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情緒可以全部消失嗎?|情感被忽視的孩子 1「杭州心理諮詢」

2021-01-08 琴心敘心理諮詢

你是否希望過壞情緒全部消失?

很多前來做心理諮詢的來訪,都處於一種主觀體驗到的痛苦情緒之中。

人們受情緒困擾,會抑鬱、焦慮、失眠,對生活喪失興趣。他們常常覺得壞的情緒總是讓人痛苦的,如果有一隻消除情緒的魔法棒,恨不得馬上把壞情緒消除得一乾二淨。

還有的來訪者很討厭自己生氣的樣子,當我嘗試請他們表達時,他們總覺得憤怒是很自私的,並且生氣除了讓人不快以外,實在也沒什麼太大的作用。

還有很多來訪者,極力避免哭泣,覺得這是一種軟弱的表現。特別是男性,不能接受自己在諮詢室哭泣。

有些父母會在訓斥孩子的時候,不允許孩子哭泣,更加難以耐受孩子的哭泣。因為孩子哭泣會激活父母的煩躁和無助情緒。

情緒的功能是什麼?

情緒無處不在,正因為我們是有情緒的,才可以稱之為人。

如果沒有情感,那和機器有什麼區別?毫無疑問,情緒是重要的,而且是有功能的。

首先,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信號功能。憤怒,促使我們捍衛自我;恐懼,幫助我們逃跑,保護自己;愛,驅使我們建立一段親密的關係;悲傷,告訴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提醒我們去關愛自己;厭惡,幫助我們拒絕;好奇,促使我們去探索和學習。

其次,情緒有動機作用,能促使我們去做出一些行為。情緒也是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我們通過表情來判斷對方的情緒,做出適應性的行為。 可以說,情緒幫助我們融入社會。阿斯伯格症的患者,在識別情緒和感知情緒方面存在障礙,因此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適應。

如果失去情緒,會發生什麼?

有情緒的時候,常常會帶來軀體的生理反應,我們的情緒由我們對情景的思考和看法決定。

識別情緒,能夠幫助我們豐富人際關係。正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賦予了生活深度和豐富性。與他人的連結和情感聯繫幫助我們擺脫內心的空虛感和焦慮。

當我們與情緒失去連結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失去了和自己的連結,可能會覺得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情緒的堵塞還會轉化為軀體的疼痛或疾病。或者會感到情緒失控,時常會有情緒的爆發。和他人的關係也會覺得膚淺,對生活感到空虛,無意義。

這些都是因為,我們與內在的情緒失去了連結。

而情緒和親密的關係才是人生的發動機,我們因為要獲得讚賞或認可而努力,我們想要給愛人更好的東西而努力,我們趨利避害,迴避讓我們感到不快樂的事情,追求快樂。

這是人類行為的準則。

什麼是「情感忽視」?

既然情緒這麼重要,為什麼會有人忽視自己的情緒?

那是因為,對情緒的覺知是先天的一種能力,我們生下來就能感知到媽媽的表情,從媽媽眼中看到自己。

一個沒有情緒的媽媽會讓孩子感到無助而焦慮。

靜止臉實驗便是這樣的一個實例。當媽媽面無表情的看著小孩時,實驗中一歲的小孩會去吸引媽媽的注意,嘗試讓媽媽開心,發現媽媽還是沒有表情時,會感到煩躁,迴避,臉上露出非常痛苦的表情。而這一切的發生只有短短的一分鐘。如果父母長時間的和孩子沒有情感互動,孩子也會退縮,喪失對情感的關注。

情感忽視是被「教」出來的。

這裡的教並不是指有意的行為,而是無意的一種傳遞。

情感忽視是一種創傷,會在代際之間傳遞。

一個被忽視的孩子,當她長大後做了媽媽,也很難對自己的孩子給與情感關注。

就像一個沒有被愛過的孩子,長大後總會覺得其他人給的愛不夠,而自己這麼貧窮,哪還有能力給孩子。

受情感忽視的孩子,他們長大後並不覺得自己的成長有什麼問題。

看上去一切都很好,沒有什麼特別的創傷事件。正是這樣的一種假象,讓他們無所適從,很難理解自己。

他們的故事好像一個斷層,有一個很美好的童年,但卻不清楚為什麼長大後會感到這麼空虛,痛苦。

情感忽視是無形的,他不是做了什麼,反而是沒有做什麼。

我們國人常常把孩子放第一位,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最好的教育。但我們往往會忽視孩子本身。

「情感忽視」是怎樣形成的?

