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養育」陷阱:孩子為什麼失去了創造力?

2020-11-04 高了高

一棵果樹,澆水施肥太多,會枝葉茂盛,但不結果。

獵人打獵前,不會讓獵狗「飽餐」,只會讓它吃個半飽甚至餓著。這時候的獵犬,最靈敏、最機智、最勇猛。

想提高學習效率,最好的狀態,就是「有點飢餓感」「稍微冷一點」,不要那麼舒服。吃飽了、喝足了,暖風習習,效率一定低。

賈伯斯說「保持飢餓」,就是這個道理。

在子女教育方面,很多人恰恰相反,過度養育,讓孩子失去了創造力。

01需求立馬滿足,孩子還需要成長嗎?

因為懶,或者想讓自己更懶一點兒,人類有了各種發明。

因為餓,人類有了努力前行的動力。這是原始本能。

孩子的成長,是一樣的道理。你不遵循,就容易出問題。

發展或者成長,都基於欲望。比如嬰兒學會翻身、爬行,並不是他自己想「我要嘗試一下新動作」,而是前面有誘惑他的東西,他要一窺究竟。

如果一個孩子所有的欲望,不需要自己動手,就能立即得到滿足,那麼,他一定會出現某方面的發育遲緩。

有一個孩子,說話很晚,父母都語言流暢,很是不解。找到專家,發現了原因:照顧得太好了。

孩子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想要的東西馬上就能滿足。他還有必要說話嗎?沒有,因為一切都滿足了,甚至過度滿足了。沒有了欲望,說話自然就晚。

有句話叫「貴人語遲」,意思是說話晚的孩子,將來成為「貴人」的概率高。

是不是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說話晚的,多是「貴人」的孩子?家庭條件好,對孩子照顧太優渥,孩子無論學說話還是成長,都會變得遲緩。

道理容易理解:一個整天有人抱、有人抬的孩子,是沒有必要學會走路的。

國外有個「延遲滿足」理論,意思是讓孩子「先完成一個任務,然後獲得滿足」。比如,孩子想玩手機,必須先完成作業。玩手機的「滿足」要通過做作業來「延遲」一下。

很多孩子只能「即刻滿足」,有了糖馬上吃掉,絕不會等15分鐘。

事實證明,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未來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比只能「即刻滿足」的孩子,要成功得多。

02創造力來自何方?

「即刻滿足」雖然不好,倒也不是太大的問題。過度滿足、過度養育,就沒這麼簡單了。

最大的危害是,它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一件事——創造力是怎麼來的。

創造力的核心,一個是創,開創的創;一個是造,製造的造。

開創前人沒有的道路,製造存在於未來世界、現在還沒有的物品,才叫創造。

跟在前人的腳步後面走,循規蹈矩,按部就班,一切按照大人規定好的路線來——這樣的孩子,不可能有創造力。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培養創造力的路徑。

觀察一下,你會發現,越「幼稚」的孩子,越有創造力;越「成熟」的孩子,越缺乏創造力。

小時候用身體孵雞蛋的愛迪生,最終成了偉大的發明家。

創造力的源泉,是「走別人未走過的路」。把所有的路都給孩子設置好、安排好,會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機器,絕不會是一個具備創造力的人才。

03為什麼「過度養育」會扼殺創造力?

過度養育,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原因在於:孩子自主的探索,會有無數種可能、無數條路,而過度養育,則只讓孩子走一條路。

兩三歲的時候,你給孩子一隻蠟筆。這隻簡單的蠟筆,會讓孩子發散出無數種可能:

他會設計能飛的樓,會創造各種神奇的生物,會讓爸爸媽媽成為天使,會讓地球找到媽媽……

「可能性」越多,創造力就越強。

然而,如果在孩子用一根蠟筆就可以獲得滿足的時候,你給他一個高級電動玩具或者手機、電子產品,會發生什麼?

