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自己非常焦慮,昨天又忍不住衝著孩子吼了一通。我問她是否可以跟孩子好好說話,不要發脾氣?朋友說:「不可能!我一直跟他好好說話,他就是聽不進去。我衝他吼一頓,他就老實了。你的孩子是女孩兒,女孩子聽話,你不知道男孩子有多難管,只能衝他發頓火才有效。」
我對朋友吼叫式的育兒方法一直不贊同,但是也無法立刻給出她短平快的解決方案,這也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也常常有其他的朋友和家長在問我如何不吼不叫才能讓孩子聽話?
我記得有一年9月份的時候,我見到這個朋友的小兒子,因為剛開學,就問他新學年怎麼樣?老師怎麼樣?他回答說「糟透了」。我問為什麼?他說老師天天對我們大吼大叫。我問為什麼你覺得大吼大叫的老師就是糟透了,他說老師根本就管不住我們,我們也不聽她的,所以她只好衝我們大吼大叫才能讓我們安靜。我問他那以前的老師什麼樣?他說以前的老師從來不吼叫,學生們都聽她的,他們也喜歡以前的老師。
這個孩子雖然當時只上六年級,但是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吼大叫的實質,就是沒有辦法有效地管教孩子,所以只好採取糟透了的大喊大叫的方式。他說的是老師,實際上同樣適用在父母身上。
吼叫式的教育不但對孩子無效,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對孩子吼叫式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效果?
當孩子不聽話,或者行為不端時,尤其是經過了長時間的交流沒有達到所期望的結果時,大喊大叫就成為父母一種本能或者自然的反應,特別是當父母壓力比較大時,就更加無法忍受孩子的行為,大聲喊叫就成為引起孩子們注意的唯一方法,並且對於某些父母來說相當有效果。
大喊大叫的誘惑在於它看起來會起作用,但是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效果只是短期的,吼叫並不能達到長期糾正孩子行為的效果,反而讓孩子感到沮喪和害怕,甚至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因為孩子會認為父母愛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一個朋友曾經跟我分享她和她先生育兒的故事。她先生是一個溫柔善良,很愛孩子的人,但是溫柔的好脾氣也常常會被孩子激怒。比如給孩子規定晚上9點要刷牙上床睡覺,這樣孩子才能有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才可以按時起床上學。在9點的時候先生叫孩子們睡覺,孩子們祈求先生再玩兒10分鐘,先生允許了,到了9:10分,孩子還在玩兒,先生說到點了,孩子們說再等等,到了9:20再叫,孩子們裝聽不見,還是不行動,到了9:30,先生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吼了一頓,孩子們害怕了,乖乖地去刷牙睡覺。每天這麼周而復始,她先生的本性不是這樣易怒的人,他自己非常不喜歡這種吼叫的感覺,但是別無選擇,找不到有效的讓孩子按時睡覺的辦法。
朋友因為有時候要上夜班,所以晚上叫孩子睡覺的事情一直是她先生在做。後來她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接替了先生的任務。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在晚上8:50的時候告訴孩子們還有10分鐘玩兒的時間,10分鐘以後就要睡覺了。到了9:00孩子們還像以前一樣,繼續玩兒。朋友很溫柔地告訴孩子們,時間到了,然後把燈關上,帶著孩子們先去衛生間刷牙,再帶著他們去自己房間睡覺。到了第二天還是這樣,後來形成了習慣,當媽媽叫的時候,孩子們就會乖乖地按時去睡覺,但是當媽媽上夜班不在家,孩子還是不聽爸爸的。
朋友分享說她的先生就是對孩子太溫柔了,孩子們欺軟怕硬,不聽他的,最後落得誰都不高興。
實際上從教育的觀點來說,孩子們很聰明,一直在不斷地測試父母的底線,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知道媽媽不允許晚睡覺,知道爸爸允許他們在9點以後再玩兒一段時間,當爸爸吼叫的時候,才是爸爸忍無可忍的時候。
朋友的孩子還在上小學和幼兒園,所以吼叫還暫時有效果。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如果父母還對孩子用吼叫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反應叛逆,發脾氣,情緒化,與父母冷戰,都還算是正常的,有的孩子會作出極端的反應,比如離家出走,採用暴力,有的甚至作出讓父母一生都後悔的事,比如精神異常,自殘,吸毒,犯罪,或者自殺。
所以吼叫式的教育不但對孩子無效,還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吼叫式的教育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和傷害呢?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大喊大叫對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影響可能是長期的,有可能改變他們的大腦發展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影響他們的性格以及對待人和社會的方式。
1)吼叫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不利於孩子形成積極正面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也是最依賴的人。當父母發怒時,孩子會恐懼,會嚎啕大哭,當孩子們最信任的人使他們感到恐懼時,就會動搖他們的安全感。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敏感, 脆弱,不敢嘗試, 患得患失, 自卑, 自傲, 冷漠, 悲觀, 用語言和行為去攻擊別人, 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不敢輕易的對任何人投入信任和感情等等性格特點。
2)吼叫式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和智力,潛移默化地把自己曾經遭受的負面影響傳給他人或者下一代。
人們常常對習慣性的東西視而不見。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對孩子吼叫時,孩子可能會被嚇哭,或者害怕不敢做了,但是次數多了以後,就習慣了,每次被吼叫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游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就像古人所說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當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吼叫之後,他的辨別能力會變差,會覺得對別人大喊大叫是一個正常的行為,他也跟父母學會了大喊大叫,繼而會對著別人吼叫,把壞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在成年以後,很多受到父母吼叫式教育的人因為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更有可能會對子女採用吼叫式的教育方式。所以管教孩子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的次數多了,就對孩子沒有效果了。
