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這個動作,孩子長大後會漸漸疏遠父母

2020-10-23 小平果奶爸日常

01

嬸嬸前兩天打電話給我,說她跟堂弟的母子關係好像疏遠了,都怪她平時對堂弟太嚴厲了,說到痛處淚如雨下。

聽到他的訴說,我感覺很震驚,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裡,嬸嬸對堂弟可以說是嚴要求高標準,堂弟也是很有出息,學習成績一直都是縣城裡數一數二的,兩年前堂弟以全縣第2名的好成績被百色的重點高中錄取,還進了重點直升班,嬸嬸經常被親戚鄰居誇獎教育方法得當,培養了這麼一個好兒子。

事情是這樣的,高二學生周末放假,嬸嬸整整一個學期沒見到兒子了,思子心切,為了給兒子一個驚喜,嬸嬸和叔叔沒有提前通知就坐動車去找兒子了。

他們本來以為兒子見到他倆會很開心,沒想到等來的不是驚喜而是一臉嫌棄:你們怎麼來也不提前告訴我一聲,我都和同學約好下午一起出去玩呢。

夫妻倆一腔熱情好像突然被潑了一盆冷水,心裡冷得像冰窟一樣。不過還說嬸嬸反應快:我們是來看朋友的,路過就順便來看看你的,你有事就先忙吧。

堂弟聽到這話臉色才稍微好看點,氣氛緩和了下來。堂弟隨後就領他們在學校飯堂裡吃飯,嬸嬸還想著吃完飯和堂弟一起在校園裡散步談談心,沒想到剛吃完飯堂弟就迫不及待的問他們什麼時候走,說同學還等著呢。

叔叔說,你忙你的去吧,我們吃完飯在校園裡隨便逛逛,於是堂弟就頭也不回的走了。

看著孩子漸漸消失的背影,夫妻倆心裡別提多傷心了,辛辛苦苦養個娃到這麼大,現如今現在娃跟自己不親了,好像小鳥翅膀長硬了不需要父母的保護了。

下午他們夫妻倆還是不放心,又來找孩子,想了解堂弟生活上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的,沒想到剛說兩句,孩子就不耐煩的說:你們趕緊走吧,生活費還夠用,不用擔心我,我都這麼大了,放心吧。

坐上動車回家的那一刻,嬸嬸哭了:我這輩子就這麼一個兒子,我們之間的關係現在都這樣了,那餘生怎麼辦啊,這輩子不就完了嘛。

聽完嬸嬸的訴說,我也想起了我的伯母,也是含辛茹苦養大了一個兒子進了重點大學,到了大學後除了打電話要生活費,基本上也沒有多餘的話跟父母說了。

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疏遠原因出在哪呢?以上兩個例子的共同點,父母長期都是嚴格要求孩子用工讀書,難道就是因為這樣才造成了孩子在長大後跟父母疏遠嗎?


02

其實不然,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對兒子一直都是下得了狠心的。

兒子四歲上幼兒園中班,放暑假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要求他認字了,為了給他認字,我挑選了好幾種方法,先是買識字卡片,然後買四五快讀書本,再然後就是買悟空識字APP,每天下班後陪著他練。

開始的時候跟著他一起學,每天6個字,過了一段時間就放手讓他單獨自學,我下班之後檢查學習情況,既定的任務完成給與口頭獎勵,如果完不成就棍棒伺候。


晚上兒子主動識字


那年兒子沒少被我打,但後來回頭看,這些打是值得的,一個暑假就學會了200個漢字,到現在六歲已經認識了600+個漢字,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學會了自主學習。


已經學會了678個漢字


很多家長知道後紛紛向我討教經驗,但他們知道我對孩子這麼狠「」的時候都表示不認同,借馮鞏在春晚小品上的那句話來說就是:我那可是親生的,我可下不了手。

兒子在五歲的時候,我就已經培養他上學的習慣了,我們家離幼兒園有差不多一公裡,鄰居看到擔心說:老弟,你怎麼捨得讓他走路上學啊,不怕他累著啊,好歹開輛電動車啊接送啊。

