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2020-08-31 525心理網


01

情感忽視的經歷

回憶一下小時候,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因為和朋友發生不愉快,滿臉沮喪地回家,但在廚房裡忙碌的媽媽卻絲毫沒有發現你的異樣;

心愛的寵物狗死了,你哭得稀裡譁啦,但爸爸媽媽卻並沒有安慰你一句......

或者這樣:

「爸,你能關心我一下嗎?」

「我給你花了這麼多錢,你想要什麼有什麼,我還不關心你嗎?」

又或者是這樣:

「你怎麼那麼笨啊。」

「你怎麼這都不會做?」

再靜心自問一下,成年後的你,是不是不時會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其他人看起來比我快樂?

為什麼付出比接受更容易?

為什麼我和親人感覺不親近?

為什麼很難說出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

為什麼經常生自己的氣?

為什麼有時會沒有明顯原因地感到沮喪、悲傷或憤怒?

如果你覺得自己小時候有過上面的經歷,成年後又經常出現上述多條疑問。

那麼,你很有必要讀一讀喬尼絲的《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

英國慈善機構「兒童協會」對英格倫10年級學生的一份調查顯示,大約1/7的人曾被家人忽視過。

研究人員對英格倫72所學校對約2,000名年齡在12至15歲的青少年抽樣調查,詢問父母平時是如何照顧他們的。

結果顯示,在這些人中,每7個人中就至少有1人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被父母忽視。缺乏情感支持和忽視監督是最常見的忽視形式。

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過被父母忽視的經歷。這種忽視說不上有多麼糟糕,甚至有時候還會認為童年很愉快。

但就是這看似平常普通的「忽視」,可能成為我們成年後難以解開的「心結」,影響了我們的性格、行為、生活,進而可能影響了我們的下一代。

喬尼絲的《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以諮詢師的身份,用大量的案例,幫助經歷過情感忽視的孩子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找出某些被遮蔽的真相,重建情感連接。

進而警示作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注意這種無形的傷害,避免對子女造成情感忽視。

02

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是什麼樣?

如果問你一個問題:天下的父母,你能想像出都有哪些類型?

嚴格的?高期許的?放養的?朋友式的?......答案肯定形形色色。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對自己父母的定義和對理想父母的要求。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識到,我們童年時期的父母教育,對我們成年後的生活有著無法迴避的影響。

有些影響是正面的,比如父母的一次獎勵或者鼓勵;有些影響是負面的,比如父母的責罵或忽視。

還有那麼一些「事情」,我們雖然記不得,那是因為它們應該發生卻沒有發生,但它們仍然對我們的一生都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這就是「情感忽視」。

如果我們在最需要被認可被關愛的童年期,經歷了足夠多這樣的有意無意的情感忽視,那麼在日後將會體驗到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心理問題。

在情感上,父母太容易讓孩子失望了,以至於很難列舉所有辜負孩子的行為。

《被忽視的孩子》把容易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分為12種類型:

自戀型父母;專制型父母;放縱型父母;離異/喪偶型父母;成癮型父母;抑鬱型父母;工作狂父母;照顧傷病家屬的父母;成就/完美導向型父母;反社會型父母;孩子即父母;「都是為你好」型父母。

大部分的父母會特別符合其中一個類型,但很多父母可能同時帶有幾種典型特徵。

其中「放縱型父母」表面看來像是人人羨慕的理想父母,很受孩子們喜愛,他們給予孩子過多的自由,滿足孩子任何的要求,但卻容易造成子女成年後任性幼稚、無理、自私、自我約束能力差;

「專制型父母」、「都是為你好型「則在父母中佔據了絕大多數,他們關心自己的子女,期望給予子女最好的關懷,卻事與願違地讓子女經歷著情感忽視的痛苦。

這些用意良好的父母,都不知道他們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快樂、有情感連接的生活所必須的養料,只是在重複他們自己童年所經歷的東西。

中國的很多父母的養育方式,或多或少都是「都是為你好」型。

他們說尊重孩子意見、給孩子自由,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遠遠不是這樣,如果孩子的選擇不如他們的意,他們會不停地用各種手段說服孩子,甚至於恐嚇、誇大事實等直到孩子同意他們所說的。

03

被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

還記得年初北大學子「王猛」發布的萬字長文嗎?

