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希望過壞情緒全部消失?
很多前來做心理諮詢的來訪,都處於一種主觀體驗到的痛苦情緒之中。
人們受情緒困擾,會抑鬱、焦慮、失眠,對生活喪失興趣。他們常常覺得壞的情緒總是讓人痛苦的,如果有一隻消除情緒的魔法棒,恨不得馬上把壞情緒消除得一乾二淨。
還有的來訪者很討厭自己生氣的樣子,當我嘗試請他們表達時,他們總覺得憤怒是很自私的,並且生氣除了讓人不快以外,實在也沒什麼太大的作用。
還有很多來訪者,極力避免哭泣,覺得這是一種軟弱的表現。特別是男性,不能接受自己在諮詢室哭泣。
有些父母會在訓斥孩子的時候,不允許孩子哭泣,更加難以耐受孩子的哭泣。因為孩子哭泣會激活父母的煩躁和無助情緒。
情緒的功能是什麼?
情緒無處不在,正因為我們是有情緒的,才可以稱之為人。
如果沒有情感,那和機器有什麼區別?毫無疑問,情緒是重要的,而且是有功能的。
首先,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信號功能。憤怒,促使我們捍衛自我;恐懼,幫助我們逃跑,保護自己;愛,驅使我們建立一段親密的關係;悲傷,告訴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提醒我們去關愛自己;厭惡,幫助我們拒絕;好奇,促使我們去探索和學習。
其次,情緒有動機作用,能促使我們去做出一些行為。情緒也是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我們通過表情來判斷對方的情緒,做出適應性的行為。 可以說,情緒幫助我們融入社會。阿斯伯格症的患者,在識別情緒和感知情緒方面存在障礙,因此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適應。
如果失去情緒,會發生什麼?
有情緒的時候,常常會帶來軀體的生理反應,我們的情緒由我們對情景的思考和看法決定。
識別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豐富人際關係。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賦予了生活深度和豐富性。與他人的連結和情感聯繫幫助我們擺脫內心的空虛感和焦慮。
當我們與情緒失去連結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失去了和自己的連結,可能會覺得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情緒的堵塞還會轉化為軀體的疼痛或疾病。或者會感到情緒失控,時常會有情緒的爆發。和他人的關係也會覺得膚淺,對生活感到空虛,無意義。
這些都是因為,我們與內在的情緒失去了連結。
而情緒和親密的關係才是人生的發動機,我們因為要獲得讚賞或認可而努力,我們想要給愛人更好的東西而努力,我們趨利避害,迴避讓我們感到不快樂的事情,追求快樂。
這是人類行為的準則。
什麼是「情感忽視」?
既然情緒這麼重要,為什麼會有人忽視自己的情緒?
那是因為,對情緒的覺知是先天的一種能力,我們生下來就能感知到媽媽的表情,從媽媽眼中看到自己。
一個沒有情緒的媽媽會讓孩子感到無助而焦慮。
靜止臉實驗便是這樣的一個實例。當媽媽面無表情的看著小孩時,實驗中一歲的小孩會去吸引媽媽的注意,嘗試讓媽媽開心,發現媽媽還是沒有表情時,會感到煩躁,迴避,臉上露出非常痛苦的表情。而這一切的發生只有短短的一分鐘。如果父母長時間的和孩子沒有情感互動,孩子也會退縮,喪失對情感的關注。
情感忽視是被「教」出來的。
這裡的教並不是指有意的行為,而是無意的一種傳遞。
情感忽視是一種創傷,會在代際之間傳遞。
一個被忽視的孩子,當她長大後做了媽媽,也很難對自己的孩子給與情感關注。
就像一個沒有被愛過的孩子,長大後總會覺得其他人給的愛不夠,而自己這麼貧窮,哪還有能力給孩子。
受情感忽視的孩子,他們長大後並不覺得自己的成長有什麼問題。
看上去一切都很好,沒有什麼特別的創傷事件。正是這樣的一種假象,讓他們無所適從,很難理解自己。
他們的故事好像一個斷層,有一個很美好的童年,但卻不清楚為什麼長大後會感到這麼空虛,痛苦。
情感忽視是無形的,他不是做了什麼,反而是沒有做什麼。
我們國人常常把孩子放第一位,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最好的教育。但我們往往會忽視孩子本身。
「情感忽視」是怎樣形成的?
