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嬸嬸前兩天打電話給我,說她跟堂弟的母子關係好像疏遠了,都怪她平時對堂弟太嚴厲了,說到痛處淚如雨下。
聽到他的訴說,我感覺很震驚,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裡,嬸嬸對堂弟可以說是嚴要求高標準,堂弟也是很有出息,學習成績一直都是縣城裡數一數二的,兩年前堂弟以全縣第2名的好成績被百色的重點高中錄取,還進了重點直升班,嬸嬸經常被親戚鄰居誇獎教育方法得當,培養了這麼一個好兒子。
事情是這樣的,高二學生周末放假,嬸嬸整整一個學期沒見到兒子了,思子心切,為了給兒子一個驚喜,嬸嬸和叔叔沒有提前通知就坐動車去找兒子了。
他們本來以為兒子見到他倆會很開心,沒想到等來的不是驚喜而是一臉嫌棄:你們怎麼來也不提前告訴我一聲,我都和同學約好下午一起出去玩呢。
夫妻倆一腔熱情好像突然被潑了一盆冷水,心裡冷得像冰窟一樣。不過還說嬸嬸反應快:我們是來看朋友的,路過就順便來看看你的,你有事就先忙吧。
堂弟聽到這話臉色才稍微好看點,氣氛緩和了下來。堂弟隨後就領他們在學校飯堂裡吃飯,嬸嬸還想著吃完飯和堂弟一起在校園裡散步談談心,沒想到剛吃完飯堂弟就迫不及待的問他們什麼時候走,說同學還等著呢。
叔叔說,你忙你的去吧,我們吃完飯在校園裡隨便逛逛,於是堂弟就頭也不回的走了。
看著孩子漸漸消失的背影,夫妻倆心裡別提多傷心了,辛辛苦苦養個娃到這麼大,現如今現在娃跟自己不親了,好像小鳥翅膀長硬了不需要父母的保護了。
下午他們夫妻倆還是不放心,又來找孩子,想了解堂弟生活上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的,沒想到剛說兩句,孩子就不耐煩的說:你們趕緊走吧,生活費還夠用,不用擔心我,我都這麼大了,放心吧。
坐上動車回家的那一刻,嬸嬸哭了:我這輩子就這麼一個兒子,我們之間的關係現在都這樣了,那餘生怎麼辦啊,這輩子不就完了嘛。
聽完嬸嬸的訴說,我也想起了我的伯母,也是含辛茹苦養大了一個兒子進了重點大學,到了大學後除了打電話要生活費,基本上也沒有多餘的話跟父母說了。
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疏遠原因出在哪呢?以上兩個例子的共同點,父母長期都是嚴格要求孩子用工讀書,難道就是因為這樣才造成了孩子在長大後跟父母疏遠嗎?
02
其實不然,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對兒子一直都是下得了狠心的。
兒子四歲上幼兒園中班,放暑假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要求他認字了,為了給他認字,我挑選了好幾種方法,先是買識字卡片,然後買四五快讀書本,再然後就是買悟空識字APP,每天下班後陪著他練。
開始的時候跟著他一起學,每天6個字,過了一段時間就放手讓他單獨自學,我下班之後檢查學習情況,既定的任務完成給與口頭獎勵,如果完不成就棍棒伺候。
晚上兒子主動識字
那年兒子沒少被我打,但後來回頭看,這些打是值得的,一個暑假就學會了200個漢字,到現在六歲已經認識了600+個漢字,更重要的是他已經學會了自主學習。
已經學會了678個漢字
很多家長知道後紛紛向我討教經驗,但他們知道我對孩子這麼狠「」的時候都表示不認同,借馮鞏在春晚小品上的那句話來說就是:我那可是親生的,我可下不了手。
兒子在五歲的時候,我就已經培養他上學的習慣了,我們家離幼兒園有差不多一公裡,鄰居看到擔心說:老弟,你怎麼捨得讓他走路上學啊,不怕他累著啊,好歹開輛電動車啊接送啊。
我笑了,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平時鍛鍊的時候都有帶上兒子,每周至少有三天帶兒子走五公裡,這點運動量對他來說不過是小意思,也正得益於我對兒子那麼「狠」,兒子身體很好很少生病。
父子倆走累了停下休息
有一次鍛鍊,兒子累得實在走不動,跟我說想休息一下,看著五歲大的兒子滿頭大汗,我那刻真的心軟了,就想抱著他走。但他拒絕了,他說還能走,只不過要休息一下,那時候我知道我的方法有效果了,磨練了兒子的不服輸的毅力。
當然,我這麼對兒子這麼「狠」也是頂著巨大的壓力,家裡的長輩哪看得了孫子這樣「受欺負」,紛紛指責我並要求我停止「折磨」,不過還好得到妻子的支持,兒子也樂在其中,這一決定才能一直延續到現在,並且現在也得到了長輩們的認同。
兒子生病期間還不忘識字
現在我們全家出行,只要是5公裡範圍內不趕時間,都是穿好運動鞋步行出門,倡導綠色環保。
出門基本靠步行
其實多跟兒子走路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跟兒子能像朋友一樣長時間的聊天,感情自然也增進了。
03
其實說了那麼多,我想說明的就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狠心」是父母和感情疏遠的原因,那麼我應該也和兒子感情疏遠才對。