會飛的樓,神奇的生物,爸媽天使,地球找媽媽……這些都將不復存在,孩子直接跨越了成長所需要的不同階段,從「原始社會」跳到了現代社會。

慢慢成長過程中的所有可能性、所有路徑,都消失了;他的眼中、心中,很快被最高級的事物充滿。

不同路徑的消失,意味著只剩下了一種可能性,意味著創造力的消失。

不同的路徑,有時候意味著差錯,有時候意味著走彎路;過度養育,則是「捷徑」。

而現實的問題是,創造力和差錯、彎路相伴相生,卻與捷徑互相排斥。

04創造力和差錯相伴相生

沒有差錯,沒有彎路,沒有岔路,就沒有創造力。在正確和前人設計好的路線上走,只需要循規蹈矩,不需要創造力。

遇到差錯,走了彎路,進了岔路,你才需要去重新設計,去開創性地制定規則。

很多偉大的發明、發現,都是經歷差錯、走上「岔路」的結果。

比如青黴素的發現。如果不是實驗室條件差,細菌培養皿不小心掉入了黴菌孢子,這個拯救無數人生命的發現,會無限延遲。

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也是科學家在其他實驗中的一個「意外」發現。

「偉哥」是科學家在研究心腦血管藥物的過程中,走了「岔路」,無意中發現的。

科研人員研製了一種膠水,發現粘度不夠,研製失敗。經營人員靈機一動,把這種膠水加以改造,於是有了後來風靡世界的「即時貼」。

創造力和差錯相伴相生。固定的軌道,是不會有創造力的。

05過度養育=沒有岔路+沒有意外

創造力需要「意外」,需要「岔路」,但過度養育扼殺了意外,屏蔽了岔路。

小學生研究基因、研究癌症、研究茶多酚,也是一種「過度養育」。更通俗的說法,叫拔苗助長。

通過家長或老師代勞,小學生就能研究、撰寫基因方面的論文——即便裡面真有小學生自己的貢獻,也可以毫不猶豫地認為,他走了捷徑之後,各種彎路岔路、各種可能性都會被扼殺,將來會缺乏創造力。

能研究基因的,假定是碩士這個級別;從小學生到碩士生,孩子會不斷碰壁、不斷探尋、不斷摸索,即便走了彎路,最終發現「教科書是對的」,他也因為各種碰壁、彎路而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積累,有了自己的創造衝動。