3)吼叫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怨恨自己的父母,家庭關係變得更糟糕。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父母或者領導對我們失控地大喊大叫的時候,我們是什麼感受?我們會發自內心的感激和愛他們,並糾正自己的行為嗎?不會。我們可能會順從他們,但是心裡會對父母或者領導產生委屈,害怕,怨恨情緒,或者認為他們無能。同樣的,在父母對孩子們吼叫時,他們的心裡既害怕,同時又充滿了怨恨,他們不會更加愛自己的父母,反而是每一次的吼叫,都會讓孩子遠離父母,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糟糕,家庭關係變得惡劣。當孩子成年的時候,會選擇離父母遠遠的,不希望受到父母對自己生活的幹涉。
4)長期的言語暴力會改變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方式,產生反社會的人格。
當孩子長期遭受吼叫這種言語暴力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對家庭,社會產生扭曲的認知方式,他們不相信愛,認為暴力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相處方式,通過暴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吼不叫,來教養子女
那麼如何才能不喊不叫,來教養孩子?
第一個原則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愛。
很多育兒書籍裡面都談到了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是一切的基礎。
我們要審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還是有條件的?很多父母說愛孩子,但是在潛意識裡這種愛是有條件的,而有條件的愛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傷害。可以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如果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進入第二個原則。
第二個原則是你的愛是否是溫柔,而且有邊界?
所謂的邊界就是原則,是底線。沒有邊界的無條件的愛會成為溺愛。溺愛會造成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對錯,不尊重他人,為所欲為。
還是剛才朋友的例子,溫柔的先生愛孩子,但是沒有邊界,所以最後溫柔變成了吼叫。試探底線是人的天性,在教養子女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是什麼,不要任由孩子越界。
在這兩個原則的基礎之上,還有一些不用吼叫,來管教孩子的辦法。
傑弗裡.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裡面提出了5點建議:
1. 耐心傾聽
當孩子犯錯家長要發怒的時候,應該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才能正面管教。如果家長一味地大喊大叫,只是釋放掉自己的負面情緒,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傷害了與子女的關係。
2. 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覺得這樣會得到孩子的尊重,豈不知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在與孩子有不同意見或者衝突的時候,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孩子發怒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暫時遠離,等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再與孩子心平氣和地討論。
3. 讓孩子去體驗後果
如果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再怎麼吼叫也是沒有用的。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去感覺。我們每個人做的任何事都會有後果,通過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後果」,才能讓孩子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的正確和重要。
4. 跟孩子講道理,好好溝通。
與孩子講道理不是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讓孩子有同理心,給他實際的情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其中的道理,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講道理的深度要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而不同,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5. 給孩子另一個選擇。
當孩子犯了錯誤,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外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而是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
想不對孩子吼叫, 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雖然下定決心不再對孩子吼叫,但是當真的到了某個時刻,還是會被激怒,自己也無法控制,遇到這樣的時候,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這本書裡面給了A-B-C-D-E法則來應對這種情況:
1、自問(Ask)
2、呼吸(Breath)
3、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
4、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5、同理心(Empathize)
如果還是忍不住發火了,記住在自己平靜以後要真心地跟孩子道歉,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道歉,這樣可以重新修復你與孩子的關係。
教養子女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因為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都是獨特的。
作為父母,雖然了解了一些育兒的方法,但是我們還是有軟弱的時刻,有想做卻做不出的時刻。在這個時候,要記住我們同孩子一樣,也會犯錯,犯了錯誤沒有關係,要及時地補救和改正。
教養子女的過程也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另外教養子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要有心理準備,不要期望看了一些育兒的書,或者學習了一些教育方法馬上就產生效果,關鍵是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要知道父母教養子女的過程也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美國著名的傳道家和作家查爾斯·斯溫多爾(Charles R. Swindoll)說: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給孩子的記憶銀行裡面存錢」。
願我們給孩子記憶的存錢罐裡存進更多美好的記憶,而不是糟透了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