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家長之後,父母們就知道生活中有太多需要他們操心的事情,就拿教育孩子來說,孩子們都受到欺負了,要不要他們還手?孩子放學之後根本沒有同學跟他一起回家,這到底是不是孩子不合群?到了新的環境當中,孩子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適應,這是不是孩子的性格存在問題?這些合不合群的問題,尤其讓父母操心。
當然這樣的擔憂確實是正常的,畢竟每一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是孤身一人,永遠在狀況之外,受到其他人的排擠,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活潑,跟任何人都能夠交上朋友說上話,這樣孩子的人生就能夠順利很多。
但是在生活當中的事情往往不能夠如父母所願,還有的孩子他的性格就是喜歡獨來獨往,也並不是父母所說的那種不合群,只是表面上看起來確實是這樣而已,有的家長就將孩子這種個性的問題當做是他們不合群要不就放任不管,要不就過度幹涉。
甚至會給孩子傳授一大堆的技巧,試圖把他們掰過來,讓他們成為那種圓滑的大人,其實父母這樣做,往往並不能夠讓孩子真正的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也不會讓孩子在生活中更加的遊刃有餘,那麼父母到底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
1、好的人際關係是,我能夠大膽的拒絕的,但是我們依舊關係良好
很多人總是誤以為關係好就是兩個人一個人提出的任何要求,另一個人都不會拒絕,這樣才是關係好,但其實這是對關係好的一種誤解,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的名詞叫做邊界意識,就是指咱人與人交往當中,即使兩個人再親密也應當保留邊界意識有一點界限感,這樣才是代表關係好。這樣的邊界意識不僅在大人之間應該有,在孩子之間也應該有。孩子在小小年紀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底線,也有自己的秘密,這些邊界就是不能夠被任何人侵犯的。
就拿我朋友孩子身上的一件事來舉例,我的孩子叫小夢,他在幼兒園裡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叫做小安,每次去幼兒園的時候小夢總會帶一些玩具或者是糖果分給小安,但是有一次,小夢在過生日的時候收到了一個特別喜歡的玩具娃娃的生日禮物,他就把玩具帶到學校,希望能跟小安一起玩,但是小安看到之後就非常喜歡,不光想玩,還想據為己有。但是小夢其實並不想把玩具娃娃給他,只不過他看到小安這樣的喜歡害怕如果他不給小安小安就會生氣,不做他的朋友了,所以他就依依不捨的把玩具送給了小安。
大人們是否以前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留住自己的朋友,經常做一些與自己的意志相違背的事情,這樣就維持一個良好的關係真的是特別的累,而且這樣的關係也是非常脆弱的,稍微一不注意兩個人的關係就灰飛煙滅了。因此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告訴他們,這種表面上的完美關係是很容易被破壞的,只有朋友之間守住底線,有邊界意識,兩個人才能走得更長遠。
2、朋友之間產生衝突是很正常的
這公園裡有一個小男孩想跟幾個朋友一起玩滑梯,結果剛爬上滑梯就有一個小女孩跑過來跟這個小男孩說,不要打擾他們,他們是不會跟這個小男孩一起玩的。小男孩就悶悶不樂的走開了,在一旁玩泡泡球。結果小女孩看到我覺得泡泡球比滑梯更有意思,他就詢問男孩能不能帶她一起玩,結果男孩欣然的答應了。
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能夠想到,小男孩很快就融入了小女孩和其他的朋友,大家一起玩滑梯,一起玩泡泡球。這個故事一開始是衝突的,但是最後我們卻迎來了happy ending,這是大家想像不到的,其實我們所說的友誼也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要維持一段友誼就要在衝突當中找到不同的部分,有的人要懂得道歉,有的人要懂得包容,只有這樣,一段關係才能夠長久,才是一個好的人際關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舒爾博曾經提出過ICPS法,用這種辦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良好的關係。
ICPS法主要分為4個步驟:
首先第1步就是要找到問題的原因,找到問題原因的方法有很多種,首先家長應該學會傾聽。孩子年紀很小在說話方面他們根本比不上大人,大人就因為有這樣的優勢,所以你只要說話去碾壓孩子,不管什麼事情都是家長對著孩子說教,但是家長從來都沒有想過用耳朵仔細去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如果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去引導孩子說出這樣的事情,讓他們敢於向父母發出求助,這個時候我並不需要多說什麼,多做什麼,只需要默默的傾聽觀察就可以了。
其次,家長也要學會用嘴巴去引導你們多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們回答,把說話的權利交給孩子,這樣家長就能夠清楚的找到孩子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第2步家長要引導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孩子遇到不好的事情肯定是有情緒的,家長要跟孩子產生共情,就要先傾聽孩子的感受,讓自己置於孩子當時的位置,試著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幫助孩子發洩情緒。
第3步當然就是解決問題了,其實解決問題的方式很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方法,家長提出的解決方式也需要讓孩子自己能夠接受。
第4步方案達成之後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在之後的時間裡孩子或者是父母發現了更好的思路當然也可以做進一步的修正。
所以即便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可能不合群,你應當理性的用科學的方法去處理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