「王猛」在文中抨擊成長過程中,父母、大姨二姨、父輩親友對他的傷害。

此次事件引發了大規模的評論,大家紛紛表示自己的父母有類似文中的行為。

我們能看到中國家庭中常見的一種「情感忽視」,同時我們也真實地看到經歷了情感忽視的孩子,即便聰明如北大學子王猛,長大後同樣出現了一系列心理問題。

那麼,曾經歷過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會是個什麼樣呢?《被忽視的孩子》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① 情感空虛

空虛感本身不是一種病,更像是一種不適感覺,一種時有時無、無法滿足的缺失感。

②反依賴

反依賴與依賴正好相反,它表現為恐懼依賴他人,在依賴他人時會感到非常得不適。

如果一個人生活得小心翼翼,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支持和關心,就要懷疑他可能存在這種反依賴恐懼心理。

③不切實際地自我評價

即通常不能準確地評價自己的能力。比如,不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很難確定自己的才能;過度強調自己的弱點等。

④對自己毫無同情,對他人滿懷同情

他們容易原諒別人的弱點缺陷,對自己往往吹毛求疵。會是個善於傾聽的人,朋友們經常向其訴說困難,但自己卻很難開口向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問題。

⑤自我約束能力差

經歷過情感忽視,尤其是放縱型父母的忽視,成年後很容易覺得自己很懶、拖延、很難守時、對生活的乏味感到無聊、自我約束能力差。

⑥述情障礙

處理情感的能力包括感受、識別、管理以及表達情感的能力。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感到難過時表現為語塞、緘默,覺得沒有詞彙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常常會對人們(包括自己)的感覺和行為感到困惑。

忽視情感需求的父母在無形中給孩子傳達著一種強烈而潛在的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

童年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成年後也表現為情感缺失。

他們成年後的生活會缺乏足夠的情感,意識不到或者壓抑自己的感受,從而使自己變得空虛、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不知道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人和事是什麼。

04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該怎麼辦?

那麼,被情感忽視的孩子,該怎麼辦?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被情感忽視的影響呢?

《被忽視的孩子》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1、識別並正確對待情緒

情緒是生存的必需品,它告訴我們何時處於危險,何時該逃避,何時該去戰鬥,值得為什麼拼搏。

識別並表達自己的感覺是種技能,尤其是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需要練習才能夠完全意識到各種情緒的存在,才能夠學會通過IAAA四步驟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一步:識別(Identify)情感

說出自己的情感是什麼,是快樂、悲傷、還是愧疚等等,學習表達情緒的詞彙。

第二步:接受(Accept)情感

用不評判的態度去觀察自己的情感。不要對自己說:「我現在的情感不好」,而是問自己:「我現在感受怎麼樣?我身體是什麼感覺?如果情緒有顏色,它是什麼顏色?」等等。

第三步:歸因(Attribute)

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剛才哪個因素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感受?

第四步:行動(Action)

首先,感受一下這種情緒讓你有哪些行為衝動,比如想罵人、哭泣或是想要唱歌。

隨後,仔細地觀察周圍,在內心描繪看到的情境,比如「我看到對方身邊有許多幫手」,評估自己的行為衝動是不是合適。如果不合適,考慮用其他行為代替,比如將打人變為踢路邊的石子等。

2、自我關懷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人們不擅長自我關愛和自我安慰。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他們不會寬慰自己,反而會加倍自責。

於是,日常生活裡不斷的自我攻擊,持續地折磨他們,更加影響之後在學習、工作中的表現。因此,我們要學會自我關懷。

第一步:學習關愛自己

學會關注自己的需求,開始照顧自己。通過學習「將自己放在首位」、「鍛鍊身體」、「休息和放鬆」來改變自己。

第二步: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自我約束能力差,是常見的一個問題。作為成年人,可以通過改變思維方式重新教育自己,可以嘗試用「三件事計劃」來練習這個技能。

意即,每天必須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或停止做三件你想做卻不該做的事。

並且定期並堅持做這樣的練習,最後你會發現自我調節越來越簡單,管理自己的衝動也不那麼難,最後慢慢發展,直到變成你自主而固有的一部分。

第三步:自我安慰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們,可能從未想過自我安慰這個概念。他們從小也被父母忽視,也不會自我安慰。

