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不吼不叫,輕鬆管教孩子

2020-08-27 笨鳥後飛2020

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自己非常焦慮,昨天又忍不住衝著孩子吼了一通。我問她是否可以跟孩子好好說話,不要發脾氣?朋友說:「不可能!我一直跟他好好說話,他就是聽不進去。我衝他吼一頓,他就老實了。你的孩子是女孩兒,女孩子聽話,你不知道男孩子有多難管,只能衝他發頓火才有效。」

我對朋友吼叫式的育兒方法一直不贊同,但是也無法立刻給出她短平快的解決方案,這也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也常常有其他的朋友和家長在問我如何不吼不叫才能讓孩子聽話?

我記得有一年9月份的時候,我見到這個朋友的小兒子,因為剛開學,就問他新學年怎麼樣?老師怎麼樣?他回答說「糟透了」。我問為什麼?他說老師天天對我們大吼大叫。我問為什麼你覺得大吼大叫的老師就是糟透了,他說老師根本就管不住我們,我們也不聽她的,所以她只好衝我們大吼大叫才能讓我們安靜。我問他那以前的老師什麼樣?他說以前的老師從來不吼叫,學生們都聽她的,他們也喜歡以前的老師。

這個孩子雖然當時只上六年級,但是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大吼大叫的實質,就是沒有辦法有效地管教孩子,所以只好採取糟透了的大喊大叫的方式。他說的是老師,實際上同樣適用在父母身上。

吼叫式的教育不但對孩子無效,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對孩子吼叫式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效果?

當孩子不聽話,或者行為不端時,尤其是經過了長時間的交流沒有達到所期望的結果時,大喊大叫就成為父母一種本能或者自然的反應,特別是當父母壓力比較大時,就更加無法忍受孩子的行為,大聲喊叫就成為引起孩子們注意的唯一方法,並且對於某些父母來說相當有效果。

大喊大叫的誘惑在於它看起來會起作用,但是父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效果只是短期的,吼叫並不能達到長期糾正孩子行為的效果,反而讓孩子感到沮喪和害怕,甚至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因為孩子會認為父母愛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一個朋友曾經跟我分享她和她先生育兒的故事。她先生是一個溫柔善良,很愛孩子的人,但是溫柔的好脾氣也常常會被孩子激怒。比如給孩子規定晚上9點要刷牙上床睡覺,這樣孩子才能有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才可以按時起床上學。在9點的時候先生叫孩子們睡覺,孩子們祈求先生再玩兒10分鐘,先生允許了,到了9:10分,孩子還在玩兒,先生說到點了,孩子們說再等等,到了9:20再叫,孩子們裝聽不見,還是不行動,到了9:30,先生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吼了一頓,孩子們害怕了,乖乖地去刷牙睡覺。每天這麼周而復始,她先生的本性不是這樣易怒的人,他自己非常不喜歡這種吼叫的感覺,但是別無選擇,找不到有效的讓孩子按時睡覺的辦法。

朋友因為有時候要上夜班,所以晚上叫孩子睡覺的事情一直是她先生在做。後來她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接替了先生的任務。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在晚上8:50的時候告訴孩子們還有10分鐘玩兒的時間,10分鐘以後就要睡覺了。到了9:00孩子們還像以前一樣,繼續玩兒。朋友很溫柔地告訴孩子們,時間到了,然後把燈關上,帶著孩子們先去衛生間刷牙,再帶著他們去自己房間睡覺。到了第二天還是這樣,後來形成了習慣,當媽媽叫的時候,孩子們就會乖乖地按時去睡覺,但是當媽媽上夜班不在家,孩子還是不聽爸爸的。

朋友分享說她的先生就是對孩子太溫柔了,孩子們欺軟怕硬,不聽他的,最後落得誰都不高興。

實際上從教育的觀點來說,孩子們很聰明,一直在不斷地測試父母的底線,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知道媽媽不允許晚睡覺,知道爸爸允許他們在9點以後再玩兒一段時間,當爸爸吼叫的時候,才是爸爸忍無可忍的時候。