這對他創造力的保持,大有好處。

他可以否定基因的存在,可以認為癌症比感冒還好治,可以認為茶葉裡沒有茶多酚……這種否定或者岔路,是他創造力的源泉。

如果他固執地認為基因不存在,說不定會發現另一種和基因類似的東西。但如果小學階段,老師直接告訴他結論,他就沒有必要創造了。

家長代勞,孩子獲獎;孩子還沒準備好欲望,就得到了滿足。好比他還沒當上學習委員,家長就幫他評上高級工程師了……

很多時候,家長以為的捷徑,恰恰是扼殺孩子創造力的捷徑。

相關焦點

  • 你的過度養育,正在傷害孩子
    然而現實生活中,家長卻忘記了這個故事的教訓,總是用「揠苗助長」的方式養育孩子,在孩子的成長中參與過多,掉進了「過度養育」的陷阱:有了孩子後,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所謂過度養育,指的就是上述這些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過度關注、過度幹涉的教育。
  • 過度養育正在廢掉你的孩子
    大到說話如何發音標準,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這位媽媽都進行著認真的指導,只要孩子有地方做得不夠好,她都會立即指出來並告訴孩子該如何做。結果,這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越來越差,剛上小學時,孩子的成績還是班上的前三名,六年級畢業時,卻成了班上的倒數第三名。男孩現在上了初中,各方面仍然毫無起色,並且還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呢?
  • 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
    導讀: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過度養育,正在毀了我們下一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前幾天我的朋友告訴我,她患有中度抑鬱症。
  • 為什麼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養育孩子的初心?
    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開始有了比較,和別的孩子比,為什麼我的孩子膽子小?為什麼我的孩子運動能力差?為什麼我的孩子個子矮?為什麼我的孩子還不會開口說話…… 等孩子上了學,我們對孩子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要考更高的分,要會更多的才藝。然後看到別的孩子學這個、學那個,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後。
  • 小學生科研獲獎的思考:過度養育與科學養育的度,如何把握?
    它是指父母嚴格管控孩子的成長、高密度投入孩子教育,執著於孩子的超前發展,以期讓孩子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功。讓人糾結和焦慮的是,「過度養育」,一邊被人們所批判,一邊又盛行於世。本文通過對最近發生的「小學生科研獲獎」事件的思考,從社會、心理、經濟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過度養育」的深層原因,揭示其合理性的一面。
  • 養育差異還是養育陷阱?——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還是已經陷入「養育陷阱」。 關鍵詞:教養方式;階層差異;養育陷阱;異質性影響 一、問題提出 近些年,「直升機育兒」「虎媽」等密集型、高強度養育方式引起了廣泛討論和關注。父母不僅是孩子的保護者和監督者,還深度介入孩子的教育生活。
  • 我國現階段家庭教養方式已經陷入「養育陷阱」?-虎嗅網
    養育陷阱」。「養育陷阱」。社會開始提出當代家庭教育是否出現父母時刻出現在子女學習、生活,監管孩子一切行為的「過度育兒」現象。德普克教授和齊利博蒂教授並不支持「過度」這一說法,他們在著作《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中指出,養育孩子與社會不平等程度、教育回報率密切相關,在收入不平等程度較高但教育回報率也較高的情況下,父母管束子女的行為、督促子女學習,讓他們成為優秀學生升入好的大學,是一種訴求高回報的「理性」行為。
  • 從小被過度養育成「聽話」的孩子,他們的青春沉穩得可怕
    但其實,心理學家發現,從小在過度養育下越乖、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就越缺乏挑戰權威的勇氣和敢於創新的精神;相反看上去更「叛逆」的第二種孩子,卻更有可能收穫一種美好的品質——自主性。那麼各位爸媽如何判斷你是否正在過度養育呢?可以問自己3個問題,第一孩子遇到問題是不是都來找你?
  • 研究曝:電池玩具會讓孩子失去想像力與創造力
    孩子的時間若都耗費在聲光玩具上,將會無法自己組織一套遊戲架構,因為聲光玩具是固定的一個按鈕一個動作,除了娛樂之外,並不會刺激孩子其他能力。停止供應電池玩具,孩子變得有想像力與創造力朋友家的孩子出生後不久,陸續收到來自親朋好友的玩具禮物。而這些聲光具佳的玩具,讓爸爸意識到孩子會因此而對父母失去興趣。
  •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被過度保護的孩子是什麼樣?
    小區裡有個不那麼受歡迎的孩子,剛剛7歲,就叫他「小霸王」吧。我之前某次發微頭條的時候提到過他。為什麼叫他「小霸王」呢,因為他和他家人最近幾個月一下子成了小區幾乎無人不知的紅人。他的案例就屬於我認為的「過度保護」的例子。
  • 過度保護的父母:如何放手養育獨立的孩子
