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以後能有好生活,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計劃將來,將所有的愛全部給予孩子,希望未來自己家孩子可以比別人家孩子更好。不過,家長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過多的愛會變得沉重,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家長自稱著「為你好」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枷鎖,束縛住孩子的身心健康。
大家所熟知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演繹過這樣的一幕:喬英子在單親家庭中長大,被媽媽獨自一人帶大的她承載了媽媽很高的期望,媽媽對她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都很嚴厲。甚至為她想好要考哪個大學、學習什麼專業,不顧英子的個人想法一味地要求孩子妥協。最後,喬英子得上了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好在最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改正孩子以往對孩子的態度言語,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不過,電視劇裡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圓滿的,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好的結局。很多家長都不了解「情緒勒索」的含義,更別提能發現自己對孩子的言語態度是一種「情緒勒索」了。其實,我們可以把「情緒勒索」稱之為軟暴力,相對於動手打孩子的硬暴力來說,軟暴力更容易摧毀孩子的精神世界,造成更大的傷害。
家長「情緒勒索」的種類有哪些?
1.「爸爸/媽媽還能害你嗎?」
這樣的話語是家長對孩子進行言語上的綁架,也是很多家長名義上的「為了孩子好」。這會讓孩子不情願地接受父母強加的想法,當孩子內心帶著牴觸情緒時,孩子會越來越不想聽家長的話。
2.「說了很多遍,你怎麼就是不聽!」
這句話家長會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對孩子吼叫,說出這話的家長往往是情緒失控的,孩子犯錯並不是惹怒你,可是你自己就被情緒左右了。孩子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時,會害怕的不知所措,永遠也解決不了該解決的問題。
3.「我們一天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點氣?」
家長把出人頭地、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因此給孩子施加壓力,這樣並不會讓孩子感恩父母的付出,反而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羞愧,覺得自己很沒用,無形之中就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還怎麼能出人頭地呢?
4.「XXX怎麼就可以?你就不行?」
這是典型的拿別人家的小孩和自己孩子做比較的方式,不是說不能和別的孩子比,而是不能事事比、一直比,這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更愛別人家的小孩,產生自我懷疑:爸爸媽媽是愛我的嗎?甚至會導致自我放棄,永遠覺得不如別人、努力也沒用。
家長不經意的話語實際上已經給孩子帶來了莫大的傷害,「情緒勒索」不僅僅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還直接將親子關係惡化,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情感冷漠,孩子不願意和父母親近、講心裡話,最後變得孤立自閉。相信這樣的情況,每個家長都不希望發生,那麼就請從現在開始遏制「情緒勒索」現象的出現,不要對孩子說難聽的話來對孩子進行情感綁架式的勒索,讓孩子擁有健康美好的童年回憶。
我是小風,一個基於事實、專注內容的育兒作者,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可以關注我查看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