情感忽視不僅僅指沒有看到情感,也包含對情感的錯位理解,給的太多或給的太少都是忽視。一個控制型的,侵入型的家長和一個什麼都不管的家長,看上去南轅北轍,呈現出的形式完全不一樣。但是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忽視,他們都沒有看到孩子本身。

當關注到孩子獨特的情感天性時,才能撫養出情感上強大的成人。

在我們的傳統裡,似乎有一種顯露情感就是懦弱的體現。我們教育孩子不許哭,我們希望孩子是堅強的。

但要在情感上堅強,並不是通過忽視情感能夠做到的。反而是只有當我們充分的識別,接納情感之後,才能幫孩子建立安撫自己情感的能力,才能在遇到事情時真正的感到有力量,而不是強裝堅強。

越是讓孩子壓抑情緒,不許哭,不許生氣,會給孩子傳達一種情緒是不被接納的,有情緒是懦弱的。這只會讓孩子感到抑鬱和虛弱。

因為一個人是不可能沒有情緒的,當這個孩子長大後,但凡感到自己有情緒,都會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沒用的,懦弱的人。還會懊悔自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情緒。

他也會繼續把這種價值觀傳輸給孩子,造成情感忽視的代際傳遞。

當然,真正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是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視而不見。

我們毫無疑問,也會有自身的情緒,無法每時每刻都關注到孩子。

這裡提到的情感忽視造成的影響,都是指長期的情感忽視,而不是偶發性的。60分的媽媽是足夠好的,100分的媽媽反而沒有給到孩子自己成長和試錯的空間。

在關注情感這件事上,我們只需要做到60分就足夠了。

如果不忽視孩子的情感……

下面的一個例子,我們來看看情感關注是什麼樣的狀態。

老師打電話給媽媽:小澤在學校因為頂撞老師,說小澤很不尊敬人。

媽媽問小澤發生了什麼。

小澤很生氣的說,老師讓他不要玩鉛筆,筆尖朝上會戳到臉。小澤說只有把鉛筆對著自己才會戳到臉,這樣根本戳不到,他又沒有那麼傻。老師就沒收了他的鉛筆。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應小澤?

——花點時間,想一想。

或者,如果你是小澤,你的父母會怎麼對你?

媽媽需要感受到和孩子之前的連結,關注到他,適當的回應小澤,才能幫助到他。

媽媽說,老師沒有意識到「你有被誤解的情緒」,而且老師當著這麼多同學的面說你,也會讓你覺得很丟臉。但是老師讓你停止做什麼的時候,你需要停下來。

小澤說,我知道,但我想告訴她,她不聽。

媽媽說,是的,別人不聽你說話,你會有些惱火和沮喪。

小澤感到被理解,說,是啊,搞得我這麼沮喪,還收走我的鉛筆。

媽媽說,在學校有很多孩子,老師沒辦法像我們這樣交談。所以在學校,老師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就算表達一些不同的意見,也需要注意你的語氣。不要讓人覺得你在故意頂撞。知道嗎?

這是一種健康的,情感上有共鳴的教育方式。

媽媽做到了先了解事情的經過,而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評價甚至羞辱孩子。

這樣就建立了和小澤的情感連結。

媽媽理解了小澤,並反饋了他的情緒,感到生氣,沮喪等。

當小澤感到被理解時,他也能更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更重要的是,媽媽還教會了小澤,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麼做,關鍵是要先聽老師的,不要再無禮頂撞。

小澤既感到被理解,又感到是被支持的。

媽媽是和我一起的,就算我犯錯了,媽媽也會支持我,不會羞辱我,什麼都不問就批評我。

當小澤在人生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他也能感到很安全的回到媽媽身邊,尋求媽媽的幫助和理解。

當然,他也能自由地尋求生活中朋友和領導同事的幫助。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孩子早戀後,不敢告訴父母。

