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為何迫不及待把父母推向遠方?過度控制是最好的佐證

2020-09-20 爸媽快來看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隨著網絡茫茫的近距離拉進,越來越多人在信息量社會學到了不少的育兒新知識,也通過一些教育實例拉響不少育兒警覺。前幾天,有朋友抱怨&34;,這樣的親子關係疏遠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裡非常普遍,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遇到親子關係的瓶頸期。

孩子長大後,為何迫不及待把父母推向遠方?

在朋友的親子關係疏遠裡,朋友說她現在是越來越弄不懂女兒了,前幾天因為女兒撒謊說要出去買作業本,結果作業本沒買回來、回家後所給的作業本錢也沒有了,問及孩子錢花到哪裡去了、孩子低頭不語,問孩子為什麼明明出去玩非要說成買作業本,孩子依然是低頭不語……

看到孩子悶不做聲的樣子,更是激怒了朋友僅剩無幾的耐心,對孩子一通批評之後,還說出&34;之類的情急話,在這場獨角戲的&34;裡,朋友深感和女兒之間的關係疏遠,心中的失落和擔憂莫名地湧向心頭。

關於親子關係的疏遠程度,我們要知道糟糕的親子關係不是一天的轉變,而是生活各種小事堆積而成,記得前段時間一條&34;的事情報了警,這件事情當時也轟動一時引起了各方的討論不止,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本身就不喜歡父母參與過多,在房間安裝監控去實時監控孩子肯定會引起較強的反對。

很多父母都在感慨孩子越長大、和自己的距離越遠,卻從來不知反思自己對孩子的過度監控,那些日夜的過度控制才是親子關係疏遠的最好佐證。

關於家長在孩子房間裝監控的事情,可能很多家長都深感無奈,因為工作太忙?孩子不和自己交心?還是想操控孩子?不管家長的原因有多麼冠冕堂皇,在孩子的房間按監控就是侵犯了孩子的個人隱私、也是不尊重孩子,如果我們換位思考的話,自己的房間也被裝上攝像頭時刻被監控著,我們是不是一刻也受不了?

教育孩子,當我們發現孩子和自己的親子距離遙遠時,與其感慨、斥責或監控孩子,倒不如自己先反思一下、問問自己&34;,即便我們是孩子的生養者、監護人,在管控孩子的時候也一定要注意好分寸和邊界,過度地控制孩子只會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離、把父母推向遠方。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一到了青春期都會變得很難管教,這個時候大多數都是由於大人過度管教總是把孩子當成嬰兒一樣看待,當孩子所有的問題都必須要過問時,就會更容易觸及孩子的獨立意識萌發想起辦法反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良以至於孩子不能敞開心扉,更多的是不理解下的不敢、所以才會選擇隱瞞和撒謊。

那麼,在孩子獨立意識強烈和父母親子關係崩潰時,父母們該如何正確去面對呢?

1、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保持神秘感

叛逆期的孩子有著衝動易怒的特性,這個階段孩子在情緒控制方面的能力非常弱,如果家長們跟犟嘴的孩子比誰的嗓門大、誰說的話有理,那麼最後孩子是越比越難服軟,又或者孩子直接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直接封鎖心門不去和家長溝通,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不論怎麼做、怎麼說,最後都不被父母理解、更不會順著心意去做。

這個時候,家長不妨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保持神秘感,比如孩子&34;,那麼我們也保留自己的小世界、把自己的朋友圈也不給孩子看,彼此之間互相留存神秘感,讓孩子也越來越摸不透父母在想什麼,這個時候孩子越好奇父母在想什麼,他們就會想辦法和父母親近、套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樣親近和了解裡實際上就是親子關係良好起來的開端。

2、陪伴遠遠看著就行不要近距離參與

實際上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階段也會有著不同的發展特性,而成長中的孩子父母陪伴起來,只需要遠遠看著即可不要去近距離過度參與,不論是哪個階段孩子的成長,他們都需要獨立空間的管理自由,不管孩子最終做出怎樣的決定,家長也不要做到刨根問底甚至去偷窺孩子的個人隱私。

只有尊重孩子的決定和他們實踐的過程,最後孩子才能夠收穫到理想當中的效果,而尊重孩子也是信任他們的良好親子關係開端,更是他們獨立成長路上的自信心增強。孩子的成長不是監控就可以掌握得了,懂得保持距離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才會更親密,這就是為什麼媽媽陪伴孩子最多,反而隨著年齡增長和媽媽之間的隔閡越多,在生活和情感上都更加偏向於爸爸的依賴,這些都是因為&34;的效應。

3、管教歸管教學會溝通和精神守護才是使命

關於管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覺得如果我們和孩子之間保持距離,那麼放手式教育最後孩子豈不是都飛上天了?從孩子的貪玩特性來說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所以管教孩子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一定是要建立在學會溝通和精神守護方面。

和孩子溝通,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那麼就不可能做出他們想要的結果和回應,所以在孩子叛逆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跟孩子去比誰的聲音更大,靜下心來多採用疑問句和孩子溝通。

比如:

&34;

&34;

&34;

&34;

任何語述採用疑問句說出,都給人一種自我反思和被尊重的自覺感,孩子接收到這種信息之後,他們也更容易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而孩子的成長也沒有父母可以永遠陪在他們的身邊,家長做好放手和距離教育,做好孩子精神上的守護和支持,你會發現孩子和自己溝通的次數和類型越來越多,因為這就是尊重和溝通帶來的彼此默契、也是良好親子關係裡的指引牌!

