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玩,是走在前面好還是跟在孩子身後好?很多父母都做錯了

2020-11-01 神逗奶爸


為人父母,都有一種天生的保護欲,特別是當孩子年幼的時候,我們恨不得永遠讓孩子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我們擔心孩子有一丁點危險。

跟年幼的孩子在外面玩耍的時候,是走在孩子前面還是走在孩子後面?目測大多數父母都選的是後者。

事實上,我們也觀察到了一個現象:讓孩子走在前面的父母往往會因為比較放心,有更大的可能去低頭看手機,而讓孩子走在身後的父母則是頻頻回頭,心思更多地放在了觀察孩子周圍的環境上。

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理跟我們也一樣,當我們在他們的視線中時,孩子也會更坦然,從孩子的角度來看,讓孩子走在身後更能給他們安全感。

由此看來,讓孩子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後面,大多數父母都做錯了。


心理學角度:父母的安全感不是孩子的安全感

奶爸帶孩子在公園玩的時候,小小的兒子往往都被我丟在身後,屁顛屁顛地跟著我,起初是孩子奶奶吐槽,後來也有兩個比較熟的鄰居上來跟我講:「你怎麼能把這麼小的孩子甩在後面呢?多不安全!」

事實上,沒有人比我更在意兒子的安全,把他丟在身後對我來說是極沒安全感的,我敢把他丟在身後一是我對周邊環境的觀察和判斷,二是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

我不否認我兩歲多的兒子在外面摔過幾次跤,但他確實是得到了一些鍛鍊,相比那些把家長拋在身後亂跑亂撞的同齡小孩,他卻很少讓我消失在他的視線中,每每看我走得有些遠了,便會快步跟上來。

聽到有車聲他會趕緊前後看看,然後站在最邊上,當一個兩歲多點的孩子在你身後喊你「爸爸,有車車來了,走邊上!」的時候,我倍感欣慰。


兒童安全一直是父母們很在意的一件事情,只是在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孩子們往往沒有了面對危險的機會,跟在孩子身後的父母基本上都會及時阻止孩子做有危險的事情。

這種做法的不妥之處在於,一方面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往往更想要在父母不在的時候去嘗試做那些被阻止過的事情;另一方面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意外,都是在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沒認知到危險的時候發生的。

孩子認知危險的能力太弱才是最大的危險!

理論上講,最好的兒童安全教育,其實是適當讓孩子接觸危險,讓孩子對危險的事物心生敬畏,而不是一味的事前叮囑、事後說教,但這樣做就意味著父母少了那份想要的安全感。


可是,父母的安全感不是孩子的安全感,父母想讓孩子走在自己前面,所追求的實際上是自己內心的安全感。

站在孩子的角度,能看到家長在身邊其實就是孩子最大、最合理的安全感,合理之處在於他們知道父母這會兒沒盯著他,他自己做事會有那麼一點點分寸,不會因為有父母跟在身後「擦屁股」而做那種毫無顧忌的事情。

我的一個朋友平時走路他總是走在最後面,當我問他為何如此的時候,他很坦然:「不是我自卑,也不是我走前面會不自在,走在最後我能更放鬆,看得見身邊人在我的視線裡,就知道我沒有走散,有一種安全感。我小時候就喜歡跟在父母身後,看得見他們,我心裡會很安心。」

心理學研究發現,習慣於走在隊伍後面的人,一般都是比較細心、懂得照顧他人的人,而總喜歡一馬當先走在最前面的人,往往有很強的自我意識。


教育角度:父母先要做好一個「領導者」,孩子首先要做好一個跟隨者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永遠的老師,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基本能決定孩子的人生格調。

做父母,走在孩子前面,實際上是以身作則的另外一種解釋。

你希望孩子有好的人生,那你自己也要先過好自己的人生;想要孩子有教養,你得先管好自己;希望孩子快樂,你得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父母所沒有的,希望孩子有,很有難度。父母有的,就算我們不刻意去教,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將其變成自己的,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試想,一個脾氣暴躁的父母,如何指望孩子性情溫和?一個潑皮無賴的父母,如何指望孩子彬彬有禮?一個從來不碰書本有時間就玩遊戲的父母,如何指望孩子喜愛閱讀、愛學習?一個只會無私奉獻,犧牲自己無條件對孩子好的父母,如何指望孩子成為一個真正懂得對自己好、對他人好的人?

父母的行為準則,是孩子的指南針。

做父母,走在孩子前面,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對孩子的教育,孩子成年以後未必會走我們的老路,但我們走路的姿勢、我們拼搏的姿態、我們處事的方法,都將是孩子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最好的教育,潤物細無聲!

想要孩子走得遠、飛得高,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們要利用好自己的閱歷優勢,做一個好的「領導者」,讓孩子先學會做一個跟隨者。

至於能跟多遠,則不必刻意追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更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


結語

環境合適的時候,控制一下自己的保護欲,走在孩子前面吧!

一方面,我們想要的安全感,不是孩子想要的安全感,你想要盯著孩子,孩子內心裡何嘗不想父母總在他的視線中?