或自己在外面被欺負了,遇到事情,遇到挫折了,不會選擇和父母講述。

可能孩子感受到父母並不能理解到自己。

於是,最親近的父母反而成了最遠的人。

相關焦點

  • 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上)|情感被忽視的孩子 2「杭州心理諮詢」
    情感忽視的類型父母的【情感忽視】有很多種類型,有的比較隱蔽,甚至會帶著一種關懷的外衣;有的看起來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沒什麼不同,但本質上有著巨大的不同。下面介紹的12種類型的父母狀態,只是最具代表性的父母類型。雖然大部分父母會特別符合其中一種類型,但也可能你會發現,你的父母是這12種類型中好幾種的結合。
  • 「聽說?我說!」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可以流淚嗎?
    聽說上周我們發起了一次投票,關於「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可以流淚嗎根據大家的投票結果,可以看出選擇YES的票數遠遠多於選擇NO的票數,看來大多數人都覺得心理諮詢中諮詢師是可以流淚的。本周我們請來資深心理諮詢師,就這問題給大家做一個分享。
  • 媽媽很忙:一直忽視情感需求,孩子很難健康長高
    小編之前寫過,媽媽們在負面情緒爆棚、繃不住要發飆的時候,可以通過「照鏡子」的方法來調節,同時要問自己兩個問題:1、看一看鏡子裡的自己大聲吼叫」恰恰相反,它更像冷暴力,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兒童情感忽視」,即:家長沒有給予兒童應有的愛,忽略了對兒童心理、精神、感情的關心和交流,缺少對兒童情感需求的滿足。
  • 警惕壞叔叔的「恐嚇式教育」,別讓它別毀了孩子
    這樣的「恐嚇教育」真的可以管教好孩子嗎?它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又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接受消極言語的孩子受到了嚴重的心理影響,其言語問題持續一生。從「惡魔實驗」裡我們不難看出,如果通過消極負面的語言,用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脅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實際上就是一種軟性的暴力,會對孩子一生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 心理問題不要怕,這些方法讓我們走出情緒困境
    帕羅西汀吃完,我再次前往就診,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躁狂發作」。後來,家中變故使得病情再次加重,轉到專科醫院就診,已為「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混合發作」,一天要吃八顆藥,並住了近一個月的院。
  • 「棉花糖·心理」一張圖告訴你: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缺乏這三感的孩子,會更出現情緒障礙、人際關係困擾、以及行為偏差,形成不健全人格。心理教育專家同時指出,心理健康基石是在12歲以前的家庭養育模式中確立的,最大的責任人就是父母。而「母親」則是「安全感」代名詞的核心源頭。一個人最初的安全感,一定是來自於母親。因而3歲以前,媽媽的情緒穩定至關重要。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如果過多體驗被忽視、恐懼等不良情緒,就很容易形成「我不好」、「我不值得被愛」的潛意識,變得自卑和膽怯。
  •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結果顯示,在這些人中,每7個人中就至少有1人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被父母忽視。缺乏情感支持和忽視監督是最常見的忽視形式。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過被父母忽視的經歷。這種忽視說不上有多麼糟糕,甚至有時候還會認為童年很愉快。
  • 做個不「吼」孩子的父母,先從科學認識孩子情緒開始
    「情緒」從心理狀態而言,是一組複雜的主觀因素及客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受到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的調節(Lindquist et al.,2006;Scherer,2005)。情緒可以引起情感經驗,如愉悅或不快樂等情感;它可產生認知的歷程,如與情感有關的知覺、評價和分類的工作;再者,情緒可以活化一般的生理適應為警覺狀態;情緒更是導致行為的起因,這些行為通常是表達的、目的導向的及適應的行為。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心理問題越多呢?
    」、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題主說不論家長還是社會都以孩子是否聽話來衡量好壞,而且很多心理專家都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直播上新|有心理困擾,每周二和心理諮詢師「簡單聊聊」
