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不「吼」孩子的父母,先從科學認識孩子情緒開始

2020-10-26 愛貝睿


情緒,賦予每個人充滿獨特的自我展現,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豐富多採。有人形容情緒有如一支彩筆,彩筆一揮,把孩子的童年全都染上繽紛的色調。

情緒是什麼?

「情緒」從心理狀態而言,是一組複雜的主觀因素及客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受到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的調節(Lindquist et al.,2006;Scherer,2005)。

情緒可以引起情感經驗,如愉悅或不快樂等情感;它可產生認知的歷程,如與情感有關的知覺、評價和分類的工作;再者,情緒可以活化一般的生理適應為警覺狀態;情緒更是導致行為的起因,這些行為通常是表達的、目的導向的及適應的行為。

例如,小華在幼兒園裡過生日,接受小朋友的祝賀,吃到最喜歡的草莓蛋糕他感到非常快樂(引發情感經驗)。草莓口味的蛋糕昨天在家裡吃過了,心中一直念念不忘(情感有關的知覺),他高興地跳上跳下(情緒的表達)臉紅通通的很可愛(生理適應)。

孩子的情緒發展歷程

情緒狀況不佳及對社會的適應不良,是學齡前兒童的共同性。因為他們才剛開始發展語言以及藉由語言來調節他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Egger& Angold,2006)。

幼兒會因為與同儕、教師的溝通困難,而發展成內化行為問題(如抑鬱、焦慮),或使用人身攻擊,以傳達自身的需要( Denham& Weissberg,2004;Merrell & Gueldner,2010)。

我們經常會注意幼兒的外在行為,例如攻擊他人,而幼兒在的情緒問題,則較少被注意,而忽略它的重要性。有研究者認為,兒童的情發展問題如不加以解決,此種長期負面影響的結果可能導致行為障礙。

因此了解幼兒的情緒發展,進而引導幼兒,對其未來的社會適應有正面的影響。

那麼不同年齡的兒童情緒發展有什麼規律呢?

它包含了情緒表達、情緒調節、情緒理解、回應他人情緒丶情緒依附等五個向度。其內涵分別說明如下:

1.情緒表達

情緒表達意指「伴隨情緒狀態,在臉上、身體、聲音、動作上產生一些可見的改變」,這些改變有些是天生反應,有些則是由外在模仿學習而來(Lewis& Michalson,1983)。兒童情緒表達方式會因其生理及心理的發展而有所差異。

兒童學習如何掌握其情緒表達行為,除了可以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外,更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及認可(Garner& Estep,200;Saarni1999;Thompson, 1991)。

2.情緒調節

個體為了因應情緒刺激,所產生的一種有目的性的調節歷程。在調節過程中會依情緒狀態自主性地或以自然反應的方式,對情緒反應予以修正或改變,此即「去情緒調節( Sarn1999;Thompson,1991)」。Thompson 的研究結果顯示,情緒調節發展的特徵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嬰兒期大多傾向於外在調節,學步期學前期則傾向外在調節與內在調節的過渡期。

Cole、Martin 和Dennis(2004)的研究發現,幼兒在幼兒園段,開始對不愉快情緒有較好的處理策略,他們會藉由注意力的控制、認知的修正、認知的詮釋等三種方法進行情緒調節。兒童中期(5-8歲)對情緒的調節發展極為快速,他們了解情緒經驗可藉由在情緒的再調整加以改變,例如在悲傷情境中,會想像快樂情緒及刻意分心轉移對悲傷的注意。

3.情緒理解

Harter 的研究指出,兒童的情緒理解從 4 歲到 12 歲共經歷了五個層次的發展:

層次 0:兒童並不了解任何兩種感覺是可以並存的,此一階段的兒童甚至無法認知同時有兩種近似情緒的感覺。

層次 1:兒童逐漸發展出各自有的情緒範疇,一種為正面的情緒,一種為負面情緒,然後在每一種情緒範疇再分化出其他情緒。此層次兒童可以同時覺知到兩種情緒,但僅止於兩種都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且指向相同的目標。

