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也不聽,好好說也不聽,別上火!三招教你贏得孩子合作

2020-08-26 董董悅讀時光

前幾天有寶媽私信問我,說和孩子溝通不下去了。她好話說盡了,道理也講得滾瓜爛熟了,吵也吵了,吼也吼了,孩子就是不聽,怎麼「治理」一下這個熊孩子呢?

看到「治理」這個詞我嚇了我一跳,趕緊安撫寶媽別上火,這個事情的解決其實很簡單,今天就教大家三招贏得孩子合作!

第一招:提前溝通,明確規則要求。

這是很多爸爸媽媽容易忽視的一點,孩子遇到事情了不配合,沒有心理準備,往往出現一些意外狀況,假如提前溝通過,在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去思考過問題的解決思路,往往孩子會更容易合作。比如朋友家孩子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在沙發上跳,媽媽就很受不了。這時候我們在孩子看電視之前,就可以先做好一個約定,比如:

怎麼看電視?在哪裡看?

看的時候距離電視多遠?能不能跳著看?躺著看?

看多久要關電視?誰負責關?關完電視我們還可以去做點什麼好玩的?

有時候我還會加上一條:

假如到時間了還不想關電視,我們可以去玩些什麼遊戲來代替?目的是讓孩子想出自己最喜歡的遊戲,來代替電視。

生活中一定要找時間專門去這樣做一個慣例表,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直接寫出來貼在家裡的某個地方,小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用照片拍出來,讓他比較直觀的知道這個規則是要怎麼做的。

第二招;透視孩子的內心需求

孩子了解規則之後,並不一定都能夠做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也有自己的需求,如果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就無法去做其他的發展。

比如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他一定知道他可以和弟弟妹妹做分享,但是有些情況下,他也很想玩,他們也是孩子呀,那這個時候他也是有需求的,我們怎麼去處理這樣的需求呢?

與其說:你都這麼大了還不讓著弟弟妹妹?你長大了你要懂事了!

這些話最傷孩子的心。

不如換一種說法:

寶貝,你是想一直玩這個玩具呢,還是想玩一會然後借給弟弟妹妹玩呢?

如果孩子說想一直玩,那我們這時候要有一個判斷,那就是家裡的玩具如何玩,孩子是否有一個約定和界限?

我們家是這樣的,有一部分玩具是共用的,比如樂高積木,大家可以輪流玩;而有的玩具是專屬的,比如妹妹的小廚房,哥哥的玩具槍,那麼專屬的玩具我們可以先自己玩,也可以借給對方玩。

有了這樣一個約定之後,孩子就知道玩玩具也是有公平性和界限感的。而不是單純地讓大孩子覺得他就該無條件地讓著小的。

那麼當孩子不想分享的時候,我們也要尊重他,可以問一問,你願意什麼時候借給你的弟弟妹妹呢?我們家哥哥一般說5分鐘。我說好,那就5分鐘。往往呢,不到兩三分鐘他就借給妹妹玩去了。他其實要的是什麼呢?就是那種選擇權,他要的就是我們對他的那份尊重,那畢竟是他的東西,他有絕對的權力去決定他什麼時候分享,他分享要分享多久。這種狀態下是親子關係、兄妹關係都沒有矛盾的情況下,孩子主動的選擇和判斷。

那假如我們之前否定孩子引起孩子反感,或者弟弟妹妹惹惱了哥哥姐姐,導致哥哥姐姐安全感缺失、信不過弟弟妹妹,那麼他們這種內心的不舒服、不信任是要在分享之前必須處理好的。拋開手足之情談分享,也是很不切實際的。

第三招:孩子喜歡的提醒方式。

慣例表制定好了,規則孩子懂了以後,孩子也不一定每次都能記住,這時候需要我們提醒。

怎麼提醒呢,也是有方法的,今天我們先分享三個。

第一個是關鍵詞提醒。比如孩子吃著飯,把腳踩在茶几上。這時候我們可以說「寶貝,腳。」孩子就會很不好意思地笑笑拿下來。這時,別忘了給孩子一個認可的眼神或者豎一個大拇指。甚至這個「寶貝,腳」這三個字呢,有時候我可以直接簡化為「腳」,或者是直接簡化為「寶貝」兩個字或者叫一下他的名字。孩子和我們之間的默契是天然的,他會懂得我們尊重他背後有怎樣的提醒。

