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2020-12-22 閃電新聞

很多媽媽為了把雞腿讓給孩子吃,經常會撒謊,說自己不喜歡吃雞腿。

等到自己做了爸爸或媽媽之後,才明白自己媽媽的用意,並且通常會被效仿,再傳輸給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事情,也被當成「母愛」偉大的典範。

父母的這種付出是沒有私心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種付出會讓孩子無形之中被禁錮上一道精神枷鎖。

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

情緒勒索是一種讓人窒息的互動模式,勒索者使用某些話術和手段,讓被勒索者即使感覺很痛苦,也還是不得不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6大情緒勒索句型,別說你沒用過

1、綁架式

「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

父母管的太過嚴格,孩子難免會有「反抗」,如果這個時候聽到家長說這句話,會感到不知所措,情緒波動大。一直被迫於聽爸媽的話,只會讓積攢的抵抗情緒越來越多。

2、暴躁式

「氣死我了,說你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啊!」

孩子的種種行為,都不是為了要把你氣死,是你自己控住不了情緒,把自己氣「死」了。別再對孩子說這種事兒了,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和緊張。

3、否定式

「你怎麼這麼笨啊,看看人家XX」。

經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不但不能激勵孩子進步,反而會讓孩子不斷的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心。

4、以牙還牙式

「媽媽,我討厭你。」

「我也很討厭你。」

很多父母認為,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懟孩子,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讓自己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其實,這是在以親情做賭注,期待孩子能夠乖乖聽話。父母這樣對孩子說話,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了,但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不要我了。」

5、投資回報式

「我和你爸每天累死累活,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能爭點氣啊?」

「我是怎麼對你的,你怎麼能這麼對我。」

爸媽期待孩子能夠明白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這可以理解。但若是經常說這種話,孩子不是暴怒,就是遠遠躲避。

6、比較式

「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父母錯誤的比較,傳遞的信息不是愛,更多的是傷害。

孩子聽到父母說這些話,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讓父母很失望,甚至放棄了自己,最後真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了。

情緒勒索式語言的共同點

1、毫無意義

這些話看似很有效,卻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孩子聽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2、傳遞恐懼

父母常用威脅式的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情緒波動更大。

3、情緒發洩

這些情緒勒索的表達方式,多是父母情緒的表達,而非父母真正想要表達的真心話。

情緒勒索的後果

家長之所以喜歡情緒勒索的教育方式,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所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失去信心,變得暴躁等等。

1、叛逆、暴躁

這種錯誤的育兒方式很容易增加孩子的牴觸情緒,孩子稍微長大點兒就會變得叛逆,喜歡和父母對著幹。

2、懦弱

如果父母常常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會變得懼怕權威。當同學用重一點的語氣說話,孩子就會屈服和順從。

3、模仿

如果父母經常採用這種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模仿父母交流方式,說出的話和臉上的表情和父母一模一樣。

情緒勒索」是中國式父母典型的教育方式。

他們以為這樣可以不斷的促進孩子成長,以為這樣是感動自己,也感動了孩子。

然而,這只會讓孩子負擔著本身可以不需要的沉重壓力。

家長們,你是否有過對孩子進行過「情緒勒索」呢?