我笑了,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平時鍛鍊的時候都有帶上兒子,每周至少有三天帶兒子走五公裡,這點運動量對他來說不過是小意思,也正得益於我對兒子那麼「狠」,兒子身體很好很少生病。


父子倆走累了停下休息


有一次鍛鍊,兒子累得實在走不動,跟我說想休息一下,看著五歲大的兒子滿頭大汗,我那刻真的心軟了,就想抱著他走。但他拒絕了,他說還能走,只不過要休息一下,那時候我知道我的方法有效果了,磨練了兒子的不服輸的毅力。

當然,我這麼對兒子這麼「狠」也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家裡的長輩哪看得了孫子這樣「受欺負」,紛紛指責我並要求我停止「折磨」,不過還好得到妻子的支持,兒子也樂在其中,這一決定才能一直延續到現在,並且現在也得到了長輩們的認同。


兒子生病期間還不忘識字


現在我們全家出行,只要是5公裡範圍內不趕時間,都是穿好運動鞋步行出門,倡導綠色環保。

出門基本靠步行


其實多跟兒子走路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跟兒子能像朋友一樣長時間的聊天,感情自然也增進了。


03

其實說了那麼多,我想說明的就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狠心」是父母和感情疏遠的原因,那麼我應該也和兒子感情疏遠才對。

可事實卻相反,我和兒子的感情不但沒有疏遠,反而還比平常的父子關係更親近。

孩子五歲的時候,家裡的兩張床都比較小,每張床只能容納一個大人一個小孩,兒子執意要求我跟他睡,女兒和媽媽睡。每天晚上我們父子倆都會開臥談會聊到十一點,媽媽總是罵罵咧咧的像老師一樣過來查房。

兒子每次吃水果零食總是第一個分給我,弄得他媽媽都嫉妒羨慕恨。在超市買東西,有時候買的東西多了,孩子還會主動幫我分擔,陌生人看到會說,你家兒子比閨女還體貼呢。

其實我跟兒子也有鬧矛盾生氣的時候,只不過每次我們都是彼此心照不宣,十來分鐘後就好像沒發生過這茬一樣,感情又和以前一樣如膠似漆。

大家都感嘆我們的父子關係怎麼那麼牢固,其實是大家不知道我和孩子親密的本質。

我作為一個父親,我必須嚴厲,正所謂父愛如山體滑坡,但還必須有一個殺手鐧----擁抱。雖然同性相斥[呲牙],但我從未吝嗇對兒子的擁抱,回家、睡覺前、接送放學只要超過五分鐘不見面,我都會給兒子一個的擁抱。

一個人從小越缺少什麼,長大後越想得到什麼。也許是因為我從小對擁抱的缺失,長大後我對對於擁抱就特別渴望。我的父母在我記事起幾乎沒給過我擁抱,導致我從不會對父母撒嬌,更不用說對父母說甜言蜜語,我覺得羞於說出口。

我很愛我的父母,但都是表現在行動上。在這個問題上,妻子也多次提醒我,我也知道這樣不對,父母其實也想聽到孩子的甜言蜜語,體貼和關心,但這對我來說卻是非常難,猶如一道鴻溝怎麼也跨不過那道坎。

前些年我去南寧學習培訓,老師講到到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恆河猴實驗」。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與其母親分離,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用鐵絲和絨布做成。

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而「絨布母猴」則沒有。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剛開始,嬰猴多在「鐵絲母猴」身旁,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嬰猴只有飢餓時才去「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更多的時候是依偎在「絨布母猴」身上。此外實驗觀察發現,嬰猴在遭到陌生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為什麼絨布媽媽比鐵絲媽媽更能讓嬰猴產生依戀和安全感?哈洛和他的同事給出了答案:「接觸」、「溫暖的觸感」。