情感忽視不僅僅指沒有看到情感,也包含對情感的錯位理解,給的太多或給的太少都是忽視。一個控制型的,侵入型的家長和一個什麼都不管的家長,看上去南轅北轍,呈現出的形式完全不一樣。但是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忽視,他們都沒有看到孩子本身。
當關注到孩子獨特的情感天性時,才能撫養出情感上強大的成人。
在我們的傳統裡,似乎有一種顯露情感就是懦弱的體現。我們教育孩子不許哭,我們希望孩子是堅強的。
但要在情感上堅強,並不是通過忽視情感能夠做到的。反而是只有當我們充分的識別,接納情感之後,才能幫孩子建立安撫自己情感的能力,才能在遇到事情時真正的感到有力量,而不是強裝堅強。
越是讓孩子壓抑情緒,不許哭,不許生氣,會給孩子傳達一種情緒是不被接納的,有情緒是懦弱的。這只會讓孩子感到抑鬱和虛弱。
因為一個人是不可能沒有情緒的,當這個孩子長大後,但凡感到自己有情緒,都會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沒用的,懦弱的人。還會懊悔自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情緒。
他也會繼續把這種價值觀傳輸給孩子,造成情感忽視的代際傳遞。
當然,真正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是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視而不見。
我們毫無疑問,也會有自身的情緒,無法每時每刻都關注到孩子。
這裡提到的情感忽視造成的影響,都是指長期的情感忽視,而不是偶發性的。60分的媽媽是足夠好的,100分的媽媽反而沒有給到孩子自己成長和試錯的空間。
在關注情感這件事上,我們只需要做到60分就足夠了。
如果不忽視孩子的情感……
下面的一個例子,我們來看看情感關注是什麼樣的狀態。
老師打電話給媽媽:小澤在學校因為頂撞老師,說小澤很不尊敬人。
媽媽問小澤發生了什麼。
小澤很生氣的說,老師讓他不要玩鉛筆,筆尖朝上會戳到臉。小澤說只有把鉛筆對著自己才會戳到臉,這樣根本戳不到,他又沒有那麼傻。老師就沒收了他的鉛筆。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應小澤?
——花點時間,想一想。
或者,如果你是小澤,你的父母會怎麼對你?
媽媽需要感受到和孩子之前的連結,關注到他,適當的回應小澤,才能幫助到他。
媽媽說,老師沒有意識到「你有被誤解的情緒」,而且老師當著這麼多同學的面說你,也會讓你覺得很丟臉。但是老師讓你停止做什麼的時候,你需要停下來。
小澤說,我知道,但我想告訴她,她不聽。
媽媽說,是的,別人不聽你說話,你會有些惱火和沮喪。
小澤感到被理解,說,是啊,搞得我這麼沮喪,還收走我的鉛筆。
媽媽說,在學校有很多孩子,老師沒辦法像我們這樣交談。所以在學校,老師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就算表達一些不同的意見,也需要注意你的語氣。不要讓人覺得你在故意頂撞。知道嗎?
這是一種健康的,情感上有共鳴的教育方式。
媽媽做到了先了解事情的經過,而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評價甚至羞辱孩子。
這樣就建立了和小澤的情感連結。
媽媽理解了小澤,並反饋了他的情緒,感到生氣,沮喪等。
當小澤感到被理解時,他也能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媽媽還教會了小澤,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麼做,關鍵是要先聽老師的,不要再無禮頂撞。
小澤既感到被理解,又感到是被支持的。
媽媽是和我一起的,就算我犯錯了,媽媽也會支持我,不會羞辱我,什麼都不問就批評我。
當小澤在人生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他也能感到很安全的回到媽媽身邊,尋求媽媽的幫助和理解。
當然,他也能自由地尋求生活中朋友和領導同事的幫助。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孩子早戀後,不敢告訴父母。
或自己在外面被欺負了,遇到事情,遇到挫折了,不會選擇和父母講述。
可能孩子感受到父母並不能理解到自己。
於是,最親近的父母反而成了最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