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跟孩子說,自己養他有多辛苦嗎?其實家長的「親情綁架」很要命

2020-12-20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餘華認為: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世界給我們的最初圖像就是在這時候出現。

在小孩的成長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童年,在這個過程當中小孩子的模仿能力以及影響能力都是非常強的。想必很多的家長為了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也想要孩子懂事,所以經常的跟孩子說自己工作有多辛苦,為了養他有多辛苦,讓他知道自己的辛苦之後能夠更加的懂事。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是好的嗎?

拿身邊的例子來說:

有一個朋友從小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媽媽為了將她撫養長大,所以在她還小的時候就打了好幾份的零工,每天下班之後為了能夠讓朋友在學校裡認真學習,所以朋友在孩童時期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你知道媽媽每天工作那麼的辛苦,就是為了給你更好的條件,你在學校怎麼還不認真一點呢?或許是你要是現在不好好讀書,以後長大了就會像媽媽一樣每天做這麼辛苦的工作。朋友每天聽著這樣的話長大,導致後來她孩童的時候為了給媽媽省錢,同學組織的聚會都不去,後來的性格變得非常的孤僻,敏感。

還有一個同事在教育孩子這方面也一直用的是這個理念,覺得把自己的辛苦告訴給孩子,孩子就能更加的懂事,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在生活當中,總是會刻意地告訴孩子自己每天的工作非常的辛苦,於是在某一次我帶同事的孩子去超市買零食的時候,跟孩子說自己請客,讓孩子挑些自己喜歡吃的零食。但是最後孩子卻一直盯著價格,選了一個最便宜的零食,看到了同事的孩子這個做法之後,讓我覺得非常的驚訝。

畢竟很少有小孩子懂得遏制自己的欲望和想法,要知道,懂事並不一定都是好事

一、孩子也是具備著一定的理解力的,所以當家長對他說每天工作很辛苦的時候,孩子就會潛移默化的受影響。那麼家長的這種做法對於孩子來說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1. 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一個人的自卑心理大多數都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的,很多的小孩子因為在小時候生活的環境會比較的貧瘠,或者是某方面比較的薄弱然後被朋友或者是家長錯誤的指責和嘲笑的話,對孩子的性格養成都是會有影響的。

朋友的小表弟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家庭算不上是富有,但是也不算貧窮,可他的父母就經常會對他說家裡的經濟條件很差,孩子聽到了這個話之後,一直都把這個話記在了心裡。每次看到了自己喜歡的玩具的時候,都會猶豫很久,然後想到自己家的經濟條件不好就選擇放棄,遇到了自己喜歡的零食或者是別的東西的時候都是這樣,這樣的一個表現會讓父母覺得非常的懂事,但是其實在孩子長大的時候也非常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2. 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現在經濟發展快速的社會,很多人都會把經濟條件當作首位。如果家長一直將自己家裡的經濟條件很差,或者說自己每天工作有多辛苦,在孩子面前反覆的提的話,孩子就會記得非常的清楚。之後上了給初中的時候看到別人的孩子都在炫耀自己的家,待在一旁不知道說什麼,待在一旁暗暗地覺得憑什麼別人都有這麼好的條件,而自己這種情緒產生是非常自然的,家長處理不正確的話,就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嫌棄父母的逆反心理產生小情緒。

二、那麼,家長想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不直接的說出來自己有多辛苦,自己又應該怎麼做呢?

1. 無論自己有多累也不要將負面情緒展現在孩子的面前。

家長願意每天辛苦的工作,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能夠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但是當家長每次工作一累之後,就將所有的情緒表達在孩子的身上,希望讓孩子明白自己,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辛苦的話,也會讓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孩子的行為都是受父母影響的。

對於孩子來說,在聽到了家長這樣的話語之後,就會自然的覺得非常的厭煩,而且也會想自己也沒有讓家長要這麼的辛苦,而且一個家,應該是溫暖的港灣,應該是遇到了開心的事情的時候就想第一時刻和家裡分享,遇到了難過的事情的時候就想要躲回家裡尋求安慰,當孩子每天回家聽到的都是這些嘮叨的話語的時候,對於家就容易產生隔閡感。

要知道,當過多的負罪感和愧疚感淹沒了自己後,往往會轉變成怨恨和抗拒。

2. 配合老師的工作,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

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當中所接觸到的家長和學校所制定的規則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很有幫助的。前段時間兒子在學校裡面上課的時候講話,所以兒子的班主任就讓兒子回家寫一份檢討書,並且要讓家長籤字,兒子回家跟我說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給他籤了字並且跟兒子學校的老師道歉。老師的這樣一個行為給了兒子很大的一個教訓,所以在後來上課的時候總是很認真聽講,不會交頭接耳的說話。

3. 學會和孩子溝通,避免用嘮叨。

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一個夢魘應該就是每天來自媽媽的嘮叨,但是後來離開家的時候卻又十分的懷念媽媽嘮叨的日子。不過在孩子心智沒有發展成熟的時候,家長不應該一昧的去刻薄指責嘮叨,而是應該換一種方式,不要用老套又生硬地嘮叨大法。

