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條親子教育,特別有理,現在分享給大家。
我大小孩15歲,有自己空間了,每次想跟他出去玩玩,好好聊聊,他總是不想說,拿著手機玩遊戲,真的感覺現在遊戲害人,小孩如果沒點自律的話,真的會讀書不好。其實我也不太會教大家,只是看到感覺挺好,然後自己也要學習,順便分享一起學習
很多家庭情況都是這樣,孩子長大了,都與父母疏遠了,難道孩子與父母共同語言沒有了?
如果做父母真的缺乏與孩子溝通,是無法探知小孩內心苦惱。
1.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 自已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那我們做父母 可以多帶孩子與他人接觸。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可以和孩子整理一些舊的書或者舊衣服、舊玩具與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等等,讓他在很小的年紀,都能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養成助人的習慣。
2.鼓勵多運動
多運動可以鍛鍊身體,可以陪孩子玩球、騎自行車、遊泳.....,讓他變得更開朗。可以適當的緩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培養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性,增進親子關係,在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熟感。
3.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比如一些興趣班,連周六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 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自已隨性玩耍的時間
4.有創意 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的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動跟叔叔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這點個人覺得還是挺不錯的,正如我大孩子在讀上幼兒園時,老師獎勵給孩子一朵小紅花,回到家裡說,媽媽,今天老師說我好乖,給我獎勵紅花了。在這說一下,讚美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放在可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已發現,完成一件事情後,帶來了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