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歲的大女兒,是屬於不怎麼合群的。同一場合,別的小朋友活潑大膽,樂於表達,可以快速融入群體。而她常常在一旁觀望,一聲不吭。我不知道在想什麼,問而不答,讓我感覺無奈又挫敗。但有時候,她可以熱情大方,很大膽地表達自己。我也在這樣兩極化的模式中,經歷了無奈、欣喜、失望,最後不得不接受女兒的特點,再去有所引導。
所以,在此做分享,希望對正在閱讀的你,也有啟示。
我相信,更多的人會認為合群更好,這也是此文標題會出現的原因。因為,一個合群的人,他應該是開朗、活潑、友善的,並且能夠在一個群體中獲得很多正向的東西,比如物質支持、精神支持、知識支持等。
但是,在《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段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當個體為了融入在一個群體中,就需要認同群體當中的一些觀念、規則,哪怕這個觀念和規則,可能並不是那麼理智,或者成熟的。個體為了要在這個群體裡面繼續待下去,會拋棄是非觀念,去換取在這個群體裡面能夠感受到的:被包容、被接納,得到一份安全和歸屬感。
而一個不合群的人,則恰恰相反,大部分的人會認為他可能會是一個性格比較古怪孤僻的人,難以溝通、合作,不大會被大眾理解、接納。他也會感到孤單無助。
我是一名初中老師、班主任。曾經班裡有一個女生,她的煩惱是:覺得自己在朋友交流方面不是特別好,感覺沒有朋友,同班同學也很少溝通,似乎是被排除在外。
然而這個女生的成績,是整個年級段裡的第一名。為什麼大家不願意跟她相處呢?因為她上課很認真,即使下課也在做跟學習有關的事情。而其他的同學,一下課就湊在一塊兒聊天,聊八卦或者遊戲。大家都覺得她很另類,沒有共同話題,無法溝通。
所以不合群,有時候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它反而能夠體現出一個人,堅持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主見,他能夠專注於一些事情,比如說讀書、思考等。
在武漢方艙醫院,有人獨自沉浸於閱讀;而有人,與其他人一起跳舞,練太極拳。你說,哪個方式更好呢?我想,並沒有哪個更好,重要的是——那個人能夠享受其中,獲得平靜、樂趣、力量、希望和支持。
所以,合不合群,本身並不是問題,我們對待它們的態度可以更包容一些,不合群,也是可以的,它也有好的地方。
無論我們的孩子怎麼樣,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合群的能力。那我們背後隱含著一個希望就是:獨立&連接。
自尊自愛、獨立堅強、有主見。
同時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金錢、人際、心理)。
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更自如、愉快、幸福、有成就。
首先,排除極端化的情況。患有自閉症,以及只有在群體中才能感受到安寧,脫離群體就會不舒服、焦慮,這兩種情況都需要接受專業的諮詢或治療。而大部分成人,或是孩子,既需要獨處,也需要融入群體。
其次,不合群成為問題,由孩子說了算。一個孩子不主動融入群體,重點在於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家長的感受和判斷。當他只是在觀察,並且對自己最終的決定感到坦然,享受獨處或群體,那麼此時就不存在問題。
然而,更多情況下,由於家長自身的各種觀念,比如孩子此時需要合群,孩子合群才能表現我的好等等。無論孩子的情緒是焦慮還是平靜,家長的情緒必定是焦慮、著急的。因為他們急迫地想讓孩子快點融入進去,卻無法有效影響、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越著急,孩子的表現只會讓家長更加惱火,產生惡性循環。
因此,當孩子看起來不那麼合群的時候,如果他本身是很自在,很舒服的,那家長就沒有必要去刻意地改變他。一旦刻意改變他,反而會讓他覺得不舒服,尤其當他是一個青春期孩子的時候,會激發逆反心理。此時,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父母的焦慮和試圖幹預的衝動。
只有當孩子想融入團體,卻感到不知所措,焦慮、緊張,甚至產生抗拒時,才意味著孩子有不合群的現象和問題,需要家長加以幹預,施以援手。
1.父母
古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的圈子,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孩子的圈子。父母的性格、文化水平、居住地、親戚朋友,職業、興趣愛好等,決定了孩子生活的環境,接觸的人事物,以及有可能會融入的群體。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會更加熟悉於父母為其營造的群體,這也就意味著孩子未來他可能更會融入到怎麼樣的圈子當中。當然,他也有可能會融入到跟父母的所屬群體完全不一樣的一個群體中,這源於他內心的好奇:我想看一看,我不熟悉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2.孩子的年齡