當我們經常耐心的堅定的用這種方式提醒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種方式也會越來越管用,孩子也越來越願意去配合。

第二個是無言的提醒。可能是眼神,也可能是一個動作。比如孩子把書扔到地上,那麼我們就可以微笑著看著孩子,然後用手指一指地上的書。孩子一定會秒懂,不管是三四歲的孩子,還是四五歲的孩子都是可以懂的。假如孩子對我們的動作置之不理,我們可以蹲下來,拉著孩子的手,再做一遍這個動作,用微笑而堅定的眼神示意孩子。讓我們內心平和有力量,孩子也會被我們感染,變得有判斷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三個是信任。有時候孩子實在拒絕配合,而我們又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我們可以什麼都不做,只對孩子說:「寶貝,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更好地決定。」將這個難題拋給孩子,看看他會怎麼做?一份信任,一份放手,就是鼓勵孩子去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出判斷,做出選擇。相信孩子,孩子也不會讓我們失望。

最後還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比方法更重要的是育兒心態和理念。看到這裡,可能很多爸爸媽媽想迫不及待地想和孩子溝通,但是希望你認真看完下面的內容。

我們命令孩子、批評孩子,與贏得孩子合作,擁有完全不同的兩種內在邏輯。我們下命令的時候,意味著我們潛意識裡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必須要聽從我們、服從我們才能夠好好去生活。

我們和孩子良好溝通、贏得孩子合作背後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呢?是: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在想什麼,我也知道你的感受,我會通過我的啟發和平等的聊天,讓你來妥善處理好自己這些感受之後,思考下一步怎麼做才會更好。

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看電視的時候在沙發上跳,那麼如何從跳到不跳呢?這中間不是隔了一個命令,中間是隔著孩子一個思考和判斷,對於看電視的規則,對於良好的家庭氛圍應該如何去營造這個事情的判斷和思考。通過我們的交流去引發孩子思考,想出更好的辦法,才是溝通的本質所在。

溝通的最佳狀態,是同時滿足我們和孩子的需求,這是一個雙贏的做法。哪怕有時候這個辦法不好找,我們也要一直有這樣的一個目標。向著這個目標去思考,就會找出更多的思路,讓孩子內在富足,讓孩子懂得配合。

你好,感謝你的來訪,我是董董,一個二寶媽媽,同時也是擁有10年一線教育工作經驗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留言、點讚或轉發哦,謝謝你的支持。添加微信13793446516,備註「智慧爸媽」,還可獲得海量育兒資源及一對一育兒諮詢一次。