但是人們都會產生負面情緒,我們要學會讓自己好受一些。建議在平時可以列一個自我安慰清單,避免等需要安慰時卻想不出該怎麼辦。

第四步:同情自己

這是自我關懷的最高層次。以下五個指導性原則能幫助你增加自我同情。

反向黃金法則:像對待別人那樣對待自己。

覺察到自我的憤怒:將對自己的火氣轉變成對自己的同情心,就像對待其他人一樣。

從自己的智慧和同情中獲益:傾聽和接受自己的聲音,用自己的智慧開到自己。

培養一個有愛而堅定的內心聲音:沒事,爭取下次能做得更好。

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犯錯也是我們作為人很重要的一部分

05

結語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

沒有人不需要被重視被關注,渴望被重視被關注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需求。

對於曾經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或者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來說,一旦明白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就應接受面對並戰勝它,修復情感,重新建立情感連接。

參考書籍:喬尼絲·韋步《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作者:蘇雲,精讀讀友會會員。用時間換天份,越努力越幸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來源 :525心理網(psy525.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相關焦點

  • 讀《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DAY1
    今天,拿起了久違的紙質書,開始DAY1閱讀喬尼絲•韋布與克裡斯蒂娜•穆塞洛共同著作《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由王詩溢和李沁芸共同翻譯。」桶」為什麼裝不滿、第2章造成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父母:(1)類型1:自戀型父母;(2)類型2專制型父母;(3)類型3放縱型父母。
  •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走出焦慮生命的虛無感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作者是喬尼絲·韋布博士,臨床心理學博士。創立首個童年情感忽視在線治療項目。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視,會長期損害一個人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並循序漸近的告訴我們,如何掌握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和世界重建情感連接,並為父母提供有效方法,終結代際惡性循環,撫育出情感成熟的孩子。情感忽視是看不見的。
  • 《被忽視的孩子》:不要讓情感忽視成為你人生苦惱的原因
    ,直到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這些感覺可能都來自於兒童時期,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忽視。很多經歷過情感忽視的成人,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期時,通常想不起什麼不愉快的事兒,因為他們的家庭和父母都還對他們不錯。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情感忽視,只是如果孩子長期的情感得不到滿足,期待被落空,這對孩子以後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 《被忽視的孩子》:不要讓情感忽視成為你人生痛苦的根源
    情感忽視也就是跟這些類似的情況,孩子的情感上的需求被忽視,沒有得到滿足,長大以後,就會造成情感忽視的情況出現,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其實是情感忽視,因為它是被隱藏著的,很多經歷過情感忽視的成人,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期時,通常想不起什麼不愉快的事兒,因為他們的家庭和父母都還對他們不錯。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情感忽視,只是如果孩子長期的情感得不到滿足,期待被落空,這對孩子以後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 解讀《被忽視的孩子》——情感忽視影響一生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卻在無意之中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給孩子造成了傷害。在開始今天的講解之前,請大家先思考兩個問題。1、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別人看起來比我快樂?2、為什麼自己和親人感覺不親近?到底缺了什麼呢?01若將童年比作是一幢房子的地基,成年人則好比是整幢房子。
  • 被父母情感忽視的童年,孩子可能要用一輩子「療傷」
    如果童年沒有受到虐待,欺凌或者拋棄,相比於生活在有家庭暴力家庭破碎的環境中,是幸運的,但是那些看似安靜無害的,卻對孩子忽視的感情,容易讓孩子成年之後同樣受到影響。因從小被家長忽視情感,而長大後無法信任他人,網友評論:「那些童年被情感忽視過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偏離自己所期望的軌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擁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諸行動。」
  • 被父母情感忽視的童年,孩子可能要用一輩子「療傷」
    這些情感都會深深的記在人的腦海裡。如果童年沒有受到虐待,欺凌或者拋棄,相比於生活在有家庭暴力家庭破碎的環境中,是幸運的,但是那些看似安靜無害的,卻對孩子忽視的感情,容易讓孩子成年之後同樣受到影響。在閨蜜看來,父母並不是可以依靠和相信的人嗎,那麼對於外人而言,連父母都無法依靠,更加沒有辦法相信,之所以有這樣子的感受,是因為從小父母對他進行的忽視,無論是忽視生活還是忽視他的感情,這讓閨蜜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網友評論:「那些童年被情感忽視過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偏離自己所期望的軌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擁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諸行動。」
  • 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你,可以在深度關係中療愈
    在她看來,父母都不可信,別人更不可靠,而她不相信父母,是因為父母從小忽視她,以及她的情感。那麼,對於小時候被情感忽視的成人,他們該怎樣擺脫困境呢?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這個女生的經歷來說說。1.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講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
