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孩子的人際交往

2020-08-28 增言心語

我6歲的大女兒,是屬於不怎麼合群的。同一場合,別的小朋友活潑大膽,樂於表達,可以快速融入群體。而她常常在一旁觀望,一聲不吭。我不知道在想什麼,問而不答,讓我感覺無奈又挫敗。但有時候,她可以熱情大方,很大膽地表達自己。我也在這樣兩極化的模式中,經歷了無奈、欣喜、失望,最後不得不接受女兒的特點,再去有所引導。

所以,在此做分享,希望對正在閱讀的你,也有啟示。

一、合群好,還是不合群好?

我相信,更多的人會認為合群更好,這也是此文標題會出現的原因。因為,一個合群的人,他應該是開朗、活潑、友善的,並且能夠在一個群體中獲得很多正向的東西,比如物質支持、精神支持、知識支持等。

但是,在《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段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當個體為了融入在一個群體中,就需要認同群體當中的一些觀念、規則,哪怕這個觀念和規則,可能並不是那麼理智,或者成熟的。個體為了要在這個群體裡面繼續待下去,會拋棄是非觀念,去換取在這個群體裡面能夠感受到的:被包容、被接納,得到一份安全和歸屬感。

而一個不合群的人,則恰恰相反,大部分的人會認為他可能會是一個性格比較古怪孤僻的人,難以溝通、合作,不大會被大眾理解、接納。他也會感到孤單無助。

我是一名初中老師、班主任。曾經班裡有一個女生,她的煩惱是:覺得自己在朋友交流方面不是特別好,感覺沒有朋友,同班同學也很少溝通,似乎是被排除在外。

然而這個女生的成績,是整個年級段裡的第一名。為什麼大家不願意跟她相處呢?因為她上課很認真,即使下課也在做跟學習有關的事情。而其他的同學,一下課就湊在一塊兒聊天,聊八卦或者遊戲。大家都覺得她很另類,沒有共同話題,無法溝通。

所以不合群,有時候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它反而能夠體現出一個人,堅持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主見,他能夠專注於一些事情,比如說讀書、思考等。

在武漢方艙醫院,有人獨自沉浸於閱讀;而有人,與其他人一起跳舞,練太極拳。你說,哪個方式更好呢?我想,並沒有哪個更好,重要的是——那個人能夠享受其中,獲得平靜、樂趣、力量、希望和支持。

所以,合不合群,本身並不是問題,我們對待它們的態度可以更包容一些,不合群,也是可以的,它也有好的地方。

無論我們的孩子怎麼樣,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合群的能力。那我們背後隱含著一個希望就是:獨立&連接。

自尊自愛、獨立堅強、有主見。

同時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金錢、人際、心理)。

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更自如、愉快、幸福、有成就。

二、什麼時候不合群成為問題?

首先,排除極端化的情況。患有自閉症,以及只有在群體中才能感受到安寧,脫離群體就會不舒服、焦慮,這兩種情況都需要接受專業的諮詢或治療。而大部分成人,或是孩子,既需要獨處,也需要融入群體。

其次,不合群成為問題,由孩子說了算。一個孩子不主動融入群體,重點在於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家長的感受和判斷。當他只是在觀察,並且對自己最終的決定感到坦然,享受獨處或群體,那麼此時就不存在問題。

然而,更多情況下,由於家長自身的各種觀念,比如孩子此時需要合群,孩子合群才能表現我的好等等。無論孩子的情緒是焦慮還是平靜,家長的情緒必定是焦慮、著急的。因為他們急迫地想讓孩子快點融入進去,卻無法有效影響、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越著急,孩子的表現只會讓家長更加惱火,產生惡性循環。

因此,當孩子看起來不那麼合群的時候,如果他本身是很自在,很舒服的,那家長就沒有必要去刻意地改變他。一旦刻意改變他,反而會讓他覺得不舒服,尤其當他是一個青春期孩子的時候,會激發逆反心理。此時,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父母的焦慮和試圖幹預的衝動。

只有當孩子想融入團體,卻感到不知所措,焦慮、緊張,甚至產生抗拒時,才意味著孩子有不合群的現象和問題,需要家長加以幹預,施以援手。

三、合群能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父母

古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的圈子,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孩子的圈子。父母的性格、文化水平、居住地、親戚朋友,職業、興趣愛好等,決定了孩子生活的環境,接觸的人事物,以及有可能會融入的群體。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會更加熟悉於父母為其營造的群體,這也就意味著孩子未來他可能更會融入到怎麼樣的圈子當中。當然,他也有可能會融入到跟父母的所屬群體完全不一樣的一個群體中,這源於他內心的好奇:我想看一看,我不熟悉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2.孩子的年齡