孩子的社會交往特點會經歷「自我中心——自我滿足——互惠——親密」的變化。
3歲之內的孩子,更傾向於獨自玩耍,平行玩耍。處於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孩子的交往,會遵循互惠原則,能夠交換玩具玩,在學業上能夠互相幫助,一起回家,因此他會結交較多朋友。小學高年級、中學,隨著青春期到來,會尋求志同道合,興趣愛好、志向、價值觀各方面比較匹配的朋友。而此時,如果親子溝通不流暢,父母會對孩子的交際群體產生盲區,泛化孩子在自己面前的樣子:寡言少語。
3.孩子的個性
有的孩子活潑熱情的,會主動融入到圈子裡面,也能夠更好的融入到群體中。而有的孩子,他的性格是比較內向、被動、謹慎,那他觀望的時間便會比較長,顯得被動,需要被邀請。他在進行人際交往的時候,會去留意,哪一些人更會跟自己更合拍。所以,他就不會如父母所期望的,快速融入到群體中。又或者孩子更喜歡獨處,合群並不是他所渴望的。
4.群體的特點
家長判斷孩子合不合群的方式,往往很簡單。比如,帶孩子去一些場合,帶他去見那些他從來沒有見到過的,或者說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見面的親戚朋友的孩子,通過孩子表現來斷定他是否合群。
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他會根據群體的特點,做出是否融入的決定。
1.給予安全感、歸屬感、自我價值感
無論孩子選擇不合群,還是合群。很重要的一個,就是他能夠要保持住自己的核心內在。他不會因為獨處,就覺得坐立不安。他也不會為了融入群體,而喪失掉自己的各種觀念、想法、主見。
他首先具備足夠的安全感、歸屬感、自我價值感。而這些感受,最初都來自於家庭,來自與父母的親子關係。
2.有意識地培養社交能力
父母與孩子早期的互動,就是在向孩子示範什麼是社交,怎樣社交,孩子從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社交方式和能力看,包括溝通、情緒管理、合作能力等。
愛孩子,但是不能去溺愛孩子。一個被溺愛的一個孩子,什麼要求都被滿足,只會變得唯我獨尊。同時,融入群體不意味著妥協,需要堅持和有彈性的變通。
3.提供社交機會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不那麼愛社交或擅長社交的。那麼自然,你的孩子,就可能會受到你這方面的影響。那當然,也有一些孩子,他就天賦異稟,父母很內向,不怎麼社交,但是他這個社交能力特別強。
如果想要幫助孩子對群體感興趣,具備合群的能力,父母嘗試著多帶他去不同的社交場合,公園、遊樂場、讀書會、畫展、英語角等等,提供一些類型豐富的社交,讓他去體驗和練習。了解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群體互動中,習得豐富的群體交往經驗。
4.給予支持和鼓勵
孩子在跟群體互動當中會出現一些矛盾、爭吵,甚至打架、受傷,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年齡小的孩子當中更為常見。父母無須大驚小怪。
因為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的掌握人際交往的能力,使其日漸成熟。孩子在小的時候,在人際交往當中多犯一些錯誤,多碰一些壁,好過日後工作了,在單位裡面和同事、老闆,甚至跟合作方出現群體交往障礙、矛盾,要來的好。
最忌諱的是雙方家長介入,做一個裁判員、法官,我來判誰對誰錯,指導如何解決。這樣會讓孩子之間的矛盾更大,並且阻礙了他們人際互動的發展。
所以,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去體驗。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幫助。鼓勵他,相信他可以處理好。
如果孩子是為了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話,那麼就要留意和當心了。父母要去反思,去看這個家庭關係當中是不是出現了一些需要調整的地方。
5.放下焦慮,尊重孩子
放下源自父母的焦慮和幹預。合群,不合群,都各有好壞。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既能夠獨立,又能夠保持與其他人的連接。
尊重和理解我們的孩子,無論我們的孩子現在幾歲,他需要社交,也需要獨處。尊重孩子的社交圈、社交頻率、社交方式。
在親子互動當中給到孩子,來自於家庭的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同時儘可能多的去培養和引導他社交能力的養成,讓孩子在實踐當中去學習、體驗和選擇。
祝福善良、真誠、友善的孩子們,都能夠收穫到真摯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