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2020-12-22 豆寶奶奶育兒經

「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總是懷有無盡的愛意與包容,但我們需要明白,「水滿則溢」的道理。

有時父母過於沉重的愛,會把孩子們困在一個由親情織就的牢籠中,父母反而成為了那個親手摺斷孩子翅膀的人。

案例

豆豆今年剛上三年級,但是他卻和同齡的孩子格格不入,總是顯得敏感而內向,每天放學他都是早早收拾書包,率先衝出教室往家趕的人,別的小朋友都是兩三成群,可是豆豆卻總是形單影隻。

原來,豆豆的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而豆豆媽獨自一人撫養他長大,對豆豆的管教甚是「嚴格」。

豆豆媽要求豆豆,每天放學要馬上回家,不能和任何的小朋友出去玩耍,媽媽認為這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而且自己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就應該拿學習成績來回報她。

豆豆的成績一旦有了少許的下滑,媽媽就會大發脾氣,對豆豆一通大罵後哭著說:「我天天管著你都是為你好,你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

豆豆每次面對媽媽這樣的責難,都顯得非常的委屈,他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聽話了,為什麼媽媽還總是不開心呢?難道媽媽不愛我了嗎?

其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豆豆的媽媽對於豆豆的管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很多家長都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旗號,來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無疑就是以愛的名義來行勒索之實

一、在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情緒勒索

1)動輒就非打即罵

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孩子無異於自己的私有物品,往往孩子並沒有犯什麼大錯,甚至只是因為父母心情不好,就找來理由對孩子進行任意的打罵。

並且還要冠以「都是為你好」、「不打不成才」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孩子們總會因為父母的這些理由而產生莫名的愧疚感,但是又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只能默默地承受父母對自己的打罵。

2)冷暴力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了錯或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時,雖然沒有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卻通過言語和行為上的冷暴力,對孩子施加壓力。

比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錯,有些家長就會反問,「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沒想明白之前,就不用來和媽媽講話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也許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家長又用這樣一種冷暴力的行為來對待孩子,無疑給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迫使孩子產生愧疚感。

3)渲染悲情

當孩子們對父母的決定或要求表示抗議時,很多家長們,總會採取這樣的「懷柔政策」:「媽媽都是為你好呀,每天早晨5點起來給你做早餐,你不吃完對得起媽媽嗎?」、「媽媽為你連工作都放棄了,你竟然只考了這樣的分數,媽媽太失望了。」

這些話語,相信對於很多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家長們總是喜歡用這樣讓孩子產生負罪感的話語,讓孩子來乖乖聽話

二、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會造成哪些傷害

上文中幾種方式,許多家長們屢試不爽,而且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們馬上就會聽話,但是家長們往往忽略了,這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情緒勒索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

1)讓孩子變得自卑敏感

父母常常以情緒勒索的方式,來要挾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會常常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卻因為父母的情感勒索而滿懷愧疚。

長此以往,孩子漸漸就會變得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逐漸產生出自卑的心理,在正常的學習生活中,面對他人的些許質疑或建議,孩子就容易敏感多思,從而產生挫敗感。

2)讓孩子變得叛逆

我們都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當孩子長期懷著莫名的愧疚感後,這樣的感情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需要尋找出口,最終爆發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巨大矛盾。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的認知也將慢慢與社會接軌,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會漸漸明白,父母在用一種情感綁架的方式來要挾自己,於是就會採取爭吵甚至動手,這樣激烈的方式,來對父母進行對抗。

三、被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自救

1)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時,往往會偷換概念,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地灌輸給孩子,孩子們應該保持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思考

比如父母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你這樣做怎麼對得起我」,孩子們要進行深一步的思考就會明白,即使自己沒有做到這件事,對父母也不會造成任何的傷害,在不違背道德法律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不必為此感到害怕和內疚。

2)有效的溝通

往往很多父母對孩子,採用情緒勒索的方式,是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沒有和孩子進行有效且深入的溝通。

當孩子們發現自己被情緒勒索時,可以嘗試和父母心平氣和的進行一場開誠布公的交流,堅定自己的立場,充分表達自己的觀念,讓父母了解到孩子擁有自己的想法,不會被輕易地左右。

3)給彼此緩衝期

孩子們在面臨父母給予的情感勒索時,首先應該保持平穩的情緒,然後告訴父母,我們需要一段時間考慮一下。

這樣就相當於給彼此留下了一段緩衝期,避免矛盾的升級,而孩子們可以在這一段緩衝期中,穩定自己的情緒,並且思考對策,尋找這件事情更好的解決方法。

孩子的世界都是純潔無瑕的,父母們不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隨意制定孩子的人生,更不應該把自己的焦慮和壓力,通過情緒勒索的方式轉嫁到孩子身上,拒絕情緒勒索,才能還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今日話題:你認為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該怎麼表達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擴展一:孩子第一次偷東西時,你是訓還是打?家長的反應影響孩子未來格局