層次 2:心象構圖階段(約 5-6 歲)的兒童能夠辨識兩種相同類型的感覺指向不同的目標,但無法認知矛盾的感覺。

層次 3:已經發展出心象系統的兒童(約7歲)能夠整合他們的正面情與負面情能夠了解同時有矛盾的感覺,但僅止於指向不同的目標。

層次 4:較大的兒童能夠對相同的目標描述出對立的覺(約 10-11 歲)。

4.回應他人情緒

兒童對他人情緒的反應從直率回應到以「社會參照標準」來回應他人感受,逐漸發展出同理心的感受(Hoffman&ye,1974)。

例如,嬰兒期可感受他人悲傷情緒,但分不清誰在悲痛;幼兒期知道誰在悲痛,但無法辨認自己與他人感受的不同;學齡前幼兒可了解,不同情境下,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且不同對象會有不同反應。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已能清楚了解個體的情緒差別,及情境的可能影響,他們透過各種管道,學習如何與人合作理解他人情感,及從同理心的角度來回應他人情緒(Hoffman Nye, 1974)

5.情緒依附

兒童從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身上得到情緒慰藉,隨著年齡增長,其情緒依附對象轉為多元,包括教師、手足同儕等,皆與其產生情感交流,互相關懷之情誼(Hyson, Whitehead,& Prudhoe, 1988) Hyson認為,兒童發展或建立情感依附的安全感,須得到穩定丶溫暖丶接納及富有回應學習環境的滿足(魏惠貞譯,2006)。

小結

總而言之,兒童的情緒發展從基本的情緒表達,進而逐漸發展成熟的情緒能力,還包含了情緒的理解丶調節回應及依附。兒童的情緒表達有些是與生俱來的,不必教導。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情緒發展任務是必須在「兒童期」完成的,兒童的情緒能透過模仿學習(Lewis& Michalson,1983)。

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教師,幫助孩子認識情緒、了解情緒,進而發展更成熟的情緒,有很多可著墨之處。

文章摘譯自:《幼兒情緒與繪本教學》心理出版社 付清雪等著

你曾被孩子氣到發脾氣嗎?當時又如何解決?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愛貝睿聯合全球名校的數十位專家聯合研發了一個大型兒童早期發展幹預計劃——未來腦計劃

