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毫無保留地為孩子付出卻換不來孩子的真心相待。
很多時候我們會想:
為什麼孩子雖然愛我,卻不願和我親近?
為什麼孩子總有不良情緒,問他原因他卻又不跟我們說?
為什麼我能處理好大部分人際關係,卻搞不定一個小小的孩子?
為什麼我一直在用最溫暖的方式關愛孩子,孩子卻離我們漸行漸遠?
為了孩子的成才,我們不得不管教,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不得不給予關愛,可是管教與關愛到底如何才能平衡?到底怎樣才能在孩子成才的同時與我們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健康成長,讓我們的晚年不至於太孤獨呢?
曾經有一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我深以為然,我也認為一個人的品質是家庭塑造出來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也是家庭不健康的顯現,而健康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孩子。
79年,曹茜出生在大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是地道的農民,在那個人們都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的年代,曹茜童年的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她的學習成績也一直都很好。
98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遼師大,大三那年萌生了去德國留學的想法,父母雖然經濟上有壓力,但為了女兒的未來,還是義不容辭地幫忙籌錢,東借西湊弄來了7萬元首期費用,曹茜也如意去了德國。
然而,父母沒想到的是,女兒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起初三年,曹茜還給家裡寄了兩封信,打過兩次電話,不得不說的是,這兩個電話都不是問候父母,而是要錢。
03年年底的那一次是曹茜給家裡打的最後一次電話,在這之前也已經大半年沒聯繫家裡了,女兒的長時間不聯繫而且一聯繫就是要錢,讓父親大發雷霆,忍不住訓斥了一句:「我以為你死了呢!這麼長時間不給家裡聯繫!」
在那之後,曹茜就再也沒聯繫過家裡了,自此音信全無。
女兒的失聯一度讓父親很自責,一直覺得是自己當時的話說得太重了才讓女兒再不聯繫,更是擔心女兒是不是出了什麼意外,每天都在擔憂和痛苦中度過。
如今,曹茜的母親身患癌症,父親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領低保度日。在熱心人士的幫助下,我們了解了曹茜的一些零碎信息。
有一位自稱是曹茜在德國留學的同學稱,他在5年前還見過曹茜一面,曹茜並沒有遭到不測,而是在博士畢業後改名換姓留在了慕尼黑大學人文學院做了教授。
對這個信息,曹茜的父母仍然不太相信,他們說已經不再對女兒的回來抱有期望,知道女兒是生是死就行,不指望女兒能給他們養老。
站在曹茜父母的立場,我希望那位「同學」說的是實情,讓二老能夠放下心來。
可是事情卻留給了我們無限遐想,他們之間以前到底在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曹茜如此的「絕情」,整整17年不跟辛苦培養自己的親生父母聯繫?父母跟女兒之間,何以有如此之大的怨念?
我相信這個世界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曹茜如此作為或許還有其他的隱情,在事情尚未有定論之前,我們也無法界定她的對與錯。
但事情卻值得我們每個父母深思和反省,雖然我們養兒育女不求回報,但總歸是希望跟子女有良好的關係,人到晚年所謂的幸福也都是基於孩子的情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通訊設備幾乎普及到每一個人,仿佛人們之間的距離更近了,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卻越來越少,就連親子之間亦是如此。
加之現在的孩子將來都要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父母們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卻容易忽視跟孩子培養感情,在父母們的高壓下成長的孩子,難免有早日脫離父母束縛的心理,親子之間的關係也很微妙。
而且還不用提那些只為孩子提供物質幫助卻沒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
在我們看來,良好的親子關係對我們來說跟子女的成才一樣重要,它不僅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關係到我們的晚年生活、
親子關係跟普通的人際關係最大的不同是我們無法視而不見,作為家庭關係的一種,親子之間沒有什麼對錯之分,只有包容與不包容之別。
自始至終,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是相互的,父母希望孩子怎麼對待自己,那自己也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有很多,歸結起來分為5類,這五個親子關係「殺手」每個父母都需要警惕,曹茜父母的「悲劇」不要再上演。
1、不和諧的婚姻關係
不需專家研究,我們都深有體會,婚姻關係直接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父母之間的衝突與對孩子的消極情感緊密相關,不和諧的夫妻關系所帶來的情緒(比如爭吵之後)很容易殃及到孩子。
就算是各自再愛孩子,事後千言萬語去解釋也難以掩蓋對孩子缺乏真正關心的事實,而且離異後的父母一般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對孩子採取放任自流、不聞不問的方式。
父母沒有真心,如何能換來孩子的真心?
2、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和要求
這個問題在現代社會最為突出,父母們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卻難以忍受孩子的平凡,很多成年後沒有可觀經濟收入的孩子都發出過一句感嘆:「沒能力賺錢,連親媽都看不起!」
父母對孩子的高要求高標準讓孩子喘不過氣來,出於人類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孩子自然不願意跟那個「逼」自己奮進的人親近。
3、被津津樂道的「隔代親」
絕大多數爺爺奶奶都特別喜歡自己的孫子孫女,而很大一部分爺爺奶奶在幫子女帶孩子,由於爺爺奶奶對孩子的袒護和溺愛,「隔代親」的現象十分普遍。
孩子願意跟自己親近,爺爺奶奶們也高興,「隔代親」也是爺爺奶奶所津津樂道的事情。
殊不知隔代親帶來的問題不僅是孩子性格上容易形成缺陷,還很容易讓對孩子有嚴格要求的父母成為孩子眼中的「惡人」。
護短的爺爺奶奶在很多時候會和孩子的父母有不同意見,意見的不統一讓孩子父母失去了教育「權威」,父母為了立威,難免會用更加苛刻的方式來要求孩子。
如此,親子關係能好才怪。
4、孩子叛逆期的不科學應對
每個孩子,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一定的年齡段都會有叛逆的時候,孩子的不順從、不聽話讓很多父母頭疼,看著孩子走彎路、誤入歧途,作為監護人的父母不管也不行,心裡著急不說可能還有氣,因為我們難免會在心裡責怪孩子不理解我們的苦心。
孩子3到5歲是第一個叛逆期,而10到16歲又是一個叛逆期,前者因為還小,父母也多能容忍孩子的一些毛病,但當孩子到了十五六歲還顯得不懂事,父母可能就要動怒了。
科學的應對顯得極為重要。
何為「科學」應對?一個詞:身份平等。
5、不好的人際關係
親子關係的另外一個「殺手」是不好的人際關係,本來現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就很弱,人們的戒備之心深入骨髓,即便是親近的好友和鄰居,我們也難做到不設防。
就連父母自己也不敢拍著胸脯說他絕對信任自己的孩子。
而我們的這種微妙的人際關係也會影響孩子的情感認知,孩子對人的不信任感也會落到自己的父母身上來。
而父母說過的話也難以真正做到一言九鼎,在孩子看來,有問題跟你說與不說都一個樣,我跟你說了幹嘛?你不相信我,我說了有什麼意義?
孩子不願跟父母說心裡話最深層的原因是對父母缺乏信任。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家」也是我們的信仰,一個和諧、健康的家最基本的也最不能忽視的便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羈絆,父母有了心靈寄託、孩子有了靈魂歸宿,才可稱為一個健康的家。
這其中,親子關係不僅關係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關係到父母的晚年生活。
良好的親子關係跟兒女成才同樣重要!
為此,我們需時刻警惕那些如影隨形的親子關係「殺手」,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健康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健康的孩子。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
今日話題:曹茜的事您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