我們擔心孩子走散或者遇到危險會促使我們更關注孩子,而孩子也能自己去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努力跟上,自發的動力總歸是比催趕來的動力要可取。

另一方面,孩子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人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時候,要做一個好的「領導者」,一言一行走在前面,同時也要先教孩子做一個「跟隨者」,給孩子鋪路,不如教會孩子如何走路。

人說做父母要懂得如何放手,可是到底該如何有分寸地放手呢?不妨先從這一點做起!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

PS:讓孩子走在後面,在馬路上、人多的商場裡絕對不合適哦!這個時候,當然是牽著手最有愛啦!


相關焦點

  • 走在孩子的前面,還是後面?這個動作,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導讀:走在孩子的前面,還是後面?這個動作,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走在孩子的前面,還是後面?這個動作,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庭教育——聰明的父母懂得站在孩子身後,而不是擋在他們身前聰明的父母懂得站在孩子身後,而不是擋在他們身前
    人生就像一座獨木橋,前進比後退容易得多,父母走在孩子的前面,牽著孩子的手,父母把牽絆當成了習慣。認為走在前面的人就必須永遠得給後面的人遮風擋雨、披荊斬棘。殊不知,只要父母放開了手,孩子就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
  • 跟在「鋪路工」父母身後長大的孩子,家長辛苦,孩子卻學不會走路
    他們就像是鋪路工一樣,走在孩子面前為孩子掃平一切障礙,賣力建成條條「大路」。可是讓「鋪路工」父母最難過的是,夫妻倆辛苦為孩子鋪好了所有的路,這期間花力氣、花時間、花錢,到最後孩子卻不願意自己在平坦的路上多走一步。
  • 讓孩子害怕的父母不是好父母,讓孩子講出心裡話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一位媽媽自顧自地試衣服,3歲的兒子在外面玩。突然,兒子對著媽媽喊:我要拉臭臭。媽媽的表現只是很平淡的一句:想拉就拉唄!令人尷尬又氣憤的一幕出現了,3歲的兒子在服裝店裡就地拉臭臭。導致整個店鋪臭烘烘的,走了很多客人,店長對這位媽媽說:麻煩您清理一下吧。
  • 想讓孩子成績考得好,就給他物質獎勵?殊不知,很多人都做錯了
    當孩子又要考試了,你希望他能考得好,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激勵他呢?給他買衣服?帶他去大餐一頓?還是他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呢?估計使用物質獎勵的手段,多數家長都做過吧。殊不知,很多人都做錯了小麗今年已經上六年級了,成績一直不錯,可這段時間小麗精神總不在狀態,上課經常走神,作業有時還不交,老師打電話給她媽媽,問她是不是家裡有什麼事情,讓小麗不能安心學習。媽媽想了半天也沒有想到是什麼影響了小麗,就跟老師說可能是這段時間學習太累了,還說一定會好好管教孩子的。
  • 孩子,請你慢點走,等等身後背著行李的父母!
    孩子,請你慢點走,等等身後背著行李的父母!這些天到了開學季,常常看到父母送子女上大學的各種報導,以及各種各樣的評論。許多人都是很開心的。多數父母們臉上都帶著笑意,心裡充滿了自豪。孩子們大多數稚嫩的臉上,也是充滿了好奇和對未來的憧憬。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帶著笑意,有好些人一臉嚴肅,甚至還有一些明顯不高興的。
  • 預防孩子摔下樓梯,許多家長都做錯了,陪孩子爬樓梯的3條原則
    其中,2歲的男孩子在前面,爸爸媽媽加爺爺奶奶4個大人在後面跟著。玩了一會,嫌樓上玩的地方有點小,一家人就又浩浩蕩蕩地準備下樓去了。下樓時,仍是這個小男孩獨自走在S型樓梯的前面,4個大人依次跟在後面。就在小男孩快走下樓梯的時候,走在最的面的奶奶,因為手裡提著孩子的玩具拌了一下樓梯的欄柵。結果一腳踏空,直接撲在了她前面的老伴身上。
  • 認真陪孩子玩的父母,會讓孩子「越玩越優秀」
    跑過去一看,女娃淚眼婆娑地向媽媽「告狀」:「掰手腕爸爸每次都贏,他還嘲笑我,我不想跟他玩了!「男娃倒是沒哭,坐在一旁,拿著他爸的手機聚精會神地打遊戲。媽媽怒斥爸爸:「不是不讓你給他玩手機嗎?」爸爸也是一臉無辜加疲憊:「他嫌我沒意思,不願意跟我玩。」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又基本都是雙職工,可能很少有機會認認真真地陪我們玩遊戲。
  • 玩也是一種成長,請父母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玩耍
    在遊戲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反應能力等。很多戶外遊戲還能鍛鍊兒童的肢體靈活性,增進食慾,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十分有益。因此,遊戲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樣歡樂的遊戲氛圍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必然也非常親密與和諧。在遊戲中,如果發現孩子的言行舉止有問題,父母可以借用遊戲中的角色來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使勁摔打玩具,父母可以假裝成玩具,輕輕地說:「我好疼呀,小主人太不愛惜我了!」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慢慢學會愛惜自己的物品,因此,遊戲也是一種很好的親子溝通途徑。
  • 預防孩子摔下樓梯,許多家長都做錯了,陪孩子爬樓梯的3條原則