可事實卻相反,我和兒子的感情不但沒有疏遠,反而還比平常的父子關係更親近。
孩子五歲的時候,家裡的兩張床都比較小,每張床只能容納一個大人一個小孩,兒子執意要求我跟他睡,女兒和媽媽睡。每天晚上我們父子倆都會開臥談會聊到十一點,媽媽總是罵罵咧咧的像老師一樣過來查房。
兒子每次吃水果零食總是第一個分給我,弄得他媽媽都嫉妒羨慕恨。在超市買東西,有時候買的東西多了,孩子還會主動幫我分擔,陌生人看到會說,你家兒子比閨女還體貼呢。
其實我跟兒子也有鬧矛盾生氣的時候,只不過每次我們都是彼此心照不宣,十來分鐘後就好像沒發生過這茬一樣,感情又和以前一樣如膠似漆。
大家都感嘆我們的父子關係怎麼那麼牢固,其實是大家不知道我和孩子親密的本質。
我作為一個父親,我必須嚴厲,正所謂父愛如山體滑坡,但還必須有一個殺手鐧----擁抱。雖然同性相斥[呲牙],但我從未吝嗇對兒子的擁抱,回家、睡覺前、接送放學只要超過五分鐘不見面,我都會給兒子一個的擁抱。
一個人從小越缺少什麼,長大後越想得到什麼。也許是因為我從小對擁抱的缺失,長大後我對對於擁抱就特別渴望。我的父母在我記事起幾乎沒給過我擁抱,導致我從不會對父母撒嬌,更不用說對父母說甜言蜜語,我覺得羞於說出口。
我很愛我的父母,但都是表現在行動上。在這個問題上,妻子也多次提醒我,我也知道這樣不對,父母其實也想聽到孩子的甜言蜜語,體貼和關心,但這對我來說卻是非常難,猶如一道鴻溝怎麼也跨不過那道坎。
前些年我去南寧學習培訓,老師講到到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恆河猴實驗」。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及其同事們,把一隻剛出生的嬰猴與其母親分離,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並用兩個假猴子替代真母猴。這兩個代母猴分別用鐵絲和絨布做成。
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而「絨布母猴」則沒有。按哈洛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剛開始,嬰猴多在「鐵絲母猴」身旁,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嬰猴只有飢餓時才去「鐵絲母猴」那裡喝幾口奶水,更多的時候是依偎在「絨布母猴」身上。此外實驗觀察發現,嬰猴在遭到陌生的物體,如一隻木製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並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嬰猴更多的安全感。
為什麼絨布媽媽比鐵絲媽媽更能讓嬰猴產生依戀和安全感?哈洛和他的同事給出了答案:「接觸」、「溫暖的觸感」。
其實同樣的結果也適用於人類,擁抱和愛等身體接觸,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來說非常重要。
了解到這些後,我知道我這輩子在和父母的親子關係上已經無法挽回了,但我在教育子女上還是可以做到防微杜漸的。
於是在兒子懂事起,我就常常給與他擁抱,無論在他高興和難過的時候,沒有什麼比一記擁抱來得更恰到好處。我設想,如果兒子長大了,就用摟肩代替擁抱。說到原則性問題或者學習問題時,父親該有的威嚴還得有,但在平時,我跟兒子就像朋友一樣,換句話說,成為兒子的朋友,是我在親子教育上畢生的追求。
04
每次去接兒子放學,我都會看到班級門口站著一群家長,而家長們接到寶貝時的表現迥然有異。有的大喜若狂,飛奔過去抱起寶貝,有的只是臉上掛著笑意,而有的甚至連笑容都沒有,直接拉著手就回家。
我當然也是屬於誇張的那種,這時候給孩子一個熊抱是標準的規定動作。小時候經常給與孩子擁抱,就算孩子長大後結婚了,和父母擁抱牽手認為這是稀鬆平常的事,你看美劇裡老外不都是那樣嘛,都是一個道理。相反,現在寶貝小的時候就保持距離,長大後跟你做親密動作才是怪事了。
可惜現在很少有家長能認識到這個阻擋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障礙,就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嬸嬸和伯母,她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如同路人如此冷漠。原因在於她們沒有在孩子小時候就建立起這種親密關係,長大後變疏遠也是自然而然了。
換另一種說法,只要從小沒有親密的身體接觸,即便父母從小不對孩子嚴厲,孩子長大後也未必和父母親暱。
做父母的也不要擔心害怕孩子長大後和自己疏遠,而不敢對孩子「狠」,其實兩者沒有必然聯繫。
所以,趁現在多擁抱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