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小孩,有幾個相似點,多半是你年輕時種下的禍根

2020-09-27 母嬰參考

執筆:邵菲

插畫:大餅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人們常說「母子連心」,媽媽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最為親密,甚至將媽媽視為家的象徵,只要有媽媽在的地方就有家,但是,現如今,有不少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媽媽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案例

亮亮是家裡的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姐姐,他的出生讓家裡高興極了,就差被捧在手心上了。

平時逛超市,無論是玩具還是零食都是亮亮先選,姐姐就只能和亮亮共享。在小的時候,亮亮還不太懂事,覺得父母的行為是愛自己,因此,和媽媽的關係特別親,簡直就是男版小棉襖。

但是,隨著亮亮年紀不斷的增長,他才知道父母這是重男輕女,並對這樣的做法有些反感,於是也經常為姐姐說話,為姐姐爭取權益。

但是每次媽媽都說女兒都是要嫁出去的,只有兒子才會有出息,給自己養老,女兒沒必要精細養。

聽著媽媽的這些話,亮亮覺得太過庸俗,都新時代了,怎麼還是老思想。

在一次次的嘗試糾正觀念無果之後,亮亮也放棄了,越來越不願與媽媽交流,關係逐漸疏遠,冷淡。

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小孩,有幾個相同點

1、從小與媽媽分開

雖說血濃於水,但親情主要還是陪伴積攢的,有些孩子在被媽媽十月懷胎生下之後,就被迫與媽媽分開,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見到父母,但只生不養,讓他們淪為最熟悉的陌生人,自然長大之後,關係越來越淡漠。

此外,還有一些孩子正經歷「喪母式」生活,雖然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但是她們對自己卻絲毫不關心,陪伴更是成了奢望,雖然隨著年紀的增長,關係越來越疏遠。

2、被媽媽打罵長大

人們常說,媽媽是孩子內心最溫柔的港灣,但是對於不少孩子而言,母親則是一生揮之不去的噩夢。

因為,在他們的記憶中,媽媽對自己總是非打即罵,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甚至拳腳相向。

在日復一日的語言和動作暴力中,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信任感被罵沒了,打散了,只想著長大之後能逃離媽媽。因此,關係自然越來越疏遠。

3、對媽媽品行厭惡

還有人說,媽媽身上都散發著母性的光輝,但是在有些孩子眼裡,媽媽沒有色彩,是暗淡無光,甚至是晦暗的。

例如,媽媽日常性格暴躁,喜歡囉嗦,一件事情總是要重複地說,就像唐僧念經一樣,自然會讓孩子內心厭煩。

有一些媽媽只顧自己享樂,從來不對家庭和孩子負責任,只生不養,會讓孩子從內心反感。

還有些媽媽日常喜歡貪小便宜,甚至有一些敗壞人品的不端行為,在孩子眼裡是沒有道德和人性的,自然十分厭棄。

媽媽的這些行為,隨著孩子的長大會越來越刺眼。自我意識更強的他們,自然與媽媽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而這些都是你年輕時種下的禍根。

高情商媽媽這樣教育孩子,往往能處成朋友

1、平等溝通

只有當孩子覺得關係對等時,才會敞開心扉,向媽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此過程中,媽媽的尊重、肯定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建議能幫助他們解惑,這種亦師亦友的關係,能有效增進彼此的感情和依賴。

2、給足孩子安全感

首先是要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例如日常說一聲「我愛你」,在他們受欺負時安慰,想退縮時鼓勵,讓孩子知道,不管他們想做什麼,媽媽都會在旁邊陪著他們。

其次就是不在人前教育孩子,呵護他們自尊心,否則覺得臉面盡失的他們,會喪失對父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得親子關係不斷疏遠。

3、以身作則

除了言傳之外,高情商的媽媽還會身教,她們會通過以身作則這一最為直接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信服,並逐漸成為最好的那個人。

【幸孕說】

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需要先反思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好人生的榜樣。