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的花銷就越來越大了,應該上怎樣的學校,要跟上別人的進度報補習班等等,給孩子的家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家長一旦壓力大的時候就容易跟孩子說出來,讓孩子理解自己,事實上這樣的方式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弊端的,家長不應該讓孩子陷入自己的所謂的為他好的陷阱當中,更不要將所有的負面情緒展現在孩子的面前。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老師要面對一群孩子,而家長和孩子是一對一」:解讀老師的親情綁架
    二、老師摸透了家長的親情軟肋每每發生這樣的事情,總會有很多老師或站在老師一邊的人發出這樣的聲音,大體的觀點就是說:老師也很辛苦,而且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是唯一的,但對老師來說,需要面對一群孩子,不可能像家長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負責,所以家長應該承擔起更多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老師對待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那樣用心負責。
  • 家長的「情感綁架」對孩子傷害有多大?家長要知道
    我辛辛苦苦養了個白眼狼啊,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能記得我一點好?我養條狗尚且還能朝我搖搖尾巴,養你就是浪費大米!」「孝順孝順,孝就是順,懂嗎?你必須得好好聽我的話,否則你就是對不起我!」「要不是因為你,我現在用得著過得這麼辛苦嗎?」……諸如此類的話,我已經聽到爛熟於心。
  • 「親情綁架」有多可怕?多少父母以強勢的姿態,插入孩子的生活
    前不久一則新聞紅爆網絡,原來是一位媽媽義正言辭的告訴自己的女兒,你女兒可以不養,但是你六歲的弟弟你必須要養。原來這個女生的家庭是二胎家庭,他的父母老來得子,這個女生都已經結婚,有了新的家庭,並且孕育了自己的孩子,弟弟才六歲,然而母親卻總是以親情來捆綁她,還問她要生活費,還張揚著讓她去養六歲的弟弟。 這完全是一種病態的思維,以所謂的血緣關係來束縛孩子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錯誤思想,到頭來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要做親情綁架,這只會傷害子女更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 有一種綁架,叫做親情綁架
    當今社會,道德綁架,親情綁架的事件層出不窮。有一種綁架,叫做親情綁架。可娘家就仗著小青婆家有錢,便三番五次的找小青要錢,畢竟是自己親爸媽,小青覺得孝敬他們也是應該的,並且家裡還有個弟弟,所以除了他們伸手要錢之外,每當逢年過節,自己與丈夫還會另外準備豐厚的禮品與紅包孝敬二老。
  • 被親情「綁架」的年輕人,我勸你自私一點
    「你是姐姐,你得有個姐姐的樣子。」「你是姐姐,你得照顧弟弟」。如果她偶爾表現出不懂事,爸媽就會訓斥:「你還是姐姐呢,還跟弟弟爭?」所以,她把委屈和不快樂吞下,盡力做一個爸媽眼中合格的「姐姐」。很小她就明白,好好學習比爭取得到爸媽的愛要容易得多,她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考上了大學。
  • 道德綁架算什麼?親情綁架才要命!
    看到這些,突然覺得我是獨生子女還蠻好的,少了特別多的麻煩事。有人總是說,孩子多好,遇事有人商量,互相能有個幫襯。而你曾經對他的好,全都成了無用功。3在看《都挺好》時,有網友說:請不要給我什麼大團圓結局好嗎?請讓蘇明玉好好的虐她爸爸和哥哥們,讓他們遭到報應然後蘇明玉幸福快樂的過完一生好嗎?
  • 有多少孩子,因為一句「我是為了你好」,被親情「綁架」?
    還是說,僅僅是父母主觀上,強行將「為你好」這個枷鎖,套在孩子的頭上。「為你好」的結果,不一定真的好小區裡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今年4歲了,是一個性格靦腆的男孩。他媽媽在網上學會了一個育兒觀點:孩子的糾紛,最好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於是,媽媽就把這個育兒觀點,用在了豆豆身上。
  • 父母這樣帶孩子,是費力不討好,別用親情「綁架」孩子
    父母不要「綁架」孩子的愛,這組數據能說明一切 其實,當孩子感覺對父母的愛會成為一種義務時,孩子內心的「親情」就會變淡。 一:分散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 有些家長就是因為在孩子身上分散了太多時間,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全部,才會出現把孩子狠狠攥在自己手中的情況。其實孩子並不是家長的專屬,他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 張愛玲《半生緣》:曼楨的人生經歷,被親情綁架,最苦的是自己
    鄰居常說:「孩子已經長大了 ,不要管太多,學會放手,不要看不得孩子受苦,不要覺得父母就應該無限制的給孩子錢。畢竟已經二十幾歲的人了,該有自己的生活了,做父母的心不狠點,孩子難成氣候。」王叔也知道鄰居說的有道理,可以到自己這就沒有辦法做到,看到兒子可憐巴巴的回來和他要錢,他就寧願自己不吃不喝也得給他。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但不能因為是父母就要為自己子女付出所有。不要覺得自己是他唯一的親人,願意付出。
