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奕媽,原創文章,且看且珍惜。歡迎關注和轉載!
同事的女兒3歲,因為她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所以每次回到家,女兒都不願意靠近她甚至是避開她,總是覺得媽媽很疏遠。這讓同事很苦惱,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了?
0-3歲的孩子,會與父母形成一種依戀關係,尤其是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無間的人,所以你會發現,學齡前的孩子很喜歡黏著媽媽。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領路人,也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如果因為長期出差或者其他原因,沒辦法長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那麼孩子對你生疏遠離你也是很正常的。
關鍵是,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打破這種隔閡,讓孩子有安全感,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曾做過一個「陌生情景」的實驗,她發現嬰兒表現出四種典型的依戀類型。
這種類型的寶寶擁有安全感,當媽媽在的時候,寶寶會表現出很安心,他們玩耍的時候也放得開,也能自己獨立去玩耍。
但當媽媽離開時,他們會表現出不安、焦慮、沮喪的情緒,但當媽媽回來時,他們就會表現出很開心的情緒,也很願意和媽媽親近,擁抱,表現出很歡迎媽媽的樣子。
寶寶在媽媽離開時,會大哭,甚至會出離憤怒,但當媽媽回來之後,他們會很矛盾,一方面想親近媽媽,可當媽媽把他們抱在懷裡時,他又會推開你,拒絕你。
這種依戀類型的寶寶,是由於媽媽平時對寶寶的需求,比如說哭,眼神,動作等,沒有積極地回應,導致寶寶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也屬於安全感缺失的寶寶。
這類型的寶寶,對媽媽離開時,不哭不鬧,沒有什麼反應,當媽媽回來時,也選擇迴避。看起來,他們對媽媽很不在意,對於媽媽的離開與否,很冷漠,既不悲傷,也不快樂。
但天下哪有不愛媽媽,對媽媽冷漠的孩子呢?是因為媽媽平常也冷漠他了,所以才讓他們表現出過度的「成熟和懂事」,他們害怕自己的悲傷等不好的情緒,會讓媽媽拋棄自己。
寶寶的情緒起伏很大,時而平靜時而大哭大鬧,媽媽們一般沒有辦法捉摸到他們的具體反應,但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安全感的。
看到這裡,你會判斷孩子是否真的缺乏安全感了嗎?
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說,建立安全感是很關鍵的。這關乎他們日後的自信感的建立,以及面對這個世界的獨立和勇氣。
事實上,安全感也是一種信任感, 如果孩子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就可以無所顧忌,肆無忌憚的放開自己,因為我相信我無論做什麼,你都會支持我,無條件地愛我。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基礎。讓孩子擁有自信的前提是,父母先給足孩子安全感,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慢慢放手。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安全感還沒建立好之前就放手,這樣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心理傷害,最終會導致孩子無法自信地去探索和面對這個世界。
其實,安全感就好比一張存摺,你要及時地往裡「存錢」,這裡的「存錢」是指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愛以及高質量陪伴,千萬別等到孩子不粘你,疏遠你了,才想起要去「存錢」,因為你已經透支了。
所以,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從日常的點滴做起。
和孩子培養感情,也就是給孩子建立安全感。而建立安全感最關鍵的是:要有陪孩子的心,而僅僅有心還是不夠的,這顆心必須專注,心無旁騖,也就是高質量陪伴。
高質量陪伴,心不「缺席」。
不是說父母要每時每刻陪在孩子身邊,而是陪孩子的時候,把其他事情放下,比如放下手機,抽個時間專門專心地陪孩子玩遊戲,比如搭積木,讀繪本,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在他身上。
不得不說,許多親子遊戲或讀繪本,是構建親子之間親密聯結的橋梁,也是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很好的途徑。
孩子要的是父母的用心陪伴,父母不用心的陪伴比缺席更殘酷,如果你人在心不在,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他會覺得即使你在我身邊,我也會被忽視,冷落,我沒有手機(其他人/事情)重要,而我對你來說,是無關緊張的。
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並積極給予反饋。
其實從孩子出生,就會向父母表達他們的需求,比如剛開始是通過哭鬧,來表示他們餓了要吃奶,尿了不舒服等需求,然後大一點,他們會通過表情,動作等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到了一歲半兩歲,才會通過我們能懂的語言,來正確表達他們的需求。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長期照顧他們的父母,我們就應該讀懂孩子的需求,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並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比如我們常說的「共情」,也是建立在孩子的需求的基礎上。很多父母會糾結,孩子哭了,到底是抱好還是不抱好?