相關焦點

  • 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孩子,有幾個相似點,多半是你年輕時種下的禍根
    都說「血濃於水」,本應該跟媽媽親近的孩子,隨著不斷長大,卻是越來越疏遠、冷漠。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孩子,一般都有這幾個相似點從小與媽媽分開孩子是需要親情陪伴的。很多媽媽在孩子會走路後就丟給爺爺奶奶,一外出打工就好幾年,一年回來兩三次,弄得孩子都不認識,只生不養,就算長大後把孩子接回身邊,孩子也不會多親近。
  • 長大後不疼愛媽媽的孩子,其實在小時候就已經看出
    長大後疏遠媽媽的小孩,有幾個相似點,多半是你年輕時種下的禍根人們常說「母子連心」,媽媽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最為親密,甚至將媽媽視為家的象徵,只要有媽媽在的地方就有家,但是,現如今,有不少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媽媽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 為何孩子小時候跟媽媽親近,長大卻變疏遠?多半是你年輕時種的因
    孩子長大後和父母離心,多半是年輕時種的因。但是,母親的冷漠自私已經在他心裡刻下了烙印,並不願意與家人有過多的接觸,靠勤工儉學完成了學業,並順利進入了一家國企,工作一年後將錢雙倍的還給了父母。媽媽犯了這幾個錯,孩子長大後多半要離心1、強勢人們都說,媽媽是孩子夢中的溫柔鄉,但是強勢的媽媽,對孩子的童年來說簡直是陰影
  • 被孩子刻意疏遠的媽媽,年輕時多半有這些特徵,埋下的禍根結果了
    都說母子間的感情是最親密的,這種從媽媽孕期開始時就結下的緣分自然也是無法替代的。不過,這也並不妨礙有些媽媽在孩子的成長中不斷地透支了孩子兒時的那份親密。孩子長大了,可是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不再黏人,而且還無時不刻地想著從媽媽身邊逃離。
  • 長大後討厭媽媽的小孩,一般都是因為這幾件事
    親貝網小編了解到,對一個孩子而言,最安全的人應該是自己的媽媽。而特別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更是覺得有媽在的地方才有家。但是世界上總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導致了很多孩子和自己的母親非常生疏。為什麼有的孩子和母親緊密的恨不能24小時粘在一起?而有的孩子見了自己的母親,卻生疏得如同陌生人?其實作為母親是非常考驗能力的一件事,做母親可不像你想的那麼簡單。
  • 小時候和媽媽不親的孩子,多半是小時候,父母給孩子「埋下」禍根
    這是因為孩子是在母親子宮中孕育長大,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和她汲取同樣的養分,分享母親的喜怒哀樂。因此,在孩子未出生時,他就與自己的母親建立起了深刻的聯繫。而這種情感的加深是在孩子三歲以前的餵奶階段。對於剛出生的小孩,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依靠自己的觸覺、嗅覺和味覺。
  • 長大後和媽媽疏遠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這幾種經歷,現實很戳心
    當孩子長大之後,很多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孩子長大之後就不親媽媽了,感覺對媽媽很陌生,從而會疏遠媽媽。特別當他們去學校住宿的時候,你多打兩個電話他們都會覺得厭倦,也不愛回家,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孩子叛逆的表現。其實這跟孩子小時候的經歷還是有很大關係的,所以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千萬別給他們造成心理「陰影」。
  • 孩子長大後為何疏遠媽媽?多半是這兩種經歷造成的,媽媽是主導
    一個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家長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與媽媽存在著更切密切的關係。很多得到媽媽寵愛的孩子,長大後都會與媽媽的關係特別地和諧,特別地親密,但也有一些孩子長大之後與媽媽慢慢地疏遠,與媽媽特別地不親。
  • 孩子為什麼長大後會與媽媽疏遠?媽媽做好預防,切忌出現幾個行為
    兒子覺得媽媽的思想太守舊,太無知了,雖然嘗試了很多次溝通,但是看到媽媽一點轉變的意思都沒有,兒子也就放棄了,開始了無聲的對抗,拒絕跟媽媽溝通,越來越疏遠媽媽了。孩子為什麼長大後會與媽媽疏遠?,在兒時經歷了怎樣的親子關係,就決定了長大後與媽媽的親密程度。
  • 為啥孩子越長大和媽媽越疏遠?這4種媽媽,自己種的因卻渾然不知
    今日話題:為何有些孩子長大了反而卻和媽媽疏遠了?很多家長會抱怨自己的孩子是越是長大越有主意,父母的話基本都聽不進去,而且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教導,在孩子看來都是沒用的嘮叨。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越來的和父母疏遠,甚至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感覺呢?一般來說是因為這些原因,家長們要自省一下。
