想讓孩子的大腦得到更好的成長,讓孩子有著幸福的童年,那就請多多陪伴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