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雨似
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從生下他們開始,直到他們長大,大多數父母一直都在操心,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面面俱到,可以說是招之則來,呼之則去。
但愛孩子不等於過分寵愛甚至是溺愛,這樣做未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殊不知父母因為溺愛而導致孩子擁有的不良習慣正在摧毀他們。
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可以這樣說,溺愛孩子是對孩子成長的不負責和傷害!
《簡愛》中壞表哥約翰就是在母親的溺愛中長大的。
他長得又胖又大,一張寬臉盤,膚色灰白,一副病容。吃起飯來狼吞虎咽,暴飲暴食。目光呆滯無神,兩頰松垂。他蠻橫無理、豬狗不如,經常無緣無故地打罵小簡愛。也不怎麼愛他的母親和姐妹。
雖然只是個14歲的孩子,雖說那個時代是男權至上,還不至於搞得流裡流氣,歸根到底,還是他的母親裡德太太的溺愛。
比如說,他本來早該住進學校去了,可是裡德太太卻把他接回家來住一兩個月,說是"由於身體不好"。連老師都吐槽不要送糕點糖果啥的去學校。
還有他虐待小簡愛,裡德太太不但不阻止,還支持。
小簡愛被他嚇得手足無措,無處哭訴,僕人就更不敢得罪他。
14歲可以說是一個人構建三觀的最好時期,引導得當,再跟他們講下道理,往往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與尊重。但裡德太太未加管束,任其胡作非為。可想而知這樣做的後果必定很嚴重。
溺愛孩子有什麼後果?
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忽視別人的需求,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孩子沒有分享的欲望,像個皇帝一樣,認為這個家的所有東西都是他的,習慣在家為所欲為。
所以說,約翰老是寫信找裡德太太要錢,認為給他錢是理所應當。他只知道接受而不懂得付出。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想得到什麼就會有什麼,可以說他們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然後就會覺得所有東西唾手可得,也就不需要學習,更不需要那些正確的價值觀,認為只要自己滿足就可以了,他們的思維就停滯在那種感覺裡。
所以,長大成人之後,就沒什麼能力,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
約翰最後成了賭棍,陷進去了,出不來,以至於名譽掃地。雖然他得到了一份家裡的財產,但是揮霍光了,之後因為接受不了自己沒錢就自殺了,裡德太太還因此中風。
無獨有偶,電視劇《都挺好》中被溺愛成媽寶的二哥,也是在用盡全力啃著老,反觀那個從小被漠視的小妹,卻被迫成為了一個強者。
表面上看來,父母對孩子真的付出很多,實則是父母心甘情願為奴的在教養孩子,這種過度地無限滿足的愛,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對於未來的選擇權。
但孩子成長路上確實少不了愛,這種愛當然不是溺愛,它需要父母不斷地去摸索,去學習,把握好尺度,讓孩子自由成長的同時又有安全感。主要做法如下:
1. 不要什麼時候都圍著孩子轉,也不要做任何事情都以孩子為中心,要讓孩子從小培養自理能力。父母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把焦點對準孩子。
所以父母,早早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長大了也不至於連基本生活能力都沒有。
2.要學會對孩子說"不"。給孩子們需要的東西,當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要硬起心腸說不。如果因為擔心孩子一直哭鬧個不停而一次次地妥協,慢慢地孩子就知道了父母的軟肋,當你以後再去教育孩子時就會很困難。在一開始就堅定態度,或許就能夠避免孩子一直耍無賴。
3.可以適當對孩子放手。孩子終歸會長大,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父母就要學著放手,讓孩子學著去獨立自主。畢竟父母總比孩子老得快。
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明知道孩子做錯了,也不去制止,會讓孩子心裡形成錯誤的想法,導致價值觀混亂。他們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對還是錯,長此以往,很難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由此可見: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將影響孩子一生,溺愛孩子反而會害了孩子。
結語
育兒更要育己。現在都在講科學育兒,父母可以不斷自我成長,才有可能得心應手地教養下一代。
所以,在任何一個時期,我們都可以關注怎麼去教養孩子,怎麼與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可以提早做好準備,總好過到時候的措手不及。
同時,從孩子身上也反射出來了父母身上的不足,通過這些不足之處,學會完善自己,並且努力自省讓彼此都變得更好。
閱讀,思考,感悟。分享有溫度的書,更關注自我成長,偶爾也會上天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