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的父母教育孩子時,孩子一不聽講、真的在氣頭上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提高音量、對孩子採取吼叫、打罵的方式。
我最近正好閱讀了這樣一本書,書名很有意思:《不吼不叫》,吸引我閱讀這本書的正是這個有趣的書名,作者是羅娜.雷納。
《不吼不叫》
很多父母在閱讀完這本書以後,都紛紛表示說:我停止了吼叫,變成了一個有耐心、有同理心的家長,孩子越來越喜歡粘著我...
這本書的扉頁推薦語有一句是說「終於有了一本深刻又實用,並不羞辱人或者試圖說教的書」,是的,這本書很溫柔,把那些飽含同理心和自我覺察、與孩子相處、教育孩子的技巧與實用有效的方式都娓娓道來,讀完會對孩子與父母之間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我以往所讀的育兒方面的書籍所不同的是,這本書的開篇首先闡明的就是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吼叫,接著再提出其實我們父母也可以從錯誤中學習,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和行為習慣,這也是本書的最重要目的。
這本書的作者雷納女士是一位知名的護士專家,為什麼說她最開始表示理解呢?因為她也表示時常會對自己的孩子和孫子大吼大叫,等到當時的情緒過了以後,就會十分地沮喪和懊悔,懊悔自己不應該有如此激烈的行為,但是這樣的後悔卻無法為我們帶來改進,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也還是會吼叫。
所以我們就要找到從根本上避免吼叫的方法:
我非常喜歡前言的標題,就是: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這句話說的正是對孩子吼叫,幾乎是所有的家庭都會存在的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也幾乎都是在父母的吼叫下長大的。
那麼,吼叫是不是就真的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吼叫在一些情況下還是有用的。
比如,當你看到孩子跑到馬路中間去玩耍時,你會本能地對孩子大喊:回來!這時候的吼叫就是有用的。
其次就是你曾經對孩子吼叫就算了,千萬不要一直深陷在極度的自卑和悔恨中,勇敢地承認自己教育孩子時的過錯並不丟臉,關鍵是有沒有改正之心,願不願意向著更正確的方向去努力。
最後,你就是要找到吼叫的深層次原因,即「你為什麼會吼叫?」
在你對孩子大吼大叫之前,基本上都會有一條導火索,這條導火索也許是你忙碌了一天,疲憊地回到家中,看到孩子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髒兮兮的,連坐的地方也沒有,這時候的你很可能就會火冒三丈,連著一天的疲憊和辛苦、看到家裡這種情況時的憤怒,都一個勁地往孩子身上撒氣;也許是你愛人三不管,全都把孩子丟給你帶,甚至還責備你整天在家帶孩子,還把家裡弄得這麼狼狽,飯菜也沒有做好在廚房,這時候的你肯定是滿腔怒氣,不可避免地要大吼大叫一番...
由此,你才能夠找出從根本上避免大吼大叫的方法,掌握一些減少吼叫的日常技巧,真正做到不吼不叫,讓孩子與你親密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