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作為80、90後,小時候父母都很忙,我們的父母也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兒童心理學,他們那個年代兒童教育還不像現在這麼受重視。可以說,相較於我們的父輩、祖輩我們獲得了太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我們的心理層面卻未必被過多的關照。我們是情感被忽視的一代。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二孩。對於擁有兩個寶寶的家庭,關照孩子的情感就更尤為重要。《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作者喬尼絲·韋布認為,「如果孩子不能確信自己對父母是重要的,如果孩子經常因為自己對父母關注的需要而感到羞愧,他將會成長為一個忽視自己情感需求的人。」
一個情感被忽視的孩子,他的成長無疑是不健全的。孩子會莫名其妙的抑鬱,在沉默中不斷的質疑自己,以至於長大成人以後也會出現婚姻問題、社交障礙、與同事關係不好等等。
這就要求每一位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建立起同理心,照顧好孩子的感受,而不要一味的專制、自信,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決定是最好的。我們應該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讓孩子建立起自信,讓他擁有自主選擇的自由和權利,否則,就會像作者所說,「沒有同理心的父母就像是在昏暗的房間裡,用生鏽的器具做手術的人。細思恐極。」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12種容易造成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
第一種,自戀型父母。這類父母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尤其在孩子面前如神邸一般高高在上,他們習慣懲罰孩子,常用的手段是發怒或者冷落。這種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話。
第二種,專制型父母。在一些老派的非常嚴肅的家庭中,父母不允許孩子頂嘴,不許孩子哭,必須絕對服從,甚至有時候會隊孩子棍棒相加。
第三種,放縱型父母。幾乎不和孩子有衝突,孩子做什麼都行。孩子吸毒、酗酒、夜不歸宿等等,家長都不管不問,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任何反饋。
第四種,離異/喪偶型父母。離異/喪偶型並不是說所有離異父母都如此,而是離異/喪偶型的典型特點是不快樂,喜歡抱怨,用離異做藉口,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在婚姻的失敗或者是配偶的離開上。這樣的父母,自己本身很痛苦,他們一般也沒有能力去關心孩子的情感世界。
第五種,成癮型父母。父母酗酒、吸毒,這類父母常常表現為過度補償,讓孩子往往生活在兩個極端中,一會兒對孩子特別好,一會兒對孩子特別壞。
第六種,抑鬱型父母。父母本身缺乏能量和熱情,對孩子完全缺乏撫慰。整個家庭是背負在一種沉重的、抑鬱的壓力之下的。這時候孩子的所有情感都只能夠自己收藏起來。
第七種,工作狂父母。這類父母大多忙於事業和工作,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保姆來照顧。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父母基本不參與,這些孩子會認為自己還沒有爸爸媽媽的工作事業重要,他們長大以後的特點是自我價值極低。
第八種,完美主義型父母。永遠挑孩子的毛病,孩子永遠達不到他的要求。
第九種,照顧傷病家屬的父母。父母忙於照顧家中生病的哥哥或弟弟,而健康的那個孩子無人問津,這類孩子小小年紀就非常成熟,他們小小年紀就整天付出愛,等到了青春期就會追求過度補償,容易變得無比叛逆。
第十種,反社會型父母。這樣的父母沒有內疚感,他會用殘忍的手段來控制孩子、操縱孩子。
第十一種,孩子即父母,這類父母會讓孩子給父母做飯,讓孩子去買菜、做家務,孩子早早地成熟起來。很多父母會以此為樂,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孩子會更危險。
第十二種,「都是為你好」型父母,綜合了以上的很多特徵,這類父母在生活中最多。
你是哪一種父母呢?大家可以對號入座,自我反省一下。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獨一無二的創造,作者喬尼絲·韋布認為,「作為孩子,他們像小電腦一樣,接受來自環境的反饋,存儲在記憶中,結合各種各樣的反饋,發展出一整套對自己的技巧、天賦、缺陷和不足的認知。」
父母並不是巧奪天工或者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特異功能的神人,身為父母一定不要盲目自信自己的教育方法,應該時刻考慮孩子的感受。
為避免孩子被忽視,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三點:
1、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他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讓他認識各類情感類的詞彙,他才能成為一個情商高、對別人產生共情的人。
2、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不要把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延伸,當作是替自己實現夢想的工具。
3、善於發現和觀察孩子傳遞出來的信息。每個情緒都承載了身體想傳達給我們的信息,無論看起來多麼奇怪。
我是萌寶媽媽屋,希望我們所有父母,都不要為家庭、為社會創造出被忽視的孩子。關愛孩子,從每位父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