擴展二:比起窮養父母,冷漠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不要做這樣的家長

相關焦點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朱雨辰覺得媽媽給他帶來了很大壓力,網友們也都覺得這樣的愛太沉重了。不可否認,朱媽媽為孩子失去了自我,付出了全部,但這樣對孩子反倒是種傷害。好在節目最後,朱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表示以後會努力改變。
  • 《情感勒索》:全都是為你好,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傷害
    孩子沒有按照父母要求去選擇一個穩定的工作,父母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對子女施壓,哭訴,「你怎麼這麼不省心,我這還不都是為你好。」孩子談婚論嫁,父母們更是不顧兒女喜不喜歡,只要自己沒看好就會橫加阻攔,甚至以死相逼,還口口聲聲:「我這樣,還不全都是為你好。」「全都是為你好」。看上去是寄託了父母對孩子的殷切希望和無限的愛。
  • 「我是為你好」不是情感勒索的理由,真正愛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每當看到新聞中的部分小孩,因為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或是作業,被父母批評甚至是毆打,嘴裡還叫喊著「我這是為你好」,不禁令人悲從中來。什麼時候父母才能夠意識到,「為你好」不過是自己情感勒索孩子的理由呢?可是小宇的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情感勒索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小孩」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沒有改變。即便老師在交流溝通的時候旁敲側擊,小宇的父母也不將孩子的變化放在心上,在他們眼中,只要孩子足夠優秀就行了。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關於「情緒勒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這樣解釋:「在衝突雙方裡,有一方通過情緒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的利益。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以後能有好生活,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計劃將來,將所有的愛全部給予孩子,希望未來自己家孩子可以比別人家孩子更好。不過,家長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過多的愛會變得沉重,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家長自稱著「為你好」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枷鎖,束縛住孩子的身心健康。
  • 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 情感勒索的傷害家長都知道嗎?
    《情緒勒索》中,有這樣一句話:當你想要善待自己時,他人的言語卻使你充滿罪惡感。「這都是為了你好……」「當初要不是因為你,媽媽也不會……」「都是因為你,我才……」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很多父母對孩子抱有期望,但是這份期望在父母的不自知中變成了掌控。還記得《小歡喜》裡面的喬英子嗎?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喜歡用情緒控制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什麼是情緒勒索?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你要是不好吃吃飯,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其實,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勒索」。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數父母都慣用這一手段,如下幾種方式最為常見。「你不乖乖吃飯,警察叔叔會把你抓走……」這種採用恐嚇、威脅話語逼迫孩子就範的方式,會降低孩子內心對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模仿父母的行為,比如「你不給買那個玩具,我就賴著不走」、「你不讓我玩手機,我就不好好學習……」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對孩子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其實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形成了「軟暴力」,只是家長沒有發覺而已。這種「軟暴力」容易對孩子造成「情緒勒索」,從而使得他們的成長受到影響。那「情緒勒索」又是什麼呢?情緒勒索是知名心裡學家蘇珊·佛沃在《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包含親子、夫妻、朋友等。被勒索者或許會想問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其實對我很好、很照顧我、很愛我,為什麼我們都沒有發現?
  • 為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
    父母:我都是為你好。我工作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這樣對得起我嗎。
  • 親子教育「情緒勒索」的4種句型,父母認為很有效,孩子越走越遠
    我坐下來和姐姐說,我知道你很愛你的女兒,卻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關心。但你今天的教育方式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把焦慮和不安的情緒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沒有安全感。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姐姐一樣,常常不自覺的用親情威脅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被迫接受父母的意見,這就是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遠離情緒勒索的4條黃金法則,你值得擁有
    我們每個人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總是會被對方的情緒影響。那麼請你仔細想想,是否出現了以下的情況。經常被父母告知,「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希望」。經常告訴孩子,「爸媽希望你學畫畫」。 經常跟愛人說:「你再不回來陪我,我們就分手。」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 也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或者大哭大鬧,他們採用這樣的方式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眼淚對家長起效之後,家長開始選擇妥協退讓,由則以後哭鬧成為了孩子向父母討價還價,用來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籌碼。
  • 中國式父母的「情緒勒索」有多可怕?孩子輕則逃避,重則「自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引路人角色。但有一些父母採取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棍棒交加型」暴力式育兒。但實際上還有一種「軟暴力式」育兒,也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這種「軟暴力式」育兒,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父母的這種付出是沒有私心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種付出會讓孩子無形之中被禁錮上一道精神枷鎖。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6大情緒勒索句型,別說你沒用過1、綁架式「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父母管的太過嚴格,孩子難免會有「反抗」,如果這個時候聽到家長說這句話,會感到不知所措,情緒波動大。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1、綁架式「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孩子的種種行為,都不是為了要把你氣死,是你自己控住不了情緒,把自己氣「死」了。別再對孩子說這種事兒了,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和緊張。
  • 《以家人之名》熱播: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的武器
    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當父母嘗試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雖然往往能夠奏效,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親情綁架」中消耗殆盡。心理學專家蘇珊·福沃德曾說:當父母在用難聽的語言刺痛孩子時,是把親情做賭注,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但卻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 有一種暴力叫「我都是為你好」,父母這份深沉的愛究竟有多可怕
    現在,父母口中常說的一句「我都是為你好」,日常生活中開玩笑熱梗。玩笑之餘,細細想想這一句看似包含滿滿愛意的話,究竟給多少孩子帶去痛苦,究竟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創傷,這一句話,又怎樣成為孩子心底的噩夢。簡直細思極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