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2020-07-20 糰子媽育兒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這個世界有很多種父母,有一種父母最累最辛苦,培養出來的孩子卻往往不是他們期待的樣子。

他們就像是鋪路工一樣,走在孩子面前為孩子掃平一切障礙,賣力建成條條「大路」

可是讓「鋪路工」父母最難過的是,夫妻倆辛苦為孩子鋪好了所有的路,這期間花力氣、花時間、花錢,到最後孩子卻不願意自己在平坦的路上多走一步。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走在「鋪路工」父母身後的孩子

思明就是一個從小幹什麼都順利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是常態了,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令人羨慕。

小到生活中的瑣事家長都替解決,他只負責在前面玩玩具,玩夠了跑到沙發上看電視,家長則習慣性的收拾好他弄亂的房間。

在幼兒園與小朋發生矛盾,思明的父母雖然是去解決了,但大部分時候也只是出錢,然後替兒子道歉卻不讓他親自道歉,認為思明不是故意的。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從小學到大學父母為他鋪好每一條路,去什麼學校、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都安排的順順利利。

思明確實比很多同學少吃苦了,不過這種生活為他帶來的弊端也慢慢體現了出來。

正式工作後的思明遇到問題還是習慣性的找父母幫忙,沒做幾天就想讓父母幫他換工作,不然就請假在家。直到這時他的父母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錯了。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為何「鋪路工」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很難有出息?

其實這無論是在家長眼裡,還是在孩子的心中,這種「鋪路」的行為確實是出於愛,但這些「路」最後往往沒有通向他們希望的地方。

1)孩子平坦的路走多了,失去了「爬坡」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看作一直向前走的路,那麼這些路不會是一直平坦的,可能需要「山坡」、趟過小河、岔路口。

這些就像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在這段路上遇到了可能還會在以後遇到類似的困難。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如果父母一次兩次的幫他解決,看上去孩子是快速挺過了那段難走的路,可到後面再次遇到了同樣的困境,他還是沒有自己走過的能力。

2)沒有看到沿途的風景

老人常說腳踏實地,有些路孩子親自走過了,既攢足了經驗還能看到沿途的風景。

可是父母把孩子的路途變得過於平坦,或者帶著這孩子加速通過,雖然到達目的地的時間提前了,但後頭看過去孩子對路上的事情一無所知。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親身感受、體驗過的事情才能變成自己的閱歷,父母若是沒有讓孩子有過這種體驗,走的路再多再遠也是沒用的。

3)最易培養出「媽寶」、「爸寶」

「鋪路工」父母怕孩子走累、路上有障礙,會親自幫孩子清除障礙,或者「背著孩子往前走」。

父母給孩子做的太周到,所有事情親自幫孩子解決,這會讓孩子養成依賴性,慢慢的懶得自己解決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了。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很多「媽寶」、「爸寶」的孩子多半有經歷類似的,孩子缺少鍛鍊永遠長不大。當沒有了父母在前「鋪路」清除障礙,孩子就不知道該怎樣繼續往前走,

4)孩子融入不進周圍的環境

起初的太超前會讓孩子與周圍的同齡人顯得不同,最後的沒有「實力」也會讓孩子遲遲融入不進周圍的環境。

糰子媽心裡話:

父母硬是孩子生命找那個的「指路人」,是黑暗中的「燈塔」,引導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步步的認真走。

【今日話題】你覺得家長應該為孩子「掃除」一切障礙嗎?

