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過度養育,正在傷害孩子

2020-08-14 錢志亮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慢,他就想:「有什麼辦法能讓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累得筋疲力盡,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後對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

他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裡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這是我們熟知的「揠苗助長」的故事,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然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卻忘記了這個故事的教訓,總是用「揠苗助長」的方式養育孩子,在孩子的成長中參與過多掉進了「過度養育」的陷阱:

有了孩子後,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一切以孩子為中心;

怕孩子受傷、吃苦,這不讓做那不讓碰,盡全力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沒有危險的環境;

學習上,執著於孩子的成功,把育兒變成了產品開發,不惜斥巨資投入在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遊學項目中,仿佛沒有上重點、上名校,孩子的人生就沒希望了;

生活和學習中,對孩子的事情插手過多,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一切,控制孩子。

所謂過度養育,指的就是上述這些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過度關注、過度幹涉的教育。

一、過度養育,如何傷害孩子?


有些家長,在孩子剛學會走路時怕摔跤,就一直抱著孩子,不讓他走路,結果導致孩子長到兩三歲了還走不穩路,經常摔跤。

孩子自己的事情,捨不得讓他做,家長幫他做好,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遇到挫折,或願望得不到滿足時,家長捨不得孩子傷心、失望,就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只想看到孩子開心快樂;

前段時間,還有家長舉報某動畫片中人物頭髮五顏六色,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相關部門被迫下架了該動畫片······

保護是必要的,但不能過度,否則孩子會覺得外在世界到處充滿危險,身心發展受限,不敢嘗試和挑戰,變得膽小脆弱,畏畏縮縮。

一直把孩子保護在一個沒有危險因素,無菌的「溫室「中,孩子只會長成一個「巨嬰」,各種能力低下,缺乏責任感,步入社會後很難生存。

家長真正要做的,應該是教孩子有辨別危險的能力、對信息的判斷力,掌握技能避免受傷,體會自然的挫折感,敢於試錯和挑戰,走向成長與成熟。

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2015年的TED演講《正確的教育方式:避免過度呵護》中指出:

「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

自我能效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們做出的行動,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產生結果。」

在學習上,如果家長過度指導和幹涉,盯著孩子寫作業、完成任務,片面地追求高分,只憑自己的一廂情願給孩子制定好各種計劃,會破壞孩子的自驅力。

孩子從按照自己的興趣、求知慾去主動學習,變成了為家長學習、為達到父母的期望去考高分,被動地應付,長此以往,必然容易對學習厭倦、抗拒,產生無意義感。

家長的過度養育,讓孩子原本在其成長中的主體地位被模糊,意願得不到尊重,沒有選擇和決定權,將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心,自我價值感低下,早早地失去了成長的活力。


二、多關注孩子內層能力的培養


在孩子的教育上,許多父母充滿了著急和焦慮,催著趕著孩子努力考高分、考名校;學鋼琴學畫畫,要多才多藝,考級拿獎。

喜歡和別人家父母互相攀比,比誰投入得多,學得多;拿孩子的成績攀比,比過了沾沾自喜,比不過了又開始憂慮、操心,再去給孩子施加壓力。

這樣一種「教育競賽」,讓父母容易失去分寸,過度養育孩子,導致父母和孩子都身心俱疲,卻又無法停下來。

其實,教育沒有這麼累。孩子的分數,即便是高考分數,也無法決定他的未來。

前段時間,華為「天才少年」項目人選確定,引發廣泛討論,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張霽拿到最高一檔的年薪,201萬,目前能拿到這檔年薪的全球僅4人。

了解張霽的成長經歷會發現,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永遠不是短期內的成績表現。

張霽第一年高考成績不理想,復讀了一年。第二年雖然很努力,也只勉強上了一個普通的三本——武昌理工學院。

之所以能達到現在的成就,全靠一路以來不懈的努力、強烈的求知慾與進取心,以及對目標的堅持追求,才能厚積薄發。

而這些,與從小父母給他培養起來的能力和品質是分不開的。

張霽的父母都是老師,常會教導兒子一些原則性的道理,比如「該玩的時候開心玩,該學的時候認真學。」

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培養孩子的品質,比如獨立思考能力。

遇到問題,父母會一起冷靜分析這個選擇好在哪裡,不利的影響在哪裡,然後再由張霽去做選擇。

除此之外,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決定,父母都會放手讓張霽自己做主。即使兒子碰壁,父母也坦然接受,絕不輕易幫忙。

教育孩子,家長的目光應該放長遠些,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前100米、500米的暫時領先或落後不能代表什麼,重要看孩子有沒有堅持跑下去的耐力和恆心。

