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這個世界有很多種父母,有一種父母最累最辛苦,培養出來的孩子卻往往不是他們期待的樣子。
他們就像是鋪路工一樣,走在孩子面前為孩子掃平一切障礙,賣力建成條條「大路」。
可是讓「鋪路工」父母最難過的是,夫妻倆辛苦為孩子鋪好了所有的路,這期間花力氣、花時間、花錢,到最後孩子卻不願意自己在平坦的路上多走一步。
思明就是一個從小幹什麼都順利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是常態了,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令人羨慕。
小到生活中的瑣事家長都替解決,他只負責在前面玩玩具,玩夠了跑到沙發上看電視,家長則習慣性的收拾好他弄亂的房間。
在幼兒園與小朋發生矛盾,思明的父母雖然是去解決了,但大部分時候也只是出錢,然後替兒子道歉卻不讓他親自道歉,認為思明不是故意的。
從小學到大學父母為他鋪好每一條路,去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都安排的順順利利。
思明確實比很多同學少吃苦了,不過這種生活為他帶來的弊端也慢慢體現了出來。
正式工作後的思明遇到問題還是習慣性的找父母幫忙,沒做幾天就想讓父母幫他換工作,不然就請假在家。直到這時他的父母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錯了。
其實這無論是在家長眼裡,還是在孩子的心中,這種「鋪路」的行為確實是出於愛,但這些「路」最後往往沒有通向他們希望的地方。
1)孩子平坦的路走多了,失去了「爬坡」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看作一直向前走的路,那麼這些路不會是一直平坦的,可能需要「山坡」、趟過小河、岔路口。
這些就像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在這段路上遇到了可能還會在以後遇到類似的困難。
如果父母一次兩次的幫他解決,看上去孩子是快速挺過了那段難走的路,可到後面再次遇到了同樣的困境,他還是沒有自己走過的能力。
2)沒有看到沿途的風景
老人常說腳踏實地,有些路孩子親自走過了,既攢足了經驗還能看到沿途的風景。
可是父母把孩子的路途變得過於平坦,或者帶著這孩子加速通過,雖然到達目的地的時間提前了,但後頭看過去孩子對路上的事情一無所知。
親身感受、體驗過的事情才能變成自己的閱歷,父母若是沒有讓孩子有過這種體驗,走的路再多再遠也是沒用的。
3)最易培養出「媽寶」、「爸寶」
「鋪路工」父母怕孩子走累、路上有障礙,會親自幫孩子清除障礙,或者「背著孩子往前走」。
父母給孩子做的太周到,所有事情親自幫孩子解決,這會讓孩子養成依賴性,慢慢的懶得自己解決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了。
很多「媽寶」、「爸寶」的孩子多半有經歷類似的,孩子缺少鍛鍊永遠長不大。當沒有了父母在前「鋪路」清除障礙,孩子就不知道該怎樣繼續往前走,
4)孩子融入不進周圍的環境
起初的太超前會讓孩子與周圍的同齡人顯得不同,最後的沒有「實力」也會讓孩子遲遲融入不進周圍的環境。
糰子媽心裡話:
父母硬是孩子生命找那個的「指路人」,是黑暗中的「燈塔」,引導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步的認真走。
【今日話題】你覺得家長應該為孩子「掃除」一切障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