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
可以說,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向孩子發脾氣,但那只是偶爾為之。
對孩子發脾氣,往往是因為某些事情超出了我們所能夠承受的底線 —— 當我們累了,孩子也累了的時候,便會有這種感覺。然後我們會向孩子道歉,和與孩子和好,會重新找回平靜,耐心地對待孩子。
但是,你如果正在意識到自己「就像我媽當年衝我又吼又叫一樣對著我的孩子大吼」,或者說「喊得我嗓子都疼了」,又或者「吼叫是因為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方法讓孩子聽話」,那麼,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與這篇拆解稿,你將學到:父母吼叫的原因;都是哪些因素的積累導致我們不得不朝著對方吼叫;以及如何停止吼叫。
然後,與你的孩子,建立起相濡以沫,親密無間的關係。
現在,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想要改變,便已經是你送給自己與家人最好的禮物了。
很多父母都有談到過說,他們渴望改變是因為最終意識到自己不夠耐心,缺乏同情心,大吼大叫的行為,非但無法徹底解決與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
那麼,如何意識到自己是不是在吼叫呢?
現在,先來和靈遙一起看一下下面這個例子吧:
一個小女孩開心地坐在地板上玩耍。眼看睡覺時間便要到了,於是,她的母親便走向她,然後蹲下說,「親愛的,你得去睡覺。我知道你還想玩,但現在時間不允許你繼續玩」。結果,小姑娘並沒有搭理她,自顧自地繼續玩。
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回答這個問題以前,你首先要明白,一個人在朝你嚷嚷時,無論聲音大與小,他們往往都充滿了怒氣與挫敗感,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控制。
比如,上述案例裡的母親,她如果有體會到內在的緊張感在增強,呼吸開始變得粗重,心跳開始加快,身體發熱,思維開始變得不清晰,便是在吼叫。
反之,她如果依舊以堅定但溫和的語氣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自己的期望,如,「你如果繼續玩,明天便會起不來。所以,你能把玩具都放回箱子裡嗎?跟我去睡覺嗎?」那麼,便是不是吼叫。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如果經過父母的提醒,小女孩能夠意識到,媽媽來找自己,是為了幫助自己早早入睡,而不是來挑刺的。那麼,兩人便會很容易達成合作,而不是對抗。
由此可見,「不吼不叫」管教孩子的魔力,在於:
一方面,孩子會更直接地接收到你的指令,而不是你的威脅與恐嚇,於是便會更願意去配合你,而不是與你對抗;另一方面,對於你來說,「不吼不叫」這個策略,更容易幫你地達成「既幫助孩子,但又不傷害親子關係」的目的。
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若是想要停止對孩子的吼叫,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熟悉自己與孩子的反應模式,明白都有哪些時間與環境,是很容易讓你情緒崩潰的點。這樣做需要勇氣,但很值得。
因為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緒觸發點,但父母日常生活中也有些共同「熱鍵」,會啟動他們的吼叫模式。
第一類,被稱之為「外部觸發器」,是一種指令或是暗示,來自你自身以外的原因。
比如,你看到你伴侶隨手把衣服扔在地板上會很生氣,那麼,這個「扔衣服在地板上」的行為,便是一個典型的「外部觸發器」。
並且,你一旦開始吼叫時,你的情緒和想法會不斷地升級。這是一種內部狀態,可能會讓你感到焦慮、害怕、生氣、失望,或者刺激你情緒當時局面產生許多混亂狂躁的想法。
回到上一個例子,你的伴侶把衣服扔在了地上,你會開始想:
oh, shit!他真是個懶鬼,我幹嘛要事事都替他做呢?!!!我都跟他說過100次了,把換下的衣服扔進籃子裡,他為什麼就是不聽了呢?!!他一定是不愛我了,對了,還有上次,明明答應回家路上幫我買瓶油的,結果了,他全忘了!