相關焦點

  • 父母的3種行為,正慢慢把孩子推向「自卑」,長大後難有出息
    毫無保留的在外人面前大聲地責罵孩子,其實是損害孩子自信心的一種手段,可能會將孩子推向自卑。孩子會走向自卑,其實也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警惕自己的行為,要知道,父母平日的這三種行為可能會將孩子推向自卑。
  • 你是過度負責的父母嗎?如何讓孩子長大?
    這些長不大的孩子,他們的自我很小、對自己沒什麼信心、挫折容忍度很低、不想承擔責任、沒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發現,有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往往都有個過度負責的父母。什麼是過度負責?什麼叫做過度負責呢?就是擔了太多不屬於你的責任。
  • 家長不應該過度控制孩子的生活
    如果我們輕易的剝奪孩子的自我管理權,這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恰恰是因為控制權導致了不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吵架,父母常常認為自己指揮孩子是為了他好,而孩子卻認為自己不應該受到太多管束,我想要控制自己的人生。給孩子擁有一定的決策權,讓他學會承擔部分責任,有效避免他長大以後事事依賴父母。
  • 家長過度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精神死亡」,父母要「管」住自己
    這個條件共同點看起來簡單,但在很多現實中,父母卻容易打著"對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加以控制。這樣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家長過度的控制欲會讓孩子"精神死亡"早前震驚全國的"北大弒母案",兇手吳謝宇便是一個從小在母親過度的"控制欲"下長大的孩子。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經過觀察後她發現,原來小軍過於聽話的原因,是因為在家裡被父母打怕了。因為只要小軍有一點事情做得不對,小軍的爸爸一眼瞪過去,小軍就瑟縮一下,這是孩子怕被打的心理反映到了身體上。而小軍的父母也說自己平時不會教孩子大道理,孩子做錯事情打一頓就老實了。
  • 控制教育不可取,過度控制只能將孩子推開,父母該了解獨立重要性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是一生的影響,《原生家庭》中就有談到許多人長大以後,他們的教育方式都潛移默化的受到了父輩教育方式的影響,如果他的父母教育方式是科學的,那麼他們的孩子以及下一代,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更好的感受到幸福,反之孩子會一直受困於痛苦之中。
  • 孩子要零花錢,父母「大方」的做法,很容易直接把孩子推向深淵
    導讀:孩子要零花錢,父母「大方」的做法,很容易直接把孩子推向深淵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要零花錢,父母「大方」的做法,很容易直接把孩子推向深淵!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何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更叛逆?真為孩子好,原因父母請深思
    堂哥家兩個男孩,因種種原因,兩個侄子都是出生後沒多久,堂嫂就把孩子交給公婆撫養,然後她和堂哥一直在外打拼。現在兩個小侄子也都長大了,老大已經11歲,老二也有8歲了。前不久假期回老家了一趟,聽我媽說堂哥家這兩個小傢伙整日裡走街串巷,上學的時候也是不好好學,各種搗亂。
  • 父母離婚,不完整的愛終將把孩子推向「神秘的角落」
    儘管媽媽盡心盡力地照顧他,把全部的愛都給了他,以彌補不幸的婚姻帶給孩子的傷害,但,換來的卻是一個內心極度孤獨、極度壓抑,又極度缺愛的問題孩子。單親媽媽養育孩子的艱辛是無法言喻的,但同樣,她對孩子的控制欲也是極強的。這種控制,不單單是身體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 齊明月高考失利,竟因少填一張答題卡,父母過度控制有多可怕
    一味地控制,只會使孩子逃離中國青年報曾經發起過一項關於&34;的社會調查。在3328份問卷中,76.5%的人表示身邊很多過度幹涉子女的父母;90.2%的人感覺父母幹涉會對子女還來壓力。過度控制下,培養的是折斷翅膀的孩子心理學家李雪曾經說過: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 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父母用&34;的愛畫地為牢,將孩子困住,還給予孩子很高的期待,事無巨細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 喜歡控制孩子的父母,內心裡都住著一個還未長大的孩子
    以前,我覺得喜歡控制孩子的父母應該不會很多吧。但現在路上的偶遇,發現這樣的父母生活中比比皆是。而且做出的事情一個比一個出格。就像我上一篇文章所說的,一個喜歡管控孩子的父親,連已40多歲已做父親的兒子買新筷子都會因此大發雷霆、大動幹戈。看來,生活中喜歡控制孩子,對孩子動不動就打罵,把孩子永遠當孩子,而不管、不顧孩子已長大,甚至已成人的事實的父母,大有所在。