    4個家長陪著2歲的孩子出遊,結果在陪孩子上下樓梯時,因為無知,直接導致孩子慘遭踩踏,成為全家人的「肉墊子」。其中,2歲的男孩子在前面,爸爸媽媽加爺爺奶奶4個大人在後面跟著。玩了一會,嫌樓上玩的地方有點小,一家人就又浩浩蕩蕩地準備下樓去了。下樓時,仍是這個小男孩獨自走在S型樓梯的前面,4個大人依次跟在後面。
  • 「陪孩子,心好累,你怎麼心態這麼好呢?」
    8月1日開始,上幼兒園的兒子放暑假了,本來想著孩子如果願意參加學校暑假增設的興趣班,我則可以繼續上班。可兒子說暑假想玩,什麼興趣班也不想報。於是我毅然離職,暑假專注陪伴兒子。 很多家長都說,最怕的就是孩子放暑假,整天沉溺於電視、手機……而我則想著,兒子放暑假,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感受學校所不能接觸的一些東西。
  • 3歲以後玩這種遊戲,可以培養多方面能力,父母要多陪孩子玩
    3歲以後再玩反向遊戲,並推薦父母多陪孩子玩一玩反向遊戲,他在家裡經常陪孩子玩兒,在他給孩子們布置的遊戲室裡頭,也有專門的區域,來玩反向遊戲。當然,每個孩子的認知發展進度不同,可以觀察自己的孩子,看能否玩反向遊戲。1、玩反向遊戲好處:可以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 教育孩子,70%的父母都做錯了!你認為的好父母,孩子並不認可
    正如吳文君老師在《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結》一書中所寫的一樣:導師型的父母,會改變更多人的命運,改變更多家庭的命運,改變更多家族的基因。書中介紹了,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不要說教,不要否定,不要對抗;只要陪伴,只要引導,只要示範。
  • 誰陪孩子睡他就跟誰親,親媽錯過了,到時候也難彌補,別做錯
    ,現在不管晚上多難熬,都堅持自己陪孩子睡覺。誰陪孩子睡他就跟誰親,親媽錯過了,到時候也難彌補,別做錯!現在的年輕父母為了生活更好一點,需要放棄孩子好好工作,這樣想來其實也沒有錯,孩子只能交給老人看管,自己上班無能為力,不過上班了不意味著不能陪伴,還是有解決辦法的。
  • 如何養出一個好孩子?很多父母都忽略了關鍵點
    文/和雨似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從生下他們開始,直到他們長大,大多數父母一直都在操心,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面面俱到,可以說是招之則來,呼之則去。但愛孩子不等於過分寵愛甚至是溺愛,這樣做未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殊不知父母因為溺愛而導致孩子擁有的不良習慣正在摧毀他們。
  • 每一個不思悔改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對不斷錯過孩子改正機會的父母
    真正導致孩子縱身一躍,選擇永遠離開的,只是那兩巴掌麼?並不是,還有因為錯誤的教育方法而造成的親子矛盾。孩子的所表現出的脆弱與執拗,背後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一直陪伴孩子成長,見證了孩子的進步,同時也看到了孩子所犯的錯誤,每一個不思悔改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對錯過孩子改正機會的父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或者困難肯定會向自己身邊的人求助,尤其是朝夕相伴的家長。
  • 父母陪孩子遊戲,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愛玩遊戲是他們的天性,遊戲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沒有遊戲就沒有孩子的發展。任何一個孩子都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玩遊戲,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開心、最難忘的時間。因此為人父母,無論多忙,都應該有一份「閒情逸緻」陪孩子玩玩遊戲,陪孩子走過成長中的每一個日子。
  • 想讓孩子不玩手機,最好的辦法就是——陪孩子玩手機
    這雖然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但很多時候只管當時,也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在跟自己作對,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是陪孩子一起玩。任何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這會讓孩子更自信,更快樂。當父母陪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手機就只是手機,是一個娛樂工具而已,也就不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洪水猛獸。
  • 孩子寫作業,陪還是不陪?3個方面做好了,孩子獨立高效完成作業
    孩子對我已經具有一定的依賴性,不夠獨立,有時我就想不陪孩子寫作業了,可是我不陪,孩子就不高興,都已經升入三年級了,還不能獨立寫作業,這可怎麼辦呢?學習和其他事情一樣,也需要孩子獨立進行,不獨立就會產生依賴性,導致沒有主見,大大降低學習質量。
  • 陪孩子做作業成了父母的心病:這三個方法,孩子父母將受益終身
    陪孩子寫作業似乎成了父母最大的難題,甚至可以說成了一塊心病,令無數父母哀聲哉道。02、我國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講了許多關於她女兒圓圓的事情:圓圓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對寫作業感到根新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