孩子的社會交往特點會經歷「自我中心——自我滿足——互惠——親密」的變化。

3歲之內的孩子,更傾向於獨自玩耍,平行玩耍。處於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孩子的交往,會遵循互惠原則,能夠交換玩具玩,在學業上能夠互相幫助,一起回家,因此他會結交較多朋友。小學高年級、中學,隨著青春期到來,會尋求志同道合,興趣愛好、志向、價值觀各方面比較匹配的朋友。而此時,如果親子溝通不流暢,父母會對孩子的交際群體產生盲區,泛化孩子在自己面前的樣子:寡言少語。

3.孩子的個性

有的孩子活潑熱情的,會主動融入到圈子裡面,也能夠更好的融入到群體中。而有的孩子,他的性格是比較內向、被動、謹慎,那他觀望的時間便會比較長,顯得被動,需要被邀請。他在進行人際交往的時候,會去留意,哪一些人更會跟自己更合拍。所以,他就不會如父母所期望的,快速融入到群體中。又或者孩子更喜歡獨處,合群並不是他所渴望的。

4.群體的特點

家長判斷孩子合不合群的方式,往往很簡單。比如,帶孩子去一些場合,帶他去見那些他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或者說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見面的親戚朋友的孩子,通過孩子表現來斷定他是否合群。

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他會根據群體的特點,做出是否融入的決定。

四、如何培養孩子的合群能力?

1.給予安全感、歸屬感、自我價值感

無論孩子選擇不合群,還是合群。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他能夠要保持住自己的核心內在。他不會因為獨處,就覺得坐立不安。他也不會為了融入群體,而喪失掉自己的各種觀念、想法、主見。

他首先具備足夠的安全感、歸屬感、自我價值感。而這些感受,最初都來自於家庭,來自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2.有意識地培養社交能力

父母與孩子早期的互動,就是在向孩子示範什麼是社交,怎樣社交,孩子從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社交方式和能力看,包括溝通、情緒管理、合作能力等。

愛孩子,但是不能去溺愛孩子。一個被溺愛的一個孩子,什麼要求都被滿足,只會變得唯我獨尊。同時,融入群體不意味著妥協,需要堅持和有彈性的變通。

3.提供社交機會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不那麼愛社交或擅長社交的。那麼自然,你的孩子,就可能會受到你這方面的影響。那當然,也有一些孩子,他就天賦異稟,父母很內向,不怎麼社交,但是他這個社交能力特別強。

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對群體感興趣,具備合群的能力,父母嘗試著多帶他去不同的社交場合,公園、遊樂場、讀書會、畫展、英語角等等,提供一些類型豐富的社交,讓他去體驗和練習。了解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群體互動中,習得豐富的群體交往經驗。

4.給予支持和鼓勵

孩子在跟群體互動當中會出現一些矛盾、爭吵,甚至打架、受傷,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年齡小的孩子當中更為常見。父母無須大驚小怪。

因為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的掌握人際交往的能力,使其日漸成熟。孩子在小的時候,在人際交往當中多犯一些錯誤,多碰一些壁,好過日後工作了,在單位裡面和同事、老闆,甚至跟合作方出現群體交往障礙、矛盾,要來的好。

最忌諱的是雙方家長介入,做一個裁判員、法官,我來判誰對誰錯,指導如何解決。這樣會讓孩子之間的矛盾更大,並且阻礙了他們人際互動的發展。

所以,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去體驗。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幫助。鼓勵他,相信他可以處理好。

如果孩子是為了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話,那麼就要留意和當心了。父母要去反思,去看這個家庭關係當中是不是出現了一些需要調整的地方。

5.放下焦慮,尊重孩子

放下源自父母的焦慮和幹預。合群,不合群,都各有好壞。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既能夠獨立,又能夠保持與其他人的連接。

尊重和理解我們的孩子,無論我們的孩子現在幾歲,他需要社交,也需要獨處。尊重孩子的社交圈、社交頻率、社交方式。

結語:

在親子互動當中給到孩子,來自於家庭的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同時儘可能多的去培養和引導他社交能力的養成,讓孩子在實踐當中去學習、體驗和選擇。

