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促進孩子的大腦成長,發展注意力、親子聯結、交流是關鍵!

2020-08-27 你不懂得孩子

每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聰慧的大腦以及美好的未來。

當孩子「呱呱」落地,父母們除了正常的哺育孩子,給孩子生活上的照顧。一定也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充分的發展:

  • 要不要讀書給孩子聽?什麼階段需要買什麼樣的玩具?我應該怎樣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孩子什麼時候開始接受早期的教育?等等

這些問題越來越得到父母們的關注。甚至很多父母內心都形成一種普遍的焦慮:「我做的夠不夠好?對不對?我的孩子落後了怎麼辦?」

然而,孩子的大腦發展千差萬別,千人千面。這就決定了難找到一個標準的、可測量的、可操作的方法。

這一切更增加了父母們的困惑:「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

那麼不妨看看美國嬰幼兒大腦發展專家吉爾•斯塔姆在她的著作《如何科學開發孩子的大腦》給出的答案:

她認為:「孩子真正需要的比父母想像的要簡單的多。我們只需要及早地並且持續地滿足孩子的簡單需求。培養聰慧、快樂的孩子的三大基石就是——注意力、親子聯結和孩子的交流。」


媽媽與孩子的交流

大腦發展的三大基石

※注意力——促進大腦系統發育,奠定未來的學習基礎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有一句經典的話:「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的去學習。」

孩子在出生後的不久就有了注意的能力。但是有了能力,不代表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這是孩子之後需要發展的行為。

在書中指出:「到了孩子2歲的時候,用於保持注意力的抑制能力會逐步開始發育,一直到7歲才基本完成發育。」

孩子在注意力控制上的差別是造就孩子學業差別的原因之一。比如:他能否完整的聽完老師說的話,他是否專注的閱讀書籍,不受外界的幹擾等等。

孩子必須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當下需要注意的事情上。還要學會組織其他無關信息的幹擾。這些能力的發展對未來的學習至關重要。

孩子想要學好某樣東西,就必須具備持久的注意力,這就是我們說的聚精會神,達到「心流」的狀態。

觸摸、聲音、表情、遊戲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親子聯結——塑造大腦結構,適應未來的環境變化

親子關係能與孩子建立腦間聯結。腦間聯結能幫助嬰兒大腦與父母大腦相連。

在新生兒的大腦中,腦間聯結是一個腦對腦的直接連接,幫助嬰兒大腦與父母高級大腦相連。

當父母不斷的滿足孩子的身體、情感的需求,孩子就產生了一種信任的感覺,孩子大腦深處的邊緣系統開始成形,形成一個「安全的基地大本營」。

孩子的大腦處於放鬆的狀態,不需要時刻注視周遭的環境,不用擔心生存的壓力。這樣孩子就有精力得以發展大腦單位其他部分,與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有了一個積極正面的人生觀。

反之,如果親子聯結缺失,則會改變孩子大腦的發展方向。這裡有一個極端的案例:

20世紀末,羅馬尼亞有一家孤兒院。雖然孤兒院的孩子不愁吃喝,但是卻沒有專門的照看人,更沒專人和孩子進行交流、聯結。這些孩子長大後在行為和心裡上都存在各種問題:焦躁不安、神經質、闖禍頑劣等。雖然後來養育的家庭給予呵護和治療。卻也改變不了這些孩子的行為。因為這樣的創傷造成了直接的器質性的改變。


※互動交流——鞏固腦神經迴路,激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吉爾•斯塔姆指出:孩子的大腦天生的需要互動交流,當他還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了。

互動交流中,語言佔據關鍵地位。

美國的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和她的研究團隊經過三年的研究,最終發現:早期的語言環境才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即,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麼和孩子說話。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孩子早期的大腦得到的刺激就越多,腦神經的連接就得以更為鞏固。

即使是像這樣的:「媽媽愛我的小寶貝」、「嗚嗚」、「呀呀」、「媽媽愛你的小腳丫」。等,看似是父母一個人的自言自語,對於一個剛剛開始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來說也很重要。

這樣的話語連接著大腦數十億的神經元迴路,從而使孩子的智力潛能達到高潮。再加上父母溫和的臉龐,甜蜜的語氣,孩子能感受到,體驗到。大腦則得以充分的滋養。

想要做到這些,我們可以這樣做。

養育孩子的過程的確是非常辛苦的,尤其還有很多的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父母再去關注孩子,科學地發展孩子的大腦。很多人就會顯得不耐煩,帶著消極的情緒體驗,接著把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

還有一些父母不願帶孩子,或者迫於生活的壓力,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

我在平日的教學中也發現,爺爺奶奶帶的孩子較父母帶的孩子有更多的不良行為。這些情況下,都割裂了父母和孩子的連接。長此以往,很不利於孩子大腦的科學發展。

所以,想要孩子大腦得到健康的發展。父母要儘量自己哺育孩子,主動的與孩子進行互動,只有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⒈儘量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互動交流

