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經告一段落,考生們也報考了自己想去的大學,在等待通知書的期間,家長已經開始為孩子上大學的事情做起了準備工作。買新的衣服和鞋子,再購置全新的被子床單,電子產品也是不能少的。
我家親戚的孩子今年也高考,成績不太理想,不過也能過專科分數線。考了294分的的她,一心期盼大學的生活,為了上大學做了很多準備,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她竟然要求自己的父母買一萬多塊的筆記本電腦。儘管在外人看來,這樣的要求是無理的,但是她父母為了孩子的「面子」還是給她買了。
高考後,家長和親戚為了犒勞辛苦備戰考試的考生,多多少少都會給考生一些零花錢,或者買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可是這樣就形成了考生的過度消費。
1.花費超過家庭經濟條件
在考生準備上大學期間,不顧自身家庭經濟條件,購買了很多遠遠出家庭消費能力的物品。再一點就是高考過後,出入各種高檔娛樂場所,用放鬆壓力作為藉口,和同學一起吃喝玩樂。
家庭經濟條件不突出,卻要花費很多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全理解父母掙錢的不容易。當父母滿足自己的高消費的時候,還會對父母發脾氣,甚至用不上學來威脅父母妥協。
2.過度追求大品牌用品
現在上大學都講究「三件套」,手機、電腦和相機,這三種東西還一定要買國際大牌,國產的都不要。認為只有用著國外大牌的東西,才能彰顯自己的身份。個別女生還會要求買全套的大牌護膚品和彩妝,一套下來一萬塊都擋不住。
3.購買非必要用品
有些考生會以大學學習用得到的名義,買電腦、單眼相機等高消費產品,但在實際大學學習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這些東西。
考生的過度消費,在如今的社會很常見,十個考生有八個都有這樣的問題,這樣的種種過度消費的行為,都折射了考生的心理問題。
1.考生虛榮心過強
過度要求名牌,想讓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這的一種強烈的虛榮心在作祟。即將進入大學生活的孩子,想像著大學中的種種光鮮亮麗,再加上電視劇中的不實誘導,認為自己要是沒有大牌的東西,肯定會被大學同學排擠恥笑。虛榮心讓她想成為眾人羨慕的對象,於是就要求父母給自己購買大牌商品,來把自己包裝的「貴氣十足」。
2.考生本性自私
人的本性都有自私的一面,要求父母過度消費的考生,自私的本性更強。這樣的人往往喜歡不顧他人,用盡手段完成自己想要的事情、得到一切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自私同時也表現在對自我的認可上,世界上所有的好東西他都可以擁有,認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獨特的人,即使在大學生活中也要出彩。
3.渴望得到更多關注
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從小就沒有得到過關心和關注,長大後就會用「作」的形式,證明自己的存在。過度的消費也是一種形式,他們認為可以通過花更多的錢,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1.小時候的過度溺愛
任何心理形成都需要過程,小時候過度溺愛孩子,就會讓孩子變得所求無度,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爸爸媽媽就應該雙手奉給自己。這樣的孩子沒有過爭取的過程,得到東西的過程太過簡單,沒有付出過就得到。這樣的生活他們已經習慣了,於是無論家庭的條件如何,父母如何為難,他都要買自己想買的東西,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2.對於自身條件的自卑
自卑和自負往往只有一線之差,太過自卑的孩子會用物質包裝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更加自信,行為上就會變的自負。超高的消費,不過是他武裝自己的籌碼,讓自卑深深的埋在心裡。
1.控制考生的經濟
考生高考完不免要有一些同學聚會,姐妹約下午茶之類的,但是這些事情的消費都不會太高,家長在給孩子錢的時候,要控制數量,一般二線城市五百左右就足夠了。
2.拒絕考生的無理要求
當考生要的東西遠遠超出家庭經濟能力,父母要堅決說「No」,任何人都是欺軟怕硬的,當父母強勢起來,考生也不敢有什麼出格的行為。
考生的過度消費,歸根結底還是小時候父母教育留下的後遺症,只有在孩子小時候就引導他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保證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三觀正常的人。
家長認為,孩子在上大學前購置一些物品,是在為孩子的大學生活鋪路,事實剛好相反,這樣縱容孩子,只會讓孩子的消費觀更加扭曲,這也是在給孩子的未來挖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