心理健康、自尊自信的建立、人格發展、思維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興趣,好奇心,求知慾,這些內層能力,才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軟實力」。

不要過多糾結於孩子的分數、榮譽,多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

在教育過程中,更多地幫助孩子端正態度,培養品質,如做事專注、認真、耐心,有韌性,不怕輸,肯堅持。

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家長要注意不要插手太多,孩子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做,該承擔的責任自己承擔,多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不苛責孩子,多讓他探索、試錯。

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再去引導他,給他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正如《自驅型成長》一書中的兩段話: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成為把自己看做是孩子的『諮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是經理人』。」

「這份『自己說了算』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動進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來的動力。因為『你想要』,而不是被迫地成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人。」

家長明白這些道理,不要過度焦慮、著急,避免掉入「過度養育」的陷阱,才能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創文章,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相關焦點

  • 過度養育正在廢掉你的孩子
    不,其實這是過度養育的結果。 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史丹福大學新生教務長——朱莉.禮斯科特在《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指出,過度養育對於子女的生活,父母表現出高度指導、過度保護、過度介入的傾向。導致孩子成年卻未成人,既缺乏基本生活能力,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 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
    導讀: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前幾天我的朋友告訴我,她患有中度抑鬱症。
  • 過度保護的父母:如何放手養育獨立的孩子
    你想讓你的孩子是健康的,安全的,並成功的-所以難怪你會發現自己幫助了一點太過多或加強在保存一天任何時候去的東西稍微歪。但是,不斷的「 直升機 」活動可能會阻礙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過度保護父母意味著好,但是追求完美往往弊大於利。那麼,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保護過度的父母?潛在的後果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您現在如何才能阻止無意的窒息呢?
  • 「過度養育」陷阱:孩子為什麼失去了創造力?
    在子女教育方面,很多人恰恰相反,過度養育,讓孩子失去了創造力。過度滿足、過度養育,就沒這麼簡單了。最大的危害是,它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一件事——創造力是怎麼來的。創造力的核心,一個是創,開創的創;一個是造,製造的造。開創前人沒有的道路,製造存在於未來世界、現在還沒有的物品,才叫創造。
  • 小學生科研獲獎的思考:過度養育與科學養育的度,如何把握?
    它是指父母嚴格管控孩子的成長、高密度投入孩子教育,執著於孩子的超前發展,以期讓孩子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功。讓人糾結和焦慮的是,「過度養育」,一邊被人們所批判,一邊又盛行於世。本文通過對最近發生的「小學生科研獲獎」事件的思考,從社會、心理、經濟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過度養育」的深層原因,揭示其合理性的一面。
  • 從小被過度養育成「聽話」的孩子,他們的青春沉穩得可怕
    但其實,心理學家發現,從小在過度養育下越乖、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就越缺乏挑戰權威的勇氣和敢於創新的精神;相反看上去更「叛逆」的第二種孩子,卻更有可能收穫一種美好的品質——自主性。那麼各位爸媽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過度養育呢?可以問自己3個問題,第一孩子遇到問題是不是都來找你?
  • 操縱性養育孩子的三種常見方式以及對孩子造成的長期傷害
    養育孩子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涉及做出影響孩子生活的選擇。被動的父母允許他們的孩子做出自己的決定,並傳達冷漠的態度。過度控制的所謂「 直升飛機 」父母試圖以他們認為最合適的方式改變孩子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動性和控制性在發展上都是適當的;父母希望青少年承擔刷牙的責任,但不會期望幼兒承擔同樣的責任。
  • 過度教養,是你綁架了孩子,還是孩子綁架了你?
    我們做父母的肯定都關心自己的孩子,特別擔心他們會不會出事兒,會不會犯錯,但是養育不能只講本能,只講感情,還要講科學,從科學上看,過度養育對孩子弊大於利。很多過度養育的父母都會說,我也是沒辦法呀,現在的社會沒有以前安全了,我小時候五歲就能自己上街打醬油了,現在十歲的孩子也會被拐走,還有那麼多熊孩子,將來上學還有校園暴力,不多保護點兒行嗎?而且現在的社會比以前競爭殘酷的多。
  • 允許孩子長大!《貝西成長的奧秘》正確的養育:自然而非過度