羅馬尼亞孤兒院的案例告訴我們:即便這些孩子最後回歸正常的家庭環境,但是早期的情感忽視型的照料對孩子造成的是不可逆轉的傷害。

即使工作再忙,條件再不允許,也要親自照料自己的孩子。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至關重要。

  • 像著名的影星胡杏兒,自己的婚紗店生意已經做的很大,演藝事業也很成功。但是由於和孩子的聚少離多。還是選擇放棄自己的婚紗店事業,並減少拍戲事情。就為了保證抽出時間陪孩子。

⒉共情關注

它要求我們有意識的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哪怕他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但是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會通過自己的眼神、表情或者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關注。

當我們關注到孩子的關注點就容易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哪怕孩子的熱度只持續了五分鐘,他的大腦也能得到開發,因為大腦只有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進行注意的轉移。

在《3000萬詞彙差距》這本書中就指出:父母仔細關注孩子的興趣,再接著加入的話,不僅可以改善親子關係,還通過遊戲的口頭交流,還可以提高孩子的遊戲技巧,從而達到開發孩子大腦的目的。

比如:當孩子對一本書上的圖案產生興趣,父母觀察到這一點,就可以讓孩子坐在父母的大腿上聽我們講故事,再通過「兒化性的語言」(兒童化的語言,比如疊詞類),輕柔的聲音,優美的音調,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孩子學會了集中注意力,慢慢專心。


⒊多種方法與孩子互動交流

⑴通過語言與孩子交流。

從一開始我們就要對孩子說話,不需要等到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儘管孩子年齡還小,聽不懂,但新生兒能識識別聲音的細微差別,這是天生的能力。等到孩子能開口說話時,你會驚喜發現他會發出之前經常聽到的聲音。

只要我們開口說,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溫和的語氣並表達積極的意義。父母要放慢速度,用柔和的聲音、適中的音量和溫和的語調對孩子講話。

  • 比如:「小寶貝,我們要開車出去了,看!路上的車好多呀。」
  • 「小寶貝,拉臭臭了呀,好臭呀。」
  • 「小寶貝,我們出去玩了,你是想坐滑滑梯還是坐小汽車?」

有些父母覺得自言自語跟孩子說話會顯得很尷尬,就不與孩子交流。然而,我們現在知道與嬰兒交流,給孩子豐富的語言環境,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的「輪流交流」也很重要。在這樣一來一往的互動中,嬰兒的智力不僅得到開發,還建立他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

孩子開口說話時,此時說的多半是自創的詞語,甚至發音也讓人聽不懂。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們的語言信號,好好的回應,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等待的過程尤為重要,它能讓親子間的交流繼續下去,一來一往的互動,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話語。


⑵通過觸摸等動作與孩子交流。

科學告訴我們:撫摸有利於孩子健康。

我們家的孩子是36周出生的早產兒,當時醫生就交代要經常觸摸孩子的手心、身體。通過輕柔的按摩,促進孩子皮膚上的神經末梢通過神經網絡向大腦發出信號。

記住父母輸入什麼樣的信號,孩子就得到什麼樣的體驗。

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只是靠近孩子,給孩子言語的安慰,不足以讓孩子平靜下來,只有用手的觸摸才能激發孩子的「放鬆反應」。另外也能激發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運作。

特別是對於處於情緒狀態的孩子來說。這時候任何的言語都聽不進去。我們要做的只需蹲下來,給孩子一個無聲的擁抱,就能讓情緒激動的孩子逐漸平靜下來。

較小的孩子每天可以按摩15分鐘,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通過擁抱、撫摸額頭、親吻等方法。這些動作都會讓孩子感覺到非常親切。這些肢體的接觸也能夠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⑶通過表情與孩子交流。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嬰兒,表情都是非常豐富的。有喜悅、興奮、平靜、憤怒、擔心、焦慮、驚奇、恐懼等等。孩子用表情傳遞他的信息。例如:他是餓了,還是是尿了,不舒服。父母可以用豐富的表情與孩子交流。像:你舒展的眉毛、上彎的嘴角都可以告訴孩子一些信息。

著名的兒童成長專家丹尼爾•西格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讓一個4個月大的孩子分別看媽媽的兩張臉的特寫鏡頭。一張媽媽的臉上洋溢著笑容,表情生動活潑。孩子看到後也明媚起來,他用表情和眼睛回應媽媽的微笑。接著,讓孩子看另一張照片。照片上的媽媽們面無表情。孩子的表情很快發生了變化,變得難過,表情慌亂。