相關焦點

  • 陪孩子玩,是走在前面好還是跟在孩子身後好?很多父母都做錯了
    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跟我們也一樣,當我們在他們的視線中時,孩子也會更坦然,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讓孩子走在身後更能給他們安全感。由此看來,讓孩子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後面,大多數父母都做錯了。事實上,沒有人比我更在意兒子的安全,把他丟在身後對我來說是極沒安全感的,我敢把他丟在身後一是我對周邊環境的觀察和判斷,二是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我不否認我兩歲多的兒子在外面摔過幾次跤,但他確實是得到了一些鍛鍊,相比那些把家長拋在身後亂跑亂撞的同齡小孩,他卻很少讓我消失在他的視線中,每每看我走得有些遠了,便會快步跟上來。
  • 「鋪路教育」,多辛苦了父母,更毀了孩子。是個難題,如何解決?
    「老師,我們初中畢業已經有學校可上了,父母已經安排好了」這是他們說的,我當時陷入了沉思。後來經過思考,我把這種教育現象稱作「鋪路教育」,望大家諒解!鋪路教育 後來經過和其他老師的交流得知,這兩位同學的其他科目也不太理想,經過和家長溝通,其家長也承認確有此事。
  • 早於這個月份,別讓孩子學走路,容易傷到孩子不說,還影響發育
    寶寶學走路是孩子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裡程碑了,代表著人生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不會走到處要父母抱到開始學走路自己用腳步丈量這個世界帶給孩子的是新奇與探索,帶給父母的則是考驗。學走路這件事情不想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啥時候學走路、怎麼走路、用什麼方式都需要家長的認真思考,一不小心可能會導致孩子的遺憾。
  • 孩子走路早就是聰明?其實不然,走路早晚跟智商無關跟這些事有關
    麗麗便問發生什麼事了,婆婆便回答:「今天樓上的李阿姨說,她家孫子9個月的時候就會走路了,她說我們家孩子一歲多了還不會走路,將來比不上人家那麼聰明」。麗麗聽完真的很無語,難道就像老人們說的,走路早的孩子,長大後智商真的比別人高嗎?
  • 家長辛苦養育,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但是換來的卻是孩子如此的冷漠,其實,在家庭教育中,這樣的父母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也不乏少數,父母的辛苦養育,卻讓孩子變成了「白眼狼」,這也正是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家長不恰當的愛,會變成對孩子的害,父母不要在辛苦付出以後,卻換來孩子的冷言相對。孩子變成「白眼狼」後的表現1.
  • 以下孩子小時候人人誇,長大會活得辛苦又窩囊,父母還懵然不知
    文|文兒很多人小時候,都被父母拿來跟「別人家孩子」做過對比,別人家孩子乖巧聽話,別人家孩子嘴甜,別人家孩子學習好,別人家孩子長得好看。「別人家的孩子」人人誇,而自己總會被對比的一無是處。那麼,人人誇的孩子從小就一定幸福嗎?長大就一定有出息嗎?
  • 父母常給孩子灌輸這3種觀念,孩子長大會過得很辛苦,希望你沒中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永遠的老師。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這種影響也是伴隨終身的。如果父母常給孩子灌輸以下三種觀念,孩子長大會過得很辛苦,希望你沒中!圖片來源網絡很多父母擔心孩子長大會養成白眼狼、不孝子,怕孩子欲望無底線,為了讓孩子知道錢的來之不易,知道父母的辛苦,這些父母就不停的孩子面前哭窮。
  • 小時候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就活得越辛苦,真相讓家長沉默
    文|秘籍君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請回答1988》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喜歡用懂事、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會讓家長省心又驕傲。但真的有天生就懂事的孩子嗎?其實都是在後天生活環境和家長的期待中,被迫成長的懂事。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多半是來自3種家庭,父母要警惕
    1、 溺愛孩子的家庭過於溺愛不是愛而是害,過於溺愛孩子會折斷他本來可以獨立的翅膀,因為父母把所有的挫折和困難都擋在身後,不讓孩子承擔經歷,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稍微遇到困難或挫折就會讓崩潰,甚至選擇了輕生。我在網上就看到有一個男大學生就因為失戀就跳樓自殺。
  • 拽著寶寶雙手學走路,純粹是「幫倒忙」,遵循孩子生長規律是關鍵