朋友的孩子還在上小學和幼兒園,所以吼叫還暫時有效果。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如果父母還對孩子用吼叫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反應叛逆,發脾氣,情緒化,與父母冷戰,都還算是正常的,有的孩子會作出極端的反應,比如離家出走,採用暴力,有的甚至作出讓父母一生都後悔的事,比如精神異常,自殘,吸毒,犯罪,或者自殺。

所以吼叫式的教育不但對孩子無效,還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吼叫式的教育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和傷害呢?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大喊大叫對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影響可能是長期的,有可能改變他們的大腦發展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影響他們的性格以及對待人和社會的方式。

1)吼叫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不利於孩子形成積極正面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也是最依賴的人。當父母發怒時,孩子會恐懼,會嚎啕大哭,當孩子們最信任的人使他們感到恐懼時,就會動搖他們的安全感。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敏感, 脆弱,不敢嘗試, 患得患失, 自卑, 自傲, 冷漠, 悲觀, 用語言和行為去攻擊別人, 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不敢輕易的對任何人投入信任和感情等等性格特點。

2)吼叫式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和智力,潛移默化地把自己曾經遭受的負面影響傳給他人或者下一代。

人們常常對習慣性的東西視而不見。比如,當父母第一次對孩子吼叫時,孩子可能會被嚇哭,或者害怕不敢做了,但是次數多了以後,就習慣了,每次被吼叫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游離的,他根本沒有在聽,就像古人所說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當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吼叫之後,他的辨別能力會變差,會覺得對別人大喊大叫是一個正常的行為,他也跟父母學會了大喊大叫,繼而會對著別人吼叫,把壞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在成年以後,很多受到父母吼叫式教育的人因為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更有可能會對子女採用吼叫式的教育方式。所以管教孩子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說到做到,威脅的次數多了,就對孩子沒有效果了。

3)吼叫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怨恨自己的父母,家庭關係變得更糟糕。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父母或者領導對我們失控地大喊大叫的時候,我們是什麼感受?我們會發自內心的感激和愛他們,並糾正自己的行為嗎?不會。我們可能會順從他們,但是心裡會對父母或者領導產生委屈,害怕,怨恨情緒,或者認為他們無能。同樣的,在父母對孩子們吼叫時,他們的心裡既害怕,同時又充滿了怨恨,他們不會更加愛自己的父母,反而是每一次的吼叫,都會讓孩子遠離父母,最後的結果,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糟糕,家庭關係變得惡劣。當孩子成年的時候,會選擇離父母遠遠的,不希望受到父母對自己生活的幹涉。

4)長期的言語暴力會改變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方式,產生反社會的人格

當孩子長期遭受吼叫這種言語暴力的時候,他們可能會對家庭,社會產生扭曲的認知方式,他們不相信愛,認為暴力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相處方式,通過暴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吼不叫,來教養子女

那麼如何才能不喊不叫,來教養孩子?

第一個原則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愛

很多育兒書籍裡面都談到了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這是一切的基礎。

我們要審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還是有條件的?很多父母說愛孩子,但是在潛意識裡這種愛是有條件的,而有條件的愛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傷害。可以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 如果孩子學習不好,你是否還愛他,接納他?
  • 當孩子與你做對的時候,你是否還愛他,接納他?
  • 當孩子犯了錯誤,甚至進了監獄,你是否還愛他,接納他?