    無論是現實中身邊有抑鬱情緒的朋友變多了、自己偶爾也有點小抑鬱了,還是網絡上一輪輪的熱搜的席捲……這些都在將心理健康問題不斷推到大眾視野中。甚至很多音樂、舞蹈、真人秀等電視節目,都能看到「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產後抑鬱」等字眼。
  • 你的孩子是「情感孤兒」嗎?對子女有無情感忽視,兩種失敗告訴你
    後來,在心理諮詢中,凱薩琳說出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五歲的凱薩琳很快樂,很幸福,爸爸是工程師,媽媽是老師,是非常成功的年輕夫妻,卻也與大多數家庭一樣,爸爸很少有時間陪伴凱薩琳。正如很多成功的父母難以理解自己孩子為何叛逆一般,看起來是父母雙全,家庭幸福,家教完備,也許在孩子眼裡,自己卻是個「情感的孤兒」。像前文鄰居的弟弟,父母、姐姐,每一個人都是被稱讚的對象,可他自己卻會委屈,甚至不甘心,但他的不甘心,在大人眼裡,僅僅只是不成熟,簡單的「吃醋」兩個字,代替了孩子全部的情感。
  •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總是不會在乎自己
    提起照顧孩子,很多人都會注重娃的成績,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很用心,每天守著娃寫作業,以為只要有好成績,孩子的未來就是光明的。殊不知,父母對娃的情感忽視,比孩子學習不好影響還大,這種最讓人忽視的傷害會在孩子心底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 別讓壞情緒影響孩子的情商,聰明的家長這樣引導
    認識情緒情緒啟蒙的第一步是認識情緒,只有知道什麼是「喜」「怒」「哀」「樂」,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情緒。1. emoji 表情你可以將卡片中的表情列印出來,帶孩子一起認認,這是「高興」、這是「生氣」、這是「傷心」……
  • 成都情感心理諮詢中心,成都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諮詢
    核心提示:情感心理諮詢,大多數和人際交往有密切的關係。除了和朋友之間的交往帶來的情緒變化,因而引發的情緒問題之外。情感諮詢中常見的問題實際上主要圍繞著三大人際關係:婚姻、戀愛、家庭。   情感心理諮詢指心理諮詢員通過和來訪者的商談、討論、勸告、啟發和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各種有關情緒、情感方面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提高適應能力,增進身心健康。
  • 童年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一生的危害
    維婭就這樣成長為了一個懂事、體貼、不需要家人操心的孩子。她不是不需要「被看見」,只是太清楚,家裡已經有一個需要操心的孩子,經不起更多的折騰了。維婭的確是那個被忽視的孩子,可是她又能怪誰呢?弟弟年紀比她小,又因為臉上有傷,生活幾乎處處碰壁,父母多關心弟弟一點又有什麼錯呢?這是很多被忽視的孩子共同的心理感受。
  • 「極端性格的背後」那些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猙獰」形容。如果我們跟孩子相處的細節可以回放,那或許你也會被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可怕模樣驚嚇到。似乎很多父母都在默認: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完全是私事。只要沒有明顯的打罵,那麼便不算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為此,我們身邊存在著很多父母,不斷濫用自己的權力,每日裡以「愛孩子」的名義,卻生生把自己的孩子嚇得要命。
  • 幼教科目二 | 幼兒情緒、情感發展
    」:C「解析」:斥責幼兒會讓幼兒情緒更加激動,因為幼兒的情緒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感染。「答案」:嬰幼兒調節負面情緒的主要策略有:(1)反思法。當孩子與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可以使用反思法,請孩子們先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情緒表現是否合適。(2)自我說服法。當孩子初入園由於要找媽媽而傷心地哭泣時,可以教他自己大聲說:「好孩子不哭」。
  • 心理學家:過於在乎他人情緒的人,常常有著情感被忽視的童年
    這種缺失甚至比遭受虐待還要嚴重,那就是童年時期,家庭缺少的情感意識。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後就是有情感的,它是我們內部非常重要的反饋系統。能夠表達需求、自我激勵、與他人溝通、與社會聯結等等。靠著這些情感的表達和得到反饋,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學會合理的表達情緒。但是,在一個CEN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遇到困惑。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每次有人提出過分的要求,他雖然心裡不願意,但嘴上從來不會說半個「不」字,這就導致他心中的怒氣不斷上漲,可他自己的理智卻在控制、壓抑著情緒,但這些情緒不會憑空消失,而會推動身體產生「心慌心悸」等交感神經興奮的表現,伴隨「極度恐懼」甚至「瀕死感」。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