點個在看,分享你的態度👇

相關焦點

  • 這樣「吼」孩子,太爽了
    今天解鎖科學吼娃的3種姿勢,分場合,見效果,能補救!情緒上來忍不住,吼完孩子就後悔,很多家長留言「哭訴」:真的忍不住!而且不吼根本不管用!寫作業小動作多、生活裡的磨蹭習慣、做事丟三落四……熊孩子們仿佛是上輩子的仇人,總能製造各種事端激怒你。什麼「愛與自由」「溫柔堅定」,早在你心中被炸得四分五裂,各種咆哮不受控制地噴薄而出。
  • 父母總是忍不住吼孩子,想通這四點,做個情緒穩定的父母
    ,所以在事後他們總會覺得十分內疚,孩子在面對父母的吼叫時,通常都會表現得十分無力,在面對父母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情緒時,他們總是會束手無策,很多時候他們壓根不知道自己錯在哪,甚至是根本沒有做錯什麼就無緣無故招來了父母情緒,孩子沉默不語而又盡顯無助。
  • 被吼後,孩子不說話,我們就要注意了
    怕就怕遇到那種「打不哭罵不語」,把情緒打成靜音的孩子。我有個朋友,是二胎媽媽。前幾天她哭著說,感覺自己做媽媽失敗極了。原來,二寶出生後,有段時間她很焦慮,只要二寶一哭,她就會無緣無故地衝大寶吼。其原因有以下幾種:有些孩子是出於恐懼,安全感受到了傷害,不再信任父母,在情感上強行和父母中斷了連接,和父母拉開了距離,心中開始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 那些一吵架就把孩子「支開」的父母,後來都後悔了
    但多項科學調查顯示,這個觀念並不對。你以為把孩子支開,你和愛人「大吵特吵」一頓,他就能不受影響了?華盛頓州立大學教授莎拉·沃特斯做過一個調查:她花了好幾年時間,深度探訪全美109個家庭,這些家庭裡的孩子,年齡都在7-11歲。「我發現,刻意不讓孩子聽見夫妻爭吵的家長,更容易被自己的小孩疏遠。
  • 吼孩子只會害了他,不要做被情緒支配的父母
    大家看到這標題的時候肯定想,都知道給孩子發脾氣,對孩子吼不好,但是怒氣一上來,真的是氣的人要發瘋,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每每等到冷靜下來,就開始後悔和自責。然後惡性循環。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如果是通過責罵,恐嚇,不理會等方式,逼迫的孩子去做某件事,那孩子根本不懂做這件事的真正意義,只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情緒,哪怕一次兩次被恐懼支配著完成了一件事,或者改掉了壞毛病,後面其實還是會犯的。
  • 「爸媽必修課」訓練孩子自覺性從「照鏡子」開始
    其中有一道問答題:「你每天早上睜眼之後,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有沒有主動去跟10個陌生人打交道?」「信任」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這個調查背後透露出一個重要元素——信任。信任大家都不會去做越軌的事情,你才會很放心地跟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道早安。
  • 吼完孩子就後悔?腦科學教你如何走出"情緒失控"的怪圈
    跟閨蜜聊起這件事兒,她說自己也經常會這樣,吼完孩子就後悔,但下次還是一樣。說是不吼不叫,真的很難做到。那麼今天,我們就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看:身為父母,該如何學習控制情緒。想要明白我們為什麼總忍不住吼孩子,可以先想想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更容易對娃大吼大叫。
  • 高情商孩子的養成,從這套認識情緒的繪本開始
    情緒管理是門大學問,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舒緩自己的情緒,感知自己的內心,並且學會用適宜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首先就要從情緒認知開始入手!很好奇他們今天的情緒分別都是什麼顏色的呢。下文來自立正媽媽。我們培養孩子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先認識情緒。
  •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 肆 |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實操步驟(一)
    調節和理順孩子情緒的腦是有其順序和步驟的,而重點是在父母,而非孩子。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老師。父母的教育、教養模式是否是有效能的,常常緊緊連結著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父母教養方法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美國頂尖的大學哈佛大學曾經針對0~12歲的孩子,研究其父母教養方法對孩子一生的影響。研究關於父母的教養方法:不斷地「修正缺點」孩子比較容易成功?還是不斷地「發揮優點」孩子比較容易成功?
  • 「育兒」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答案太驚人
    在知乎上搜索關鍵詞「父母的語言暴力」,發現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環境中成長的自述者,要麼心懷恐懼,不知父母下一步會做出哪些瘋狂舉動;要麼畏首畏尾,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如果孩子&34;,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孩子呢?