如果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進入第二個原則。

第二個原則是你的愛是否是溫柔,而且有邊界

所謂的邊界就是原則,是底線。沒有邊界的無條件的愛會成為溺愛。溺愛會造成讓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對錯,不尊重他人,為所欲為。

還是剛才朋友的例子,溫柔的先生愛孩子,但是沒有邊界,所以最後溫柔變成了吼叫。試探底線是人的天性,在教養子女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是什麼,不要任由孩子越界

在這兩個原則的基礎之上,還有一些不用吼叫,來管教孩子的辦法。

傑弗裡.伯恩斯坦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裡面提出了5點建議:

1. 耐心傾聽

當孩子犯錯家長要發怒的時候,應該先冷靜下來,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管教孩子,關鍵是要找出孩子犯錯的原因,從源頭下手,才能正面管教。如果家長一味地大喊大叫,只是釋放掉自己的負面情緒,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傷害了與子女的關係。

2. 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覺得這樣會得到孩子的尊重,豈不知這樣做往往會激化矛盾。在與孩子有不同意見或者衝突的時候,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總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協商,孩子發怒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暫時遠離,等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再與孩子心平氣和地討論。

3. 讓孩子去體驗後果

如果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再怎麼吼叫也是沒有用的。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去感覺。我們每個人做的任何事都會有後果,通過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後果」,才能讓孩子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的正確和重要。

4. 跟孩子講道理,好好溝通

與孩子講道理不是對孩子進行說教,而是讓孩子有同理心,給他實際的情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其中的道理,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講道理的深度要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而不同,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5. 給孩子另一個選擇

當孩子犯了錯誤,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說教大道理,而是要給孩子另外一個選擇。也就是說,不要只說「不可以」,而是指出一條可以的路來給他走。

想不對孩子吼叫, 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雖然下定決心不再對孩子吼叫,但是當真的到了某個時刻,還是會被激怒,自己也無法控制,遇到這樣的時候,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這本書裡面給了A-B-C-D-E法則來應對這種情況:

1、自問(Ask)

2、呼吸(Breath)

3、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

4、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5、同理心(Empathize)

如果還是忍不住發火了,記住在自己平靜以後要真心地跟孩子道歉,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道歉,這樣可以重新修復你與孩子的關係。

教養子女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因為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都是獨特的。

作為父母,雖然了解了一些育兒的方法,但是我們還是有軟弱的時刻,有想做卻做不出的時刻。在這個時候,要記住我們同孩子一樣,也會犯錯,犯了錯誤沒有關係,要及時地補救和改正。

教養子女的過程也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另外教養子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要有心理準備,不要期望看了一些育兒的書,或者學習了一些教育方法馬上就產生效果,關鍵是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要知道父母教養子女的過程也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美國著名的傳道家和作家查爾斯·斯溫多爾(Charles R. Swindoll)說: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給孩子的記憶銀行裡面存錢」。