父母與孩子的表情形成一個「交流的循環」。通過反覆的互動,親子的關係就形成了。

所以,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要善於利用肢體表情信息。多用正向的積極的表情與孩子交流。

「這是寶寶的小手呀,媽媽好喜歡呀」,「拉臭臭,媽媽會很快給你清理乾淨哦「,「寶寶,你都能幫媽媽拿這麼重的東西了,真是厲害呢」

在親子交流中,帶著驚喜的表情,在配以感謝的話語:「謝謝寶貝!」這樣的話,會讓寶寶體驗到他的價值感,還能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親子的關係會更加鞏固。


⒋玩耍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孩子只有在自由遊戲時間,才會展現出特有的天馬行空的想法。

玩耍有利於孩子的大腦整合內外感受的信息,並形成有意義的模式。當在出現類似的情境,孩子可以更快調動已有的經驗。

當孩子通過玩耍時,就有機會習得某個神經連接,並且玩耍的次數越多,連接越強,之後需要練習的時間越短。

所以,不要對通過玩耍來進行紮實學習的方式表示懷疑,也不要過早的讓孩子去學習字母、拼音、數字,或者其他「有用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玩耍就是學習。

總之,孩子的需求其實真的很簡單。如果父母想讓孩子的大腦得到更好的成長,讓孩子有著幸福的童年,那就請多多陪伴他們吧!

