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抨擊父母 | 情感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2021-01-12 知我心理學

今天,北大學子「王猛」(作者的化名)發布萬字長文,抨擊成長過程中,父母、大姨二姨、父輩親友對他的傷害。讀完了萬字長文,特別想提醒大家,只憑「一方的故事」,不好判斷故事中各方人物的實際行為、更惘論其精神狀況——畢竟,一切「事實」都是經過主觀解讀的事實。

我們無權批判「王猛」的家長,也無權評價「王猛」。因為我們無從知道到底發生過什麼。如果說這件事有什麼價值,應該是它再次製造出了一個關於家庭教養的討論空間。人們再次思考,什麼樣的家庭教養是好的?

不談這篇稿子本身。此次事件引發了大規模的評論,大家紛紛表示自己的父母有類似文中的行為。如果說文中能夠看出父母有什麼樣的不足,可能我們能看到的是中國家庭中常見的一種「情感忽視」。在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感受上的痛苦時(告訴父母自己在學校被欺負),父母沒有理解到這種精神的痛苦對孩子來說的傷害,父母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情感上的支持。

趁大家都在關注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想趁機科普一下「兒童情感忽視」這件事。

或許你會困惑:一個人怎麼能夠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如果你遭遇了來自家長的情感忽視,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Webb, 2012, p.3):

· 你可能會有「被拒絕感」。

當你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情感需要,總會得到來自父母的迴避和否認。比如,每當你試圖和他們談論你的情感,父母就顯得不自在,或是轉移話題。你感到在你們中間有一堵牆,你的情感需要總是撞在牆上,沒有被父母接納。

· 你可能開始「自我懷疑」。

你會懷疑自己的價值,心想:「我是不是不值得被關懷,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他們總是忽視我的感受。」也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的情緒感受,你會想:「我有這樣的感受,是不是我不正常?」

· 甚至,你開始為自己有情感需要感到愧疚。

你會認為是自己過於貪心,為自己的情感需要感到羞恥。有時你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卻遭到了父母的嘲笑或斥責。父母說:「我都養你、給你錢了,你還想怎樣。」於是你開始自責,認為是自己要得太多。

· 最後,你可能發現自己不了解、也不提起自己的需求。

當父母問你:「你想吃什麼/你想要什麼」時,你發現自己總會說「隨便」、「你們定就好」。如果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那麼,到底什麼是情感忽視呢?情感忽視又怎樣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如何擺脫被情感忽視的影響?

1. 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情感忽視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unresponsiveness)、不可及(unavailability)和/或遺漏(omission)的。

「不回應」指的是家長不會積極響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識地採取迴避、否認或者批判的態度。比如轉移話題、或是批評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不可及」指的是當孩子有情感需求時,家長沒有閒暇去理會,或是由於家長不在場,所以孩子很難找到家長並向他們求助。

「遺漏」指的是家長疏忽了對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家長可能會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但並不會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是不是開心等等(Younget al., 2011; Webb, 2012)。

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你很難通過外在的表現,來一個人有沒有遭受情感忽視:被情感忽視的人身上沒有傷痕、他們的父母也並沒有對他們大吼大叫。因此,許多人直到成年以後,才發現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有哪裡不太對勁。

2. 情感忽視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a. 「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

對自己情緒不熟悉

在情感忽視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的情緒並不熟悉。他們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也難以區分情緒與情緒之間細微的不同。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

比如,一個會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長,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會關心孩子的情緒:「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無視孩子的眼淚,或者譏諷孩子的軟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哭,不明白自己的內在為什麼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

b. 「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

不懂得自我關懷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痛苦時,不會也不懂怎麼進行自我關懷(self-care)。這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教他們如何去應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孩子開始否認自己的情緒需要,他們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說明這些需求並不重要,我不該有這些需要。」

一方面,被情感忽視者不去正視自己的需要,不去關懷自己的內心狀態;另一方面,他們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應對情緒。許多被情感忽視者時常感到有種空虛感,Webb博士認為這是他們用空虛來掩蓋自己的其他情緒(p.73)。

c. 「我沒事,我很好,我不想要」:

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緒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也不常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懷,於是傾向於認為別人都不會提供支持,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他們不再相信被人會回應自己的需求。而由於他們不表露需求,別人更加不清楚他們想要什麼,甚至可能因為他們的不信任而遠離他們。

d. 「我搞不懂你為什麼難過」:

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推測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視者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雖然能意識到他人情緒低落,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

有些家長之所以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這些家長在小時候,同樣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視。