其實同樣的結果也適用於人類,擁抱和愛等身體接觸,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了解到這些後,我知道我這輩子在和父母的親子關係上已經無法挽回了,但我在教育子女上還是可以做到防微杜漸的。

於是在兒子懂事起,我就常常給與他擁抱,無論在他高興和難過的時候,沒有什麼比一記擁抱來得更恰到好處。我設想,如果兒子長大了,就用摟肩代替擁抱。說到原則性問題或者學習問題時,父親該有的威嚴還得有,但在平時,我跟兒子就像朋友一樣,換句話說,成為兒子的朋友,是我在親子教育上畢生的追求。


04

每次去接兒子放學,我都會看到班級門口站著一群家長,而家長們接到寶貝時的表現迥然有異。有的大喜若狂,飛奔過去抱起寶貝,有的只是臉上掛著笑意,而有的甚至連笑容都沒有,直接拉著手就回家。

我當然也是屬於誇張的那種,這時候給孩子一個熊抱是標準的規定動作。小時候經常給與孩子擁抱,就算孩子長大後結婚了,和父母擁抱牽手認為這是稀鬆平常的事,你看美劇裡老外不都是那樣嘛,都是一個道理。相反,現在寶貝小的時候就保持距離,長大後跟你做親密動作才是怪事了。

可惜現在很少有家長能認識到這個阻擋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障礙,就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嬸嬸和伯母,她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如同路人如此冷漠。原因在於她們沒有在孩子小時候就建立起這種親密關係,長大後變疏遠也是自然而然了。

換另一種說法,只要從小沒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即便父母從小不對孩子嚴厲,孩子長大後也未必和父母親暱。