相關焦點

  • 聰明的父母,從不跟娃說「第二遍」,2招教你成為不吼不叫的家長
    現實生活中,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大吼大叫而造成的親子關係不和的事例也不在少數。會不會著急上火?當你辛辛苦苦帶了一天孩子,晚上時間已經很晚了,孩子還不睡覺一直在鬧騰時,是不是也會爆發?同樣作為父母,其實是非常能理解的,誰還沒有個脾氣怎麼了。但是大吼大叫過之後呢?孩子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會就此改正嗎?不會的。一味的吼叫不僅不能幫助孩子認識並且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牴觸,影響親子關係。
  • 你越吼孩子越笨!喜歡高嗓門說話的家長,別怨孩子聽不進去話
    ,反應遲鈍,怎麼說他都聽不進心裡,那可能是你的高嗓門已經影響了孩子智力。,父母吼孩子,大聲的質問孩子這道題應該填什麼,這時候孩子大腦是空白的,這根本就不是在輔導,對孩子來說更像是一種折磨。,就可以輕鬆的交流的方式讓孩子聽進去他說了什麼。
  • 說道理不聽?不自覺?我們要贏得孩子還是贏了孩子?
    昨天晚上叫你早點睡覺,你還不聽,知道錯了吧?晚上早點睡!陽陽本來就很沮喪,聽到媽媽的教訓更加難過了。媽媽的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晚上早點睡覺,但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是證明媽媽對了,孩子錯了,媽媽贏了,孩子輸了。輸給了父母,孩子學到什麼呢?
  • 「我也不想大聲吼孩子,好好說他又不聽!」試試這4招簡單又有效
    「哎,你怎麼又在牆上畫呀!說了多少次了?」阿華剛整理完孩子在客廳扔得亂七八糟的玩具,又看到孩子拿著畫筆在牆上作妖。她一把奪過畫筆,忍不住朝孩子大吼。孩子面對著牆壁,手舉在半空,愣愣地站著。過了好一會,才回過神來,哇哇地哭起來。「你還有理哭?
  • 父母:你到底聽不聽話!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尊重很重要
    想要真正對孩子產生影響力,首先就是要與孩子有親密尊重信任的良好關係,關係大於一切,是真正的愛與連接。孩子:遊戲我還有一點就結束了,再讓我玩會兒媽媽:你最好聽話,馬上把遊戲放下來,不然你再也別想玩遊戲了。孩子:我不要刷牙,我要玩玩具。
  • 你不吼,孩子就不聽話?避免「吼叫依賴症」,父母要學會這三招
    一、你不吼,孩子就不聽話?這是「吼叫依賴症」在節目《超級育兒師》裡面,講到過這樣一對母子。三歲的浩浩比較調皮,而浩浩媽媽性格暴躁,總是通過吼叫教育孩子。在家裡浩浩玩起自己的小汽車,但是汽車發出了聲音,浩浩媽媽立馬生氣起來對浩浩吼道:「你怎麼這麼吵!別讓我再聽見小汽車的聲音,不然一會我對你不客氣!」然而,浩浩媽媽不知道的是,她覺得兒子吵鬧煩人,然而每一次矛盾出現時,她的吼叫聲遠遠大於孩子的吵鬧聲,她覺得這一切都源於孩子的不聽話,這其實是她對吼叫的依賴。
  • 孩子不聽話?別吼了!家長學會這5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
    孩子不聽話?別吼了!家長學會這5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孩子初入人世時,父母是他的全世界;後來,父母就成了孩子的老師,教他如何為人處世;等到孩子大了,我們跟他的關係卻&34;,越發微妙。
  • 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寶爸寶媽試試這招
    而且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孩子實際上聽得到你的吼叫,卻聽不進去你的話。媽媽抓過作業,一看是抄寫生字,瞬間氣不打一處來衝豆豆大吼:你是不是腦子蠢?照著抄你都不會快點寫!不寫你就別上學了。豆豆眼裡頓時盈滿了淚花。
  • 回答問題:孩子玩手機停不下來?非要我吼孩子才聽?孩子拖拉?
    本文原創: 家長吐槽三年級的女兒:1.看手機時機太長,叫她休息,嘴上應著,手裡卻不放。非得大聲吼,或把手機直機收走才罷休。 2.叫她衝涼,也是嗯,哦好。就是不動身。想不管她吧,她膽子又小,等到她最後沒人陪她,她又鬧,發脾氣。這時什麼火都來,別說大聲,動手都能打下去。
  • 說啥都不聽跟你對著幹,娃不合作家長怎麼辦?4個小技巧搞定孩子
    完了之後,老實了,開始磨磨蹭蹭地寫作業,等他寫完已經時間不早了,可憐我一點休閒的好心情全都沒了,只好在家草草地隨便吃點飯了事。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啊!孩子不合作真是頭疼,尤其是那種你趕時間,他還在那裡慢慢騰騰晃悠,看著火騰地就起來。估計,做媽媽的大多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令人抓狂。為啥你說東,他偏要往西,就是不肯乖乖聽話呢?
  • 更年期遇上叛逆期,越吼孩子越不聽,牢記3點助孩子度過叛逆期
    更年期遇上叛逆期,越吼孩子越不聽王姐是個大齡產婦,到了35歲的高齡才生下第一個孩子,對於這個孩子王姐是非常疼愛的。孩子小的時候非常可愛,整天圍著王姐轉。不過在逐漸長大後,孩子也開始出現了叛逆行為。王姐已經是43歲了,恰逢更年期的到來,對於孩子的行為,王姐終於忍無可無,每次只要孩子發脾氣,王姐就會直接和孩子對著吼。更年期碰上青春期,兩個人的爭吵就因此開始了,而且每次都是落得一個兩敗俱傷的下場。其實父母越吼孩子,孩子越不會聽,想要讓孩子聽話,先要了解孩子的叛逆期。