    >家庭環境的不同、理念不同,培養出來的孩子性情、品格、身心靈的截然不同的孩子,這樣的對比,立意鮮明家庭教育為第一重要的教育;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要素。何為正確的養育?正確的陪伴?在這本書裡用故事情節描述,看起來輕鬆又受教,情不自禁的被感染和感動。感謝讓我遇到這本書,有了堅定的教育方向和具體的指引。《貝西成長的奧秘》被西方文學家和教育家稱作「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生動指南「。
  • 過度節儉正在「傷害」你的孩子,孩子在默默承受,寶媽別不當回事
    有一些家庭從小給孩子灌輸過度節儉的思想,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的人生格局,影響到孩子的交友和未來的成長。希望父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學會什麼才是真正的節約,為孩子塑造正確的節約觀。所以家長一定要為孩子培養正確的節約觀,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節儉什麼時候的節儉是不必要的,讓孩子形成一個正確的三觀。2、毀掉孩子的健康瞎節儉的家庭可能會因為一件小事毀掉孩子的健康。節儉並不是指在任何事情上都竭盡全力的省錢,比如在飲食上,飲食質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家長為了小便宜,每次都買打折的食品。
  • 痛心,2歲半孩遭父親抱摔,你的情緒正在傷害孩子
    那是你自己的孩子嗎?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你連禽獸都不如。記者了解到,孩子在醫院搶救無效已經離世。令人痛心,希望天堂那邊沒有傷害。目前犯罪嫌疑人劉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辦理看著新聞內心久久不能平息,2歲的孩子像個天使一樣,怎麼下的去手。
  • 為什麼孩子不肯聽你的話?三種破壞父母權威的養育方式
    孩子不肯聽話是很多父母會遇到的問題。不管你是民主型父母還是權威型父母,都會希望孩子能跟你保持良好的溝通。當你發現你無論說什麼,說的是否有道理,孩子都不肯接受時,一定是你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破壞父母權威的三種常見的養育方式,以及改進方案。好消息是,你可以隨時改變你的養育方式,以改善親子關係。
  • 請停止你的過度餵養!不僅害了孩子,還傷害了自己,新手爸媽必看
    導讀:請停止你的過度餵養!不僅害了孩子,還傷害了自己,新手爸媽必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請停止你的過度餵養!不僅害了孩子,還傷害了自己,新手爸媽必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是什麼樣?
    小區裡有個不那麼受歡迎的孩子,剛剛7歲,就叫他「小霸王」吧。我之前某次發微頭條的時候提到過他。為什麼叫他「小霸王」呢,因為他和他家人最近幾個月一下子成了小區幾乎無人不知的紅人。他的案例就屬於我認為的「過度保護」的例子。
  • 孩子三歲還是不願自己吃飯,寶媽看看這三條標準,是否過度養育了
    有一次碰到這樣一個場景,兩個小女孩,年紀差不多,她們這時候都想去玩滑滑梯,可是兩個人都不說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就過來和孩子說了,「你們倆可以一起玩麼,可以讓妹妹玩一會麼?她還沒有玩過呢。」
  • 孩子總是憋不住尿,家長們的「尿不溼焦慮」,其實正在傷害孩子
    這也導致了很多家長陷入了孩子的「尿不溼焦慮」當中。一、家長們的「尿不溼焦慮」,其實正在傷害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很多父母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育兒焦慮」。而育兒焦慮症是指父母對孩子越來越重視,在培養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出現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的行為引發的父母的焦慮。
  • 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正在傷害孩子
    朱媽媽的這種做法,就是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他們正在傷害孩子,而不自知。他們喜歡硬塞給孩子一些自以為孩子需要的東西,不惜以付出自我的方式,來過度幹涉孩子的生活,但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無異於在用親情捆綁住孩子的手腳:孩子,我為了你,什麼都願意付出,你必須得聽我的!你該怎麼活?交什麼朋友?去哪裡?做什麼工作?
  • 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家長要謹記
    ,你中了幾個?在以往生活水平沒那麼好時,孩子能夠在大自然裡自由地和探索,但如今很多父母會對孩子保護過度,他們會為了保護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有過多的限制,比如:為了防止孩子感染細菌,不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為了不讓孩子受欺負,不讓孩子交朋友等等,這樣的養育方式是錯誤的,它會讓孩子失去了自由,也會讓孩子失去了主見。
  • 心理學家提醒:這6個跡象,說明你正在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
    相信我們為人父母,沒有人願意自己養育出來的小孩是自卑的,我們都渴望可以養育出自信的孩子。但令人震驚的是,其實很多小孩的自卑感是從小就如影隨形的。近日看到一則視頻,一個黑人小姑娘看到鏡頭裡的自己,突然發出「我好醜啊」的感嘆。
  • 國外著名心理學家:這8個跡象,表明你正在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
    他總結出了孩子過度自卑的8個表現,提醒父母要隨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當他們過度追求完美但卻沒有達到目標時,孩子往往會極度沮喪、喪失自尊、承受巨大壓力而崩潰,對自己的認知失調。他們通過批判別人來掩飾自己的過錯,「保護」自己免受別人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