當你繼續對自己說著消極的話語時,你的情緒便會更加地緊張。伴侶一走進門,你醞釀已久的情緒便會在一瞬間爆發,衝他大吼大叫,指責他是一個冷漠的懶鬼。若是你的旁邊還有孩子,毫無疑問,Ta將成為你們爭吵的見證者與出氣筒。
因此,為了不讓衝突升級,你要多觀察你自己,了解哪些事情會點燃你,具體來說,它們可能是:
(孩子)
1. 互相打鬧;
2. 無視我的話;
3. 與我爭執;
4. 抱怨;
5. 不睡午覺或是不按時上床;
6. 不按時起床;
7. 衣服東西丟一地;
8. 在我忙的時候,反覆要纏著我
……
(其他人):
1. 我丈夫、妻子不按時回家;
2. 我開了一個很糟糕的會;
3. 我公婆和我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致;
4. ……
等等。
在本子上記下你的觸發器,不斷地增加你新發現的狀況。這或許會讓你沮喪,但能夠幫助你利用你對自己的了解,在提前做好準備,不讓矛盾激化(見part3)。
除了外部矛盾,糟糕的健康狀態,同樣會降低你對親子關係,乃至夫妻關係的容忍度,成為醞釀大吼大叫的土壤。
比方說,你熬夜加班或是照看生病的孩子,亦或是家裡其他人出現了狀況,需要你抽出精力去照顧,等等,都會在日積月累中消耗你的意志力,讓你衝著你家裡人大吼大叫。
因此,作為一個成年人,你首先應該是一個能夠照顧好自己的人。
一旦發現出現了失眠、多夢、精神恍惚、集中不了注意力等情況,那麼便要想辦法來讓自己休息一會兒,比如,把孩子送到父母家裡去、請個病假,或是一個人出去走走。
儘管多睡一會兒,或是抽出一小段時間來獨處都不容易,但是,相信我,只要你睡得著、起得來、吃得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你吼叫的原因,和自己都容易在哪些情況下失控。接下來,你將會學到三通逐步改掉「吼叫」,溫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第一步:追蹤你的吼叫
追蹤法,一段時間內注意你吼叫的觸發器與你的反應,記錄發生的事情,是改變行為的有效工具。
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有使用過這個方法來幫他們的客戶達成目標。比如,理財顧問便幫助客戶追蹤他們的開銷,達到幫助他們攢下錢的目的。覺察到自己的實際情況,是做出改變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將看到追蹤法如何幫助麗薩學會尊重與溝通。
麗薩有兩個兒子,大的7歲,剛上小學1年級,小的4歲,剛上幼兒園。大部分的早晨,她都會大吼大叫,讓兩個孩子們穿上鞋子去上學。
然而,兩個男孩總是磨磨唧唧,完全無視她的要求。於是,她只得一邊幫助孩子們穿鞋,一邊責罵他們沒有做好準備,然後踩著點把兩個孩子分別送到學校,再匆匆趕回公司裡上班。
當麗薩開始追蹤自己的吼叫時,她發現早上是她一天中最容易被點燃的時間段:
一方面是因為帶娃的壓力,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起床、洗漱、穿衣、吃早飯;另一方面是兩個孩子的適應性都不是很好,在聽到「穿鞋」這個指令後,往往都會因為沒有玩夠,不願聽媽媽的話。
意識到了這一點後,她便開始做出改變,先是讓孩子的父親加入到了「晨間帶娃」中,負責帶著兩個兒子去洗漱,這樣她便能在起床後,不急不慢地替孩子準備早餐了。
然後,她會提前10分鐘,去到孩子的房間裡,平靜地告訴孩子,我們會在10分鐘後出門,你們準備收拾了。10分鐘後,她再次進入到了房間裡,兩個孩子已經做好了上學準備,他們準點走出了家門,美妙的一天開始了~
由此可見,唯有先了解情況,才能解決問題。
下一次對孩子吼叫後,不要放任自己在內疚自責中沉淪,拿出一支筆,填寫下面的「吼叫追蹤表」,為下一次心平氣和的溝通做好準備吧。
第二步:換個角度看「管教」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敵人,是你愛的人,你也認可這一點,至少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對吧?
然而,吼叫一旦開始,你便把你的孩子推到了你的對立面,唯有輸與贏這兩個選項,那麼,孩子便只得匆匆應戰,以「爆脾氣」「冷暴力」來回應你了~
那麼,你管教孩子的初心又是什麼呢?
