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回家,3歲女兒不願親近,疏遠的親子關係如何修復?

2020-09-05 奕媽育兒觀

文/奕媽,原創文章,且看且珍惜。歡迎關注和轉載!

同事的女兒3歲,因為她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所以每次回到家,女兒都不願意靠近她甚至是避開她,總是覺得媽媽很疏遠。這讓同事很苦惱,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了?

0-3歲的孩子,會與父母形成一種依戀關係,尤其是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無間的人,所以你會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很喜歡黏著媽媽。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領路人,也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如果因為長期出差或者其他原因,沒辦法長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那麼孩子對你生疏遠離你也是很正常的。

關鍵是,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打破這種隔閡,讓孩子有安全感,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01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真的缺乏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曾做過一個「陌生情景」的實驗,她發現嬰兒表現出四種典型的依戀類型。

  • 安全式依戀:

這種類型的寶寶擁有安全感,當媽媽在的時候,寶寶會表現出很安心,他們玩耍的時候也放得開,也能自己獨立去玩耍。

但當媽媽離開時,他們會表現出不安、焦慮、沮喪的情緒,但當媽媽回來時,他們就會表現出很開心的情緒,也很願意和媽媽親近,擁抱,表現出很歡迎媽媽的樣子。

  • 矛盾式依戀:

寶寶在媽媽離開時,會大哭,甚至會出離憤怒,但當媽媽回來之後,他們會很矛盾,一方面想親近媽媽,可當媽媽把他們抱在懷裡時,他又會推開你,拒絕你。

這種依戀類型的寶寶,是由於媽媽平時對寶寶的需求,比如說哭,眼神,動作等,沒有積極地回應,導致寶寶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也屬於安全感缺失的寶寶。

  • 迴避式依戀:

這類型的寶寶,對媽媽離開時,不哭不鬧,沒有什麼反應,當媽媽回來時,也選擇迴避。看起來,他們對媽媽很不在意,對於媽媽的離開與否,很冷漠,既不悲傷,也不快樂。

但天下哪有不愛媽媽,對媽媽冷漠的孩子呢?是因為媽媽平常也冷漠他了,所以才讓他們表現出過度的「成熟和懂事」,他們害怕自己的悲傷等不好的情緒,會讓媽媽拋棄自己。

  • 混亂式依戀:

寶寶的情緒起伏很大,時而平靜時而大哭大鬧,媽媽們一般沒有辦法捉摸到他們的具體反應,但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安全感的

看到這裡,你會判斷孩子是否真的缺乏安全感了嗎?

02

親子關係的建立,給足孩子安全感很重要。

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說,建立安全感是很關鍵的。這關乎他們日後的自信感的建立,以及面對這個世界的獨立和勇氣。

事實上,安全感也是一種信任感, 如果孩子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就可以無所顧忌,肆無忌憚的放開自己,因為我相信我無論做什麼,你都會支持我,無條件地愛我。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基礎。讓孩子擁有自信的前提是,父母先給足孩子安全感,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慢慢放手。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安全感還沒建立好之前就放手,這樣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傷害,最終會導致孩子無法自信地去探索和面對這個世界。

其實,安全感就好比一張存摺,你要及時地往裡「存錢」,這裡的「存錢」是指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愛以及高質量陪伴,千萬別等到孩子不粘你,疏遠你了,才想起要去「存錢」,因為你已經透支了。

所以,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從日常的點滴做起。


03

如何和孩子培養感情,建立親密關係?

和孩子培養感情,也就是給孩子建立安全感。而建立安全感最關鍵的是:要有陪孩子的心,而僅僅有心還是不夠的,這顆心必須專注,心無旁騖,也就是高質量陪伴。


高質量陪伴,心不「缺席」。

不是說父母要每時每刻陪在孩子身邊,而是陪孩子的時候,把其他事情放下,比如放下手機,抽個時間專門專心地陪孩子玩遊戲,比如搭積木,讀繪本,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在他身上。

不得不說,許多親子遊戲或讀繪本,是構建親子之間親密聯結的橋梁,也是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很好的途徑。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用心陪伴,父母不用心的陪伴比缺席更殘酷,如果你人在心不在,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他會覺得即使你在我身邊,我也會被忽視,冷落,我沒有手機(其他人/事情)重要,而我對你來說,是無關緊張的。


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並積極給予反饋。

其實從孩子出生,就會向父母表達他們的需求,比如剛開始是通過哭鬧,來表示他們餓了要吃奶,尿了不舒服等需求,然後大一點,他們會通過表情,動作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到了一歲半兩歲,才會通過我們能懂的語言,來正確表達他們的需求。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長期照顧他們的父母,我們就應該讀懂孩子的需求,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並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比如我們常說的「共情」,也是建立在孩子的需求的基礎上。很多父母會糾結,孩子哭了,到底是抱好還是不抱好?

