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果樹,澆水施肥太多,會枝葉茂盛,但不結果。
獵人打獵前,不會讓獵狗「飽餐」,只會讓它吃個半飽甚至餓著。這時候的獵犬,最靈敏、最機智、最勇猛。
想提高學習效率,最好的狀態,就是「有點飢餓感」「稍微冷一點」,不要那麼舒服。吃飽了、喝足了,暖風習習,效率一定低。
賈伯斯說「保持飢餓」,就是這個道理。
在子女教育方面,很多人恰恰相反,過度養育,讓孩子失去了創造力。
01需求立馬滿足,孩子還需要成長嗎?
因為懶,或者想讓自己更懶一點兒,人類有了各種發明。
因為餓,人類有了努力前行的動力。這是原始本能。
孩子的成長,是一樣的道理。你不遵循,就容易出問題。
發展或者成長,都基於欲望。比如嬰兒學會翻身、爬行,並不是他自己想「我要嘗試一下新動作」,而是前面有誘惑他的東西,他要一窺究竟。
如果一個孩子所有的欲望,不需要自己動手,就能立即得到滿足,那麼,他一定會出現某方面的發育遲緩。
有一個孩子,說話很晚,父母都語言流暢,很是不解。找到專家,發現了原因:照顧得太好了。
孩子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能滿足。他還有必要說話嗎?沒有,因為一切都滿足了,甚至過度滿足了。沒有了欲望,說話自然就晚。
有句話叫「貴人語遲」,意思是說話晚的孩子,將來成為「貴人」的概率高。
是不是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說話晚的,多是「貴人」的孩子?家庭條件好,對孩子照顧太優渥,孩子無論學說話還是成長,都會變得遲緩。
道理容易理解:一個整天有人抱、有人抬的孩子,是沒有必要學會走路的。
國外有個「延遲滿足」理論,意思是讓孩子「先完成一個任務,然後獲得滿足」。比如,孩子想玩手機,必須先完成作業。玩手機的「滿足」要通過做作業來「延遲」一下。
很多孩子只能「即刻滿足」,有了糖馬上吃掉,絕不會等15分鐘。
事實證明,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未來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比只能「即刻滿足」的孩子,要成功得多。
02創造力來自何方?
「即刻滿足」雖然不好,倒也不是太大的問題。過度滿足、過度養育,就沒這麼簡單了。
最大的危害是,它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一件事——創造力是怎麼來的。
創造力的核心,一個是創,開創的創;一個是造,製造的造。
開創前人沒有的道路,製造存在於未來世界、現在還沒有的物品,才叫創造。
跟在前人的腳步後面走,循規蹈矩,按部就班,一切按照大人規定好的路線來——這樣的孩子,不可能有創造力。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培養創造力的路徑。
觀察一下,你會發現,越「幼稚」的孩子,越有創造力;越「成熟」的孩子,越缺乏創造力。
小時候用身體孵雞蛋的愛迪生,最終成了偉大的發明家。
創造力的源泉,是「走別人未走過的路」。把所有的路都給孩子設置好、安排好,會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機器,絕不會是一個具備創造力的人才。
03為什麼「過度養育」會扼殺創造力?
過度養育,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原因在於:孩子自主的探索,會有無數種可能、無數條路,而過度養育,則只讓孩子走一條路。
兩三歲的時候,你給孩子一隻蠟筆。這隻簡單的蠟筆,會讓孩子發散出無數種可能:
他會設計能飛的樓,會創造各種神奇的生物,會讓爸爸媽媽成為天使,會讓地球找到媽媽……
「可能性」越多,創造力就越強。
然而,如果在孩子用一根蠟筆就可以獲得滿足的時候,你給他一個高級電動玩具或者手機、電子產品,會發生什麼?
會飛的樓,神奇的生物,爸媽天使,地球找媽媽……這些都將不復存在,孩子直接跨越了成長所需要的不同階段,從「原始社會」跳到了現代社會。
慢慢成長過程中的所有可能性、所有路徑,都消失了;他的眼中、心中,很快被最高級的事物充滿。
不同路徑的消失,意味著只剩下了一種可能性,意味著創造力的消失。
不同的路徑,有時候意味著差錯,有時候意味著走彎路;過度養育,則是「捷徑」。
而現實的問題是,創造力和差錯、彎路相伴相生,卻與捷徑互相排斥。
04創造力和差錯相伴相生
沒有差錯,沒有彎路,沒有岔路,就沒有創造力。在正確和前人設計好的路線上走,只需要循規蹈矩,不需要創造力。
遇到差錯,走了彎路,進了岔路,你才需要去重新設計,去開創性地制定規則。
很多偉大的發明、發現,都是經歷差錯、走上「岔路」的結果。
比如青黴素的發現。如果不是實驗室條件差,細菌培養皿不小心掉入了黴菌孢子,這個拯救無數人生命的發現,會無限延遲。
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也是科學家在其他實驗中的一個「意外」發現。
「偉哥」是科學家在研究心腦血管藥物的過程中,走了「岔路」,無意中發現的。
科研人員研製了一種膠水,發現粘度不夠,研製失敗。經營人員靈機一動,把這種膠水加以改造,於是有了後來風靡世界的「即時貼」。
創造力和差錯相伴相生。固定的軌道,是不會有創造力的。
05過度養育=沒有岔路+沒有意外
創造力需要「意外」,需要「岔路」,但過度養育扼殺了意外,屏蔽了岔路。
小學生研究基因、研究癌症、研究茶多酚,也是一種「過度養育」。更通俗的說法,叫拔苗助長。
通過家長或老師代勞,小學生就能研究、撰寫基因方面的論文——即便裡面真有小學生自己的貢獻,也可以毫不猶豫地認為,他走了捷徑之後,各種彎路岔路、各種可能性都會被扼殺,將來會缺乏創造力。
能研究基因的,假定是碩士這個級別;從小學生到碩士生,孩子會不斷碰壁、不斷探尋、不斷摸索,即便走了彎路,最終發現「教科書是對的」,他也因為各種碰壁、彎路而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積累,有了自己的創造衝動。
這對他創造力的保持,大有好處。
他可以否定基因的存在,可以認為癌症比感冒還好治,可以認為茶葉裡沒有茶多酚……這種否定或者岔路,是他創造力的源泉。
如果他固執地認為基因不存在,說不定會發現另一種和基因類似的東西。但如果小學階段,老師直接告訴他結論,他就沒有必要創造了。
家長代勞,孩子獲獎;孩子還沒準備好欲望,就得到了滿足。好比他還沒當上學習委員,家長就幫他評上高級工程師了……
很多時候,家長以為的捷徑,恰恰是扼殺孩子創造力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