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抱不抱的問題,而是對於孩子通過哭向我們表達他的需求,這個溝通方式你明白了嗎?你接收到了他的求助信號了嗎?你有及時回應了嗎?
比如說,孩子突然聽到鞭炮聲(或摔倒了),(嚇得)大哭起來,我們第一時間總是理所當然地覺得,那根本沒什麼啊,鞭炮聲而已。
於是我們會對孩子說:「沒事,沒事」。可是對於認知能力還不完善的孩子來說,他不懂那是鞭炮聲,他就是害怕,恐懼。
殊不知,你的一句「沒事」,其實就是在忽視和否定孩子的害怕的情緒,孩子會覺得你根本不理解他。有的老人甚至還說,這孩子膽子也太小了,或者不哭,我們去打它,揍它等等。
這根本不是共情,也沒有對孩子的哭做出積極的回應和反饋。
正確的積極的回應,應該是對孩子說:「哦,剛才鞭炮聲突然響起來了,好大聲好大聲,真的太嚇人了,太恐怖了。」(這才是對孩子哭的積極的回應)
然後再跟孩子解釋,鞭炮聲是什麼,讓孩子知道聲音的來源,再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愛的反饋,給孩子信心和安全感,讓他知道,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父母都會愛他,在身邊陪著他。
長期在被忽視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不會有安全感的。積極的回應孩子的需求,才會給孩子安全感。給孩子所需,給孩子所要,積極接收孩子「哭」背後所表達的信息,並及時回應,那才是真正的共情。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積極回應」並不是沒有原則的「立即滿足」。前提是看孩子的需求是否在合理的時間、範圍。
比如孩子要求吃飯前吃冰淇淋,那就肯定是不合理的需求。這時父母就應該遵循自己的原則,可以第一時間回應孩子,告訴孩子定好的規則。
這也是跟孩子在傳達一個信息,我聽到你的需求了,我也回應你了,但是根據規定吃飯前是不能吃冰淇淋的,吃完飯後多久才可以吃,這些都可以跟孩子說清楚的。
多跟孩子表達愛。
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不必太過內斂,要經常在孩子面前表達你對她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他自然也會喜歡你。
比如,對於小月齡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和孩子玩身體接觸的遊戲,如撓痒痒啊,洗完澡後做撫觸,按摩小肚肚等等。
通過這樣的身體接觸,可以增加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讓孩子感受父母源源不斷的愛,愛才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核心。
這一點也可以通過和孩子讀繪本做到,比如讀繪本《抱抱》,可以學習繪本裡的小動物抱抱的動作,和孩子演練,小猩猩是怎麼抱抱的,大象是怎麼抱抱的。
我每次和兒子讀這個繪本的時候,都這樣演練一遍,逗得孩子「咯咯咯」大笑,這是多麼美好的親子時光啊,更是建立安全感的好途徑。
父母之間的感情。
父母之間的感情和諧與否,也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一天到晚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孩子會很害怕,還有他會認為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才會讓爸爸媽媽這樣,會讓他產生自卑的心理。
【奕媽說】
說到底,給孩子建立安全感,與孩子培養感情,最關鍵的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 而高質量陪伴,要求父母從日常的點滴做起。
每天下班放下手機,認真地陪孩子玩幾分鐘,陪孩子讀繪本,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愛的親吻,看似簡單,但又有多少父母能持之以恆,用心去做呢?
當看到孩子因被我們忽視,被我們否定後的失落時,我們是否停下來考慮一下,孩子安全感的存摺已經透支了,是不是該按下暫停鍵,及時往存摺裡「存錢」了呢?
作者:奕媽,新媒體撰稿人,家有一枚可愛小暖男,專注寶寶護理、教育、成長知識分享,育兒路上,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