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相信很多人和家裡的神獸都鬥智鬥勇,那麼你們的孩子好管教嗎?你們平時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怎樣的呢,你們在無微不至的照顧的過程中,有忽視自己的孩子嗎?
《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作者喬尼絲 韋布,從事心理臨床輔導30多年,這本書裡的案例多是現實生活中改編的,這本書也被很多家長頻繁閱讀,成為暢銷書之一。
《被忽視的孩子》
這本書主要講述我們生活中情感忽視的父母的類型,這些類型的父母給孩子造成的什麼影響,我們父母又如何避免怎麼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已經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又該如何自己調節自己。書中講的不是父母和我們發生了什麼,而是那些沒有發生或者記不得事,這些沒有發生的事對你有著同樣重要很深遠的影響。比如父母可能為家裡的子女提供了溫暖的家,讓孩子豐衣足食,也不虐待孩子,但是這些父母可能忽視了他們青春期孩子正幹著犯罪的事,李玫瑾女士說,孩子在過了14周歲以後的每個生日,父母就要告訴他,這個階段你如果犯法,你該負責什麼刑事責任。當然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指責父母對我們童年的忽視,而是獻給我們的父母,以祈求更充分的監督。
健康養育的孩子
下面我們來看下我們會遇到哪些類型的父母。1.自戀型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化身,最低的要求是不讓父母丟臉。2.專制型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服從自己,通過打罵、粗暴的方式管教,不會和孩子討論一件事或者一個問題。3.放縱型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不會管教孩子,不會給孩子規矩、限制,隨意孩子做事。4.離異/喪偶型的父母,這類型的家長只是拼命的應付生活,沒有時間或者精力管教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自己照顧自己。5.成癮型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給人不安定的因素,就是他在沒做成癮的事和做了之後是兩種不同的人。比如我鄰居叔叔,沒喝酒之前是一個和藹的父親,但是一喝完酒,則追著老婆孩子打。6.抑鬱型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對於養育孩子缺乏能量和熱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足夠的控制力,孩子也有失控的風險。7.工作狂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很優越的生活條件,但是在對待孩子上就會忽視,他們通常會通過金錢來補償孩子,而不是相處,這類型的孩子通常做些出格的事情吸引父母的關注。8.照顧傷病家屬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大多數經歷都在傷病家屬身上,而自覺地的認為那個健康的孩子就該懂事的不添加麻煩,父母也沒那麼精力去管健康的家屬。9.完美導向型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強迫孩子達成家長的期望,比如自己學生時期英語不好,就強制孩子英語一定要好。10.反社會型的父母,這類型的父母會使用任何下三濫的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做完後還毫無內疚感。《歡樂頌》裡,樊勝美的媽堅決要樊勝美給她哥哥買房,還認為樊勝美就應該這樣。11.孩子即父母型,這類型的父母鼓勵或強迫孩子表現的像是家長一樣,這一般是家裡的老大,照顧下面更小的兄弟姐妹。12.「都是為你好」型父母,這類型的父母很可能是構成情感忽視父母最大人群,這類型的父母雖然愛孩子,但是如果做不到和孩子產生共情,不能夠理解孩子的大部分情緒的話,那麼也會產生情感忽視。
上面我們講述了我們可能遭遇的12種類型的父母,現在這些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了,他們變成什麼樣子了呢,1.空虛感,一種時有時無的、無法滿足的缺失感,總覺得自己缺少什麼但是又說不上來。2.反依賴,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恐懼依賴他人的傾向,不表現出也不想感覺到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3.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往往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自尊較低,誇大自己的弱點,淡化自己的優勢,看不到自己的優點。4.對自己毫無同情,對他人滿懷同情,這類型在中國人老一輩的人身上體現的明顯,我爸對於別的親戚有點困難就伸手幫助,給點錢的資助,寧願自己在家省吃儉用。5.負罪感和羞恥感,當我們從父母那接受不到某種情緒命名時,我們下意識的會隱藏自己的感覺,覺得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6.對自己生氣、自責,當自己某件事做不好,很難不對自己生氣,進一步發展的話就會變成自我導向的憤怒。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人們真的了解我,就不喜歡我了。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會反覆問自己我到底怎麼了。8.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沒有被情感滋潤過的孩子長大後極難對他人投以感情上的關愛,因為從小他沒有被關愛的感覺,又怎麼分享給別人他的關愛。9.自我約束能力差,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常常對自己不應該做的事欲罷不能,比如吃垃圾食品,懶惰,做事拖拖拉拉,當一個孩子不被管束,讓他自己負責自己的時候,往往就會自我放縱。我老公在成長時期,父母對他極少管理,導致他成年後自我約束能力很差,時間管理也很困難,失去很多工作和學習機會。10.述情障礙,表示一個人的情感有缺陷,在生活中沒有能力容忍情緒,甚至感受任何情緒、情感,表現會經常發脾氣。
健康長大的孩子是快樂的,而情感忽視的孩子也不要太慌張,情感忽視的孩子需要後天自己習得技能培養自己。首先,識別感受並命名感受,此刻的感覺是什麼,是快樂、沮喪、難過...其次,學習監控自己的感覺,當你知道自己的感覺,分析一下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然後每天三次做情緒表格記錄自己的感覺。再次,接受並且信任自己的感覺,沒有壞的情緒,情緒的存在總是有道理的,不要評判自己的感覺,表格記錄自己的感受。然後,學會用平和的心態表達自己的感覺,表格記錄自己的感受。最後,你是可以和朋友、家人分享你的感覺,他們也許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但是能做個傾聽者,不要覺得告訴別人就是給人帶來麻煩或者煩惱,表格記錄下自己尋求幫助的次數。
最後我們來談談我們自己,像對別人那樣對待自己,有些人對待自己總是那麼的毫無同情,我們需要學會關愛自己,將自己放在首位,這不是自私,當你能夠愛自己的時候,你肯定也會習得愛別人。現在我們可以終結惡性循環,作為父母讓孩子擁有你所缺失的東西,我小的時候家裡窮,所以經常看別的孩子吃零食,因此對於我兩周歲的女兒,只要她想吃的我都滿足,導致現在體重超標,哈哈,這點作為媽媽,現在覺得有點慚愧,我不應該拿上一輩的父母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同樣也需要約束力。
這本書給我很多啟發,我對我父母的感恩,讓我在健康的教養方式下長大,雖然多多少少有些情感忽視,但是我長大了都是能夠自己調節;對於我母親的這個角色,我學的我該怎樣對待我的孩子;對於我個人,同樣教會我怎樣面對我以前的情感忽視。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你們也能夠習得這樣的方法,愉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