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能和他人聯結,同時保持獨特的自我認知,是人類的幸福和成就的源泉!其中能夠保持自我認知,說的是能夠對自身進行洞察,能對自己情緒和身體具備覺察能力,而能夠與他人聯結講的就是人的共情能力。
根據現在社會學家對於大規模人群的跟蹤和調查,幸福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能夠將注意力和熱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不僅僅局限於自我,通過將」我」通過融入」我們」,才會發現人生的意義和快樂。
社會科學研究和調查的結果,也和我們的認知保持著某種一致。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我們希望他們能在社會關係中,能寬容、謙恭、有愛心和善於合作。但我們看看眼前的孩子,他們的現狀卻多是以自己為中心、無力感受他人、不會分享、也無法合作。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焦慮和不安嗎?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上層大腦」,也即包含理性思維、合作互惠思維的部分要等到成人之後才完全成熟,我們不能現在就要求仍然還是孩子的他們現在就必須做到。但是現在針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我們就什麼都不需要做了嗎?也並不是這樣,我們仍然可以積極地去引導,為孩子逐漸發展自己的人際能力做好準備。
我們能夠做這樣的引導和準備麼?答案當時肯定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的生理基礎,每一個大腦天生都具備的能力-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能夠聯結他人心靈的能力,能夠識別他人的感受、欲望和觀點的能力,這是良好的人際交往的核心功能。
現代科學家們對大腦的研究揭示,我們的大腦實際上是為關係而生。它們本能地會從身邊的關係當中,接收信號並建構內在。當我們和重要的人相遇或經歷重大的事情之後,我們的大腦常會開啟新的模式,這就是大腦的發展模式。
大腦中還存在著神奇的鏡像神經元。關於鏡像神經元的典型實驗,就是科學家們發現吃花生時猴子大腦中被激活的神經元簇,與猴子看到吃花生時,大腦中被激活的神經元簇是幾乎相同的神經元簇。在我們生活的體驗中,當我們走近大笑的人群,我們的臉上會自然呈現出笑容,而當我們走進同事都神情嚴肅的辦公室,我們的全身也會馬上發緊。
鏡像神經元能夠讓我們的大腦對他人可預測的目的性行為進行反應。這種反應不僅能讓我們感覺和預測他人的行為意圖,也能讓我們體驗到他人行為背後的情緒和感受。比如,當我們身邊匆匆經過一個抱著生病孩子的媽媽,我們的心裡立即感到巨大的焦慮及沉重。
我們大腦的發展模式和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讓我們具備了願意與他人聯繫、能夠感受他人的行為及感受他人情緒的生理基礎。那孩子們當然也能夠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完全勝任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那我們需要如何為孩子做準備呢?
我們需要為孩子創建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模式。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模式,將為孩子們發展樂於、勇於和善於人際交往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我們要給孩子提供童年時期的高質量高親密度的家庭人際氛圍,儘量讓家庭充滿溫馨和幸福。在家庭裡遊戲和玩樂以及開心大笑的氛圍,能夠讓孩子對人際聯結,產生良好的感受和期待。在多個孩子的家庭裡,孩子之間的快樂多於衝突將會讓孩子們之間的關係,在長大後更加親密和長久。父母對孩子持續穩定的關注,敏銳的回應孩子的需求和情緒,將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在社交、情緒、身體和生活上都發展得更加優質。在家庭環境中,積極的親子關係將會讓孩子把人際關係等同於安全、快樂、被理解和被呵護。而消極的親子關係,則會讓孩子將人際關係等同於挫折、忽視、淡漠、競爭和苛責,從而讓孩子在童年慢慢關閉大腦中與他人聯結的通路,不再發展自身的人際聯結能力。
其次,父母要支持孩子創造良好人際交往的體驗,鼓勵孩子多去練習交往。而父母與他人良好的人際關係將成為極好的示範。父母能夠經常、規律的與朋友來往。在交往當中的體貼、關心和互助,將給孩子做出身邊的示範。發達的肌肉需要不斷的練習,孩子的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成熟的心態也需多練習。但是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沒必要過高,不需要次次成功,也不要強迫。面對孩子遇到的交往挫折,也能以坦然、放鬆的心態去看待。讓孩子在寬鬆、自由、支持的氛圍中,他們就會長勢喜人。
為孩子創建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模式第三點,是要讓孩子在關係中學習接納的心態。孩子在人際交往當中,內心的狀態會有兩種,一種是接納,是開放、包容、接納的一種狀態。接納的心態,將會開啟孩子的社交系統,讓孩子在社交中體會到存在感和安全感。另一種則是反射,孩子的內心,是防禦、封閉和對抗。這種時候孩子在與人交往時,就會草木皆兵、挑剔刻薄,從而難以相處。只有孩子的內心狀態是接納的,才能幫助孩子實現良好的人際交往,才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當中持續的獲益和成長。
為孩子創建積極的交往心理模式第四點,是讓孩子在交往中學習保持獨立的自我。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需要基於關係中每個獨立健康的自我。讓孩子保持獨立的自我,需要讓孩子對自己保持覺察,能很好地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內心,能發展出基於對自身能力認可的自尊。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既不完全只信自己,給人感覺自私自利,也不會導致完全依賴別人,喪失自我甚至受到傷害。
幫助孩子積極做好準備,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持續關注、練習和積累社會交往的意識和能力,逐漸勇於、樂於和善於與人交往,並從中不斷收穫和成長,一定是家長們為孩子準備的最好的禮物。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有更好的看法和建議嗎?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