我想,你的初心應該是幫助你的孩子養成與人友好相處,尊重他人,尊重家庭規範的習慣,以安全的方式來探索世界。
換言之,你真正希望的,不是讓孩子不開心,而是為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讓孩子接受他們。
因此,你感覺快要被孩子激怒時,可以嘗試下面這5個步驟來平復你的情緒:
總而言之,便是要一邊做這些練習,一邊反覆地告訴自己,「親愛的,我知道你很生氣/難過/委屈,你要知道,你現在是一個爸爸/媽媽,你的孩子需要你,所以你不能對Ta發脾氣」。
第三步:改善你的管教方式
如果說,前面的5個步驟能夠在你被孩子氣得夠嗆時,後退一步,頭腦清晰,心態開放地看待你所面對的失當行為或是難題,那麼,接下來,這個以「尊重」為核心的4C工具,將幫助你關注當下的問題,為孩子制定必要的規則,與孩子達成合作:
這四個步驟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給明確的指令。
一個是要清晰,要具體化,比如,「喬尼,不要扔沙子」,就比說「喬尼,要聽話」好得多;
二一個是要告訴孩子解釋你希望孩子這樣做的理由,比如,「喬尼,不要扔沙子。沙子弄到小朋友眼睛會很痛」;
三一個是一次只給一個指令,比如,「你現在該穿衣服了。等你穿好衣服後,便來餐廳裡吃早餐」,而不是「穿上衣服後,把床收拾好,裝好書包,現在吃早飯」。
最後一個是活用「我」與「你」這兩個詞,從感受與需要出發,表達情緒。
比如,你如果希望能夠休息一會兒,孩子在一旁吵個不停,那麼你可以這麼說,「我覺得很頭疼,因為這裡的聲音太大了。我很高興你玩得很開心,但是請你到外面去玩這個遊戲」。
這樣,你的孩子也會學會用「我的感受是X,是因為你做了Y,所以,請你做Z」這樣的方式,來進行以感受和需要為溝通,不是說「XX是個混蛋」。
相信我,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能夠從根本上減少「罵人」與「吼叫」~
第四步:用道歉來修復傷害
說句道歉(真心的)能夠很好地修復你與孩子的關係。
雖然有的家長會認為道歉會讓自己顯得軟弱並且喪失權威,但是你在說抱歉的時候,是在告訴孩子與親密的人相處,我們會有矛盾,但也能夠和好。
同時,這還會成為一種力量,讓孩子在處理與家人、朋友、未來伴侶的衝突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那麼,具體來說,你該如何道歉呢?
首先,你要原諒你自己。用幾分鐘明白是什麼刺激了你,提醒自己你的目標是什麼。這樣,你才能夠明白,你的孩子因為什麼生氣,以及你該如何去贏回他們的諒解。
其次,是道歉的三個要素:後悔、責任與補救。
1. 後悔
當你朝著孩子發火時,你傷害了孩子的感情,自然會後悔,因此,表示你的後悔是很好的一步,比如,「我很抱歉今天在臥室裡對你發脾氣,這樣開始一天真的太糟糕了。我知道這會讓你很難過」。
2. 責任
然後,你需要承擔行為的後果,比如,你可以說「我很抱歉衝你大吼大叫,說你懶。我不該我愛的人」。
這是真誠道歉中非常關鍵的一步,很多人會搞砸它是因為他們會在道歉時,夾雜對對方的埋怨,比如「我只是因為你沒有按時做完你該做的家務而煩躁」。
這時,你只需要檢討你的錯誤,不是去指責孩子。因為,是否要向你檢討,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不能打著道歉的旗號去二次傷害孩子。
再說了,即便孩子沒有如你期待的那樣做完家務,你除了指責、吼叫,不是還可以選擇以溝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嗎???
3. 補救
你打算修復你們的關係時,要想出一個更具體的方法來補救你吼叫孩子造成的傷害,讓孩子相信你以後不會犯下類似的錯誤。
比如,你可以說,「我會更加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放學以後咱們可以一起去吃吃點心,這樣可以聊聊你周末的安排」。
記住,一定要等你情緒穩定,心平氣和了以後再向孩子道歉,不是匆匆道歉,然後再犯下相似的錯誤。
最後,是做一個「主動」的養育者,提前考慮好你的安排、孩子的需求,壓根就不讓問題發生。
舉例來說,周末帶孩子去快餐店以前,事先和孩子立好規矩,
如,如果隊伍很長,要和媽媽/爸爸安靜地等待,不要大吵大鬧;吃飯以前要先去洗手;可以與小朋友去兒童區玩,必須要在吃完東西以後;媽媽/爸爸說了「10分鐘後咱們回家」時,便要做好回家準備,等等。
這樣便可以以一種明確又友好的方式,來減少孩子的哀求、吵鬧與哭哭啼啼了。
另外,平日裡多看講孩子氣質的書籍,將有助於你更加了解你的孩子,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出更多的同理心,建立起更融洽的親子關係,具體可讀:
以上,便是全書的內容。
祝好!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更多好書拆解詳見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