當你和這樣的家長相處時,你能感受到他們對情感需求的不重視,比如他們會更多地看重生理需求,他們會說:「你現在至少不會餓死」。你會發現他們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用很不健康的方式來應對情緒,比如他們一旦生氣了就關在房間裡,或是抽菸喝悶酒等等。

* 「以自我為中心」、「完美主義」、「工作狂」也是導致家長忽視孩子的原因。

a. 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而言,他們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孩子只是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他們不會去關注自己孩子需要什麼;即使關注,其目的更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比如哄騙孩子:「只要你考得好,我就帶你去遊樂場玩。」而背後的目的是為了與同事進行攀比。

當你和這樣的家長相處時,你時常會有種被利用感,可能你會覺得自己好像總得「圍著他們的需求轉」。他們可能只強調自己的需求,卻從沒有過問一句「你需要什麼」。當你與他們溝通時,你會發現說話的中心總是被轉移到對方身上。

b. 完美主義者的父母用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來要求孩子。如果你的父母是完美主義者,你可能覺得自己總是做得不夠好,得到的更多是指責而不是誇讚。於是你一方面感到挫敗,變得不敢為自己的成就自豪,因為這些成功在父母眼裡根本不算什麼;另一方面,你又懷有期望,認為只要自己做得夠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而不敢相信:「我已經足夠好了,是父母的標準過高。」

c. 而有些家長會情感忽視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沉迷於工作,有時也是家裡經濟的需要。

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擺脫被情感忽視的影響呢?Webb博士指出,雖然被情感忽視的小孩沒有從父母那獲得足夠的情感支持,但是他們可以學著識別與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她提出了幾點建議——

1. 學會管理情緒:識別-接受-歸因-行動

既然情緒的產生有背後的緣由,那麼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能夠提升人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對此,Webb博士建議當你感受到某種情緒時,可以採取「識別-接受-歸因-行動」的步驟來應對它:

第一步:識別(Identify)情感。說出自己的情感是什麼,是快樂、悲傷、還是愧疚等等。可以試著從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學習更多用來表達情緒的詞彙。

第二步:接受(Accept)情感。用不評判的態度去觀察自己的情感。不要對自己說:「我現在的情感不好」,而是問自己:「我現在感受怎麼樣?我身體是什麼感覺?如果情緒有顏色,它是什麼顏色?」等等。

第三步:對情感進行歸因(Attribute)。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剛才哪個因素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感受?如果你一下子找不到理由,你可以想想上一次有類似情緒時,是什麼情境。

第四步:考慮是否將情緒變為行動(Action)。首先,感受一下這種情緒讓你有哪些行為衝動,比如是不是想打眼前的人,或是想要唱歌。隨後,仔細地觀察周圍,在內心描繪看到的情境,比如「我看到對方身邊有許多幫手」,評估自己的行為衝動是不是合適。如果不合適,考慮用其他行為代替,比如將打人,變為踢路邊的石子等。

2. 用「充滿愛意而堅定」的方式進行自我對話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人們不擅長自我撫慰。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他們不會寬慰自己,反而會加倍自責。於是,日常生活裡不斷的自我攻擊,持續地折磨他們,更加影響之後在學習、工作中的表現。

Webb博士建議人們去學會用「充滿愛意而堅定」的方式來自我對話。其中,「充滿愛意」意味著當你失敗後,用溫和的言語自我鼓勵,至少不要用惡劣的語句攻擊自己。

而「堅定」指的是:在我們嘗試積極的自我對話時,腦海裡時常還是會冒出負面的聲音,比如「你只是在騙自己」。在這時,你需要堅定地繼續自我鼓勵,並對那些聲音說:「你們只是我的念頭,不是事實。」來減少這些負面聲音的影響。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如果你是一個情感忽視者,你還可以多靠近能夠關懷我們情緒的人,向他們學習如何照顧情緒需求。

試著篩選你的社交關係,從中選出那些會關心你的情緒的人:他們會在你遇到挫折後,不僅僅給予建議,也會提供情感的支持。和他們在一起時,你會逐漸感到他們能夠理解你的感受,並且會回應你的情緒變化。

社會性事件的討論,如果被用來當作抒發偏見的藉口、或者只是作為網上口誅筆伐的情緒宣洩口,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這次事件激發的大量注意力、以及大家討論這一事件的熱情,引導向更有意義的科普性學習和討論。

批評父母或者孩子都很容易,但讓中國的家庭調整含蓄的文化、變得更加善於表達愛卻是現實的挑戰。向前一代人宣戰很容易,與他們不同卻很難。已經成年的我們,應當明白一件事:我們的人生固然受到兒時經歷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是我們自己要對自己成年後的人生負起責任。甚至,要為未來你們的家庭關係負起一部分的責任。

我們要理解過去對我們造成了什麼,也要有力量去選擇未來要成為什麼。

References:

Webb, J. (2012). Running onEmpty: Overcome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New York, NY:Morgan James Publishing.