做父母的也不要擔心害怕孩子長大後和自己疏遠,而不敢對孩子「狠」,其實兩者沒有必然聯繫。

所以,趁現在多擁抱孩子吧。

相關焦點

  • 有三種寶媽,會被長大後的孩子瞧不起,甚至會越來越疏遠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也是父母愛的結晶,為了孩子父母願意付出一切,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也會煞費苦心,尤其在女孩子的教育上,父母尤為的重視,因為女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看管與保護,但是凡事有個度,如果過了這個度,教育孩子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了。
  • 「重媽輕爸」的寶寶,長大後卻疏遠媽媽,原來是寶媽「作」的
    而寶寶出生後,由於接觸和餵養,往往對媽媽會更親,寶媽們面對黏人的寶貝,也是暗自欣喜。但隨著孩子長大,反而開始疏遠媽媽了。這讓很多寶媽都感到傷心,難道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嗎?但隨著孩子長大,孩子漸漸疏遠了曉琳,曾經的「重媽輕爸」也變成了「重爸輕媽」。兒子和老公反而更親,這讓曉琳忍不住「吃味」。
  • 孩子長大後逐漸跟媽媽疏遠,別怪孩子了,都是家長的「因果關係」
    家長們,尤其是經常陪伴孩子的媽媽們,心裡會很不平衡,自己花費了那麼多心思,用老一點兒的話形容,就是「一把屎一把尿」地將孩子拉扯大,等孩子自己成熟了,就不想聽媽媽的話,還逐漸疏遠媽媽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會越來越濃。有些時候,家長和孩子站立的角度不一樣,對待同樣的問題,看法就會不同。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長大了都與父母疏遠了
    我大小孩15歲,有自己空間了,每次想跟他出去玩玩,好好聊聊,他總是不想說,拿著手機玩遊戲,真的感覺現在遊戲害人,小孩如果沒點自律的話,真的會讀書不好。其實我也不太會教大家,只是看到感覺挺好,然後自己也要學習,順便分享一起學習很多家庭情況都是這樣,孩子長大了,都與父母疏遠了,難道孩子與父母共同語言沒有了?如果做父母真的缺乏與孩子溝通,是無法探知小孩內心苦惱。
  • 孩子為什麼長大後會與媽媽疏遠?媽媽做好預防,切忌出現幾個行為
    因為年齡小,兒子剛開始還覺得家裡人都對自己好,特別高興,甚至有時還故意欺負姐姐,但是長大後,他開始覺得不對勁,尤其是姐姐一直都對他很好,即使有時因為受到冷落會委屈哭,但也從來沒覺得是弟弟分走了父母的愛。
  • 長大後和媽媽疏遠的孩子,小時候也許有著這2種經歷,惹人憐惜
    母親和孩子有著天然的情感紐帶,每一對母子都擁有世界上最親近的關係,但原本應該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往往會在孩子成人後發生變化,這都是親子關係在孩子幼年時沒有被好好地維護而導致的結果。隨著兒子漸漸長大,張女士發現兒子的性格變得沉默寡言,低調內斂,也不喜歡和自己溝通了,兒子上大學後基本上就不怎麼和張女士聯繫了,張女士主動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也總是被兒子一番敷衍後就掛斷了電話,她感覺母子二人日漸疏遠了。
  • 父母如果經常做這4件事,孩子會開始疏遠你,看看你中了沒
    父母經常做4件事,孩子會開始疏遠你1、孩子只能留在家學習,限制外出一些父母本著為孩子著想的出發點,限制孩子外出,當孩子提出要出門聚會、玩耍的要求時,父母都不應允,認為他們不該把時間浪費在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 小時候和父母親近,長大後變得疏遠,親子關係的疏離是怎麼來的?
    父母本應是與孩子最為親密的人,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身上對於父母本能般的親近感、依賴感卻因為父母不恰當教育方式的影響而變得冷漠疏離。當父母成了孩子最想要逃避和疏遠的人時,一句簡單的「這孩子太叛逆了」是對此無法恰當給予的。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要疏遠父母的?」
  • 孩子漸漸不喜歡與父母交流,疏遠父母,下一步可能是關係破裂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與自己是最親密的人所以感情也是非常要好的,那麼多天總是會給孩子越來越多的愛,孩子想要什麼父母也會盡力的去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近期有一件事情困擾著很多的家長,許多家長都在向我反映說孩子與自己的關係變得越來越不好了,家長們認為自己仍舊做著以前的那種事情,在生活上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可是孩子的心理卻發生了變化,不管怎麼樣兩者的關係就是變得不好了起來。
  • 這幾類媽媽會被孩子漸漸疏遠,不怪孩子心狠,都是自己種下的因果
    孩子長大懂事了,卻也慢慢疏遠媽媽了成成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邊有著一個大他4歲的姐姐,因為成成年紀比較小,生活中父母的重心基本全在他身上,說是全家圍著他轉也不為過媽媽的這種想法讓已經懂事的成成非常反感,但是又說不通,一次次的失望以後,成成就慢慢疏遠媽媽了,也不願意和媽媽交流。相信有不少媽媽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隨著孩子不斷成長,慢慢的自己和孩子也開始疏遠,再沒有以前那種親密無間了,為此很多媽媽都很傷心,也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今天歪媽就和大家說說。
  • 越黏人的孩子,長大後與父母關係越疏遠,家長需正視孩子粘人行為