請停止這種「情緒勒索」吧。請停止這種比「暴力」還可怕的情緒勒索吧。

相關焦點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6大情緒勒索句型,別說你沒用過很多父母認為,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懟孩子,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讓自己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其實,這是在以親情做賭注,期待孩子能夠乖乖聽話。父母這樣對孩子說話,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了,但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不要我了。」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對孩子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這種「軟暴力」容易對孩子造成「情緒勒索」,從而使得他們的成長受到影響。但是除了家暴以外,不通過打罵也能對他人產生暴力,「軟暴力」就是其中一種,又稱為「精神暴力」。那「情緒勒索」又是什麼呢?情緒勒索是知名心裡學家蘇珊·佛沃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包含親子、夫妻、朋友等。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這種看似示弱的話語其實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俗稱「軟暴力」。其實比暴力更可怕的,是中國式情緒勒索:軟暴力。中國式父母總會營造一種情緒勒索,感動自己,更感動孩子,但是孩子所感受到的並不是愛,而是控制和深深地負罪感。他們每一句「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我活的那麼辛苦」背後的潛臺詞,都是「你必須達到我期望的要求」「你必須這麼做」。
  • 比暴力更可怕的「情緒勒索」,你可能正無形中在傷害著自己的孩子
    你知道什麼是情緒勒索嗎?你是否對孩子有過「情緒勒索呢」?1、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媽媽為了把魚肉讓給孩子吃,總是說自己喜歡吃魚頭。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
  • 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父母切忌情緒勒索,給孩子造成傷害
    軟暴力通常有一個非常&34;的特點,&34;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對別人使用了軟暴力,所以軟暴力的危害經常會被人們忽視,這也是軟暴力為什麼這麼可怕的原因。家長試圖通過用自己認為正確的語言來激勵孩子,可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行為往往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方法針對孩子的教育非常有效,之後屢試不爽,但這種傷害是積少成多的,孩子最終會在某個點徹底爆發。
  • 親子教育「情緒勒索」的4種句型,父母認為很有效,孩子越走越遠
    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姐姐一樣,常常不自覺的用親情威脅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被迫接受父母的意見,這就是情緒勒索大多數父母之所以會用這種教育方法,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又快又有效。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種方法不僅一點兒作用也沒有,反而會給孩子心理帶來傷害。
  • 家庭教育中,比打罵更可怕的是父母「軟暴力」,家長切勿情感勒索
    生活在和睦的家庭和生活在暴力的家庭裡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種"新型暴力"比打罵更可怕,那就是父母"軟暴力"。"情感勒索"簡單來說就是用自己的情緒來達到影響他人達到目的一種效果,最常發生在擁有親密關係的人群中,像是親子關係、情侶關係。
  • 中國式父母的「情緒勒索」有多可怕?孩子輕則逃避,重則「自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引路人角色。但有一些父母採取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棍棒交加型」暴力式育兒。但實際上還有一種「軟暴力式」育兒,也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這種「軟暴力式」育兒,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
  • 示弱教育有利也有傷,有種情緒勒索帶來的傷害,總讓孩子無法逃脫
    ,達到更加努力學習的效果,但是作為媽媽卻不知道這樣的話,實際上給孩子帶去的卻是語言暴力的另一種,也就是給孩子施加過多的精神壓力,讓他們頂著過大的壓力去生活。所以,示弱教育有利也有傷,這種訴苦、把自己說的很慘的情緒勒索,帶來的傷害總讓孩子無法逃脫!
  • 情緒勒索有多可怕?
    這就是 Susan Forward(2004)所說的「情緒勒索」( Emotional blackmail )。 指的是有些時候我們為了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但也不要擔心,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注意這兩點,就可以避免自己成為「情緒勒索」孩子的人。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情緒勒索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一個人喜歡用自己或者對方的情緒來控制別人,正如在親子關係中,多數家長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束手無策時,喜歡說不要你、不愛你之類的話來管制孩子,利用孩子的恐懼心理讓其乖乖就範,完成自身的掌控欲。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丨認清楚心理界限,學習如何擺脫「情緒勒索」困境
    情緒勒索指的是存在於許多人際關係中的「勒索」手段,使當事人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的行為和現象。比如我們的親人或者我們身邊的人對於我們的一些選擇和做法不滿,從而進行情緒上的攻擊和控制,希望能夠得到滿足。比如說父母抱怨孩子:「我生你這個孩子有什麼用?」「我把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公婆希望你辭職回家帶孩子,你說請了保姆,他們抱怨:「你真自私,你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關於「情緒勒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這樣解釋:「在衝突雙方裡,有一方通過情緒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的利益。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最終,朱朝陽變成了表面聽話、骨子逆反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
  • 有一種暴力叫「情緒勒索」
    作者周慕姿準確地剖析了情緒勒索的全貌,精心設計了積極應對情緒勒索的各類練習,以期幫助每一個身陷其中的讀者有效地擺脫情緒勒索困境。說到「情緒勒索」這個概念,可能很多聽眾朋友會感到陌生,但下面的這些話,你或許經常能在生活中聽到:「爸媽都是為你好,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知好歹!」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01一哭二鬧三摔東西,6歲孩子的縝密心機《超級育兒師》這檔節目裡就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這名6歲孩子「情感勒索」的手段就堪稱爐火純青。02「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父母要有所警覺仔細觀察的話,大家會發現一個很可怕的事實,這個孩子發脾氣每一步都是有計劃的。
  • 《情感勒索》:想要擺脫無休止的情感勒索?首先得認識這3種情緒
    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情感勒索就像一陣迷霧,讓真正的狀況模糊不清。只要一遇到情感勒索,我們就會陷入情緒反應的泥潭,變得十分缺乏決斷力,更別提仔細思考及回應情感勒索者的所作所為了。」情感勒索特有的破壞手段讓我們缺乏做決定所需的一切能力:包括反應力、決斷力、觀察力。
  • 你也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嗎?《情緒勒索》為你揭開情緒勒索的真相
    這就是典型的情感勒索。「情感勒索」這個概念是由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首先定義的。她認為,利用親密關係迫使我們讓步的行為就是情感勒索。情感勒索者所做的一切並非全處於惡意,只是著眼於自己的利益。被害者們面對情感勒索往往深受其害卻不自知。更糟糕的是,情感勒索就像藤蔓,會在我們的生活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