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抱不抱的問題,而是對於孩子通過哭向我們表達他的需求,這個溝通方式你明白了嗎?你接收到了他的求助信號了嗎?你有及時回應了嗎?

比如說,孩子突然聽到鞭炮聲(或摔倒了),(嚇得)大哭起來,我們第一時間總是理所當然地覺得,那根本沒什麼啊,鞭炮聲而已。

於是我們會對孩子說:「沒事,沒事」。可是對於認知能力還不完善的孩子來說,他不懂那是鞭炮聲,他就是害怕,恐懼。

殊不知,你的一句「沒事」,其實就是在忽視和否定孩子的害怕的情緒,孩子會覺得你根本不理解他。有的老人甚至還說,這孩子膽子也太小了,或者不哭,我們去打它,揍它等等。

這根本不是共情,也沒有對孩子的哭做出積極的回應和反饋。

正確的積極的回應,應該是對孩子說:「哦,剛才鞭炮聲突然響起來了,好大聲好大聲,真的太嚇人了,太恐怖了。」(這才是對孩子哭的積極的回應)

然後再跟孩子解釋,鞭炮聲是什麼,讓孩子知道聲音的來源,再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愛的反饋,給孩子信心和安全感,讓他知道,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父母都會愛他,在身邊陪著他。

長期在被忽視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會有安全感的。積極的回應孩子的需求,才會給孩子安全感。給孩子所需,給孩子所要,積極接收孩子「哭」背後所表達的信息,並及時回應,那才是真正的共情。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積極回應」並不是沒有原則的「立即滿足」。前提是看孩子的需求是否在合理的時間、範圍。

比如孩子要求吃飯前吃冰淇淋,那就肯定是不合理的需求。這時父母就應該遵循自己的原則,可以第一時間回應孩子,告訴孩子定好的規則。

這也是跟孩子在傳達一個信息,我聽到你的需求了,我也回應你了,但是根據規定吃飯前是不能吃冰淇淋的,吃完飯後多久才可以吃,這些都可以跟孩子說清楚的。

多跟孩子表達愛。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不必太過內斂,要經常在孩子面前表達你對她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他自然也會喜歡你。

比如,對於小月齡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和孩子玩身體接觸的遊戲,如撓痒痒啊,洗完澡後做撫觸,按摩小肚肚等等。

通過這樣的身體接觸,可以增加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讓孩子感受父母源源不斷的愛,愛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核心。

這一點也可以通過和孩子讀繪本做到,比如讀繪本《抱抱》,可以學習繪本裡的小動物抱抱的動作,和孩子演練,小猩猩是怎麼抱抱的,大象是怎麼抱抱的。

我每次和兒子讀這個繪本的時候,都這樣演練一遍,逗得孩子「咯咯咯」大笑,這是多麼美好的親子時光啊,更是建立安全感的好途徑。

父母之間的感情。

父母之間的感情和諧與否,也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一天到晚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孩子會很害怕,還有他會認為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才會讓爸爸媽媽這樣,會讓他產生自卑的心理。

奕媽說

說到底,給孩子建立安全感,與孩子培養感情,最關鍵的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 而高質量陪伴,要求父母從日常的點滴做起。

每天下班放下手機,認真地陪孩子玩幾分鐘,陪孩子讀繪本,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愛的親吻,看似簡單,但又有多少父母能持之以恆,用心去做呢?

當看到孩子因被我們忽視,被我們否定後的失落時,我們是否停下來考慮一下,孩子安全感的存摺已經透支了,是不是該按下暫停鍵,及時往存摺裡「存錢」了呢?


