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米西生活在南方的一個小城市,為了照顧兒子小蘿蔔的生活起居,辭掉正式工作,獨自經營一家小吃店,開始了一邊帶娃一邊消遣的生活。隨著米西的精心打理,小店生意日漸熱鬧起來,每晚幾乎熬到11點才能抱起熟睡在餐桌上的小蘿蔔回家。
如今小蘿蔔2年級,作業量明顯比以前多了不少,每次寫作業都要熬到夜裡10點,儘管這個時候店裡的客人都已經離開了,但是在外人聽來依然十分熱鬧,媽媽的訓斥聲是孩子寫作業的背景音樂,「今晚又想熬到幾點?.......每天忙店裡還要陪你寫作業,還嫌我不夠辛苦是嗎?......你什麼時候才能懂事啊?」
這樣的生活場景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每當我們帶著滿身的疲憊下班回家,一打開門發現家裡被神娃搞得亂七八糟,檢查作業只有潦草的幾個字,頓時火氣沖天。想想犧牲化妝品和漂亮衣服給孩子報的興趣班,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油然而生。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讓孩子早點懂事,經常跟孩子說自己工作有多辛苦,為了養他有多辛苦......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好嗎?
孩子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當家長經常對他說每天工作很辛苦的時候,孩子就會潛移默化的受到負面影響。
首先,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一個人的自卑心理大多數都是從小時候開始的,很多時候兒童在某方面被朋友或者是家長錯誤的指責和嘲笑,都會對孩子的性格養成造成一定的影響。
比如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想到大人的指責最後不得已選擇放棄,遇到自己喜歡的零食或其他東西也會這樣,而現實生活中父母會認為這種表現非常懂事,但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已經造成了自卑的心理。
長期以往,還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當他發現同齡人甚至比自己幼小的孩子能夠擁有自己渴望得到的東西時,會產生羨慕、嫉妒,甚至是「恨」的不公平待遇心理,家長處理不正確的話,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嫌棄父母的逆反情緒。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 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現自己的負面情緒
孩子的行為受父母影響。我們甘願每天不辭辛苦的工作,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家長將所有的情緒表達在孩子的身上,會讓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對於孩子來說,聽到家長這樣說會非常厭煩,而且孩子想到自己讓父母如此辛苦,會深深感到自責,逐漸變得憂鬱悲觀起來,容易與家人產生隔閡感。
另外,家是溫暖的港灣,不管我們平時在外面經歷了什麼,都應該儘量帶著微笑回家,讓分別了一天的家人感到溫暖與欣慰。
2. 向老師尋求幫助
我們知道,無論孩子在家如何調皮,只要搬來老師,都會秒變「乖乖虎」。這也說明學校制定的規則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必要時家長可以向學校老師尋求幫助。
3. 學會和孩子溝通,避免嘮叨
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家長在教育孩子身上的花銷越來越大,應該上怎樣的學校,上怎樣的興趣班等等,都給家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家長壓力大的時候應該用積極的心態客觀分析,跟孩子聊聊生活中比較開心的事情,如同跟一位知心朋友聊天那樣娓娓道來,或者一起規劃每個階段的家庭任務,每一步計劃該如何實施,任何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每個家庭成員的努力等等,強調孩子的存在對於整個家庭來說有多重要。
請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與豐盛的物質、富足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龍寶小掌門」兒童學習app,這裡有金龜子、張騰嶽等七位央視主持人必背詩詞、成語、四大名著等大語文課程,更有少兒科普視頻和小學同步課程等你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