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權媽媽覺得,這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話說得稍微重了些,權權就賭氣不吃飯了,直接回自己小屋了,關門時,還重重地將門甩上,「咣」地一聲,重重地壓在了媽媽心中,心慌慌的。媽媽意識到,真是孩子長大了,翅膀變得硬了,不但不想聽媽媽的話,還有反抗的意思了。
想必多數家長在撫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吧?家長們,尤其是經常陪伴孩子的媽媽們,心裡會很不平衡,自己花費了那麼多心思,用老一點兒的話形容,就是「一把屎一把尿」地將孩子拉扯大,等孩子自己成熟了,就不想聽媽媽的話,還逐漸疏遠媽媽了。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會越來越濃。有些時候,家長和孩子站立的角度不一樣,對待同樣的問題,看法就會不同。而家長的意識還停留在過去,總是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不管孩子到了什麼年紀,都應該聽自己的才對,一旦孩子有了反抗的行為,家長心裡就有了落差。
其實,孩子若是和家長不愛說話了,有意疏遠媽媽,有些原因還真的需要從媽媽身上找。說白了就是媽媽的因果關係,自己之前種下的「因」,才有現在這樣的「果」。
1、媽媽的強勢留不住孩子的心。
「虎媽」式的媽媽對於孩子來說,可能留在內心中的陰影會多一些,孩子們長大之後,還會對媽媽那種大聲吼叫的場景記憶深刻,這也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留下烙印,會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思維,想著自己一旦有機會,就會抓緊時間逃離。
2、媽媽的不管不顧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些媽媽是事業型的,在家的時間就會少一些,而缺少了母愛的孩子,是不會有安全感。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就會到外面找安全感。男孩子可能會喜歡年長一些的女孩子,女孩子可能會從男朋友那裡體驗久違的安慰。媽媽在孩子小時候不花時間陪伴孩子,孩子與媽媽間缺乏親情,長大後的孩子也是會遠離媽媽的。
3、媽媽的偏心容易讓孩子失去親情。
現在二胎家庭越來越多了,在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上,一些家長會產生「偏心」的做法。有些媽媽是無心的,偶爾一次,也不會影響啥,怕就怕在媽媽總是照顧小的,或者偏向大的。而被忽略的那一位,就會在內心失去親情的平衡感,以至於產生嚴重的心理落差,有些還可能產生自卑情緒。
心理學家經過多次實驗證明,家長和孩子的關係其實非常微妙,看似一家人很親近,可能因為某些不經意的做法,會給雙方內心留下不可忽略的陰影。這一點,尤其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更加突出。所以,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家長要更加主動一些,和孩子搞好關係,也是可以一生受益的。
1、和孩子做朋友。
有些家長認為,對於孩子而言,家長就應該有權威性,怎麼能和孩子做朋友呢?這樣理解其實較為片面。該家長管教孩子時,家長要不留情面,該說就說,該約束孩子就約束孩子,而與孩子做朋友,就是要家長可以適當低下頭來,彎下腰和孩子說話,從孩子的角度多思考問題,讓孩子建立起對家長的信任,從而跟孩子搞好關係。
2、多陪伴孩子,給孩子以安全感。
陪伴是孩子最不能缺少的,包括爸爸的陪伴也包括媽媽的陪伴。少一方的陪伴就會給孩子心理帶來陰影,最好是一家人經常外出吃飯、逛街,有條件的可以外出旅遊,通過集體活動,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感情,讓孩子無時無刻能夠體驗到家長陪伴帶來的安全感,不會在心理上形成失落感。當孩子內心充沛時,才更加有信心邁開步子,向前走。
3、找機會多和孩子聊天。
不知家長們有沒有發現,孩子越大,家長和孩子越不能夠聊到一起,因為共同的話題少了。若是家長有心,是可以找到合適的話題的。當然,家長是要多下些功夫的。家長要了解孩子喜歡啥,有沒有偶像,經常看哪些方面的書……當家長能夠稍微知道一些孩子們想說啥時,就找到話題了,切入進去,再尋找機會將話題擴展或者轉移,就比較容易了。
當家長意識到孩子在疏遠自己,即使孩子已經長大了,還是可以採取措施彌補的。家長若是想避免孩子疏遠自己,可行的方法就是改進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以真心換真心,相信孩子也是能夠體會到家長的一片苦心,而重新回到家長身邊。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您是否覺得您的孩子長大後,就不聽自己的話了呢?有沒有感到孩子和自己有疏遠感呢?您是如何解決改進的呢?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