祝福善良、真誠、友善的孩子們,都能夠收穫到真摯的友誼。

相關焦點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 『讓愛留守』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第四期本期內容(小學篇)■孩子不合群,怎麼辦?硏究發現,小學生的同伴交往有四種類型:受歡迎型、被拒絕型、被忽略型、一般型。其中被拒絕型和被忽略型的孩子都通常被認為是不合群的。小學生不合群有遺傳、缺乏人際交往方法、缺少愛等多種因素。氣質是先天的,如有的孩子屬於膽汁質型或者抑鬱質型,前者比較暴躁容易發火,後者顯得多愁善感比較敏感。
  • 孩子在幼兒園不合群怎麼辦?
    「園長媽媽,我家希希在幼兒園不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合群怎麼辦?」9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希希媽媽來到辦公室找到了我。看到焦慮的媽媽,我聽著希希媽媽的傾訴,然後給她說:「媽媽,不著急,孩子剛上幼兒園,適應還有一個過程。
  • 孩子不合群,父母一定要做的三件事
    一般的家庭全是根據孩子的真正日常生活感受來提高,進而決策自身怎樣與人溝通,怎樣在社會發展上跟大伙兒相處,怎樣從家庭交往到院校交往,是逐步完善一個社會性的全過程。每一個人到人際交往上都期待他人可以大量地關心自身。因此假如你想幹個受人熱烈歡迎的人,最先你需要學好讓他人被關心。重視、了解和幫助他人才算是創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 孩子在學校不合群怎麼辦?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家長應該知道這些
    不少家長常常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在學校不合群,總是形隻影單,交不到朋友怎麼辦?真替孩子感到著急。事實上,當家長有這樣的顧慮,首先應該問問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用自己的視角去判斷孩子的感受,沒準孩子覺得沒什麼呢?
  • 思迪姆: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小心錯誤方法讓寶寶更孤僻!
    前幾天朋友聊天和我說,她的孩子馬上3歲了,但是平時在小區裡遛彎,一群小朋友玩的不亦樂乎,但是她的孩子卻不愛和小朋友玩,要麼自己玩要麼纏著大人玩,她很擔心孩子上了幼兒園不合群,更擔心這樣的性格,會影響他以後的人際交往,她越想越擔心。
  • 重視孩子人際交往,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
    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遇到的困難是許多父母關注的話題,社交能力伴隨了孩子的一生,小到幼兒園,大到成年工作。學會與他人相處是孩子邁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但是,許多家長卻總是頭疼,孩子在家好好的,一去外面就不能跟別的小朋友友好相處,家長們也是束手無策。
  • 「堅果科學」孩子在學校不合群該怎麼辦?
    孩子在學校過得不開心,不知道該怎麼跟同齡的小夥伴交往,也總是不合群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有不少父母會覺得孩子不合群,只是因為孩子比較內向,不願意跟人過多的進行交流,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也是有弊端的,父母需要重視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並且找出解決和處理的辦法!孩子在校不合群,首先要找準原因,針對原因去找解決方案。
  • 孩子社交障礙?人際交往能力差?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能掉以輕心
    在這個全面發展,競爭激烈的社會上,很多家長不再只單純地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從小培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產生。就像在社交方面,很多孩子或大或小會存在一些社交障礙。然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所以家長要培養並不斷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 馨香智慧:孤僻不合群、獨來獨往?蔣長英教你引導孩子走出黑暗
    馨香智慧:孤僻不合群、獨來獨往?蔣長英教你引導孩子走出黑暗蔣長英:《聰慧父母》家庭教育導師;心理撫養倡導者;曾幫助200餘個家庭走出困境,擅長家庭教育、情感、育兒等。在討論孩子孤僻不合群這個問題上,先問大家幾個問題:孩子性格內向是一種罪嗎?孩子不合群一定不快樂嗎?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做這些遊戲讓寶寶成「社交達人」
    這樣玩遊戲專「治」孩子不合群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許多家長會收到老師的善意提醒——「你們家孩子是不是太內向啦?他總是一個人坐在地上玩積木或者看書。老師給指令的時候,他心不在焉,坐在一邊看著。做遊戲時,總願意自己一個人玩,幾乎不和老師、其他小朋友交流。」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家長要不要幹預,ICPS四步法讓孩子有好人緣
    成了家長之後,父母們就知道生活中有太多需要他們操心的事情,就拿教育孩子來說,孩子們都受到欺負了,要不要他們還手?孩子放學之後根本沒有同學跟他一起回家,這到底是不是孩子不合群?到了新的環境當中,孩子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適應,這是不是孩子的性格存在問題?這些合不合群的問題,尤其讓父母操心。
  • 如何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學習?