願我們給孩子記憶的存錢罐裡存進更多美好的記憶,而不是糟透了透支。

相關焦點

  •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當你第N次叫孩子關電視睡覺,之前答應只看一集動畫片的孩子卻遲遲不願關電視時,你是否暴脾氣一上來,對著孩子就是一頓吼罵?當你跟孩子提前定好了規矩,孩子洗完澡仍然將髒衣服隨處亂扔時,你是不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張口就對著孩子喊叫起來?當你在家給神獸一遍遍地輔導同一個作業題時,你是不是精神崩潰,情緒失控,忍不住大吼大叫?
  • 孩子不聽話時你還在大吼大叫?做好這5步,讓你輕鬆管教孩子
    導讀:孩子不聽話時你還在大吼大叫?做好這5步,讓你輕鬆管教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不聽話時你還在大吼大叫?做好這5步,讓你輕鬆管教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按住暫停鍵,不吼不叫的管孩子?
    在群裡跟大家說,她忍不住又跟孩子發火了。白天孩子說什麼都不聽,非要去釣魚。晚上該睡覺了,孩子還磨磨蹭蹭,就是不睡。她控制不住情緒,忍不住衝孩子大吼幾句,這下好了,孩子大哭,最後以花了更多的時間安慰孩子結束。結果是到了半夜,孩子還沒睡。小魚也自責懊悔,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忍不住來群裡反省來了。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 好父母不吼不叫-如何應對育兒時的憤怒
    關注魚媽,一起科學輕鬆育兒今日資料分享:兒童時間管理:不吼不叫,根治孩子拖拉點擊下文藍字「了解更多」獲取「 好父母的最大特點是耐心和冷靜。有憤怒的父母的孩子,長大後成為憤怒的人,在社會上疏遠他們自己,遭受抑鬱或進入不健康的關係。工作父母的情況是否相同?
  • 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
    假如我們做父母的能改善改善,女兒會不會不這麼過分?」(圖源來自網絡)像這樣的媽媽可以說是越來越多了,大部分媽媽都會朝孩子嚷嚷。(圖源來自網絡)(圖源來自網絡)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就像當年我媽媽衝我又吼又叫一樣
  • 教育孩子不需要「大吼大叫」,父母學會3招,孩子願意「妥協」
    但是,過度的吼叫教育不僅會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也影響親子關係。只有不斷成長的家長,才有不斷進步的孩子。父母應該摒棄「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學習先進的育兒理念,才能夠做到「輕鬆育兒」。所以,父母應該先學會傾聽孩子。比如說,當孩子總是喜歡玩不喜歡回家,家長最不該做的就是吼孩子為什麼不回家,而是應該聽孩子說說為什麼不回家,嘗試理解孩子,然後再和孩子說不回家可能會有哪些後果,可能會影響到哪些事情等等。教育應當是一個理性的溝通過程,單方面的壓制只會讓孩子走向更加極端的方向。
  • 孩子犯錯父母如何管教?做好「三管兩不管」,孩子不優秀才怪
    「不管看不慣,管起來自己都要瘋」,這是多數父母在管孩子時的心聲吧!看著自家孩子身上出現的各種行為和習慣問題,不去管又擔心孩子養成壞習慣將來可咋辦,一管起來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最後不得不以「吼打罵」收場。面對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犯錯,父母是該多管還是讓孩子自己吃虧後去改正呢?父母該如何管教,能達到效果的最大化?父母做好「三管兩不管」,孩子優秀家長輕鬆。
  • 親子教育 | 如何不吼不叫,管教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開始之前,先進行一個小小調查,在你陪伴孩子成長這10年中,你有沒有罵過你的孩子,吼過你的孩子,甚至打過你的孩子。如果有的話,這個頻率是多少呢?一年一次,一年兩次,甚至你自己也記不清楚了。可以看的出,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雖然自己明白了打罵,吼叫,對孩子的管束只是暫時的。但是,確實是我們在當時那種情緒之下,能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
  • 【父母必讀】控制情緒,不吼不叫教育孩子
    為人父母本就是一場修煉,畢竟教育孩子是我們的責任,那用什麼方法能讓孩子好好聽話,而不用大喊大叫呢?有些父母認為,儘管自己有時候會對孩子吼叫,也是為了他好。但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孩子更多的時候不能理解父母這麼做的原因。你在吼叫的時候,孩子的眼神通常都是閃避的、游離的。等家長吼完一頓後,孩子可能當時就老實了,家長也就滿意了,認為事情就此解決了。
  • 不打不罵、不吼不叫,管教「神獸」,這樣做就對了
    就在今年,廣東一小區,一位媽媽因為兒子在同學家玩耍不願意回家吃飯,在電梯裡對兒子拳打腳踢。海南萬寧,一位父親因為女兒頂嘴,活生生將自己的女兒打死。湖北武漢,一位母親因兒子在校打牌,被老師叫到學校配合管教。
  •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你離停止吼叫還差一步
