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會有一些人,他們的情緒非常平靜,看不到起伏。他們會讓人感覺難以接近,但是他們卻經常在獨自一人的時候,為自己和他人在交往中不夠完美的表現而感到慚愧或是內疚,但在外人面前卻從不表現出來。
通常他們在生活中會感受到負面情緒,但是往往還會有一種情況,就是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會感覺自己「該負責任」。
國外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這部分人通常有過童年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縮寫為CEN)的經歷。
所謂CEN,就是在小時候家庭的成長環境中,由於養育者強勢、或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等原因,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情緒。在這種環境中,他們逐漸學會了忽視自己的感受,而注重他人的感受。長大之後,這種模式就會在人際關係中沿用。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同事之間聚會KTV,總會有人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大家,照顧好他人。而對於他們自己的感受,他們似乎不感興趣,只要其他同事玩得開心,自己的使命就算是完成了。在工作中,他們會成為其他員工的「輔助者」甚至「救命稻草」,大事小情全都攬到自己手裡,承擔了很多本不必承擔的責任。多數情況下,這都是他們自動化的反應,而他周圍的人也會覺得,他值得信賴。
表面看上去,這些人生活得不錯。他們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工作中還能成為大家的支持者,被大家依賴,像是一位盡職盡責的照顧者。
但實際上,在他們的人生中卻有著重大的缺失。這種缺失甚至比遭受虐待還要嚴重,那就是童年時期,家庭缺少的情感意識。
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後就是有情感的,它是我們內部非常重要的反饋系統。能夠表達需求、自我激勵、與他人溝通、與社會聯結等等。靠著這些情感的表達和得到反饋,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學會合理的表達情緒。
但是,在一個CEN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遇到困惑。當他們表達情緒時,父母卻表現出不能接受他的情緒,或是直接無視孩子的情緒。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所表達出的情緒似乎是無效的。所以就會逐漸收斂自己的情緒,以免影響到別人,就像在自己周圍建了一堵牆,把自己包圍起來。
我有一位大學同學,那時我們在宿舍看《武林外傳》。當看到莫小貝撒潑時,他便和我說:「我就從來不會用這種方式表達情緒,因為我小時候所有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沒有一次是成功的。」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情感忽視,孩子因為知識和經驗有限,表達需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情緒。但如果家長對於情緒非常冷漠,孩子就永遠都不會再用相同的方式表達了。這樣一來,家長也就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而孩子則是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最後,孩子就會忽視自己的情緒表達,因為從家長那得到的反饋是:你的情緒不重要。
所以,那些看似對他人特別友善,幫助同事、朋友處理各種問題的人,有一部分並不是他們真的樂於助人,而是他們根本照顧不到自己的情緒和心理需求。
1、讓你忽視自己的感受,和對需求的意識:
由於童年時期,自己的情緒被忽視,在逐漸成人之後,就很難對自己真正的了解。人在成長過程中所有的情緒感受,就像電腦的資料庫一樣。今天經歷了一件開心的感受,和父母交流,父母和我們一起開心,這種感受就會儲存下來;明天經歷了一件悲傷的事情,向家人傾訴,家人給我們溫暖,這也會被儲存下來。
而身在情感忽視的家庭,幾乎所有的情緒都會被忽視,「資料庫」裡根本沒有任何存儲,所以就會對自己幾乎一無所知。
2、專注於他人:
在情感忽視的家庭中長大的人,仍然要與他人建立聯結,這是人的社會屬性。所以,他們就需要將注意力從自己轉移到他人。通常他們對周圍人的觀察會非常細微和準確,能夠敏銳地覺察到他人的需求,但卻無法準確地覺察到自己的需求。
3、自我意識降低:
由於一直被忽視,所以你很難相信自己是重要的。這會在無形中影響到自己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把自己放到不重要的位置,甚至會在工作中坦然接受那些單調乏味、一直重複的工作。
4、壓抑和包裹自己:
隨著被忽視感越來越多,CEN者逐漸形成了一種能力:知道如何照顧好別人。他們會非常不喜歡尋求他人的幫助,但是卻樂於幫助別人,即使有些事和自己本來沒什麼關係。
總的來說,人自出生以來,所做的事情都希望得到反饋。如果一個行為出現之後得不到反饋,這種行為就會逐漸消失。所以我們才會說,無視才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
這種只顧他人的情緒,忽視自己情緒的行為,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心理學家除了研究結論之外,還給出了三點建議:
1、由向外關注轉移到向內關注:
培養關注自己感受和需求的能力。當你更多地開始關注自己,留給他人的空間就會更小,所謂「此消彼長」也適合這個過程。說到底還是要講求平衡,而不是一味關注他人。
2、學會說不:
對他人說不,對於CEN成人來說,一開始會非常困難,因為這可能會讓他們覺得得罪了別人。但實際上,這卻是照顧自己的重要一步。
3、接受自己:
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這並不可恥。我們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夠學會如何照顧一個人,才能照顧好他人。
童年時期所經歷的模式,有很多會被帶到成年階段。而那些童年階段被忽視的情感,全都被你轉移到了他人身上。但這些情感能量是可以為你所用的,只要你從現在開始多關注自己,就可以從過於在乎他人情緒的怪圈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