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從小的生長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影響,例如一個孩子從小在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中長大,那麼他將來的性格以及行為方式都會相對比較正能量。
但如果從小生長在缺乏溫暖的環境中,會導致他們的身心都收到很大傷害,他們平時的行為方式也會比較負面。
朋友麗麗因為平時工作繁忙,經常要出差,因此她一直將兒子交給老人照顧或是讓孩子獨自在家。孩子小時候最依賴的就是媽媽,在最想念媽媽的時候,卻總是得不到溫暖。
麗麗的兒子經常因為想媽媽躲在被窩裡哭,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也逐漸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孩子長大後,大家都十分羨慕麗麗有個能幹的兒子,事事都不需要家長操心,實際上麗麗卻發現兒子與自己的關係越來越生疏。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和媽媽疏遠了,這2種媽媽,自己種的因卻不自知!
1、母親過於嚴厲
很多媽媽平時對孩子特別嚴厲,不僅寶貝犯錯了要斥責,對於孩子平時的一舉一動也十分嚴格,不許他們出現任何自己認為不正確的行為。
不少人都認為孩子就是要這樣嚴格教育將來才能更有出息,但實際上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變得懦弱或是更加叛逆,將來也就會跟媽媽特別疏遠,不願訴說自己的心事。
2、經常和媽媽分開
很多家長因為平時要忙於工作,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公司,包括很多家長長期需要出差,這就導致孩子有很少時間能夠見到媽媽。
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安全感就來自於媽媽。如果長期和家長分開,很少能有機會感受到來自於媽媽的母愛,孩子會逐漸於習慣沒有家長在身邊的生活,將來也就會慢慢和母親特別疏遠。
那麼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呢?
1、給孩子尊重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年齡還小,需要自己監督他們的一舉一動,生怕他們做了錯誤的決定。於是很多父母在平時做事時,從沒有詢問孩子的習慣,直接幫他們做了決定。但這樣的做法。
會讓孩子感到家長對自己不尊重,從而變得叛逆,有任何想法也不願和父母說。久而久之雙方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大。因此雖然教育是必要的,但家長也要懂得理解孩子,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
2、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因此不少父母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想給他們最好的生活。實際上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對他們的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加以幹涉,甚至還會直接完全全都自己一手包辦。
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更加輕鬆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樣的做法很容易導致他們將來對父母產生依賴性,無法獨立完成任何事情。因此家長在平時可以試著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事情,父母只需要在合適的時候加以建議。
3、多與孩子溝通
很多人在教育孩子時,很喜歡擺著家長的架子,任何事都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或是孩子犯了錯,第一時間就是一頓責罵,從不去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這樣的行為不止會讓孩子感到家長不理解自己,長期的責罰還會容易導致寶貝的性格出現自卑或是更加叛逆。因此家長平時也要經常和孩子多溝通談心,拉近親子關係的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幸福感。
這裡我推薦了一本書給家長們,裡面詳細地分析怎麼和孩子溝通。這麼久以來,我和女兒的溝通都很好。這本書給我了很大幫助。
這本書也是我的收藏品之一,誠心推薦,家長一定要把話說到孩子心坎裡。
想真的和孩子溝通的家長,點擊下面的連結!
很多媽媽只重視孩子生活態度,在他們犯錯以後的第一反應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先斥責一頓。但其實要想孩子充滿正能量的長大,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在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更加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責怪。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讓孩子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