作者:奕媽,新媒體撰稿人,家有一枚可愛小暖男,專注寶寶護理、教育、成長知識分享,育兒路上,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3歲前,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近,父母不懂這個道理,別怪娃疏遠你
    寶媽與久未見的女兒親近,女兒卻選擇疏遠親子關係最重要的發展階段就是在孩子0到1歲的時候。等到寶寶3歲以後,會開始需要群體的玩伴關係。所以說,在3歲之前,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近,父母不懂這個道理,別怪娃疏遠你。
  • 小時候和父母親近,長大後變得疏遠,親子關係的疏離是怎麼來的?
    二、親子疏離會對孩子產生哪些負面影響?1.影響孩子的家庭觀建立發生在親子間的疏離讓孩子對於家庭關係非常的失望,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度也會大打折扣。而這對於孩子的家庭觀影響來說可謂是顛覆性的,即便孩子成年後也會因為這些不愉快的體驗而發生家庭觀上的偏差。
  • 爸爸陪13歲女兒洗澡,是為加強親子關係?異性親子關係也有底線
    導讀:爸爸陪13歲女兒洗澡,是為加強親子關係?異性親子關係也有底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爸爸陪13歲女兒洗澡,是為加強親子關係?異性親子關係也有底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經常出差的父母怎樣跟孩子搞好親子關係?
    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六歲小姑娘妮妮的爸爸經常在全國各地出差,妮妮爸爸很疼妮妮,每次出差回家,都會給她帶小禮物,比如特產、玩具之類的,妮妮也非常開心,每次都期盼他早點回家。可是前幾天他跟我說,最近產生困惑了。
  • 經常出差不在家,3歲的女兒,完全不理我,怎樣和女兒培養感情?
    若因長期出差或其他原因,無法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則孩子對你疏遠遠離你也是很正常的。親子關係的建立,給足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對0-3歲的孩子來說,安全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它關係到他們日後信心的建立,以及面對這個世界時的獨立性和勇氣。其實,安全也是一種信任,如果孩子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就可以無所顧忌,放任自流,因為我相信無論做什麼,你們都會支持我,無條件地愛我。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礎。要使孩子有自信,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安全感,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慢慢放下。
  • 為什么女兒更喜歡親近爸爸?這三個原因,讓寶媽無話可說
    據說有越來越多的女兒奴爸爸,但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以後,父親與自己之間的關係並不像網上那些親子照或是小視頻表現的那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感到尷尬,冷漠和冷漠。我不得不說,但是在女兒的心中,在一開始是喜歡和爸爸親近的,也有很多人羨慕能和爸爸那麼親近的女孩。
  • 什麼是親子關係疏遠的徵兆?如何讓家庭變得溫暖?
    」,「下班後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看手機,我們幾乎沒交流」;有丈夫說,「妻子圍著孩子轉,我扭傷了腳,她叫我自己看醫生」,「她周末帶大寶上武術課,我帶小寶學遊泳,我們的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了」……什麼是家庭關係疏遠的徵兆?
  • 孩子「不想和你說話」,已被壓垮的親子關係,父母應該如何修復?
    父母最不願看見孩子不學習、不交流,性情突然大變,自己卻只能手足無措。無計可施之時,父母就應該有所警覺,其實親子關係早已破裂,此時就應該好好想想該如何去修復了。父母與孩子都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對彼此之間的相處會越來越反感。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會關閉自己的內心,中斷了與父母的任何交流。
  • 為什么女兒更喜歡親近爸爸?看了這3個原因,當爸的別再端著了
    其實女兒從心裡,還是很喜歡和爸爸親近,尤其是慢慢長大,比對媽媽還親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女兒和爸爸關係好,或者不好又是一種什麼體驗呢?女兒和爸爸關係好VS關係不好和爸爸關係好@只喜歡牛奶:我從小就和爸爸親近,我的性格更像男孩,什麼都不怕,即使惹禍了,也不擔心,因為有爸爸在我身後,後來我結婚的時候