    在交往中學習是孩子成長中特別重要的環節,孩子能夠學習到書本中沒有的知識,也能夠學習到家長無法教的能力。另一個關鍵是孩子能夠從人際交往中獲得快樂。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物質條件優渥的環境中,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缺乏豐富的情感刺激,容易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表現為愛招惹別人、侵犯別人、自私、孤僻、缺乏責任感、不會與人交往等等。
  • 孩子很自卑,在公共場合不說話、不願意人際交往該怎麼辦?
    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說話、不願意人際交往,這就是自卑嗎?其實不是的。很多父母對自卑有著誤解,看到孩子不太愛說話害羞就以為是自家自卑。在心理學上,自卑的定義是一個人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導致他交往的過程中導致無主見、辦事缺乏膽量,或者說遇到錯誤的事情就認為自己不好,這樣在逐漸導致他失去交往的勇氣還有信心。概括一句話就是,自卑的孩子通常是缺乏自我的正確認識,從而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者說感受不到自我價值。
  • 孩子不喜歡和同齡人玩,不合群還是……需要幹涉嗎?
    平時在家裡十分活潑,甚至霸道,但是只要一出門,她就躲在大人身後,不敢說話,也不敢和同齡人交往。每次玩耍的時候,她都一個人躲在小角落裡自己玩,別的小朋友想靠近她,她就會一聲不吭地躲開。時間長了,小朋友都不怎麼喜歡和她交往。媽媽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看著自己的不合群的思思,媽媽也很是擔心,於是,媽媽問思思:「思思,你為什麼不願意和別人玩呀?」
  • 孩子在學校性格孤僻沒朋友怎麼辦?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很重要
    聽了老同學的話,葉女士大吃一驚,沒有想到後果居然會這麼嚴重:「那要怎麼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呢?」「這就要看你們父母了!」老同學把方法給葉女士一一敘述後,葉女士覺得醍醐灌頂,回家以後頓時去找孩子開始了試驗。
  • 孩子不合群怎麼辦?別再讓孩子特立獨行,融入集體很重要
    文/小聆的媽媽我們應該讓孩子有一種集體感,因為只有擁有了集體感,他們才會變得不孤僻。不過現實生活中,的確有一些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樣子是不合群的,以至於他們的生活變得特別孤僻,身邊也沒有一個朋友。可沒想到孩子卻非常堅決的說道:「我才不願意交朋友呢,那樣多浪費時間啊!」劉先生聽到孩子的話之後,十分的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一副不合群的樣子呢?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事情還是比較多的,因為有很多孩子所展現出來的樣子,就是不合群的。也有很多父母表示好奇,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個樣子呢?難道是他們的心理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嗎?
  • 4個原因致孩子不合群,6個方法讓孩子變得積極陽光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孩子不合群會影響學習和生活,因此,首先要找到不合群原因,是否是家長教育方式不當,天生性格內向,被標籤打擊了自信心,還是缺少愛與陪伴。找準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孩子不合群的問題。現在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家長的心情,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在與同齡人交往,或在幼兒園、學校不喜歡當眾發言和表演節目,就會感到非常緊張,認為自己家的孩子性格上不合群,會影響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於是著急著想要採取一些辦法,讓孩子改變這種性格。
  • 人際交往,從小時候就應該開始
    最近比較火的電視《隱秘的角落》,男主角朱朝陽本來也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是就是因為自己比較內向,不懂得跟別人交流,不懂得跟別人交往,做什麼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他沒有朋友,沒有同學,他就是自己一個人。所以當兩個跟他差不多的人願意跟他說話的時候,迅速成為朋友。即使是學霸,那也需要朋友,懂得人際交往。那他就不會把自己陷入那樣子的境地。
  • 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家長這樣做了嗎?
    有一些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很容易融入一個群體之中,獲得他人的好感,淡然也有些家長會存在相應的困擾,雖然自己的寶寶很優秀,但性格有些孤僻,顯得有些不合群。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孩子優秀卻不合群,家長應該怎樣著重注意和培養。
  • 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交往的衝突?
    人際交往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發展孩子社會性的一條重要途徑。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童年。但在實際交往中,往往事與願違,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與其他孩子產生衝突。對此,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家孩子被欺負;有些父母會感到煩惱無奈,自己家孩子太調皮,常與別人起衝突,苦口婆心地多次教導,仍然無效。那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衝突,從而提高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呢?迸思維火花,成智慧家長!您的困惑咱們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