  • 孩子人生三次叛逆期,不打不吼,這些教育方式改變孩子一生
    但其實,叛逆期是分三個階段的。第一階段,就是什麼都要說「不」的可怕的兩歲時期。這個時期的寶寶,意識剛剛覺醒,大腦和思維開始發育,慢慢開始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了,但是又什麼都不懂,只會一味的說不。 不管父母說啥,孩子都要說不,你讓他洗澡,他不洗,你讓他吃飯,他也不好好吃。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鬧,一意孤行,每天不管你怎麼說他都不聽,而且有著莫名其妙的規則感和固執。這個時期,放誰身上,都會崩潰。
  • 「你為什麼不聽話?」家長越這樣吼,孩子越不聽,答案在這裡
    當孩子不聽話,惹家長生氣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說這句話。這樣的問話,往往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不是孩子被嚇到沉默不語,就是孩子告訴你不聽話的原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當別人問你:「你今天為什麼沒上班呢?」那麼,你可能回答「今天我休息。」或者「今天我請假了。」
  • 豆瓣8.2,樊登讀書力薦:4招教你不吼不叫,平靜地與孩子合作
    ,名字叫做《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但是,你如果正在意識到自己「就像我媽當年衝我又吼又叫一樣對著我的孩子大吼」,或者說「喊得我嗓子都疼了」,又或者「吼叫是因為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方法讓孩子聽話」,那麼,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他不聽啊!家有「耳旁風」,溝通是父母必修課
    「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不聽呢?」「耳朵長哪兒了?媽媽在跟你說話呢!怎麼沒反應?」「好好說不聽是不是?非得我跟你吼才高興?」想想看,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沒有想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我們都知道愛孩子,可孩子就是把父母的話「自動屏蔽」,好像在孩子和父母之間自動升起一道「結界」,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我—聽—不—見!
  • 你越吼孩子越「沒出息」,還總是不聽你的話!如何打破這「怪圈」
    文/山爸爸育兒記多數媽媽都是「虎媽」,不寫作業母慈子孝,寫作業就雞飛狗跳,平時也控制不住脾氣,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都是想讓孩子能有「出息」,但是越大吼越「沒出息」,孩子還總是不聽你的話,明明是為了孩子好,卻沒得到想要的結果。
  • 教育孩子不需要「大吼大叫」,父母學會3招,孩子願意「妥協」
    家長對孩子所有的教育目的都可以歸結為兩個字——期待,為了這份期待,家長常常做出很多傷害孩子但是卻不自知的事情,比如說對孩子大吼大叫。管教孩子無需大吼大叫,父母學會3招,孩子願意「妥協」所以,父母應該先學會傾聽孩子。比如說,當孩子總是喜歡玩不喜歡回家,家長最不該做的就是吼孩子為什麼不回家,而是應該聽孩子說說為什麼不回家,嘗試理解孩子,然後再和孩子說不回家可能會有哪些後果,可能會影響到哪些事情等等。教育應當是一個理性的溝通過程,單方面的壓制只會讓孩子走向更加極端的方向。
  • 男子抱怨航班嬰兒哭鬧被慫「跳下去」,父母如何不吼不叫贏得合作
    崩潰的媽媽就吼男乘客:「下去呀,你坐什麼飛機?」男乘客不服氣地咆哮:「那你跳下去,你跳下去!」如同《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書中所說:世界的和平始於家庭。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為人父母的角色看作是世界和平這塊大拼圖一部分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以身作則,為有尊重的溝通和同理心做出示範,我們的下一代就有更好的機會創造一個更加和平的世界。
  • 想管教好孩子請別「大吼大叫」,只要這2招,孩子懂事又聽話
    3歲以後才能上,而孩子在三歲之前就已經有自己的性格了。叛逆因為有人對你進行管束,逼迫你做一些你不願意做的事情,然後你的逆反心理被激發做出的一系列反抗行為。那麼大吼大叫的父母就是正好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因為你們的性格就屬於極端的性格,孩子的性格也容易極端化,要麼自卑要麼暴躁。
  • 「跟你說多少次了,怎麼就不長記性」:你的嚴厲正在悄悄毀掉孩子
    朋友一把將他扯到跟前,厲聲說:「怎麼回事,到底懂不懂規矩,再鬧別怪我不客氣了,出去!」 她兒子扮了個鬼臉後跑到其他房間躲了起來,但不一會兒,又在另一個房間繼續蹦躂,聲音比剛才更大了。朋友一怒,起身「啪啪啪」地揍起孩子,邊揍邊吼:「讓你鬧,讓你鬧……」 我趕忙過去勸架,說孩子嘛,鬧點很正常,跟他好好說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