  • 有一種勒索,叫親情綁架
    親情就是親人之間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親情不單單是血脈相承,更是一種信任,一種鼓勵。親情綁架就是以親情的名義,對親人進行無限度的索求。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子女向父母要像討債,兄弟姐妹之間無償索取。我們切忌不要認為自己向親人無償的索取是理所應當,親人之所以給你幫助那是一種信任。
  • 家長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賺錢辛苦、家庭不富裕」這樣的態度嗎?
    其實我內心有矛盾,我理解在三線城市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据,但也心疼孩子可能從小就要感受到那種莫名的壓力和愧疚(但孩子並沒有錯),所以,你會在孩子面前表示賺錢辛苦的情緒嗎?如果表現,什麼是度?千!萬!不!要!不要試圖用【愧疚感】綁架你的孩子,永遠不要!
  • 為了給弟弟娶妻,父母逼她出嫁,親情綁架到底有多可怕!
    她有個弟弟比只比她小兩歲,同樣是孩子,她弟過生日可以吃生日蛋糕她不可以,每年生日還要跟弟弟一起過的,她弟去網吧上網被抓,她要挨打因為沒看好弟弟。她第一次來大姨媽,血染到褲子上,卻被親弟嘲笑到處宣揚她屁股流血,她羞澀又委屈,卻還要被她媽攆著罵穿淺色褲子故意染到褲子上。弟弟高中沒考上,她家裡花錢找關係硬要塞到重點高校。她想學播音主持,卻被罵亂花錢不務正業。
  • 請不要再對孩子說養他很辛苦
    如今小蘿蔔2年級,作業量明顯比以前多了不少,每次寫作業都要熬到夜裡10點,儘管這個時候店裡的客人都已經離開了,但是在外人聽來依然十分熱鬧,媽媽的訓斥聲是孩子寫作業的背景音樂,「今晚又想熬到幾點?.......每天忙店裡還要陪你寫作業,還嫌我不夠辛苦是嗎?......你什麼時候才能懂事啊?」
  • 「親情綁架」有解
    你說這話,太沒人情味了,你不知道,你上學那會,為了你的大學學費,我們有多操心,求爺爺告奶奶的...哪知你現在這樣?...」他把發紅的菸頭,使勁地往菸灰缸裡按壓,像按在了我心上。 我是在我哥辦公室和他攤牌的。 「你腦子進水了,是咋?」我哥抿了一口竹葉青茶,怒目望著我:「X市那破地方,有什麼發展潛力?我就問你,做心理諮詢有什麼錢?
  • 一個被親情綁架的姑娘曾跟我說,如果可以她真想選擇去死
    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叫做道德綁架,可是我們大多數平凡的人遭遇道德綁架的不多,因為我們沒有那個影響力。可是我們面臨的更多的是親情綁架。我們的至親的人為我們所製造的一個枷鎖,讓我們喘不上氣來。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她就是一個被親情綁架的最好的例子。她的無助和崩潰都是源自家人無盡的索取。
  • 道德綁架算什麼?親情綁架才更要命、更可怕
    前段時間回老家,得知三叔家的堂弟剛離婚,堂弟都結婚十年了,倆孩子一個8歲、一個6歲,也沒聽說夫妻矛盾怎麼就離婚了呢?堂弟說被他嶽父家快榨乾了,原來堂弟有個小舅子,堂弟結婚時小舅子還在讀高中。從這小舅子下學開始不論是做生意、蓋房子、討老婆、生孩子等等,所用的錢大部分都是堂弟給的。
  • 明道哥哥自殺事件:有一種綁架,叫做親情綁架
    長大後要給我買房買車,安排工作,給我張羅結婚,幫我帶娃養娃。不然你們就不是一個合格稱職的父母。也許是因為嬌慣,也許是因為責任感太重,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到「自主無能」的境地當中,漸漸的,這種行為就變成了一種對父母的綁架,導致自己無法認識到真實的世界,難以形成正確的認知。
  • 「賺錢辛苦,咱家窮!」養育孩子不易,但也別用「情感」綁架孩子
    其實,有的時候家長們總喜歡告訴孩子自己賺錢辛苦,這在他們的心裡會形成一種負罪感,這種行為的本質,是家長利用孩子的愧疚感控制孩子。不得不說,在我們告訴孩子父母生活不易時,是期待的是孩子用懂事來彌補家長的付出,這是在索求。因為我們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為孩子做了這麼多,真的不應該被孩子每次考試不及格的分數對待,要是孩子還有不聽話的毛病的話,那自己就更委屈了。
  • 是道德的綁架,還是親情的淪喪
    親情,是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就擁有的情感。可現在越來越多的電視題材開始對親情進行聲討。「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聲討愈發嚴重。這不禁讓我思考,是道德的綁架,還是親情的淪喪。借著血緣進行的道德綁架,什麼時候才能停止?
  • 孩子內向怕人不願交往,暗示可能缺少「親情撫養」,家長要多用心
    不少家長會發現這樣一種狀況,那就是孩子在家裡,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溝通完全沒有問題。可是一出門,就感覺內向很怕人,不願跟別人交往。看到別的小夥伴在玩,孩子就遠遠在那邊看著,不會跟他們有什麼交集,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玩自己的。這就讓家長很頭疼了,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