  • 為什麼孩子長大後和媽媽疏遠了,這2種媽媽,自己種的因卻不自知
    孩子小時候最依賴的就是媽媽,在最想念媽媽的時候,卻總是得不到溫暖。麗麗的兒子經常因為想媽媽躲在被窩裡哭,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也逐漸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孩子長大後,大家都十分羨慕麗麗有個能幹的兒子,事事都不需要家長操心,實際上麗麗卻發現兒子與自己的關係越來越生疏。
  • 長大後和媽媽疏遠的孩子,小時候大多有這2種經歷,讓人心疼!
    一個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家長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與媽媽存在著更切密切的關係。很多得到媽媽寵愛的孩子,長大後都會與媽媽的關係特別地和諧,特別地親密,但也有一些孩子長大之後與媽媽慢慢地疏遠,與媽媽特別地不親。
  • 「重媽輕爸」的寶寶,長大後卻疏遠媽媽,原來是寶媽「作」的
    而寶寶出生後,由於接觸和餵養,往往對媽媽會更親,寶媽們面對黏人的寶貝,也是暗自欣喜。但隨著孩子長大,反而開始疏遠媽媽了。這讓很多寶媽都感到傷心,難道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嗎?但隨著孩子長大,孩子漸漸疏遠了曉琳,曾經的「重媽輕爸」也變成了「重爸輕媽」。兒子和老公反而更親,這讓曉琳忍不住「吃味」。
  • 孩子長大後逐漸跟媽媽疏遠,別怪孩子了,都是家長的「因果關係」
    權權媽媽覺得,這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話說得稍微重了些,權權就賭氣不吃飯了,直接回自己小屋了,關門時,還重重地將門甩上,「咣」地一聲,重重地壓在了媽媽心中,心慌慌的。媽媽意識到,真是孩子長大了,翅膀變得硬了,不但不想聽媽媽的話,還有反抗的意思了。
  • 吃飯時有「3種舉動」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本事,希望你家娃沒有
    母子倆用3碗面,老闆:這娃毀了在一家麵店,有一對母子走了進來。母子坐下後,媽媽點了兩碗牛肉麵,而這位媽媽去取面的時候,將所有的牛肉都夾到同一個碗中,之後把這份"加倍"牛肉的那一碗麵條端到了兒子面前,自己則是吃著那個只有幾根青菜的麵條。
  • 缺少這個動作,孩子長大後會漸漸疏遠父母
    兒子在五歲的時候,我就已經培養他上學的習慣了,我們家離幼兒園有差不多一公裡,鄰居看到擔心說:老弟,你怎麼捨得讓他走路上學啊,不怕他累著啊,好歹開輛電動車啊接送啊。我笑了,其實他們不知道,我平時鍛鍊的時候都有帶上兒子,每周至少有三天帶兒子走五公裡,這點運動量對他來說不過是小意思,也正得益於我對兒子那麼「狠」,兒子身體很好很少生病。
  • 以下幾種媽媽,往往很難跟孩子交心,娃長大後容易疏遠你
    ,有矛盾時常常說不到三句話「小火苗」就要燃起來,即使平時沒有衝突,女兒也不會和張女士進行過多交流,每日僅限於必要的對話,比如「晚上吃什麼?」「這樣不好」「你聽我說」......就像一個機器似的,聲音一直環繞在耳邊,所以雯雯不願意和母親說話、交流。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像張女士這樣的例子,孩子小的時候和自己感情很好,越長大距離越疏遠,甚至還想要逃避、遠離,但其實這都是自己埋下的根。
  • 為什麼孩子長大卻和媽媽疏遠了?是這幾種媽媽為自己種下的「因」
    最近很多父母都在抱怨,為什麼自己把孩子養大而孩子卻漸漸和自己疏遠了,尤其是孩子和媽媽的關係變化得更加明顯,從小時候喜歡撲在媽媽懷裡、和媽媽說悄悄話,到現在越來越不想和媽媽溝通。很多家長都覺得是因為孩子越長大越叛逆了,但實際上媽媽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的。
  • 長大後和媽媽疏遠的孩子,小時候也許有著這2種經歷,惹人憐惜
    張女士是位單親媽媽,兒子從小是由她含辛茹苦帶大的,也正因如此,她有很長一段時間一個人打兩份工,就是為了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兒子更好的生活環境,工作繁重的情況下,張女士的兒子經常非常懂事地獨自在家寫作業。隨著兒子漸漸長大,張女士發現兒子的性格變得沉默寡言,低調內斂,也不喜歡和自己溝通了,兒子上大學後基本上就不怎麼和張女士聯繫了,張女士主動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也總是被兒子一番敷衍後就掛斷了電話,她感覺母子二人日漸疏遠了。
  • 這幾種孩子看起來「鬼靈精」,長大卻多半沒出息,希望裡面沒有你
    導語有些孩子從小就腦袋瓜很靈,鬼點子特別多,這種小孩在大人面前很受歡迎,就覺得他們很聰明,將來讀書一定會很厲害。但是有些孩子的"鬼靈精"如果用到了這幾個地方,多半長大後是沒有出息的,希望這裡面沒有你們的孩子。案例小華是一個特別古靈精怪的小男生,腦袋轉的特別快,他的媽媽經常拿他沒辦法,說他如果把腦子用到學習上一定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