    寶寶開始學走路,家長切忌盲目牽著寶寶雙手,可別好心辦壞事。相信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寶寶趕緊長大,趕緊學會走路。這樣父母就不用天天抱著寶寶,當然也不會那麼累了,然而在寶寶學習走路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牽著寶寶的兩隻手,讓寶寶學習走路,其實這種行為是一種誤區。
  • 孩子學走路不需要教,家長做到這幾點,孩子輕鬆邁出第一步
    父母在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給予正確的關注和引導,時機到了孩子自然就會走路了。爬行階段爬行對寶寶的協調性、平衡性和大動作能力發展很有好處,孩子在爬行階段得到充分的練習,在學走路時就會很快,而且走路會特別穩,不容易跌倒。在這個階段,父母要讓孩子多爬,在平地上爬,攀物爬都要多鼓勵。
  • 孩子遲遲學不會走路,家長卻一直幫倒忙,只因為不知道這些知識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怎麼學走路,什麼時候學走路這些問題,產生很大的焦慮感。布布是一個剛滿一歲的可愛小朋友。布布的身高體重在同齡人的生長曲線來說,已經超過了80%的小朋友,但是布布的媽媽還是整天為布布的身體而擔心。
  • 早給孩子穿鞋,能早學會走路?教孩子學走路先摒棄誤區再把握時機
    導語:有的家長看到人家的孩子能夠早走,自己的孩子比人家的孩子大還不會,就著急,可能就會拔苗助長讓孩子早學走路,卻不知道這樣容易走入一些誤區,傷到孩子。家長們在一起看孩子總愛比較,比如誰的孩子吃飯多,誰的孩子會說話了,誰的孩子那麼早就會走路了……如果自己的孩子還不會,雖然嘴上說順其自然就好,但是內心裡可能急壞了,說不定就會採取一些不好的措施讓孩子趕緊學會走路,這就容易走入一些誤區。
  • "讓孩子去當服務員",捨得孩子體驗辛苦,長大才有"逆商"
    我想說的是,各位家長們,或許在一般情況下,只有捨得孩子體驗辛苦,長大了才會有較高的逆商。一:究竟什麼是"逆商"?智商和情商家長們很熟悉,但是對於逆商卻了解不多,或者壓根不只有有這樣一種能力素質。
  • 心理學家警告父母: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4個壞習慣
    養出一個懂得感恩、孝順善良的孩子,是每個家長的共同願景。大家都不願意把孩子養成一個冷血自私的「白眼狼」。而從一個孩子的行為模式,能夠基本看出這個孩子長大後的人生結局。試想,一個心中只有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考慮的只有自己的利益,還能指望他眼中有父母的存在嗎?
  • 要跟孩子說,自己養他有多辛苦嗎?其實家長的「親情綁架」很要命
    想必很多的家長為了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也想要孩子懂事,所以經常的跟孩子說自己工作有多辛苦,為了養他有多辛苦,讓他知道自己的辛苦之後能夠更加的懂事。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是好的嗎?
  • 孩子不會走路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一歲的寶寶就已經開始學習走路了。但時間不是問題,主要還是要看寶寶的生長發育的情況,不能因為月齡問題而煩惱。但如果到了18月齡,孩子仍然不會走路,家長可能還是要特別留意一下。第一,家長應該注意一下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看孩子的腿部發育是否正常,看孩子的骨骼發育是否正常。如果腿部、骨骼發育異常的話,就會影響走路問題。第二,要注意季節和環境的問題。
  • 陪伴不長,孩子的長大,仿佛只是一瞬間
    每晚把孩子接回家交給父母后,還得繼續回店裡工作,這短短的15分鐘回家路,是父子倆最珍惜的溫情時光。去接兒子時,他會陪兒子踢會球,哪怕只有一小會兒,他也全情投入,陪著孩子一起撒歡。孩子的長大,仿佛只是一瞬間。 有則新聞,曾經讓很多網友忍不住淚目。 一位84歲的老人,有一天突然走丟了,女兒接到民警的電話,說是老人正在一家幼兒園門口,想要接孩子。
  • 不會給孩子認錯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想想日常生活中,有時被孩子發現錯誤,看著孩子的眼睛,自己連說聲對不起的勇氣都沒有。而孩子有錯誤,我們卻抓著不放,一定要讓那句「對不起」、「我錯了」說出口,心裡才會舒服。都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採訪視頻中,已經有不少孩子表示:「父母不道歉,孩子也學不會道歉。」
  • 父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人物,要讓孩子學著自己長大
    性格的形成離不開從出生之後最近親人的影響,從嬰兒到兒童,孩子都是看著身邊的父母言行長大的。他們會模仿家長對事情的反應模式,會模仿他們的說話語態以及動作表情,進而從行為到思想,逐漸形成自己的三觀。性格在人際交往互動中逐漸形成,也就是說決定孩子性格的是他從出生開始遇到了什麼樣的家人,遇到了什麼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