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血濃於水」,本應該跟媽媽親近的孩子,隨著不斷長大,卻是越來越疏遠、冷漠。
一位朋友每次談起自己的母親,總是滿肚子的委屈:
從小到大,我媽什麼都不管。我姐姐嫁人,她就一句話:「這婚事我不同意,以後後悔了別來找我,也別怨我。」我考大學那年,她也是一句話:「你喜歡什麼就報考什麼,不用問我。」結果現在,姐姐婚姻生活很不幸福,她最恨的就是媽媽,我一想到她說的那些話,也是喜愛不起來。
每次想起朋友的話,就會想到:本應該與媽媽更貼心、更親密的女兒,為何對母親毫無感情?
孩子是需要親情陪伴的。很多媽媽在孩子會走路後就丟給爺爺奶奶,一外出打工就好幾年,一年回來兩三次,弄得孩子都不認識,只生不養,就算長大後把孩子接回身邊,孩子也不會多親近。
還有些孩子從小經歷「喪母式」的生活,內心是極為缺乏安全感的,雖然整體跟爸媽生活在一起,除了生活所需之外,得不到關注和關心,陪伴更是成了孩子心中的刺,長時間下去,他們只會越來越遠。
都說「有媽的孩子像塊兒寶」,媽媽是孩子溫柔的港灣。
但是有些孩子心裡,媽媽是沒有色彩、黯淡無光的,甚至對他們來說是黑暗的。比如那些平時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打罵的母親,或者是一天嘮叨個不停讓人嫌棄的母親。
還有些媽媽愛貪小便宜,稍有不順就當街謾罵,使得周圍鄰居都對其厭惡。而這些行為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變得越來越刺眼。
只有讓孩子感覺大家都是平等的,他們才會打開心門,願意說出自己內心的小秘密和想法。
而平等的前提就是尊重,父母的尊重能大大地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而且長時間平等的溝通,這種像是朋友相處的感覺,會很有效的增進雙方的感情。
要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在他們遇到問題時,媽媽會站在身邊鼓勵並引導;在他們被小夥伴欺負時,媽媽會站在身邊安慰和陪伴;在自己取得優異成績時,媽媽會驕傲的對孩子說:「寶貝,你真棒」;在自己成績不理想時,媽媽會說:「寶貝,你已經做的很好了,最起碼知道自己長處在哪裡,不足在哪裡,下次再努力就好了」。
另外,就是不在人前教育孩子,孩子的內心是很脆弱的,作為媽媽要試著呵護孩子的自尊心,不然,覺得沒面子的孩子,會丟失對媽媽的安全和信任,使得關係越來越遠。
除了言語教導外,情商高的媽媽還會以身作則,她們會通過自己的行為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讓孩子從內心去信服、接受,並逐漸成為優秀的人。
(總結:家長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先反思自己的行為,才能給孩子做好人生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