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到這標題的時候肯定想,都知道給孩子發脾氣,對孩子吼不好,但是怒氣一上來,真的是氣的人要發瘋,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每每等到冷靜下來,就開始後悔和自責。然後惡性循環。
怎樣破除「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如果是通過責罵,恐嚇,不理會等方式,逼迫的孩子去做某件事,那孩子根本不懂做這件事的真正意義,只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情緒,哪怕一次兩次被恐懼支配著完成了一件事,或者改掉了壞毛病,後面其實還是會犯的。
或者你說一件事不讓做,她就不做這一件事情,不會舉一反三,孩子變得越來越死板。
其實每次吼完,冷靜下來會覺得其實也沒多嚴重的事情,所以當你下次準備吼孩子的時候,試試這3個方法:
我們要努力察覺自己的情緒,當怒氣已經產生、但還沒有爆發的時候,深呼吸10次,可以降低心跳頻率,幫助你平靜下來,冷靜後再張口對孩子說話。
跟孩子說一聲「媽媽現在很生氣,需要去冷靜一下」。在保證孩子所處環境安全的情況下,暫時到別的房間去冷靜。等怒氣平復,再回來和孩子繼續溝通交流。
顧名思義,家裡有爺爺奶奶爸爸都可以,讓他們先照看,等自己情緒恢復。
可以出去跑個步,也能做點家務,運動的時候覆盤一下事情經過,想想怎麼樣和孩子溝通是最好的方式,然後再繼續和孩子溝通。
當平靜後,跟孩子溝通要注意這2點:
比如孩子到點不睡覺,過來叫你陪他玩,不要直接說:「別來煩我!」這樣留給孩子的信息只有壞情緒。
可以試著這樣表達:「媽媽忙了一天很累了,需要休息,如果你這樣吵媽媽,媽媽休息不好就更不能好好的陪你玩了,我寶寶這麼懂事,不會讓媽媽受累的對不對?」
這樣讓寶寶明白因果,可能一開始沒有效果,但寶寶慢慢就能明白並且體諒媽媽的。
當寶寶扔垃圾沒扔準,就不管了的時候,你可能會說:「一天天就知道添亂!」,然後過去幫寶寶把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
其實不妨換一種說法:「如果你沒扔進去,就要撿起來重新放進去,不然房間就換變成垃圾堆了,媽媽要收拾很久才能收拾乾淨,就沒時間陪你玩了。」
有時候說的嚴重一些,也無妨,重要的是要讓寶寶知道他做這件事,如果是不對的,會導致不好的後果,所以自己要改正壞習慣。
如果調解不過來,也不用強迫自己對孩子強顏歡笑,人非聖賢,誰都可以有不想理別人的權利,不用過分苛責自己。這時候可以直接跟孩子說,媽媽心情不好,你今天自己玩兒,或者叫爸爸來照看孩子。
每當情緒爆發,事後我們都要總結反思,是什麼事情導致自己發火?為什麼怒氣值持續上升?有沒有規律?這樣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總結後針對性的改善。
管理情緒可以說是一輩子的修行,上面的方法都只是暫時幫我們冷靜下來,避免衝動吼孩子。爸媽穩定的情緒對孩子非常重要,需要我們不斷的付出努力和堅持。
孩子是最會看大人臉色的,你肯定能發現如果你怒氣衝衝的回家,孩子會第一時間察覺到,並且開始小心翼翼,當我們被情緒左右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上來就衝孩子一頓數落,甚至還會越說越氣,直接上手。這些父母顧洩一時之氣,沒有想到自己這樣做的後果,是不是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心理陰影和傷害。
所以不會控制情緒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普遍膽小,怕事,自卑,或者孩子長大後也成為一個衝動易怒的人,影響家庭關係和諧,也不易融入社會;而懂得控制情緒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則更陽光自信,充滿正能量。
最後,別吝嗇向孩子表達愛意,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嚴肅的批評,父母也是以愛他為前提的。
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中,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你都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導致自己的情緒失控呢?歡迎留言評論!
(您的轉發與收藏,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