  • 「極端性格的背後」那些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又因為這些受害者「只不過是孩子」,他們的痛苦一直被淡化、被無視,被忽略不計。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發一丁點的脾氣,肯定不可能。我一朋友是心理學博士,幹了20多年的教育,她也不得不承認說:「壞的情緒、壞的狀態,很多時候是不請自來的,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保持覺察。」我認同這個說法。記得有陣子,我特別忙。每天忙完工作,轉身就往家裡趕,帶著兒子參加這樣那樣的親子班、興趣班。
  • 「新型家暴」正在腐蝕著寶寶 ,這比打孩子還狠!不少父母仍在這樣做
    都說「打是親、罵是愛」,特別是對待孩子身上,打罵反而成了教育孩子的「利器」。時代在進步,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早已被許多父母摒棄。不過,另一種「新型家暴」卻在悄悄蔓延,並野蠻生長…「新型家暴」正在摧毀孩子的童年
  • 吼完孩子就後悔?教育孩子要如何控制情緒?從「情緒覺察」開始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教育孩子的時候,突然就控制不住情緒開始發火,大聲地訓斥孩子。事後想起來卻感到非常自責和後悔,而大多數父母卻不會因為內疚而拉下自尊去與孩子道歉,當下次又看到孩子不聽話時,還是會忍不住衝孩子發脾氣……就這樣,親子之間慢慢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 豆瓣8.2,樊登讀書力薦:4招教你不吼不叫,平靜地與孩子合作
    但是,你如果正在意識到自己「就像我媽當年衝我又吼又叫一樣對著我的孩子大吼」,或者說「喊得我嗓子都疼了」,又或者「吼叫是因為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方法讓孩子聽話」,那麼,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管教孩子的魔力,在於:一方面,孩子會更直接地接收到你的指令,而不是你的威脅與恐嚇,於是便會更願意去配合你,而不是與你對抗;另一方面,對於你來說,「不吼不叫」這個策略,更容易幫你地達成「既幫助孩子,但又不傷害親子關係」的目的。
  • 別叫孩子不準哭!心理師:不教孩子認識情緒,就會成為定時炸彈
    父母碰到孩子哭泣時,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叫他們不準哭,或是叫他們回房間去反省,從沒給孩子認識情緒的機會,或是教導他們該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下場就是會讓他們不斷的壓抑、忍耐直到爆炸。他們在未來的抗壓性就會變低,而且變得毫無同理心。」
  • 最危險的教育是你吼了孩子,他卻不說話!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對孩子來說,有一種無奈是「媽媽覺得我不吼就不聽話!」對於父母來說,有一種著急是「吼完孩子卻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孩子被吼後不說話,其實是心理遭受創傷後的一種表現。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吼孩子,可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那麼,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救那個受傷的孩子呢?
  • 【父母必讀】控制情緒,不吼不叫教育孩子
    如果將孩子比喻成一棵小樹,你給了它許多的營養,卻不及時地進行修剪,就會變得枝蔓叢生,就不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了。我們經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如果一開始就給孩子立下規矩,並監督著他們來執行,孩子就會變得有原則性,更有利於他們成長。大多數的父母都應該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時候家長明知道不應該對孩子吼叫或咆哮,但又確實找不到更加有效的辦法來教育孩子,來讓孩子聽話。
  • 「吼孩子」並沒有你想得那麼糟,教你三招,學會科學地「吼」孩子
    :寶寶乖巧聽話的時候是個「小天使」,讓人忍不住想要親吻擁抱;寶寶淘氣不聽話亂發脾氣的時候真的是個「小惡魔」,總是讓自己忍不住吼叫生氣。父母吼叫孩子一方面可以宣洩自己的情緒,釋放育兒的焦慮,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明確父母的態度。7歲以前的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做事看自己的心情,很難顧慮到他人。當孩子做錯事,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大聲地吼叫孩子,可以讓孩子知道原來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父母也會生氣,會不高興,漸漸就能學會控制自己,照顧到他人的情緒。
  • 越不想對娃吼,越是情緒失控!4個步驟,教你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我家二寶原本是個調皮好動的孩子,家裡經常是被孩子翻得東西到處都是,每次看到剛收拾好的屋子被孩子翻亂,我就忍不住吼他;二寶下雨天想出去踩水坑,在孩子幾次懇求下,我下意識提高了音調:「不行!不行就是不行!怎麼這麼不聽話!不想挨揍的話,就老老實實給我在家待著!」
  • 《好父母常常給孩子善意的連接》: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此書圍繞父母來寫,為人父母我們怎樣教育自己的子女,怎樣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書中講到父母的生命能量關乎到孩子的成長的質量,以及父母的世界觀對孩子的影響。為人父母需要認識自己,更需要認識孩子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經過專門的練習,在遇到孩子的問題有時總難免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