  • 為什么女兒更喜歡親近爸爸?看了這3個原因,當爸的別再端著了
    文/山爸爸育兒記都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但現在很多80後、90後爸爸卻覺得有點難過,他們沒有覺得女兒和他們不親近,不像一些視頻中的父女,特別親暱,相反卻是冷漠、尷尬,很多人都羨慕和父女關係親密的家庭。
  • 孩子越陪越疏遠?教你4招增進親子關係
    但是,由於工作的忙碌,不能時常陪伴在孩子左右,給予孩子溫馨的親子時光,怎麼辦?上班族媽媽們又該如何合理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帶給孩子最溫暖的愛和守護呢?這樣的教育性陪伴不僅沒有增進親子心與心的距離,反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兩者關係,讓孩子和家長越來越疏遠。
  • 家庭教育到底該如何做?搞好親子關係,你就抓住家庭教育的核心
    在諮詢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他都不願同我講話」、「我說什麼她都不願聽」。 長期的諮詢下來,我們發現問題家庭的核心就是親子關係糟糕,這些問題孩子的家長對孩子要麼忽視不管,要麼溺愛放縱,要麼就是專制暴力。這樣當孩子進入青春期 ,專制暴力的親子關係特別容易引起強烈叛逆,甚至導致暴力犯罪。
  • 親子關係疏遠,沒話說?學會這5招,或能走進孩子的心
    文丨啵啵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親子關係,是家庭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維護家庭和睦的關鍵,也是教育孩子的基礎。要是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就不會有好的氛圍,孩子的教育是很受影響的。
  • 領低保度日的父母,卻有一個被送出國的女兒,親子關係何以至此?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為什麼孩子雖然愛我,卻不願和我親近?為什麼孩子總有不良情緒,問他原因他卻又不跟我們說?為什麼我能處理好大部分人際關係,卻搞不定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什麼我一直在用最溫暖的方式關愛孩子,孩子卻離我們漸行漸遠?
  • 女大不避父,親子關係易「變質」,20年後會面臨以下矛盾,太尷尬
    很多年輕家長只顧著愛孩子,卻忽視了過度親密帶來的危害,沒考慮過親子關係變質的後果。殊不知,若家長執意如此,二十年後必將面臨以下矛盾,太尷尬了。女兒會疏遠父親早先我曾收到過一則投稿,網友表示家裡女兒從小親近父親,奈何長到十五歲後態度大變,明顯比較疏離。
  • 想讓孩子省心懂事,良好親子關係是基礎,簡單3招改善親子關係
    孩子嬰兒時期,是否本能的不願接受你的懷抱?幼兒時期,是否不願你來陪玩,對你教的內容不感興趣?少年時期,是否願意聽老師、同學的話,都不願意聽你的?青春期時,是否幾乎和你無話可說,他的心事你更不曾知曉?漸漸地,你是否覺得你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遠到除了吃、穿、用度的話題外,再無其他可談?
  • 竭力送出國的女兒,卻改名換姓「消失」17年,親子關係何以至此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為什麼孩子雖然愛我,卻不願和我親近?為什麼孩子總有不良情緒,問他原因他卻又不跟我們說?為什麼我能處理好大部分人際關係,卻搞不定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什麼我一直在用最溫暖的方式關愛孩子,孩子卻離我們漸行漸遠?
  • 孩子越大越跟自己疏遠?多半是媽媽,沒有建立好「親子依戀關係」
    但是,隨著寶寶的成長,有些媽媽就開始煩惱起來了,因為寶寶特別不好帶,仿佛跟自己特別疏遠,而跟爺爺奶奶卻十分親近。於是,她們就特別羨慕那些親子關係融洽、孩子依戀父母的家庭。這就涉及到母親與孩子之間是否建立了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
  • 以下幾種媽媽,往往很難跟孩子交心,娃長大後容易疏遠你
    13歲了,在放暑假期間不知道與媽媽拌過多少次嘴,有矛盾時常常說不到三句話「小火苗」就要燃起來,即使平時沒有衝突,女兒也不會和張女士進行過多交流,每日僅限於必要的對話,比如「晚上吃什麼?」作者陳美雲用鼓勵教育締造了卓越母親的角色,給多數媽媽做了一個好榜樣,為如何培養優秀子女,成為一名合格的媽媽指明了一條路,讀完書後感覺像上完了一堂實效家庭教育課。
  • 葉一茜微信吐槽女兒,好的親子關係,從好好說話開始
    導讀:葉一茜微信吐槽女兒,好的親子關係,從好好說話開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葉一茜微信吐槽女兒,好的親子關係,從好好說話開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