相關焦點

  • 如何促進孩子的大腦成長,親子關係是關鍵!這幾點你有做嗎
    其實父母為孩子付出,照顧孩子,同樣是可以獲得正向的情感力量的,家長們之所以會產生「為孩子而活」的想法。其實還是沒有正確看待親子關係導致的。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能減少家長的不良情緒,還能促進孩子的大腦成長,有關和孩子相處的這些問題家長們都有注意嗎?
  • 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親子關係質量是關鍵,父母早知早受益
    李岫雲說過:父母是孩子們啟蒙教師,孩子是母親的一面鏡子。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由家長進行,因此,高質量的親子關係也就成為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父母們早知早受益。一,遵循孩子成長規律根據研究數據,幼兒時期是大腦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2 歲時大腦重量已經達到 1000 克,是出生時的3 倍左右,相當於成人腦重的 2/3。到6歲時,腦重約為130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腦重。為什麼要重視早期教育?因為在孩子6歲以前是大腦成長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一時期也就成為發展孩子大腦的黃金時期。
  • 堅持這個原則,幫孩子順利度過大腦發育關鍵階段
    每一個環境刺激,都會在大腦內建造細胞間的網絡連接,也就是一個「突觸」。隨著刺激、經驗,大腦中有效率的連結會被建立,無效的連結會消失,也就促進了我們各種能力的發展。●「刺激」促進大腦發育●那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幫助孩子,更好地度過大腦發育關鍵階段呢?——給孩子各種方面的「刺激」。
  • 日常談話也能開發兒童大腦?家長用對方法,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發展
    語言發展其實也是孩子大腦開始迅速發育的一個強烈信號,而在良好語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的大腦發育速度或者說程度都能夠被有力地推進。因此,作為家長的我們也需要有意識的去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話這個簡單的方式來擴充孩子的詞彙量,開發孩子的大腦,讓孩子的智商能夠變得更高。
  • 冷漠的親子關係對孩子影響大?家長不要忽視
    想讓孩子的大腦得到很好的發展,親子關係是關鍵。因為這種關係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特別是對於一個嬰兒來講,他們還不會說話,當他們感覺到不舒服時,他們只會用哭聲來提醒父母:「我需要你們的關注。」良好的親子關係能夠有效的促進嬰兒的大腦成長,當家長注視著嬰兒的眼睛時,實際上是在促進嬰兒大腦的成長,幫助大腦形成一種安全的自我意識。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產生的所在。
  • 無聯結不教育,想要構建良好親子關係,要懂得和孩子建立聯結
    如果父母和孩子能保證良好的日常聯結,這些時刻將促進親子關係的改善。 在親子關係中,兒童通過無條件的愛建構一種高自尊的生活狀態,建構安全感,建構與他人的社會體驗。同樣,在親子關係中,父母也必須通過有條件的限制,幫助孩子建立更安全的生活發展規則和界限。也就是說,我們愛我們的孩子,但我們不必接受他們所有的行為。
  • 父母和孩子溝通難?是「親子聯結」斷裂,用這一點修復親子關係!
    一味的發洩作為家長的情緒,卻沒有想過孩子本來就處於弱勢的一方,受到的傷害和委屈比我們更多,到了後期就會不滿父母的行為而開展反擊。結果就是兩敗俱傷,讓本來親密的親子聯結斷裂,雙方都氣鼓鼓的。親子聯結就是屬於親子間的相處狀態,在嬰幼兒時期,親子聯結更多是孩子目光上和溫暖的懷抱,柔情的凝視,父母孩子滿眼都是信賴和期待。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隨著科學育兒觀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要想孩子不被落在起跑線上,家長就一定要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通過早教助力養出聰明寶寶。在這種「早教風潮」下,閱讀繪本也甚至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早教材料。
  • 父母具備三種能力,才能培養健康親子關係,為孩子的成長賦能
    01 父母要具備與孩子聯結的能力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孩子必須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發展。這並不意味著父母需要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而是需要父母與孩子在一起時要通過與孩子聯結給足孩子安全感。
  • 如何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親子關係、合理運動、合理膳食很重要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的早期發展中,我們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多和他們進行語言的交流互動,多陪伴他們閱讀、遊戲等,給予他們多感官刺激,幫助他們積累大量的生活經驗基礎等,這些都有助於孩子大腦建立更精細的神經元交流系統,促進他們大腦的發展。
  • 麻省理工新研究: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並非靠閱讀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開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聰明,智商比別人高。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更聰明呢?真正促進大腦發育的的方式是-遊戲,遊戲讓孩子更聰明很多人說給孩子講故事,陪伴親子閱讀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等。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有效育兒,是以愛為前提的聯結與引導
    書中作者給出了如下幾點建議:① 利用內心的暫停按鈕成年人與小孩的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在於,成年人的大腦邊緣系統和額葉已經發育完全,而這兩個部位是大腦控制情緒的關鍵。所以成年人是可以控制自我的。那麼,你需要嘗試在內心安裝一個暫停鍵。
  • 0-6歲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父母的語言,是小孩語言發展最好的養分
    特別是在孩子0-6歲的語言敏感期,父母一定得利用自己語言,給孩子進行語言發展的施肥,重視親子間的密切溝通,促進他們的大腦發育和語言發展。0-6歲是孩子語言的敏感期,不要錯過語言發展的規律!孩子從一出生就會受到父母的語言的影響,用自己的哭聲表示自己的飢餓,用笑聲表示開心。
  • 腦科學家:激活孩子大腦的三個關鍵,很少父母知道,別錯過關鍵期
    大腦生物學家、澳大利亞心理學博士Holland指出:每個人的中樞神經都有一定的可塑性,人的大腦的中樞神經連接也在不斷變化。家長能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做出一些有損孩子腦神經生長發育的事,能合理地促進孩子智商的提高,大腦的生長發育。
  • 希望孩子走出自我?高手父母發展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四條原則
    根據現在社會學家對於大規模人群的跟蹤和調查,幸福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能夠將注意力和熱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不僅僅局限於自我當我們和重要的人相遇或經歷重大的事情之後,我們的大腦常會開啟新的模式,這就是大腦的發展模式。
  • 大腦也有發育敏感期,父母這樣做,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看著眼前這個小人兒,讓人感慨生命的神奇,從一個只知道睡覺和吃奶的小嬰兒,到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和大人實現無障礙的溝通,孩子的成長讓人驚喜又感動。在生命的前幾年,一個人的變化是最大的,從外觀到大腦發育,而在嬰幼兒和兒童時期,是大腦發育最重要的時期。
  •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通過遊戲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大腦迴路經過反覆的使用得到了加強,在這發展過程中一個主要的因素是孩子與父母或其他照顧者之間的互動。如果沒有及時的照料,或者反應不可靠或不合適,那麼大腦的結構將無法按預期形成,這可能導致學習和行為上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發展韌性或克服重大逆境的能力,而有些孩子則沒有。
  • 了解大腦運行機制 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為什麼要促進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對於家長來說,這不應僅僅是一個觀念,還應了解其背後的科學原理。兒童在生理、認知、情感、社會幾個方面的發展是緊密相關、互為影響的。尤其是越小的孩子,整體化發展特徵越明顯。對於大腦神經機制的科學研究,也深刻揭示了兒童大腦整體性發展的規律。
  • 隔代寵:孩子更親老人咋辦?巧用遊戲力和地板時間,重建親子聯結
    這會造成孩子人格上的扭曲,不利於身心健康的成長。3.親子關係的缺失,不利於未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父母和孩子是否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關係著孩子的未來和格局。就算老人與孩子的關係有多親密,父母角色的缺失會是孩子一生的遺憾。
  • 3000萬詞彙鴻溝理論:小孩3歲前,做個「嘮叨父母」有利孩子成長
    3000萬詞彙鴻溝理論顯示:孩子3歲前做個"嘮叨父母"有利於孩子的發展有利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家長對孩子嘮叨可以間接的跟孩子進行交流,促進孩子理解成的書面語言和發展自我的獨白語言。家長們想要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要正確掌握"3T"原則,幫助和引導孩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促進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