    什麼是過度保護父母?過度保護的父母試圖讓孩子免受身體,精神或情感上的痛苦。他們想確保自己的孩子成功,以便他們可以緩和道路或減輕日常生活的打擊。問題在於,他們常常在尋求幫助孩子達到目標並代表他們的孩子嚴格控制決策的過程中擁有遠見,認為他們知道自己最擅長。
  • 孩子三歲還是不願自己吃飯,寶媽看看這三條標準,是否過度養育了
    在她們相互熟悉完一個階段後,兩個小朋友會自己想到解決辦法,也許不是那麼公平,但是沒關係,這樣可以讓孩子自己體驗一下如何和其他小朋友解決問題的過程。除了小朋友之外,很多大朋友依然處於這樣過度養育的情況。你要是問這些家長:「孩子已經這麼大了,為什麼不讓他自己來學校呢?」家長會有一大堆理由來告訴你,「怕路上不安全」,「怕他太辛苦」,寧願自己辛苦一點,也不要孩子受累了。
  • 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家長要謹記
    在以往生活水平沒那麼好時,孩子能夠在大自然裡自由地和探索,但如今很多父母會對孩子保護過度,他們會為了保護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有過多的限制,比如:為了防止孩子感染細菌,不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為了不讓孩子受欺負,不讓孩子交朋友等等,這樣的養育方式是錯誤的,它會讓孩子失去了自由,也會讓孩子失去了主見。
  • 你可能正在抹殺孩子的創造力
    (也就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除開一些天生是天才的孩子之外,家長需要在背後助力。所以家長們不應該讓孩子一直保持高強度的學習狀態,想想在學校裡,為什麼一堂課只有45分鐘或者40分鐘?為什麼要安排下課的5分鐘來讓孩子進行休息?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孩子自己可能不會察覺自己「學習了太長時間」,家長應該適當地提醒孩子,端果盤或者端牛奶進孩子的房間提醒孩子注意休息都是很好的方法。
  • 養育孩子就像養育樹,是自由生長搏擊風雨?還是圈養花盆澆水施肥
    養育孩子就像養育一棵樹,是否能長成參天大樹,不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輔助。 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不同的,當然產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 允許孩子長大!《貝西成長的奧秘》正確的養育:自然而非過度
    六個月失去雙親,來到以她為中心的家庭,九歲來到了姨媽家,一年的時間孩子的變化是驚人的:膽小——勇敢孱弱——健壯臉色蒼白——臉色紅潤緊張焦慮——健康快樂被人照顧——照顧別人無力無能——自立立人前後兩個>家庭環境的不同、理念不同,培養出來的孩子性情、品格、身心靈的截然不同的孩子,這樣的對比,立意鮮明家庭教育為第一重要的教育;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要素。
  • 養育中的過度保護:令人窒息的「以愛之名」
    當孩子想掙脫,她便一次次地收緊翅膀,直到彼此都無法呼吸。影片的最後,只有母親一個人踉蹌前行的背影。害怕失去的,終將永遠失去。為什麼我們明明深愛孩子,卻不自覺地控制孩子?為什麼我們明明想保護孩子,卻給孩子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呢?
  •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過度教育是影響孩子創新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塊地,用過量的化肥施,反而會傷害土本身,到最後,一年年的侵蝕下,這塊農田最終必然會失去活力,而「過度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剛上6年級的孩子,學會了吹薩克斯,當著鏡頭,他即興表演了一段,而且吹得十分有模有樣。但是當問起他為什麼要學吹薩克斯的時候,孩子的回答是:為了緩解學習壓力。
  • 別扼殺孩子的創造力: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有多麼重要?
    為什麼家長們都不喜歡孩子做這些「不務正業」的事情?因為父母們沒有看到孩子在自己所喜歡的事情當中,專注力的提高和創造力的發掘。拒絕了孩子在自我世界裡的探索,是扼殺了他們在創造方面的樂趣。是家長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或許連生活了幾十年的父母都未曾得知,創造力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一、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創造能力」愈發下降?「死讀書」現象越來越嚴重。
  • 孩子過早學習好不好?別讓填鴨式教學扼殺孩子創造力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因此,早早地為孩子準備了各種興趣班與補習班……而目的也是讓自己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競爭中能快人一步。但是,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比如說,有這樣一個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學習英語非常棒,到了五歲這個年紀,甚至可以獨立閱讀英文書籍,相對於同年齡的孩子來說,可謂是進步神速。但是當這個孩子長大之後,卻並不認為自己的那段經歷是美好的,相反,覺得自己缺失了整個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