  • 學會傾聽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為什麼說學會傾聽是孩子最好的教育呢成為孩子最信任的存在 我們人最喜歡和親近的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新奇的發現,和悲傷的心情。孩子更是這樣,孩子的關係很簡單,就是家人和朋友,老師。作為孩子最信任,最親近的家人,我們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應該是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心聲。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和爸爸媽媽無話不說。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夥伴。如果我們像故事中的媽媽那樣不信任孩子,沒有認真聽孩子說,那一場悲劇將無可避免。
  • 智慧父母8|"過度教養"的父母會讓孩子更焦慮,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過度教養的父母往往都表現出過高的回應程度,高回應的父母會把孩子當成生活的中心,認為孩子的需求至高無上,將與孩子相關的活動放在家庭活動的第一優先級。另一種高回應的父母則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永遠正確、優秀,從而不能接受學校老師或他人報告的缺點和錯誤,他們用一種近乎窒息的手段將孩子的人生控制、綁架,按自己的意願強行改造。
  • 高考後的過度消費,是在給孩子鋪路,還是在給孩子挖坑?
    儘管在外人看來,這樣的要求是無理的,但是她父母為了孩子的「面子」還是給她買了。高考後,家長和親戚為了犒勞辛苦備戰考試的考生,多多少少都會給考生一些零花錢,或者買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可是這樣就形成了考生的過度消費。
  • 被父母不停的嘮叨的孩子,長大性格會怎麼樣?
    很多家長都在期盼開學,看著孩子在家都晃蕩了一個多月,十分擔心開學後學習跟得上嗎?特別是一些即將高考、中考的家長們,更是特別的焦慮。其實不僅家長在盼開學,孩子們也在翹首期盼著開學,這是為什麼呢?實在是因為每天在家被父母不停的嘮叨,已經嘮叨到怕了,迫切需要去學校躲一躲。
  • 孩子不是父母附屬品,父母的過度幹預,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
    一、父母的過度幹預,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危害?2.導致孩子叛逆父母在幫助孩子規劃未來發展的道路以及規避成長當中所遇到的困難的時候對於孩子的控制欲也會變得越來越強二、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過度幹預孩子?1.減少成長中的挫折相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個成年人的生活經歷都是非常豐富的。所以對於一些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非常困難的問題,成年人總能夠非常輕而易舉的解決。有一些家長也希望能夠幫助孩子規避困難少走彎路,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不由自主的過度幹預孩子。
  • 父母過度限制孩子的選擇,別讓你的孩子成為「等待指示族」
    父母限制的不僅是孩子的選擇,還有孩子的好奇之心高中時一個英語老師說過,一個處處被限制的小孩子,想像力受限,長大後會對很多事都提不起興趣來。身邊有個朋友確實是這樣,她爸媽是比較循規蹈矩的人,小時候就老是對她說:「不準玩這個,不要玩那個。」初中學校統一組織的校外遊玩也不允許她參加,理由是怕發生什麼意外。
  • 楊紫許願「回到26年前殺死自己」:父母的控制欲,可能毀孩子一生
    長大後,小雨努力學習通過高考選擇了離家最遠的學校,只想離媽媽越遠越好。可是媽媽會沒完沒了地給小雨打電話,甚至打給小雨身邊的人,一直打到小雨接電話為止。 更可怕的是,小雨媽媽還企圖掌控女兒的人生大事。父母的控制欲,帶來孩子一生的傷害《許願》這部短劇讓人感到壓抑和絕望,但父母過度的控制欲絕不僅僅出現在影視劇裡,現實生活中有著強烈控制欲的家長比比皆是。 比起小雨媽媽偷看日記,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長直接光明正大地在孩子房間裡裝監控,甚至在孩子報警後說出「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
  •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限制,是孩子一生的災難,這3點傷害父母要明白
    父母總希望孩子得到的所有都是最好的,所處的環境是最安全的,這並沒有錯。但不知覺中,父母為此設立的種種限制會抹殺孩子天生的&34;,生活在父母安排好的舒適圈裡,喪失了&34;這種思維能力。孩子的安全問題固然是最重要的,但父母應該做的不是把孩子圈禁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而是教會孩子如何去自我保護。孩子長大後終究是走出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父母可能不能常伴左右,比起&34;,跟孩子談談&34;可能會更實用。
  •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後果顯而易見,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上大學後,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淚;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這位網友直言不諱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這句話,一語中的。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愛孩子,保護孩子,是所有動物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