Young, R., Lennie, S., & Minnis,H.(201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emotional neglect and control and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8), 889-897.

相關焦點

  •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父母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父母還不改變?
    ,對孩子無形中造成看不見的傷害。童年情感忽視領域的開創者,喬尼絲·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這本書中定義到:情感忽視是指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比如:孩子哭得時候,父母會制止孩子「閉嘴,不許哭!」
  • 父母的情感忽視,一種隱形的傷害
    而李玩這樣的遭遇,幾乎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地遇到過,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也許會把這些「小事」遺落在記憶深處,但是《狗十三》這部電影,又讓我們回憶起那些往事,仿佛看到了那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不被理解的自己,被人忽視的自己,在黑夜偷偷哭泣的自己。而這,恰恰是「情感忽視」典型的表現。情感忽視——一種隱形的傷害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喬尼絲的《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以諮詢師的身份,用大量的案例,幫助經歷過情感忽視的孩子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找出某些被遮蔽的真相,重建情感連接。進而警示作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注意這種無形的傷害,避免對子女造成情感忽視。
  • 對孩子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父母這些舉動讓孩子「脆弱不堪」
    何為「童年情感忽視」1不理會孩子的眾多想法在我們大人看來都是非常幼稚的,所以當他們興致勃勃的跑來向我們訴說一些他們認為很重要的事或很有趣的經歷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因為這些話題在我們看來幼稚不堪而選擇不予理睬,其實父母的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童年情感忽視」現象。
  •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前兩天我回到家,媽和我說孩子狀態不佳,心情很不好總是鬧,我忙去安撫孩子。&34;尼莫卻嘟著嘴不說話,把頭扭到一邊,在我使勁全身氣力詢問和安撫後,才知道,原來孩子覺得我對他的情感變淡了,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
  • 「媽媽你不要不理我」,家長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很明顯,孩子哭泣是想引起媽媽關注,因為孩子不明白為什麼媽媽不理自己,只能一次一次地走到媽媽面前哭泣。而媽媽,可能是在訓練孩子不要哭泣,哭泣是沒有用的。或許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孩子不再輕易哭泣、用哭泣來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的訓練其實就是赤裸裸地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來說其實是弊大於利。
  • 媽媽很忙:一直忽視情感需求,孩子很難健康長高
    另一種壞情緒的表現和「大聲吼叫」恰恰相反,它更像冷暴力,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成長中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長期情感忽視,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平靜」是不被父母關注的「失望」。
  • 從心理學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暴力
    很多父母忽略的一點就是孩子的情感,孩子是很敏感的,如果父母在對待他們的時候表現得比較冷漠,那麼孩子很快就能感覺到事情不對,因而他們也會戒備起來,將自己保護起來,或者以一些小動作來表示自己的對抗。很多父母都有過對孩子"情感忽視"的時候,但是不要小看"情感忽視",這會讓孩子遭受到更大的傷害。
  • 由《少年的你》反思,如何避免成為「情感忽視」的父母?
    而在這些家庭教育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情感忽視」。一、 陳念、魏萊、小北,都是被「情感忽視」的孩子「情感忽視」這一概念,是臨床心理學博士珍妮絲·韋伯在二十多年的心理諮詢和治療的基礎和經驗中提出並推廣的。
  • 北大學子殺母:教育太求完美也是一種不完美
    4月25日,記者從福州市公安局宣傳處獲悉,涉嫌弒母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已經被抓獲。據接近警方的內部人士透露,吳謝宇於4月21日在重慶江北機場乘機時被抓。身上帶了30多張身份證,通過網絡購買,三年來一直在國內活動。
  • 從心理學解析《傷痕俱樂部》:父母的情感忽視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這個時候,父母想的是為孩子提供物質支持,但同時,孩子們也缺失了精神陪伴。年齡要小的,他們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總是認為父母不要自己。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情感忽視的影響,因而不利於心理成長。《傷痕俱樂部》這部短片裡面提到了情感忽視一詞,小男孩總是被媽媽忽視甚至是排斥,因此身上出現了藍色傷痕。忽視和排斥越多傷痕就越多。