  • 心理學家:過於在乎他人情緒的人,常常有著情感被忽視的童年
    這種缺失甚至比遭受虐待還要嚴重,那就是童年時期,家庭缺少的情感意識。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後就是有情感的,它是我們內部非常重要的反饋系統。能夠表達需求、自我激勵、與他人溝通、與社會聯結等等。靠著這些情感的表達和得到反饋,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學會合理的表達情緒。但是,在一個CEN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遇到困惑。
  • 童年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一生的危害
    被忽視、不被看見,看起來不是多麼大不了的傷害,但是,只有被忽視的孩子,懂得心底的傷。甚至有些傷,連來訪者都不曾覺察到,因為相比於被虐待、被控制、被苛求,被忽視,常常最不足言說的那一種。維婭就這樣成長為了一個懂事、體貼、不需要家人操心的孩子。她不是不需要「被看見」,只是太清楚,家裡已經有一個需要操心的孩子,經不起更多的折騰了。維婭的確是那個被忽視的孩子,可是她又能怪誰呢?弟弟年紀比她小,又因為臉上有傷,生活幾乎處處碰壁,父母多關心弟弟一點又有什麼錯呢?這是很多被忽視的孩子共同的心理感受。
  •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父母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父母還不改變?
    童年情感忽視領域的開創者,喬尼絲·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這本書中定義到:情感忽視是指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比如:孩子哭得時候,父母會制止孩子「閉嘴,不許哭!」
  • 童年遭遇情感忽視的人,最容易犯3個錯誤
    今天我們聊聊童年情感忽視。罐頭質檢員:酒酒我身邊每個朋友,都可以講出一大堆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刻骨記憶。比如父親在一個普通晚餐時一個嫌棄的表情,比如考到好成績興奮地回到家,卻沒有得到一個字的讚揚。童年情感忽視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 童年的情感忽視,對成年後有多大影響呢?
    我們每個人都想有一個相對美好的童年生活,可現實總是不盡人意。有時候想想,人的一生真的就好像是一場戲,有悲劇,也有喜劇,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那麼不管是悲劇還是喜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童年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造成的。
  • 《被忽視的孩子》丨12種情感忽視型父母,你千萬不要這麼做
    我們是情感被忽視的一代。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二孩。對於擁有兩個寶寶的家庭,關照孩子的情感就更尤為重要。《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作者喬尼絲·韋布認為,「如果孩子不能確信自己對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經常因為自己對父母關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他將會成長為一個忽視自己情感需求的人。」一個情感被忽視的孩子,他的成長無疑是不健全的。
  • 父母的情感忽視,一種隱形的傷害
    而李玩這樣的遭遇,幾乎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地遇到過,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也許會把這些「小事」遺落在記憶深處,但是《狗十三》這部電影,又讓我們回憶起那些往事,仿佛看到了那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不被理解的自己,被人忽視的自己,在黑夜偷偷哭泣的自己。而這,恰恰是「情感忽視」典型的表現。情感忽視——一種隱形的傷害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 不能忽視的情感忽視
    一,什麼是情感忽視第一是指孩子在遭遇重大危機時,或在重要的地方,重大的事情方面,父母與孩子共情失敗。當孩子發生了重大的事情,父母沒有關心孩子的情感並做出反應。第二,父母長期沒有與孩子共情。從來不理會,在乎孩子的感受。二,健康父母的表現:第一,父母跟孩子有良好的情感連結。第二,父母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第三,父母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喬尼絲·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這本書中定義到:情感忽視是指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這裡特別指對「情感」的忽視。物質上的需求我們很容易滿足,但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表面,而看不到內心。而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有時候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比如孩子玩的正開心,你突然說,別玩了,我們要吃飯了!
  •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總是不會在乎自己
    提起照顧孩子,很多人都會注重娃的成績,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很用心,每天守著娃寫作業,以為只要有好成績,孩子的未來就是光明的。殊不知,父母對娃的情感忽視,比孩子學習不好影響還大,這種最讓人忽視的傷害會在孩子心底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 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上)|情感被忽視的孩子 2「杭州心理諮詢」
    情感忽視的類型父母的【情感忽視】有很多種類型,有的比較隱蔽,甚至會帶著一種關懷的外衣;有的看起來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沒什麼不同,但本質上有著巨大的不同。下面介紹的12種類型的父母狀態,只是最具代表性的父母類型。雖然大部分父母會特別符合其中一種類型,但也可能你會發現,你的父母是這12種類型中好幾種的結合。
  • 媽媽很忙:一直忽視情感需求,孩子很難健康長高
    你的孩子曾面臨情感忽視嗎?家長會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但並不會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是不是開心等等。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成長中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長期情感忽視,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