    這是羅娜·雷納在書籍《不吼不叫:如何平靜讓孩子與父母合作》裡面寫的句子。她認為教育孩子,單單靠吼叫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也是她成為育兒專家,總結出來的育兒經驗,本書結合了向她諮詢育兒問題的家長,提出來的問題,以及追蹤這些孩子們身上所發現的問題,對症下藥,寫出來的一本以故事+總結的寫法,講解父母如何才能做到不吼不叫,還能讓孩子與你平靜合作。
  • 暴脾氣的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不吼不叫才是優良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不吼不叫,全程耐心溫和地和孩子講道理。有許多父母都是暴脾氣的父母,認為衝孩子發脾氣才能夠真正讓孩子長記性。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並非最佳的方式,很容易會給孩子帶來無法逆轉的傷害。
  •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往往容易養出性格缺陷的娃,如何不吼不叫教育
    ,她要做一名溫柔似水的媽媽,當娃犯錯時一定要耐心地教導,可是真正當媽後,當初的誓言都化成泡沫了,當孩子不好好吃飯、不按時入睡、不認真寫作業、起床磨磨唧唧時……,她都忍不住採用吼的方式。父母如何不吼不叫教育娃
  • 不吼不叫不打罵的教養孩子?!修煉好這一招你就能做到!
    隨著孩子年齡不斷增長,現在還敢撂挑子、威脅我們、與我們頂嘴等。看來吼叫、打罵對孩子沒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是時候改變自己,尋找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來管教孩子。最近在看一本書:《好媽媽不吼不叫給孩子立規矩》,文中這些話讓我感觸頗深:看孩子不順眼,是我們的修養不夠。
  • 《不吼不叫》:憤怒之下,如何才能控制你的脾氣?
    「看起電視來沒完沒了,你看看都幾點了還不睡覺?「……這是我在家中常說的幾句「臺詞」。每當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我就會忍不住發火,並衝他們大吼大叫。然而當我平靜下來、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後悔不已的時候,我卻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吼叫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有時甚至得到與預期相反的結果。有什麼辦法既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又能讓孩子聽話呢?
  • 不吼不叫, 我成功的治好了孩子的拖延症。
    時光荏苒,昨天孩子還是需要小心呵護的蹣跚學步的幼兒,轉眼間就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紀,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我一樣,期盼孩子能朝著我們設想的路上前進,為人父母,我們都是第一次參與孩子的成長,毫無經驗,一步步的摸著石頭過河,見證著他們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 《不吼不叫》:也能讓孩子和父母好好合作
    相信有不少的父母教育孩子時,孩子一不聽講、真的在氣頭上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提高音量、對孩子採取吼叫、打罵的方式。我最近正好閱讀了這樣一本書,書名很有意思:《不吼不叫》,吸引我閱讀這本書的正是這個有趣的書名,作者是羅娜.雷納。
  • 好媽媽不吼不叫,溫柔媽媽孩子最喜歡
    1 媽媽的吼叫會導致孩子的自卑在孩童時期,孩子的調皮搗蛋成為家常便飯,一些媽媽為了能夠成為好媽媽,第一步就是要管住孩子,然而媽媽一開始用溫柔的方式根本鎮不住孩子,反而孩子變的越來越囂張,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和耐心的消磨,發現用吼叫的方式能夠震懾住孩子。於是,吼叫就成為媽媽管教孩子的一種自以為正確的方式。
  • 不吼孩子忍不住,吼了又後悔!如何治?
    超過90%以上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出現怒吼、發脾氣、打孩子的現象,就好像他們所說的:在那個氣頭上,不吼忍不住,吼了又後悔!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在當下孩子出現不好好學習、故意調皮搗亂的情況時,這些畫面會直接進入到我們的大腦,觸發應急快速反應的機制,讓父母還沒來得及好好考慮的時候,憤怒、咆哮的模式就直接開啟了。
  • | 深析大吼大叫,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怎麼就變成了一個大吼大叫的媽媽?為人父母是最好的"職業",亦是最壞的"職業",當娃"不熊"的時候,甜到心都化了,可當他們"熊"起來的時候,似乎變成了小怪獸,這個時候的父母很容易就開始大吼大叫,但過後,看著孩子一臉驚恐的大哭,自己又開始滿心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