    ,媽媽很煩惱眼看現在孩子漸漸長大了,她總想找個工作去做,把孩子交給奶奶帶,但是理想和現實差距得甚遠,每當她離開孩子視線,準備出門面試的時候,孩子便痛哭流涕,有一次甚至整整哭了一個多小時,所以她抱怨道,對於孩子粘人的問題,她真的是受夠了!
  • 這幾種家庭出身的孩子,長大多半會疏遠父母逃離家庭,你家是嗎
    看著孩子們陌生的眼神,家長們就差一口血吐出來了: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孩子卻離我越來越遠?家長委屈,孩子也很無辜,都也是從嬰兒時期一步一步長大的。先天生下來誰不是白紙一張呢,人生一半的色彩都是由家長後天塗抹上去。親子關係會出現這種問題肯定不是突發事件,一切都有跡可循。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幾種家庭出身的孩子,長大多半會疏遠父母逃離家庭,看看你家是嗎?
  • 以下類型的孩子,長大會跟媽媽越來越疏遠,寶媽不想中招早預防
    文|好孕姐都說母子連心,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小時候,孩子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媽媽」。等到孩子長大後,媽媽更是家的象徵,有媽媽在的地方就是家。可是,有些孩子,卻越長大越跟媽媽疏遠。就比如以下類型的孩子,長大會跟媽媽越來越疏遠,寶媽不想中招早預防。
  • 以下幾種媽媽,往往很難跟孩子交心,娃長大後容易疏遠你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像張女士這樣的例子,孩子小的時候和自己感情很好,越長大距離越疏遠,甚至還想要逃避、遠離,但其實這都是自己埋下的根。其次,書本教會媽媽信任與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創造與他們的緊密連接,以免出現孩子長大後與自己越來越疏遠,甚至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
  • 父母離世後,兄弟姐妹開始疏遠了,無非就這幾個原因!
    不過有一個現象也很現實,很多兄弟姐妹小時候親密,長大之後有了家室開始彼此疏遠,甚至在父母離開人世之後,孩子們之間就互不往來了,這其中的原因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長久下來曉麗也不慣著他們,每次開口都拒絕,漸漸都互相也不往來了。聽老家人說,哥哥還總跟侄兒們說:你們的姑姑沒良心。 兄弟姐妹從一個娘胎出生,接受同樣的教育長大, 可成年之後大家的人生卻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人父母在的時候還會維持表面上的客氣,彼此之間互相走動。但等雙親都離開了,兄弟姐妹卻仿佛成了陌生人。
  • 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小孩,有幾個相似點,多半是你年輕時種下的禍根
    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小孩在日復一日的語言和動作暴力中,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感被罵沒了,打散了,只想著長大之後能逃離媽媽。因此,關係自然越來越疏遠。,只生不養,會讓孩子從內心反感。還有些媽媽日常喜歡貪小便宜,甚至有一些敗壞人品的不端行為,在孩子眼裡是沒有道德和人性的,自然十分厭棄。媽媽的這些行為,隨著孩子的長大會越來越刺眼。自我意識更強的他們,自然與媽媽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而這些都是你年輕時種下的禍根。
  • 這三種寶媽,孩子長大了會瞧不上,往往會越來越疏遠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玲玲的媽媽從小就對她非常嚴格。基本上,每天都有要做的事情清單,並且周末也安排得很滿,不允許她去和朋友一起玩,也不允許她給別人打電話,像關監獄一樣看著她。因此,玲玲非常恨她的媽媽,長大後與她越來越疏遠。
  • 張歆藝孩子粘乎乎的:孩子越粘,就越疏遠長大?看看父母怎麼做
    「二姐」張歆藝也遇到了這個問題,情不自禁地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這美好的時刻。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她不喜歡孩子們太粘人,但這篇文章揭示了老母親深深的愛。許多家長白天忙於工作,回家後需要休息,他們有時沒有精力去處理孩子的執著,常常忽視孩子的感受,然而他們不知道這種做法,這實際上擴大了他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使他們缺乏信任和安全感。
  • 從小「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專家坦言:逃不開2種結局
    比如孩子愛「咬指甲」,這個習慣往往會被大人忽略,當家長發現孩子這個習慣時,就已經很難改正了。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媽媽看到孩子偶爾把手放在嘴巴裡,不以為然,以為孩子吃手是孩子的天性,等漸漸長大就不會吃手指了。
  • 有過這兩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會與父母形同陌路,太「戳心」了
    文|美芽媽媽(文章純屬原創,歡迎媽媽們轉載分享)常言道,虎毒不食子,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有的時候孩子卻不愛自己的父母,甚至與他們越來越疏遠。無論父母曾經做過怎樣讓人感動的事情,孩子都不會記在心裡。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與父母逐漸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