  • 反思北大學子弒母案:有一種家長,叫直升機父母!
    北大學子弒母案開庭審理了。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定於2020年12月24日上午9時整在該院第二法庭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吳謝宇故意殺人罪一案。2016年2月14日,教師謝天琴死在家中,其兒子吳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此後3年,吳謝宇一直銷聲匿跡。
  • 《情感勒索》:全都是為你好,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傷害
    而施暴者和引誘者,在父母與子女關係中比較常見。1.施暴者施暴者是情感勒索中最明顯的一種類型。這一種類型又分為積極施暴者和消極施暴者兩種類型。積極施暴者,說話直截了當,語帶威脅。消極施暴者,生悶氣,不說話。是我們常說的冷暴力。這兩種施暴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一邊倒。這類人從來只為自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 童年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一生的危害
    被忽視、不被看見,看起來不是多麼大不了的傷害,但是,只有被忽視的孩子,懂得心底的傷。甚至有些傷,連來訪者都不曾覺察到,因為相比於被虐待、被控制、被苛求,被忽視,常常最不足言說的那一種。那些被忽視的孩子,還好嗎?我們知道,內心的委屈、憤怒、不滿越是說不出口,帶給自己的傷害就越大。於是,成年以後,在這些曾經被忽略的孩子身上,會出現很多共性的問題。
  • 深度解析:北大學子吳謝宇殺母背後的真正原因在這裡
    現在,殘忍殺害自己母親的北大學子吳謝宇雖然已經被抓了,但是對於他的殺母動機卻沒有人能夠知道。網絡上到處都是人們質疑的聲音:他為什麼要殺母?吳謝宇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母親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在1985年出版、章志光主編的《心理學》著作中曾指出:「 不帶情緒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感在情緒的基礎上形成,而形成後的情感又會反作用於情緒,制約著一個人遇事時具體的情緒體驗。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都能引發他的情緒,如果父母或家長不能夠很好地教導他,那麼他情緒的紊亂就會破壞他的情感世界。
  • 解讀《被忽視的孩子》——情感忽視影響一生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卻在無意之中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給孩子造成了傷害。在開始今天的講解之前,請大家先思考兩個問題。1、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別人看起來比我快樂?2、為什麼自己和親人感覺不親近?到底缺了什麼呢?01若將童年比作是一幢房子的地基,成年人則好比是整幢房子。
  • 「新型情感暴力」正在禍害千萬孩子,也許你就是這種父母
    這些輕視與強勢的背後,可能都在暗示父母在養育方面經常會有的問題——情感忽視。他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們和孩子每天會說很多話,卻沒有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聽到孩子內心的吶喊。對孩子造成傷害的父母也許是真心實意愛著孩子的,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愛孩子。那些被「假裝愛著」的孩子,也有著「有苦難言」的傷痛。說父母沒有付出,可他們又真的付出了很多,說父母給了他們足夠的愛,可是父母卻也真的在情感上忽視了孩子。
  • 「新型情感暴力」正在禍害千萬孩子
    這些輕視與強勢的背後,可能都在暗示父母在養育方面經常會有的問題——情感忽視。他們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們和孩子每天會說很多話,卻沒有看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聽到孩子內心的吶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提出過一個概念——童年期情感忽視,指的是童年時期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給孩子造成的心靈創傷
  • 北大女學霸自殺,是情感綁架嗎?父母該如何提升孩子的情感教育?
    文章摘要北大女學霸為什麼自殺?父母在培養孩子學習的同時,怎麼加強孩子的情感教育?情感綁架是戀愛中有心計的人最喜歡做也是最擅長做的事情。他們會問:「你愛我嗎?如果你愛我那就不應該離開我,如果你愛我,你可以為我去死,如果你離開我、不為我去死,那就是不愛我。」這樣的悖論很容易蠱惑單純地少男少女的心,他們感情空白,遇到了自認為深愛著自己的伴侶,所以為了伴侶可以付出所有,放棄一起,包括自己的生命。
  • 《被忽視的孩子》丨12種情感忽視型父母,你千萬不要這麼做
    我們作為80、90後,小時候父母都很忙,我們的父母也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兒童心理學,他們那個年代兒童教育還不像現在這麼受重視。可以說,相較於我們的父輩、祖輩我們獲得了太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我們的心理層面卻未必被過多的關照。我們是情感被忽視的一代。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二孩。對於擁有兩個寶寶的家庭,關照孩子的情感就更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