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賦予每個人充滿獨特的自我展現,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豐富多採。有人形容情緒有如一支彩筆,彩筆一揮,把孩子的童年全都染上繽紛的色調。
「情緒」從心理狀態而言,是一組複雜的主觀因素及客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受到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的調節(Lindquist et al.,2006;Scherer,2005)。
情緒可以引起情感經驗,如愉悅或不快樂等情感;它可產生認知的歷程,如與情感有關的知覺、評價和分類的工作;再者,情緒可以活化一般的生理適應為警覺狀態;情緒更是導致行為的起因,這些行為通常是表達的、目的導向的及適應的行為。
例如,小華在幼兒園裡過生日,接受小朋友的祝賀,吃到最喜歡的草莓蛋糕他感到非常快樂(引發情感經驗)。草莓口味的蛋糕昨天在家裡吃過了,心中一直念念不忘(情感有關的知覺),他高興地跳上跳下(情緒的表達)臉紅通通的很可愛(生理適應)。
情緒狀況不佳及對社會的適應不良,是學齡前兒童的共同性。因為他們才剛開始發展語言以及藉由語言來調節他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Egger& Angold,2006)。
幼兒會因為與同儕、教師的溝通困難,而發展成內化行為問題(如抑鬱、焦慮),或使用人身攻擊,以傳達自身的需要( Denham& Weissberg,2004;Merrell & Gueldner,2010)。
我們經常會注意幼兒的外在行為,例如攻擊他人,而幼兒在的情緒問題,則較少被注意,而忽略它的重要性。有研究者認為,兒童的情發展問題如不加以解決,此種長期負面影響的結果可能導致行為障礙。
因此了解幼兒的情緒發展,進而引導幼兒,對其未來的社會適應有正面的影響。
那麼不同年齡的兒童情緒發展有什麼規律呢?
它包含了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情緒理解、回應他人情緒丶情緒依附等五個向度。其內涵分別說明如下:
情緒表達意指「伴隨情緒狀態,在臉上、身體、聲音、動作上產生一些可見的改變」,這些改變有些是天生反應,有些則是由外在模仿學習而來(Lewis& Michalson,1983)。兒童情緒表達方式會因其生理及心理的發展而有所差異。
兒童學習如何掌握其情緒表達行為,除了可以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外,更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及認可(Garner& Estep,200;Saarni1999;Thompson, 1991)。
個體為了因應情緒刺激,所產生的一種有目的性的調節歷程。在調節過程中會依情緒狀態自主性地或以自然反應的方式,對情緒反應予以修正或改變,此即「去情緒調節( Sarn1999;Thompson,1991)」。Thompson 的研究結果顯示,情緒調節發展的特徵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嬰兒期大多傾向於外在調節,學步期學前期則傾向外在調節與內在調節的過渡期。
Cole、Martin 和Dennis(2004)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幼兒園段,開始對不愉快情緒有較好的處理策略,他們會藉由注意力的控制、認知的修正、認知的詮釋等三種方法進行情緒調節。兒童中期(5-8歲)對情緒的調節發展極為快速,他們了解情緒經驗可藉由在情緒的再調整加以改變,例如在悲傷情境中,會想像快樂情緒及刻意分心轉移對悲傷的注意。
Harter 的研究指出,兒童的情緒理解從 4 歲到 12 歲共經歷了五個層次的發展:
層次 0:兒童並不了解任何兩種感覺是可以並存的,此一階段的兒童甚至無法認知同時有兩種近似情緒的感覺。
層次 1:兒童逐漸發展出各自有的情緒範疇,一種為正面的情緒,一種為負面情緒,然後在每一種情緒範疇再分化出其他情緒。此層次兒童可以同時覺知到兩種情緒,但僅止於兩種都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且指向相同的目標。
層次 2:心象構圖階段(約 5-6 歲)的兒童能夠辨識兩種相同類型的感覺指向不同的目標,但無法認知矛盾的感覺。
層次 3:已經發展出心象系統的兒童(約7歲)能夠整合他們的正面情與負面情能夠了解同時有矛盾的感覺,但僅止於指向不同的目標。
層次 4:較大的兒童能夠對相同的目標描述出對立的覺(約 10-11 歲)。
兒童對他人情緒的反應從直率回應到以「社會參照標準」來回應他人感受,逐漸發展出同理心的感受(Hoffman&ye,1974)。
例如,嬰兒期可感受他人悲傷情緒,但分不清誰在悲痛;幼兒期知道誰在悲痛,但無法辨認自己與他人感受的不同;學齡前幼兒可了解,不同情境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且不同對象會有不同反應。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已能清楚了解個體的情緒差別,及情境的可能影響,他們透過各種管道,學習如何與人合作理解他人情感,及從同理心的角度來回應他人情緒(Hoffman Nye, 1974)
兒童從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身上得到情緒慰藉,隨著年齡增長,其情緒依附對象轉為多元,包括教師、手足同儕等,皆與其產生情感交流,互相關懷之情誼(Hyson, Whitehead,& Prudhoe, 1988) Hyson認為,兒童發展或建立情感依附的安全感,須得到穩定丶溫暖丶接納及富有回應學習環境的滿足(魏惠貞譯,2006)。
總而言之,兒童的情緒發展從基本的情緒表達,進而逐漸發展成熟的情緒能力,還包含了情緒的理解丶調節回應及依附。兒童的情緒表達有些是與生俱來的,不必教導。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情緒發展任務是必須在「兒童期」完成的,兒童的情緒能透過模仿學習(Lewis& Michalson,1983)。
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教師,幫助孩子認識情緒、了解情緒,進而發展更成熟的情緒,有很多可著墨之處。
文章摘譯自:《幼兒情緒與繪本教學》心理出版社 付清雪等著
你曾被孩子氣到發脾氣嗎?當時又如何解決?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愛貝睿聯合全球名校的數十位專家聯合研發了一個大型兒童早期發展幹預計劃——未來腦計劃。
點個在看,分享你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